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17: 防毒硬件檢測中 | 誠品線上

Sample 17: 防毒硬件檢測中

作者 Sample樣本編輯部
出版社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商品描述 Sample 17: 防毒硬件檢測中:編者話:防疫,then?一場武漢肺炎,口罩短缺,人們搶購廁紙,物質的重要性再次呈現眼前,一如二〇〇三年的非典型肺炎,讓香港人首次明白U型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編者話:防疫,then? 一場武漢肺炎,口罩短缺,人們搶購廁紙,物質的重要性再次呈現眼前,一如二〇〇三年的非典型肺炎,讓香港人首次明白U型水管的設計特性。假如這場世紀疫症讓人有末日之感,那是因為末日總是一種揭示(apocalypse),將本來的缺失暴露人前(日用品竟可因市場恐慌而賣斷?還有什麼可被清空?全球的物資補給鏈如何存續?)。 如是這樣,我們這次面對的災劫,到底揭示了什麼?那或許就是,潛藏於生活角落的衛生物件如何構成網絡,預先為我們作出防護,同時也是,加諸於我們身上的衛生措施和應對方案,實是錯漏百出的。假如我們會把一整個社群的人身安全,押在一些科技物技之上,我們大概必須仔細探視,這些物件的發展脈絡。 今次《Sample 樣本》以「防毒硬件檢測中」為題,試圖審視那些左右全民健康的硬件設置,並檢驗我們對衛生概念的韌體理解。封面專題「香港公共衛生簡史」重溯自開埠以來的衛生政策,從政府文件檢閱政府當局的衛生思維。「防毒物件導賞」一輯展示不同的衛生物件,揭開它們攤展的脈絡,檢視這些物件的歷史與運作方式如何介入政治。「乾淨史」從詞源入手,借字詞的歷史與特定的衛生場所作對應,何謂「乾淨」,時代各有不同。「衛生概念診斷報告」展示健康、衛生的概念演化嬗變,將公共健康的理解拓至醫療之外。「病痛的顯現」則以別冊的形式出現,細數迥異的媒體作品,如何呈現病痛的模樣。創作專題則以「瘟疫之後」為題,青木、謝旭昇、沐羽一同想像,假如尚有然後,生活將會如何發展下去? 假如尚有然後——成書之際,武漢肺炎似乎稍息,北京又再度傳出肺炎爆發的消息,疫情似難停竭,抗疫的手段又會重來……疫症之為災難,也許正與詞源相關,catastrophe指的,本是一場顛覆,又或突如其來的變向。也許,我們總該如哲學家齊澤克那樣,將之理解成事件(event),事件過後,一切都會拆散重構,也許我們經已無從討論然後了,因為經歷過這樣的世紀疫症之後,我們已經再沒法回到本來的日常裡面,直至下一次災難來臨。防疫了,然後呢?削減醫療經費,相信並無幫助,我們總得再次審視現存的漏洞,以求下次得以倖存。這麼簡單的道理,竟似從未入耳。 【封面專題:香港公共衛生簡史】重溯自開埠以來的衛生政策,從政府文件檢閱政府當局的衛生思維。 【防毒物件導賞】一輯展示不同的衛生物件,揭開它們攤展的脈絡,檢視這些物件的歷史與運作方式如何介入政治。 【乾淨史】從詞源入手,借字詞的歷史與特定的衛生場所作對應,何謂「乾淨」,時代各有不同。 【衛生概念診斷報告】展示健康、衛生的概念演化嬗變,將公共健康的理解拓至醫療之外。 【病痛的顯現】則以別冊的形式出現,細數迥異的媒體作品,如何呈現病痛的模樣。創作專題則以 【創作專題:瘟疫之後】為題,青木、謝旭昇、沐羽一同想像,假如尚有然後,生活將會如何發展下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ample 樣本編輯部一粒字文化主力出版文藝評論雜誌《Sample 樣本》。雜誌於2016年中創刊,於2018年改為雙月刊,每期有一文化主題統涉全書,以編輯專題及文稿眾論深入探析,在高速時代重提細緻閱讀及深度評論。內容包攬嚴肅及流行文化,借閱讀試探生活的可能,展練與文本對話的樂趣,務求讀者把評論視角帶入日常;並輔以文學創作,在評論的基礎上以創作試探邊緣,讓兩者互滲互涉。Sample樣本編輯部總編輯:葉梓誦編輯:虞興華、韓詠儀、林銘輝、楊益東、陳家朗美術設計:蔡錦鳴、夜以繼日行政及推廣:楊益東實習編輯:王子蕎、馮翠婷、黃善瑜、鄭瑋楠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防毒硬件檢測中⋯⋯》 ● → 香港公共衛生簡史 ●→防毒物件導賞 渠與地下城——渠作為香港的衛生物件 陳子雲、方婷婷 剪報、獎章、老鼠箱——關於香港鼠疫早已逝去之物 M 公共廁所秘境考察 楊益東 紅外線體溫監測儀——熱成像法作為邊防政策 葉梓誦 ● → 乾淨史 【詞源、背景:場所、物件】 Hygiene——大眾浴場 Health——教堂 Sanitary——下水道與市場 Cleanliness——工廠 ● → 衛生概念診斷報告 從「潔淨局」到「衛生署」—— 談公共衛生概念的演變 思兼 歐洲人之所以能殖民美洲,是因為病菌嗎? 李日朗 優勝劣汰——優生學的第一次轉生 林希澄 精神益生菌:傳統藥物的替代方案 馮翠婷 從阿甘本到齊澤克——如何正確地反思一場疫症? 陳家朗 ● → 病痛的顯現 《魂斷威尼斯》:疾病的命名學 亞牠 創作與紀錄:伊凡・伊里奇與方綉英的最後時光 黃紀真 《疫年日誌》——來自遙遠過去的日記 ? 朱嘉喬 當雙手抱緊病弱少女,世界就有其盡頭—讀《仰望半月的夜空》 鏡花先生 病毒如何殺死一個國家?淺談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Vannzic ● → 創作專題:瘟疫之後 100 思想有毒 青木 102 REPORT:2444 謝旭昇 104 你可以抬起頭了 沐羽

商品規格

書名 / Sample 17: 防毒硬件檢測中
作者 / Sample樣本編輯部
簡介 / Sample 17: 防毒硬件檢測中:編者話:防疫,then?一場武漢肺炎,口罩短缺,人們搶購廁紙,物質的重要性再次呈現眼前,一如二〇〇三年的非典型肺炎,讓香港人首次明白U型水
出版社 /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ISBN13 /
ISBN10 /
EAN / 9772415438174
誠品26碼 / 268198093400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X17.5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今次《Sample 樣本》以「防毒硬件檢測中」為題,試圖審視那些左右全民健康的硬件設置,並檢驗我們對衛生概念的韌體理解。

試閱文字

內文 : 渠與地下城——渠道作為公共衛生物件之今昔
作者:陳子雲、方婷婷

香港的地下世界往往像一個由政府全盤控制的空間,一般人對「地下」的想像,背後離不開政府的管控。最常見的例子是,地下鐵路網絡由港鐵營運,而政府是港鐵的最大股東。開發地下鐵路,從選定路線到實際興建車站,市民發揮的地方不多。地下鐵路外,香港的地底還有4500公里長的渠道,鋪在陽光底下則相當於印度和中國的邊境總長;而港鐵鐵路總長度才不過220公里。那些渠道每天從住宅、商廈、工廈收集的污水共計280萬立方米,足以注滿1120個標準泳池,一年累積10億立方米。處理後的污水會從深海排放管排出大海稀釋、沖散。

地下城的前世今生究竟是如何?回到1841年滿清割讓香港島予英國,英軍在上環水坑口街(早期譯名為波些臣街,波些臣就是英文Possession的音譯)登陸,扯旗宣示主權時,英方早指出香港其中一樣持續至今的城市質感——「比非洲的獅子山國更差,因為更不衛生,而且離英國更遠」。離英國更遠,令香港日後形成與英國本土的殖民地部複雜的權力關係,更是冷戰時代西方世界在遠東的一大政經重鎮。而不衛生這點,可視為英國人建設維多利亞城、華洋分治的誘因。

綜合各方文獻資料,英國管治香港之初,衛生政策帶有相當明顯的華、洋分別對待的性質。例如十九世紀末香港爆發鼠疫,疫情以太平山區一帶的唐樓社區最為嚴重。事後港英政府終於介入華人社區管理,包括拆除唐樓群,興建卜公花園,以及自1894年起,強制每年「洗太平地」兩次。華人社區因為鼠疫,才獲得開埠以來首個政府興建的休憩設施。與之相反,十九世紀中期,駐港英軍及洋人多番染上風土病,政府立即著手容許洋人於山頂興建別墅,並從澳洲引入桉樹,大舉植林,抑制傳染風險。對於華人社區的公共衛生,正如政府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經濟政策一樣,萬不得已絕不介入,並將管理成本轉嫁到華人社區領袖身上。由政府與華人領袖協商所成立的,首個帶有社會服務性質(後來不限於醫療)的醫療機構東華三院,便是最著名的例子。

我城曾是臭城

1882年,英國殖民地部委托工程師查維克(Osbert Chadwick)來港調查當地公共衛生狀況,並就觀察所得著成《查維克報告書》,羅列觸及建築物設計、排污、供水、醫療等範疇的改善建議。但是港英政府完全忽視,報告書本身也沒有法律約束力。可見殖民地部派出的人,殖民政府也不一定得給面子。直到鼠疫爆發,才終於令香港的公共衛生政策出現改革契機。


在維多利亞城裡,最初並沒有地下世界。政府鋪設明渠,順地勢由上而下連接到海邊。一幅 1880年的地圖顯示,當年中環與灣仔尚未是商貿區,域多利兵房重地坐擁海旁靚地皮,軍營旁的明渠(位於正義道)及美利明渠(位於花園道),分佈地圖左右方。座落於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問起附近的老一輩街坊,都能答出石水渠街早年有一條明渠,是小朋友的玩樂地方,亦為街名由來。中環嘉咸街、結志街的小巷間,今天仍可發現一條建於十九世紀末、位於馬路一側的石磚砌成的渠,用來排走雨水。後來中環人多車多,那些渠道因擴闊路面,紛紛被石屎埋藏。今天能看得見的明渠,無疑是一種古蹟,畢竟排走過一百多年前的許多場大雨。

在華人聚居區域內,則往往由市民自發處理污水。《查維克報告書》考察太平山區的唐樓,發現即使街上有公共明渠,卻只針對排走雨水,舒緩暴雨水浸情況。一般民居居家生產出的污水(你所想像得到的都有)怎麼辦?唯有各施各法,用喉管把廚房水槽和室外的明渠連接起來,雨水污水混雜一起排走。必須留意一點,當年唐樓區依山而建,採「背靠背」設計,樓宇之間沒有後巷分隔,意味通風必然大打折扣(而政府沒有立法規管建築物設計)。同樣,那些隨便排出屋外到明渠的污水,欠缺適當處理,自然氣味難聞;而明渠竟沒有在首尾兩端設計沙井,一旦要檢查維修,便得把整條街道連根拔起。維多利亞城的衛生隱患,在於沒有任何監管、維修、設計渠道的準則,與今日香港採用「雨污分流」政策不同。雨水和污水混合處理,一併由明渠排走,或由「夜香婆」收集夜香運到維港排放,一旦天氣乾旱,河水未能沖刷所有污水,便引起衛生問題。

隨時間過去,香港益加發展,本身露天的明渠,漸漸成為埋藏地下的暗渠。渠務處改用「雨污分流」做法,分別收集雨水、污水,雨水直接排出海港;污水會送到污水處理廠,淨化後才排出。那些渠道每天從住宅、商廈、工廈收集的污水共計280萬立方米,足以注滿1120個標準泳池,一年累積10億立方米。處理後的污水會從深海排放管排出大海稀釋、沖散。

香港的地下城深而且廣,就在每天你與我行走的路面之下。如果你夠細心,或許能從渠蓋看出地下城的結構。刻著正方格子的是污水渠,圓圈花紋的是雨水渠,有所謂「圓清方濁」的說法。這個設計最主要的作用,是提醒渠務工人小心識別,以免打開污水渠時,遭內裡蘊藏的沼氣傷害。而井蓋上更有其他特別資訊。如井蓋的英文字母標示其負重級別:H即Heavy duty(重級),可以承受重型貨車在上面行駛;M即Medium duty(中級),可讓普通車輛通過;L即Light duty(輕型),適用於一般行人路。至於「H↑K」中間的箭頭也別有深意。過去香港仍屬英國殖民地,這個標誌象徵井蓋以政府物料建造,負責管理的政府物料供應處,又名為「皇家倉」。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