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26: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 誠品線上

Sample 26: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作者 Sample樣本編輯部
出版社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商品描述 Sample 26: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快樂一詞,早已貫穿人類生活。聯合國每年會發表「世界快樂報告」,以各類指標衡量各國民眾的快樂指數。在政治上,《美國獨立宣言》明確指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快樂一詞,早已貫穿人類生活。聯合國每年會發表「世界快樂報告」,以各類指標衡量各國民眾的快樂指數。在政治上,《美國獨立宣言》明確指明,自由及追求快樂皆是不可褫奪且等級相同的基本人權。有經濟學家發展出一門「快樂經濟學」,將心理、經濟、政治、哲學、社會等分科綜合起來,將快樂納入公共政策的考慮。這些例子都足以說明,快樂不僅是個人的事,一套想像可以切實影響公眾生活的整個配置。不過,關於快樂的問題總是尷尬的,因為它總需要人自我聲明,我到底快樂與否,由此所得的數據,不外是主流論述對快樂的定義的一次自我肯定而已。大眾對快樂的預設觀點,結果會由快樂經濟學的數據再次肯定,發散至公共層面,甚至從中衍生出一整個快樂產業,教導人何謂快樂,如何快樂。由此,文化研究學者Sara Ahmed就認為,這一種自我增幅的迴圈,可以說是種催逼人的,快樂的義務(the happiness duty),甚至發展成一種責任,為了他人着想,我們必須盡量快樂。 今期《Sample 樣本》以「快樂是種不良嗜好」為題,探索的就是人類思考快樂的歷史,反思生成快樂的條件,假若快樂成了心癮,那它也就化作了一種難以撇脫的不良嗜好。在哲學史上,快樂一直是許多哲學家論說的起點及基礎,本身反而少受質疑。封面專題沿着歷史,檢視思考家對快樂的理解,原來幸福快樂的定義,多年來一直嬗變,快樂的形態也各有特色。「越Cult越興奮」一輯,以邪典電影為重心,探討它們如何勾起獨特快感,以怪異儀式挑戰破格。今期藝術合作計劃PROJECT由藝術家盧永滔主理,迷因、影像與文字交相碰撞,不斷生成新義,在戲謔與認真間不斷跳接,組合成「無限詩」。評論專輯「越快樂原則」剖析快樂以外的其他可能,揭開快樂的反面。創作專題「汲取歡愉的條件」則由何儀、陳伯軒、吳騫桐、劉子維帶領,分別摸索快樂的獲取路徑,快感的基礎原來都出自肉身。 假如快樂是種不良嗜好,那就代表我們同樣需要思考,由這套想法所建構出來的快樂世界究竟是何模樣。在依循慣性追逐快樂以外,我們尚有許多路徑可以嘗試。假如我們真的需要再次哲學地思考快樂,那就不是要將快樂指向某種特定狀況,而是要為快樂發掘新的可能性,新的思想形態。假如我們仍然困在快樂的強制命令之下,大概同樣可以從不快樂出發,探索它幽微的歷史。快樂可以不是生活的核心與基礎,你可以不把快樂視作價值,你也享有不快樂的權利;我們不如把老歌倒轉過來:Don't happy, be worry。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Sample樣本編輯部一粒字文化主力出版文藝評論雜誌《Sample 樣本》。雜誌於2016年中創刊,於2018年改為雙月刊,每期有一文化主題統涉全書,以編輯專題及文稿眾論深入探析,在高速時代重提細緻閱讀及深度評論。內容包攬嚴肅及流行文化,借閱讀試探生活的可能,展練與文本對話的樂趣,務求讀者把評論視角帶入日常;並輔以文學創作,在評論的基礎上以創作試探邊緣,讓兩者互滲互涉。《Sample樣本》編輯部總編輯:葉梓誦編輯:虞興華、陳家朗、楊益東、胡文釗丶林銘輝、韓詠儀美術設計:Zac Choy行政及推廣:楊益東實習編輯:李咏恩、羅瀾、劉子維、廖濤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Sample 樣本》第 26 期現已出版!今期以「快樂」為題,探索人類思考快樂的歷史,反思生成快樂的條件。假若快樂成了心癮,那它也就化作了一種難以撇脫的不良嗜好。 |精彩內容預告| ❒ 封面專題|快樂是⋯快樂史 在哲學史上,快樂一直是許多哲學家論說的起點及基礎,本身反而少受質疑。封面專題沿着歷史,檢視思考家對快樂的理解,原來幸福快樂的定義,多年來一直嬗變,快樂的形態也各有特色。 ❒ 越Cult越興奮 Cult片可譯為「邪典電影」,當中的「邪」代表着不依正途的電影,而「典」則可能指向「經典」的電影。本輯以邪典電影為重心,探討它們如何勾起獨特快感,以怪異儀式挑戰破格。到底,Cult片點樣溝? ❒ 越快樂原則 剖析快樂以外的其他可能,揭開快樂的反面。 ❒ 創作專題|汲取歡愉的條件 由何儀、陳伯軒、吳騫桐、劉子維帶領,分別摸索快樂的獲取路徑,快感的基礎原來都出自肉身。 ❒ PROJECT|無限詩 藝術家盧永滔,將迷因、影像與文字交相碰撞,不斷生成新義,在戲謔與認真間不斷跳接,組合成「無限詩」。

商品規格

書名 / Sample 26: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作者 / Sample樣本編輯部
簡介 / Sample 26: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快樂一詞,早已貫穿人類生活。聯合國每年會發表「世界快樂報告」,以各類指標衡量各國民眾的快樂指數。在政治上,《美國獨立宣言》明確指明
出版社 /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ISBN13 /
ISBN10 /
EAN / 9772415438266
誠品26碼 / 2682191212004
頁數 / 12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X17.6X0.9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你想當一個不快樂的人,還是一頭快樂的豬?這一道問題,大抵是許多人對「哲學」的初始接觸。問題倒是,我們為何需要如此詢問自己?又或者:為何我們要以快樂與否,框定對人生及生活的想像?

試閱文字

內文 : 「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更好;成為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成為滿足的愚人更好。」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這句名言,直接否定了拉‧美特利的狂想。作為功利主義的另一名領頭人物,彌爾在認知邊沁的所有內在問題之後,仍決意走進功利主義,以多數人的幸福為目標,提出另一條通往快樂的路徑。就如多數懷疑功利主義的人一樣,彌爾直言:「衡量一切事物,質與量均需被同時考慮,對快樂的計算卻只以數量作指標,那將是荒謬的。」邊沁的算式,最終會把所有行動轉換成一個個數字,但每個選項之所以與其他選項有所區別,難道僅僅在於其「快樂值」?那將是荒謬的──計算出來的善惡值,其實僅僅是該特定行為的倫理特徵,與行為本身的內在價值無關,亦無法與其他選項的數字比較。世上本有善行與惡行,哪種行為都有產生愉悅的可能。想想殺人者從殺戮中獲取的極樂──高尚之樂即為善,卑劣之樂即為惡,透過重新提出個體快感之上的道德標準,彌爾嘗試使啟蒙時代的功利主義及此前的美德哲學融為一體。

但時代已經變了──「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明確地講述了「自由」(liberty)與追求幸福(pursuit of Happiness)乃不可褫奪且等級相同的基本人權。是的,彌爾,你們這些偉大的思想家說的完全正確,但你不是奧林匹斯諸神,不是上帝,不是造物主,也不是聖人奧古斯丁。你不能夠阻止我追求快樂,不能剝奪我的權利──哪怕我所嚮往的快樂,便是如豬一樣沉醉在粘液中,低俗且邪惡。獨立宣言,作為「新秩序」的人類宣言,僅在前言裡便道出了彌爾的難題。有關自由與快樂的矛盾、爭奪,其實在彌爾之前,法國思想家康斯坦(Benjamin Constant)早有提及:「他們會對我們說〔⋯〕你的最終目標是什麼?難道並非快樂嗎?那麼,把這快樂寄托於我們,我們就會給予你們快樂。」康斯坦警告我們,把快樂的責任交托於政府(或任何他者),是以放棄政治自由的代價以換取非真正的、消磨時間的快樂(happiness of diversions)。我們必須承擔使自己快樂的責任。

「憲法只賦予你追求幸福的權利。你必須自己抓緊它。」針對國民抗議國家沒有向他們施予幸福,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的這一句回應,大抵也是彌爾的答案。在自由與功利主義目標之間的抉擇,彌爾毫不猶疑地選擇了前者,且透過以自由為本位,解決了兩者看似矛盾的本質。當彌爾望向自己身處的社會,發現原來教會、德育規條及消費主義帶給人們的快樂,緣於一種「服從」,緣於它們以各自邏輯承諾的幸福,彌爾便無法從人民的眼中看見快樂,也無法看見自由。「並不是透過把所有個體統一起來,而是透過培養他、喚醒他⋯⋯」彌爾知道以快樂為口號的,都如康斯坦所告誡的一樣危險:「直至有智慧的民眾能夠感受〔⋯〕看到有所差異其實是好的,即使這並不是為了更好(按:以他者邏輯而言的善),而且對他們而言,部分人會過得更差⋯⋯」事實上,彌爾巧妙地把這個難題,與西季威克所指的功利主義悖論一併消解。正如休謨(David Hume)也曾經描述過的矛盾:當我們思索何為快樂、何以快樂時,我們只能為此苦惱,但當放下思考,讀一會書、散步,我們便已獲得快樂。「當你問自己是否快樂,你便不再快樂了。通往快樂的唯一機會,是把快樂之外的目標,視為生命的目的。」彌爾之後把這個「快樂之外的目標」,指向「自由」,一種從強加的邏輯中「解放的自由」(liberty of liberation)。當我們以自由為目標,早已在路途上收穫快樂,哪怕過程中充滿肉身之苦。

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更好;成為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成為滿足的愚人更好──但不是所有滿足的人都是拉‧美特利的豬,不是所有滿足的人都是愚人。我們可以從籠中逃脫,獨自覓食,遠離圈養,找尋快樂的果實──也許我們無法成為蘇格拉底,但我們可以實現蘇格拉底的格言:Know thyself,認識你自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