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18: 災難應變手冊 | 誠品線上

Sample 18: 災難應變手冊

作者 Sample樣本編輯部
出版社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商品描述 Sample 18: 災難應變手冊:編者話:TheSenseofanEnding單從詞源上看來,災難(catastrophe)在希臘語中原指一場顛覆,又或突如其來的變向。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一輛飛車,軚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編者話:The Sense of an Ending 單從詞源上看來,災難(catastrophe)在希臘語中原指一場顛覆,又或突如其來的變向。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一輛飛車,軚盤扭得多了,就會引發意外。然而,英語首次引入這一個詞語的時候,卻是用在戲劇之中,用以描述劇目最後的一幕劇,由於catastrophe往往用在悲劇上,久而久之,就成了今日我們所理解的意義。災難宣告了常態的終結。也許,體察天災、意外、轉向、終幕這幾重意義,我們才能真正明白,災難之於我們的影響。此時此地,一切尚未明晰,對災難的思考想是相當切身。 「災難摧毀一切,卻又同時讓一切完封不動。」法國文論家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在《災難之書寫》裡這樣寫。皆因,災難未必是一場真切發生的毀損事故,有時候僅需要知道一點新的資訊,獲取一些新的知識,就足以觸發翻天覆地的改變。災難未必是事故,卻毋疑是一件事件,將一切改弦易轍。因此,在布朗修的眼中,災難總是一直臨在,卻不真正到來,從未於眼前展現身姿,卻鋪在並不確切的未來之中。我們焦慮,我們回顧,卻無法直面災難。如是,必須問的問題或是,我們如何知曉災難?繼而是,怎樣應對?災難本就存在,抑或是因何緣由而起? 今期《Sample 樣本》以「災難應變手冊」為題,細數災難之前之後的應變策略,關注的實際上是關於災難的知識問題。封面專題「災難應變說明書」鑽入政府文件,審視各種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手段,從而檢驗當中的陰暗之處。「香港的災難敘事影像」以二〇一八年颱風山竹為重心,透過颱風報導影像的嬗變,揭示群眾影像和創作如何改變災難的面貌。「如何迫近意外當下」借助黑盒等科技裝置,研究人類如何記憶災難,以科技中介貼近災難發生的一刻。「劫數藍圖」一輯,攤展災難的詭異時序,每一項科技發展均包含了失靈所致的意外事故,朝向未來的規劃,同樣是災禍的藍圖。創作專題以「災難演習」為題,葉晴、詩哲、虞興華、葉梓誦、林三維、李日康各以文字設計演習內容,塑造災難現場,預演或重演出形形色色的災難。我們如何能夠理解此時此地所發生的事件?或許必須遙看他方,互通互感,「書寫他方的災難」一輯正是嘗試。 The Sense of an Ending——文論家克莫特(Frank Kermode)研究小說中的末日意識的著作,正是以此命名。感知終末,結尾之意義,就是承認現時的理解即將/經已失效。往昔的日子已然斷裂,我們活在「其後」的時間,逃難又或苟活,有時不到我們選擇。重建、復興,那是倖存者的工作了。 (今期開始,《Sample 樣本》走過四年,正式改版,以更鮮明銳利的姿態出現。希望讀者多多支持。) 封面專題【災難應變說明書】鑽入政府文件,審視各種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手段,從而檢驗當中的陰暗之處。 【香港的災難敘事影像】以二〇一八年颱風山竹為重心,透過颱風報導影像的嬗變,揭示群眾影像和創作如何改變災難的面貌。 【如何迫近意外當下】借助黑盒等科技裝置,研究人類如何記憶災難,以科技中介貼近災難發生的一刻。 【劫數藍圖】一輯,攤展災難的詭異時序,每一項科技發展均包含了失靈所致的意外事故,朝向未來的規劃,同樣是災禍的藍圖。 創作專題以【災難演習】為題,葉晴、詩哲、虞興華、葉梓誦、林三維、李日康各以文字設計演習內容,塑造災難現場,預演或重演出形形色色的災難。我們如何能夠理解此時此地所發生的事件?或許必須遙看他方,互通互感,「書寫他方的災難」一輯正是嘗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Sample 樣本編輯部一粒字文化主力出版文藝評論雜誌《Sample 樣本》。雜誌於2016年中創刊,於2018年改為雙月刊,每期有一文化主題統涉全書,以編輯專題及文稿眾論深入探析,在高速時代重提細緻閱讀及深度評論。內容包攬嚴肅及流行文化,借閱讀試探生活的可能,展練與文本對話的樂趣,務求讀者把評論視角帶入日常;並輔以文學創作,在評論的基礎上以創作試探邊緣,讓兩者互滲互涉。Sample樣本編輯部總編輯:葉梓誦編輯:虞興華、陳家朗、楊益東、胡文釗丶林銘輝、韓詠儀美術設計:蔡錦鳴行政及推廣:楊益東實習編輯:黃善瑜、鄭瑋楠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災難應變手冊 【封面專題:災難應變說明書】 【香港的災難敘事影像:以風災為例】/胡文釗 【如何迫近意外當下:災難記憶與科技中介】/杜以行 【劫數藍圖】 發明火車等於發明火車出軌/陳國榮 中國疫情應對知多啲:「世界第一」的緊急動員能力/多士爐是最有用的東西 《虛構推理》——災難控制的敘事策略/虞興華 「村民到底點諗」:《新復興論》與及3.11下的福島縣市/Altia 災難與之後:受災者身分的傳承與忘卻——談安東量子《對海鳴槍》/思兼 重構災難的意義——漫畫《BOKURANO》/Ganymede 災難中,何以日常?——《學園孤島》/鏡花先生 【創作專題:災難演習】 禍引/葉晴 迷你廢墟/詩哲 矽膠人形/虞興華 Test Drive/葉梓誦 你好,災難/林三維 時代祭寫生/李日康 【書寫他方的災難】 恍惚之災/齊琰 「唯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李嘉儀 林中奇鳥,獨往無聲──從七等生《沙河悲歌》反思抗爭書寫的可能/勞緯洛

商品規格

書名 / Sample 18: 災難應變手冊
作者 / Sample樣本編輯部
簡介 / Sample 18: 災難應變手冊:編者話:TheSenseofanEnding單從詞源上看來,災難(catastrophe)在希臘語中原指一場顛覆,又或突如其來的變向。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一輛飛車,軚
出版社 /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ISBN13 /
ISBN10 /
EAN / 9772415438181
誠品26碼 / 26819809360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X17.5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今期《Sample 樣本》以「災難應變手冊」為題,細數災難之前之後的應變策略,關注的實際上是關於災難的知識問題。

試閱文字

內文 : 發明火車等於發明火車出軌 / 陳國榮

全球大疫,一片愁雲慘霧之際,拉圖(Bruno Latour)卻不無樂觀指出危中之機:起碼,世界可以預演應對將來氣候變化的大劫。疫症、蝗蟲、颱風、山火……不過是初階試煉,與其強調二〇一九凶年,不妨視之為「災難紀」元年。想洞悉新紀元的時代精神,或者要問道於以意外理論著稱的另一位法國哲學家維希留(Paul Virilio)。

「進步背面即為災難。」——維希留二〇〇二年所辦的展覽《未知之數》( Unknown Quantity)援引鄂蘭(Hannah Arendt)警句為開場白,訊息明顯:展上照片與藝術品所表現的各種意外——自然意外、工業意外、環境污染、交通意外、蓄意意外——其實並非意外,或說「意外」本身就內置於每一項技術發展之中,實體出錯的機會先驗於實體存在。偶然純屬假象,終將不敵經驗。「科技力量充斥災難預告。」疫症最原始的起源不就是採用馴養技術的等價交換嗎?自新石器時代人類大量畜牧,各類動物史無前例共處農莊,造成世上第一波大規模病原體交叉感染,諸如天花、麻疹、霍亂等最具殺傷力的傳染病盡皆起源於近一萬年,絕對是「文明效應」的副作用。用維希留的比喻:發明火車的同時亦發明了火車出軌;開發出八百座的空中巴士,等於製造八百個潛在空難死者。

所以九一一恐襲屬於「蓄意意外」(deliberate accident)之列。正如德希達在訪談集《恐怖時代的哲學》(Philosophy in a Time of Terror)指出,九一一是一場自體免疫危機(autoimmunitary crisis)——防禦機制失控自我攻擊:蓋達組織由中情局出資扶植,意在阿富汗戰爭中反擊蘇聯,結果尾大不掉,釀成雙重自殺——美國一手培訓殺死美國人的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佔用美國資源(例如飛機),在本土內部發動襲擊,精心炮製震撼景觀,經由當地媒體散播恐懼,整場計劃參照美式視覺文化度身訂造,將暴行包裝為一次未經許可的街頭表演,有人驚愕,有人驚喜。自體免疫效應越壓抑越反彈,反恐戰爭招致更多恐怖分子,兵禍未休的伊拉克戰爭便是最好的印證。

如果說進步與災難一體兩面,亦即進步越大,災難越大。按照維希留的理解,災難有其歷史階段:過往的意外發生於一時一地——例如火車出軌——影響僅限本土;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則改變了玩法,災難不再受制於空間(烏克蘭),而是遵循時間邏輯(輻射雲以風速擴散歐洲)。現代化即是加速化,人類歷史由「人速」(運動場/homodrome)變「馬速」(hippodrome/賽馬場)再過渡至「械速」(單車場/vélodrome)及「車速」(賽車場/autodrome),最終達至「電速」(視像競賽/vidéodrome),世界被速度壓縮得僅餘「當下」,人類無處容身之餘,災難亦以相應速度越級進化,譬如二〇一〇年金融界的「閃電崩盤」(Flash Crash)就可歸咎於高頻交易程式的連鎖效應,短時間內造成牽涉上萬億美元的股市衝擊。「速度為意外提供意外。」當電腦以人類無法掌握甚至理解的速度運作,衍生災難在時空上也就不再受控——「總災難」(integral accident)誕生了。

除了預告全球經濟將會崩潰,維希留二〇〇五年著作《原初意外》(The Original Accident)亦有其他誡言:「由伽利略時代的威尼斯軍械庫到後冷戰時期的秘密實驗室,乃至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曼克頓計劃,科學已經變成大型意外的火藥庫甚至大型災難工廠,準備好釀成狂熱恐怖主義的大禍。」維希留另一個例子是二〇〇八年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實驗,實驗之前就有一班物理學家警告,粒子加速對撞有可能產生黑洞並逐步吞噬地球,起訴機構違反《歐洲人權公約》的生存權。地球今日固然安在,但亦反映現代意外的代價已高到人類負擔不起。想想福島核災。想想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維希留曾半開玩笑表示世界太小容納不下進步,或者要有三個、五個世界,才夠位置讓進步大車奔馳。

備用星球遠在光年之外,人類要自救唯有減速。累積與加速是資本主義的雙引擎,將危機視為周期性而非偶然性存在,凱恩斯的洞見依然深具啟發;問題癥結不在進步本身而在進步論:重覆進步的強迫症。要放慢時間就要馴服資本巨獸,暫停時間就是革命。維希留又提倡成立「意外博物館」(Museum of the Accident),旨在刺激思考而非恐嚇,個展《未知之數》即是一次嘗試。將意外納入理論,不再僅僅視作誤差,如此思維大概不能剔盡未知之數,但起碼能減少未知之數。反省之餘,最重要仍然是反抗:反抗不等於拒絕變化,而是拒絕同謀。「進步是默許的犧牲。」("Le progrèsest un sacrifice consenti.")踏入災難紀,犧牲者或許是時候發聲。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