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23: 思想實驗室 | 誠品線上

Sample 23: 思想實驗室

作者 Sample樣本編輯部
出版社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商品描述 Sample 23: 思想實驗室:思想實驗與多軌飄移有好一段時間,人們熱衷於思考電車難題(trolleyproblem),並視之為一種討論哲學的方法。不過,比起認真討論,我更常看的其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思想實驗與多軌飄移 有好一段時間,人們熱衷於思考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並視之為一種討論哲學的方法。不過,比起認真討論,我更常看的其實是trolley problem memes,一些假借電車難題的形式出產的迷因。 電車難題有種固定的格式:火車從左往右駛去,前面有兩道路軌,分別綁了人,假如按原定路線行走,火車就會輾死五個人,如果火車轉向,那五個人就會得救,另一道路軌上的那個人則會被輾死。此刻你站在操控桿旁,你會否決定拉下操控桿,迫使火車轉向?網絡迷因裡的電車難題,則在這個既定的格式之上加以變異。路軌上被綁的組合,可以替換成其他東西,比如五個人與一隻貓。整個場景也可以置入卡繆《異鄉人》的場景:路軌上本來沒人,另一道路軌才綁了一個人,不過太陽很猛,你會否拉下操控桿?甚至,迷因可與迷因相接,與其選擇犧牲何人,倒不如實踐禁斷的技巧,來一個多軌飄移(multi-track drifting!!),把所有人一併輾死,乾乾脆脆。 迷因的狂亂配搭,點出了電車難題本身的配置。即使電車難題以道德價值為中心,當中被縛的對象卻可以隨意轉換,「如果那一個人是你的家人?」,「如果五人中有窮凶極惡之人?」,終究要將人或物之間的價值算量對比。多軌飄移的電車,點破了配置本身的荒謬。誰把人綁在鐵軌上?為何我必須選擇?責任為何落在我的身上?這支操控桿為何在我身旁?我們思考這個思想實驗的時候,最好還是想到,整個問題是因何而建構出來。鐵軌、操控桿、剎車掣,統統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選定的另一些決定。這些假定、前設,正是思想實驗的隱藏之物,框定了問題所在,也限制了答案的可能。 今期《Sample 樣本》以「思想實驗室」為題,重新回到顱內的實驗室環境,檢視各類思想實驗,繼而回頭思考,實驗究竟有何意味,又為我們帶來什麼洞見。封面專題「思想實驗圖鑑」回顧不同範疇中的實驗案例,「知識的矛與劍」則深入剖析思想實驗為我們帶來的知識,究竟有何魔力。今期Project由Faker、李嘉儀、陳子雲、陳韻紅及Sample編輯室聯手,試驗世界構築式的桌遊,從卡牌中抽取靈感,即席創作嶄新故事,內觀創作傾向。「思想集」於文藝作品的實際呈現中,檢視思想實驗與文學之間的距離。創作專題以「創作實驗」為名,梁君皓、王碧蔚、青木、李嘉儀各自自設寫作練習,以規限刺激創作過程。 思想實驗,原是一套設定問題的獨特方式,勾勒出思考的路徑與輪廓。唯有理解軌道之內與之外,我們才能明白思想實驗的要點,並不是要在一個限定的系統裡,判別出與脈絡無關的抉擇,它終究是一個框定場域的問題,要求我們從頭細數,追蹤問題的由來和框架。想不明白的話,就來點多軌飄移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Sample樣本編輯部一粒字文化主力出版文藝評論雜誌《Sample 樣本》。雜誌於2016年中創刊,於2018年改為雙月刊,每期有一文化主題統涉全書,以編輯專題及文稿眾論深入探析,在高速時代重提細緻閱讀及深度評論。內容包攬嚴肅及流行文化,借閱讀試探生活的可能,展練與文本對話的樂趣,務求讀者把評論視角帶入日常;並輔以文學創作,在評論的基礎上以創作試探邊緣,讓兩者互滲互涉。Sample樣本編輯部總編輯:葉梓誦編輯:虞興華、陳家朗、楊益東、胡文釗丶林銘輝、韓詠儀美術設計:ZacChoy行政及推廣:楊益東實習編輯:蔡泳詩、李咏恩、羅昊培、葉灝晴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思想實驗室 封面專題 Part I 思想實驗圖鑑 哲學思想實驗 同一性思想實驗 物理學思想實驗 倫理學思想實驗 Part II 思想實驗的矛與劍 如何定義思想實驗 事實類思想實驗:以思想實驗喚醒靈魂 事實類思想實驗:實證主義的反擊 事實類思想實驗:柏拉圖式先驗知識 概念類思想實驗:危險的直覺泵及黑盒子 概念類思想實驗:揭開潘朵拉之盒 概念類思想實驗:搖椅上的文字遊戲 概念類思想實驗:長矛的後盾 知識之鏡 價值類思想實驗:電車難題的難題 價值類思想實驗:想像正義的必要 Project 創作實驗 Part I遊戲記錄及編輯評點 Part I聯想型桌遊「投資未來」(InvestingFuture) 思想集 思想實驗:文學的歸宿?/陳國榮 《迷離境界(Twilight Zone)》的噩夢實驗室/Pamela Wong 《推測設計》:一場設計與哲學交互的思想實驗/虞興華 谷歌翻譯的「中文房間」:思想實驗的方法學問題/亞牠 卡爾維諾的思考實驗:〈時間零〉與問題結構/葉梓誦 創作專題/創作實驗 一個物件戴著四個(或更多的)靈魂/梁君皓 光合作用/王碧蔚 動物園/青木 讓我因而可以對你說/李嘉儀 骨式思想/Fanga

商品規格

書名 / Sample 23: 思想實驗室
作者 / Sample樣本編輯部
簡介 / Sample 23: 思想實驗室:思想實驗與多軌飄移有好一段時間,人們熱衷於思考電車難題(trolleyproblem),並視之為一種討論哲學的方法。不過,比起認真討論,我更常看的其實
出版社 /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ISBN13 /
ISBN10 /
EAN / 9772415438235
誠品26碼 / 2682074732001
頁數 / 12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X17.5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思想實驗,原是一套設定問題的獨特方式,勾勒出思考的路徑與輪廓。唯有理解軌道之內與之外,我們才能明白思想實驗的要點,並不是要在一個限定的系統裡,判別出與脈絡無關的抉擇,它終究是一個框定場域的問題,要求我們從頭細數,追蹤問題的由來和框架。想不明白的話,就來點多軌飄移吧。

試閱文字

內文 : 思想實驗:文學的歸宿?/陳國榮
伊格頓(Terry Eagleton)曾戲稱文學研究是一宗「醜聞」——世上竟然有人受薪讀書,而且專讀虛構的故事。量子物理學家、柏拉圖主義數學家和亞特蘭蒂斯(Atlantis)考古學者的關心對象尚且有機會存在,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與賈寶玉恐怕就不見得。要論證文學研究有別於出糧曬太陽,就要證明文學的價值,其中一種進路便是借道思想實驗。

文學有無認知價值,算否知識來源,向來爭議不斷。文學認知論(lLliteraryccCognitivism)為虛擬敍事的辯護理由可歸納為四種:1) 虛構故事可能帶有關於現實界的真實訊息;2) 文學或能傳達某種適切於現實世界的普遍原則,不論是道德、心理或形而上層面;3) 閱讀可重塑讀者掌握現實的方法,以新角度審視世界;4) 故事的情景描摹誘發代入感,屬於情感知識(aAaffective knowledge)。另一派則反駁,文學所傳達者並非知識或合理信念(wWwarrantedbbBelief)而僅僅是假設,即使作品帶有現實訊息,其運作邏輯亦是姑且相信(mmMake-believe)在故事中為真,無法據以實證,箇中理念必須置於現實檢驗,因此文學自身不足以提煉出知識。

有哲學家將文學比擬為思想實驗,嘗試回應上述質疑。卡羅爾(Noel Carroll)認為哲學思想實驗旨在揭示及釐清概念,故此毋須實證;而思想實驗過程所衍生的反思會運用到各種知識及論點,所以起碼部分具備哲學省思效果的文學作品——例如《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和《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帶有認知價值,尤其在道德概念的應用方面。艾爾珍(Catherine Z. Elgin)上承孔恩的知識論,主張認知進步並非單純出於知識累積,理解方式的創造性重組(cCcreativerRreconfiguration)同樣關鍵。思想實驗恰如心靈的實驗室,在虛構中試驗不同排列,組織及分類既有的資訊以供現實借鑑——文學世界可以說是範式轉移的孵化場。

狄維士(David Davies)不滿足於上述兩者的說法,認為未能回應反認知論者的質疑,而且關注對象由文學小說全體萎縮成部分作品特質,有將問題狹義化處理的傾向。狄氏屬意所謂「溫和支持派」(mmModerateiiInflationist)——相對於極端支持派與各種反對論——並借用認知科學解釋思想實驗的運作邏輯。早有論者指出,思想實驗不能簡化為一系列推論示元素,因為理解過程動用到深層的知識,譬如讀者對預設世界的熟悉度和代入虛擬處境的能力。納賽森(Nancy Nersessian)與米塞耶維奇(NenadMiščević)則表示,讀者並不純粹倚賴語言再現以辨識敍事,而是會在腦中建構虛擬場景的心智模型(mMmentalmmModel),當中牽涉各種認知資源,包括現實經驗、空間直覺和內隱知識(ttTacitkKknowledge),思想實驗因而能夠得出帶現實意義的結論,一旦以化約方式提出,所動員的認知資源亦會隨之削減。作為具有認知價值的思想實驗,文學可以堂堂正正,毋須犧牲其整體性。‬

主張既稱溫和,當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狄維士舉「細節」為例:若說思想實驗倚重假設性想像(hhHypotheticaliIimagining),文學的細節則多屬戲劇性想像(ddDramaticiIimagining),後者如有認知角色,究竟為何以及怎樣發揮功用,切合特定抑或全部情況,所需程度如何等等依然有待探究。簡言之,文學作品本身的處理會影響實行思想實驗的條件。有見及此,文評家斯維爾斯基(Peter Swirski)基於認知科學研究,羅列五項標準以鑑別敍事作為思想實驗的「認知純度」:a) 清晰度;b) 連貫性;c) 相關度;d) 資訊性;e) 應用力。「文學一如思想,不見得所有作品都地位對等。」

斯維爾斯基對文學的信心源自科學,斷定敍事有其知性基礎:故事並非思想實驗家用完即棄的累贅,相反存在演化依據。比起抽象的資訊,人類本來更善於記取有情節的故事,藉此消化龐大的背景訊息量,敍事就是自古以來行之有效的記憶術。撇除斯氏對批判理論的無知偏見,他就文學的跨學科理解不乏值得參考之處,例如由演化心理學導出五種敍事性思想實驗生產知識的途徑:

一、回憶(Recollection):認知科學研究顯示,情緒有助加深記憶,回憶亦有情感層面,富代入感的文學故事就是一部記憶光刻機;而每一次回想,舊資訊就被套入新語境理解,重塑出新訊息,影射小說(Roman à clef)以化名搬演真人真事即為一例。又譬如自文學史俯瞰同一主題的不同發揮及彼此之間的對話,皆可視為以思想實驗的方式——操控模型中的變數——回應母題。

二、重構(Rearrangement):資訊再多,假如欠缺框架整合,一樣無法產生知識。重構方式各異,目的同為簡化提煉出有用的結論,處理手法又可分為四類——縮地(ssShortcutting;去除其他變數並將問題引伸至極端)、分塊(ccChunking;拆分訊息以便消化及記憶)、形變(ddDeformation;相當於陌生化:「文學不論如何寫實,一概扭曲現實」)、視角(aAangle of eEentry;透過變換角度尋求洞見)。

三、轉化(Transformation):文學讀者從真實經驗出發,經由文本中的假設去審視、評價及微調潛在反應,再重新作用於現實。情感代入就是一種由假設轉化為現實的範例。

四、自我創造(Homuncular mmModel):神經科學研究顯示,知識散佈於人腦各區域,彼此並不必然互通,因而會有知而不覺或後知後覺的感受。敍事就屬於「認知自動模擬」(cCcognitiveaaAutosimulation)一種,將想法組織並表述出來,大可作為整理思緒的方法甚至是學習「新知」的過程;比喻則擔起連結不同認知領域的樞紐角色,促進人類對現象的理解力。「思維並非借隱喻表達,而是以隱喻運作。」

五、淨化(Cleansing):孔恩嘗言思想實驗唯一功能在於破惘。淨化強調理性功用,包括消除矛盾或理順因果,古典偵探小說即可視為促進邏輯理解的實驗。

斯維爾斯基雖然再三強調文學的思想實驗功能無法取代審美體驗,但其論述仍然處處暗示文學的價值依附於科學/社會科學。譬如意識流在他眼中就不入流,皆因「不自然甚或不明所以然」的話癆(vvVerbaldDdiarrhea)有違人類慣常的認知方式。 如果說文學的價值取決於其知性價值,而知性價值又以思想實驗的用處為依歸,文學的未來該何去何從?黑格爾(G.W.F. Hegel)的藝術觀或堪參照。在黑氏思想體系中,藝術不過是前現代人傳達意識的蒙昧表現(Darstellung),當哲學語言發展成熟到足以清晰再現概念(Vorstellung)當代藝術依然拒絕消亡,趨勢卻見愈越來愈越哲學化,脫胎成純概念藝術,結局迥異,卻同樣反證出黑格爾的預言。面對哲學/科學的「霸權」,文學有無自主的資格?跨學科詮釋是文學的一種彈性,抑或是注定會被吸納的先兆?或者今日更需要德希達一樣的文本辯護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