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於1968年至1999年期間完成的學術論文、隨筆、會議講稿,其中很多文章從未出版或者已經很難見到。此書延續了格爾茨著作所具有的才華橫溢的特徵和文化解釋學的研究路徑,零散地探討了他一生中所關注的政治哲學、心理學和宗教等問題。內容涵蓋從維特根斯坦到雅加達的宗教,從藝術到政治,從文化戰爭到今天夏威夷、斯裡蘭卡、巴爾幹地區的種族衝突,從道德相對主義到文化差異、心理差異和認識差異之間的關聯。格爾茨通過此書質疑了那些重要思想家的工作,如約翰•杜威(第二章)、查爾斯•泰勒(第六章)、托馬斯•庫恩(第七章)、威廉•詹姆士(第九章),並且以非常巧妙的、大膽的方式澄清了同一性和混雜性(第四章)、民族和地區(第十一章)、精神和自身(第十章)的概念。總之,這本書見證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美國知識界的氛圍,其論述直接關係到後現代主義和當代多文化主義的“燭幽之光”。
作者介紹
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1926—2006)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解釋人類學的提出者。曾先後擔任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巴凱學院人類學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學新興國家比較研究會任人類學副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科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教授。其主要學術成就在於對摩洛哥、印尼包括爪哇、巴厘島等地的社會文化作了深入的田野調查研究,並以此為基礎對文化、知識的性質提出新的看法。他對文化概念的深入探討和詮釋,影響超出人類學,及于社會學、文化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其代表著作有:《文化的解釋》、《地方知識:解釋人類學論文集》、《燭幽之光:哲學問題的人類學省思》等。
本書目錄
序
1 轉向和機遇:我的學術生活
序曲
泡沫
改變主題
等待時間
2 思想是一種道德行為:新興國家中田野工作的倫理層面
3 反“反相對主義”
4 多樣性的用途
5 最新動態的評論
蹣跚而入
文化戰爭
深度遊蕩
歷史學與人類學
“地方性知識”及其限度:一點附帶意見
6 奇怪的疏離:查爾斯•泰勒與自然科學
7 托馬斯•庫恩的遺贈:適當時機的適當文本
8 命運的困厄:作為經驗、意義、認同和權力的宗教
9 失衡的行為:傑羅姆•布魯納的文化心理學
10 文化,心靈,大腦/大腦,心靈,文化
11 破碎的世界:世紀末的文化與政治
破碎的世界
一個國家如果不是一個民族,那它是什麼?
一種文化如果不是共識,那它是什麼?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