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想世界》(How Things Are)匯集了一世界上最傑出、經驗最豐富的科學家與思想家,他們各自就自己的專業領域,貢獻一篇富原創性的短文,藉此提供一種基本觀念、一個基礎概念,或是一種思考的工具。
這些文章的精彩之處在於主題明確、言簡意賅:單一主題、意想不到的觀點,以及接受或拒絕某個理論的理由。
《我們這樣想世界》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窺見科學家和思想家的心智活動:他們的提問、他們的方法、他們嘗試了解我們周遭和我們自身的思想歷程。
想像一下,你置身於一屋子的傑出科學家之間,你可以向他們各自提一個問題。本書裡的文章,可以視為他們對你的提問的回答,而且是用以你能看明白的語言寫作。這本重要思想家的集子,是多麼豐盛的資源!
這本書裡,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甚麼是自然?為甚麼膚色會有不同?種族差異的生物基礎是甚麼?縱觀歷史,放眼未來,我們如何理解現今世界的人口?心智與腦袋有甚麼分別?犯錯有甚麼好處?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分野何在?演化是甚麼?為何亂倫?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如何可能?電腦如何改變人類思考方式?時間從甚麼時候開始存在?
閱讀本書就像在餐廳吃晚飯時,聽到鄰桌一群科學家的談話。你不僅會發現他們關注哪些題目,還會知道他們如何確立問題,尋找答案。最重要的是,你會從本書深刻領略科學家是如何提問的,又是如何發現世界運行的奧秘。
第一章“科學”
你會發現動物學家道金斯(Marian Stamp Dawkins)、人類學家貝特森(Mary Catherine Bateson)、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分別談論“科學解釋” 、“自然”的概念,以及“相信”的理由。
第二章“起源”
有理論物理學家戴維斯(Paul Davies)談“大爆炸”,化學家艾特金斯(Peter Atkins)談水,化學家夏畢洛(Robert Shapiro)談生命起源,生物學家科恩(Jack Cohen)談DNA,生物學家沃伯特(Lweis Wolpert)談細胞奇蹟,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談克菲爾飲品,教導我們甚麼是死亡。
第三章 “演化”
動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寫了演化的觀念;人類學家沃波夫 (Milford H. Wolpoff)寫了人與猿的關係;人類學家貝森(Patrick Bateson)寫了亂倫禁忌的發展;生物學家瓊斯(Steve Jones)寫了為何人類有不同膚色;古生物學者華德(Peter Ward)寫了有關演化中的角色演繹;而演化生物學家史特林(Anne Fausto-Sterling)則比較了正常和自然與異常和非自然的分別。
第四章“心智”
內容包括哲學家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關於犯錯的重要性,邏輯學家王浩(Hao Wang)對心智與腦袋的比較,神經生理學家卡爾文(William H. Calvin)對思維的思考,神經生物學家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談人腦的獨特發展模式,人類學家包以爾(Pascal Boyer)談思維工具,心理學家韓福瑞(Nicholas Humphrey)談幻覺,心理學家和人工智能學者尚克(Roger C. Schank)談在實踐中學習,人類學家斯波伯(Dan Sperber)談人與人的溝通,神經科學家羅斯(Steven Rose)談心腦二分,電腦科學家葛倫特(David Gelernter)談如何閱讀,心理學家特克(Sherry Turkle)談電腦如何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
第五章“宇宙”
你會發現物理學家斯莫林(Lee Smolin)談時間的問題;物理學家古斯(Alan H. Guth)談思考不可能的事情在科學上有多重要;數學家史都華(Ian Stewart)談自然的對稱模式,電腦科學家希里斯(Daniel Hillis) 談為何我們快不過光速。
第六章“未來”
戴森(Freeman Dyson)討論了科學預言的問題,人口學家科恩(Joel E. Cohen)談了目前地球人口成長的特點,古生物學家艾垂奇(Niles Eldredge)說明了為何世界沒那麼容易走向地獄,宇宙學家芮斯(Martin Rees)談了如何理解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