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高雄: 城市變遷與未來願景
作者 | 李文環/ 主編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世紀高雄: 城市變遷與未來願景:本書為高雄設市100週年的紀念文集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籌畫囊括〔高雄市都市發展區劃〕、〔高雄港一百年〕、〔百年鐵道系統〕、〔高雄三軍 |
作者 | 李文環/ 主編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世紀高雄: 城市變遷與未來願景:本書為高雄設市100週年的紀念文集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籌畫囊括〔高雄市都市發展區劃〕、〔高雄港一百年〕、〔百年鐵道系統〕、〔高雄三軍 |
內容簡介 本書為高雄設市100週年的紀念文集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籌畫囊括〔高雄市都市發展區劃〕、〔高雄港一百年〕、〔百年鐵道系統〕、〔高雄三軍要地〕、〔重工業〕、〔石化工業〕、〔都會移民與人口構成〕、〔淺山地區聚落變動〕、〔原住民與正名〕、〔客家與移民〕、〔移民與民間信仰〕、〔移民與鸞堂信仰〕、〔移民與基督教信仰〕、〔文化觀光〕、〔文學地景〕等各面向觀察與研究,集各家論述,對高雄未來提出下一個百年世紀的願景,成為不可或缺的體察高雄城市發展的經典論文集。也因透過各領域專家的共同思索,除了能增進對高雄市設市百年以來歷史脈絡的認識與理解外,且藉由豐富的歷史記憶與現況,可對未來高雄城市發展的展望提出深刻的探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文環/主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以臺灣史、文化資產研究、宗教與民俗學、歷史地理學等領域為主。作者群(依文章排序作者姓名)許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謝濬澤(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謝明勳( 交通部鐵道局南部分局簡任正工程司、知名鐵道文化專家)杜正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王御風(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李文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教授)葉高華(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和安(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高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兼語文班主任)洪馨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謝貴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所)教授)邱延洲(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盧啟明(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幹事兼歷史檔案館主任)蘇明如( 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友煌(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研發處處長暨文化藝術學系副教授)
產品目錄 前言:百年累積與蛻變/李文環(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一、歷史的底蘊〔高雄市都市發展區劃〕高雄市行政區變革與都市發展/許淑娟〔高雄港一百年〕百年港口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謝濬澤〔百年鐵道系統〕鐵道形塑高雄市百年格局/謝明勳〔高雄三軍要地〕高雄三軍要地的形成:以鳳山、岡山、左營為例/杜正宇二、發展的資本/工業與工業聚落〔重工業〕環繞著高雄港灣的工業發展/王御風〔石化工業〕高雄石油化學工業發展之歷史探討/李文環三、移民與族群〔都會移民與人口構成〕高雄的人口變遷與移民構成( 1920 ~ 2020 )/葉高華〔淺山地區聚落變動〕從旗山郡到旗山區:高雄沿山聚落的歷史演變與發展/王和安〔原住民與正名〕高雄市原住民族群歷史遷徙/劉正元〔客家與移民〕月光山麓與愛河畔的高雄客家運動/洪馨蘭四、宗教與信仰〔移民與民間信仰〕高雄民間信仰與外地移民之關係探討—以「澎湖廟」為例/謝貴文〔移民與鸞堂信仰〕高雄的鸞堂及其信仰發展:從鸞務傳習與經懺交流談起/邱延洲〔移民與基督教信仰〕百年來的高雄市基督宗教發展/盧啟明五、文化與書寫〔文化觀光〕設市百年之文化與創意觀光探查/蘇明如〔文學地景〕高雄港市地景文學的百年風華/李友煌
書名 / | 世紀高雄: 城市變遷與未來願景 |
---|---|
作者 / | 李文環 主編 |
簡介 / | 世紀高雄: 城市變遷與未來願景:本書為高雄設市100週年的紀念文集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籌畫囊括〔高雄市都市發展區劃〕、〔高雄港一百年〕、〔百年鐵道系統〕、〔高雄三軍 |
出版社 /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26766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267660 |
誠品26碼 / | 2682939496000 |
頁數 / | 43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2.5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
百年積累與蛻變
高雄市緣起於高雄灣岸地帶。一百多年來,築港、工業化與城市發展,形塑了今人熟悉的景觀,締造高雄大都會的城市文明,同時也改變了既有的自然與生態。去年(2024年),我們共同迎來高雄市設市一百週年的光輝時刻。一百年,對於人類歷史長河而言,只是彈指一瞬;然而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卻是淬鍊風華、積澱底蘊的漫長旅程。從昔日依傍港灣的打狗小漁村,如今蛻變成為一座傲然屹立的現代化都會,一百多年來,高雄城市發展的每一步都銘刻時代印記,而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無數先民胼手胝足的奮鬥足跡。為了記錄這項深具意義的里程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特邀十五位學者共筆完成了這本紀念專書。這十五篇文章,猶如十五面稜鏡,分別從「歷史的底蘊」、「發展的資本」、「移民與族群」、「宗教與信仰」、「文化與書寫」等多元面向,折射出高雄百年來豐富而複雜的光譜。
高雄市是典型的海洋城市。1924年設市之初,築港工程已初具規模,港埠公共建設與市政公務體制,確立高雄市作為港都城市的宏觀格局。不過若進一步探究歷史的基礎構成,1900年縱貫鐵路南部段的鋪設與通車,實為後續日本政府投入港埠建設的楔子。鐵路與海港共構的交通藍圖,才是日本鐵道主義國家建設高雄這座海港城市的基礎,後續才有1904年的埋立地工程以及1908年所展開的築港工程等。至1924年間,高雄港市合一的城市格局已初步成形,高雄市役所的設立,實則是為城市發展擘畫宏圖,城市治理展現出更強的規劃性。因此,行政區劃的演進與交通建設的佈局,構成了認識高雄市歷史的關鍵底層。許淑娟於〈高雄市行政區變革與都市發展〉一文中,剖析高雄不同時期行政轄區的擴張歷程,並探究其潛在的都市發展動能。謝濬澤則採納「港口城市版圖(port city territories)」之分析框架,於〈百年港口城市的發展與變遷〉一文考察1924年至2024年間高雄港口城市在陸域與水域空間利用上的轉型。謝明勳的〈鐵道形塑高雄市百年格局〉,則運用歷時性研究方法,具體檢視高雄百年來鐵路網絡的發展軌跡及其空間演變。此外,伴隨國家力量的加深介入,軍事能量亦顯著提升;歷經百年發展,高雄遂成為臺灣獨一無二的三軍基地匯聚之都。藉由〈高雄三軍要地的形成:以鳳山、岡山、左營為例〉,杜正宇分別考察陸軍於鳳山的駐紮,以及海軍與空軍在左營和岡山軍事據點的構築歷史。
城市治理體系的建構,並非脫離現實之抽象概念,其運作需仰賴具體的經濟支撐,產業構成資本增長與累積則是首要泉源。日治前期,日商運用在地原料在高雄發展了水泥、磚窯、鐵工業等,至1930年代,受到日本國內政經結構變遷影響下,高雄的地理區位優勢使其被納入南進戰略體系,國家力量的介入顯著增強,特別是在軍事工業的引進,移植了製鋁、製碱和煉油等軍需工業。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此基礎上擴大石化業,並持續引進重工業如鋼鐵和造船等工業,讓高雄成為臺灣重化工業的火車頭。作為兼具港口城市與工業城市特徵的都會,高雄以物流業與製造業構成了其城市發展的雙重動力機制,王御風的〈環繞著高雄港灣的工業發展〉尤能詮釋空間生產上的雙重意涵。相較之下,李文環於〈高雄石油化學工業發展之歷史探討〉則聚焦於重化工業發展的歷史脈絡性分析。比較可惜的是,有助於資本累積的產業還有許多如製糖、螺絲、漁業、農業等。這些不足仍有待未來學者的探究。
無論公共建設抑或是各式產業的挹注,不同階段的高雄皆獲得了各式的資源與資本,從而吸引島內、島外移民。二戰終結,無論台灣或是高雄,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伴隨著大量移民湧入,族群融合與文化交流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葉高華的〈高雄的人口變遷與移民構成(1920 ~2020)〉,剖析百年來六個時期的人口動態,同時闡述不同階段的移民構成。
高雄市人口自1935年起呈現加速擴張趨勢;戰後雖因日本居民離境而經歷人口急遽萎縮,但隨即因外省人遞補重啟增長,後因工業發展吸引大量外縣市人口遷入而再成長。迨至1980年代,高雄市對移入人口的誘因減弱,導致人口成長趨於靜止。除了人口結構分析之外,王和安的〈從旗山郡到旗山區:高雄沿山聚落的歷史演變與發展〉探討了大旗山地區自行政區劃建置對於區域空間文化的形塑,尤其是日治時期交通與產業的影響。劉正元的〈高雄市原住民族群歷史遷徙〉關注高雄市境內的原住民族,包括: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布農族、茂林、萬山、多納和大武壠族群等。洪馨蘭的〈月光山麓與愛河畔的高雄客家運動〉,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研究切入點,考察該社會運動所建構的「關係人」網絡,如何促成鄉村客庄與都會客家行動者的聯合,充分體現族群認同的展演與內化,其文化根源可溯及美濃客家地域的聯庄宗教活動與祖先崇拜風俗等傳統。顯然,族群的流動亦會連動民俗與信仰的轉移。
澎湖人是高雄市重要的移民人口。謝貴文的〈高雄民間信仰與外地移民之關係探討―以「澎湖廟」為例〉,探討境內54座「澎湖廟」有關香火緣起、廟宇創建、內部組織、宗教服務、祭典活動與外部關係等面向,討論移民與民間信仰的關係。「澎湖廟」不論是主動或被動,都不可避免地會與周邊居民有所互動,亦會與本地其他廟宇有所交流,這些勢必也對高雄的民間信仰產生影響。高雄作為一座因海港而興、吸引多元移民的城市,眾多外來者將其原鄉信仰帶入並在此生根。儘管如此,鸞堂信仰如何傳播至高雄,其具體途徑仍待釐清。邱延洲的〈高雄的鸞堂及其信仰發展:從鸞務傳習與經懺交流談起〉探討,較為明確地辨識出高雄鸞堂系統包含福佬、客家、澎湖等三種類型。其中,客家系統的發展脈絡相對清晰,均可追溯至楊福來南下指導鸞務的影響;澎湖系統則顯然是澎湖移民將其原鄉的鸞堂信仰與扶鸞實踐帶入高雄所致。相較之下,福佬系統的傳入途徑則顯得較為模糊。盧啟明的〈百年來的高雄市基督宗教發展〉一文,溯及基督宗教傳入高雄的歷史脈絡,並以歷時性視角劃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描繪,進而闡述其在社會運動中的影響以及對社會服務的投入等面向。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趨勢更加明顯,高雄也積極展開城市轉型。從「海洋首都」的願景提出,到積極發展觀光、文創、綠能等新興產業,高雄試圖擺脫過去的工業城市形象,展現更具活力與多元的面貌。駁二藝術特區的成功轉型,為老舊工業區的活化提供了成功的典範。因此最後一個單元我們關注「文化與書寫」。蘇明如於〈設市百年之文化與創意觀光探查〉一文中,以駁二藝術特區為例,闡述如何藉由老倉庫群的修繕與活化,使藝術特區參觀者得以清晰辨識舊時代的歷史印記。然「文化與創意產業」之多數範疇,因其內在的「城市」屬性,高雄市政府雖可藉由大型展演的策展策略,有效促進城區文化與創意觀光的發展,但在河、港及市中心以外的山區、濱海區域,相關資源仍有待持續投入與關注。最後是李友煌的〈高雄港市地景文學的百年風華〉,他採取「書寫」作為分析歷史文本的視角,系統性地爬梳文本中的地景文化。實則,「書寫」在有意無意間形塑了意識,亦即書寫者持續汲取、增添或挪用資訊。此外,近代印刷文化所具備的標準化、保存及精巧訊息再現等特性,強化了「書寫」的文本化過程,促使知識從聽覺空間轉向視覺空間,並增強了文本的定論性,同時亦可能強化書寫者的主觀偏見。本文幾個單元標題,諸如「綺麗的風光VS. 不潔的聚落」、「打狗人性與科學地景」、「信仰與迷信的宗教地景」、「殖民現代性」等,在在提醒讀者,「書寫」作為一種媒介,兼具獨特性與潛在局限。高雄地景書寫不應僅僅只是握有書寫權者的專項,而應該是大家可以共筆的風景。城市孕育書寫,書寫亦塑造城市;城市啟迪人們超越其具體疆界的想像與創造,虛實相生。
回顧這百年來的關鍵轉折,高雄始終展現出其堅韌的適應力與不斷求變的勇氣。每一次的挑戰都成為下一次發展的契機,每一次的轉型都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透過這十五篇五大面向的文史探究,相信讀者更能深刻地認識今日高雄的樣貌,也才能更清晰地擘劃高雄未來的發展藍圖。這部紀念專書,正是希望引領讀者一同回顧重要歷史脈絡與轉折點,從歷史的經驗中發現問題、汲取智慧,共同迎接高雄下一個百年的挑戰與機遇。
內文 : 鐵道形塑高雄市百年格局
一、1924 ― 設市當時的鐵道
1924年,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市役所就位於湊町,今鼓山區鼓波街代天宮位址。只要步行5分鐘,就可抵達湊町/新濱町交界處附近的「高雄驛」(約略位於今舊打狗驛故事館)。高雄驛是臺灣縱貫鐵道的南端終點,距離北端基隆起點約406公里。縱貫鐵道的南北兩端,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兩處港口,均有鋪設岸壁鐵道,直抵各處碼頭倉庫,便利來自臺灣島內各地的物產,藉由鐵道路線,直接裝船輸出。
設市當時,高雄港第二期築港計畫已近尾聲,從高雄驛延伸出去的鐵道,除了最早的「濱線」,第二岸壁(今棧二庫、香蕉棚1至10號碼頭)一帶的「表岸壁線」、「中岸壁線」、「裏岸壁線」也已完成,搭配剛完工啟用的裏船溜(今駁二藝文特區前的內港),及鹽水港製糖酒精工場、農具會社、臺灣鐵工所、竹原鐵工所等新式工廠,將今天的哈瑪星、鹽埕一帶,打造成匯集各種工業生產及農產輸出,高雄市最早的現代工商發源地。
在縱貫鐵道方面,兩年前剛通車的海岸線(1922年通車),克服了中部山線天險,有效紓解港口及沿線車站囤貨事件;從高雄往南,經鳳山、九曲堂、屏東的潮州線,也已延伸至溪州(今南州)。南來北往的各式貨物,就藉由這兩大幹線,源源不絕地匯集到高雄港。加上這一年,同時增闢高雄往返橫濱、廣東、天津、朝鮮、滿州的航路,高雄港貿易總額急遽增加,超過2億3千萬圓,貨物吞吐量達158萬噸。
這是一百年前「高雄市」剛萌芽時的舞臺背景,主場就位於市役所所在的哈瑪星、鹽埕地區。
二、1930 ― 飽和的舊港區
1928 年3月,新式的漁港和魚市場,在「濱線」的端末處開業了。填海造陸而成的哈瑪星,各式房舍、倉庫,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一片欣欣向榮,很快就趨於飽和。高雄港第二期築港工事,於1925年告一段落後,新的岸壁、工場,又往入船町方向延伸過去,通往入船町的「北裏岸壁線」(今輕軌駁二蓬萊-駁二大義間路段),也於1930年跟著往東延伸,擴張發展的前線,碰到高雄川(今愛河)這條天然的市街邊界了。
第二期築港工事完成後,市街、岸壁、和鐵道繼續往東擴張,吸引更多人口移住。1932年,高雄市人口數已達72,400人,高雄港對外貿易額也增長至1 億7,973 萬圓,占全臺總貿易額的44%。
高雄驛北邊,高雄州廳前踏切(今鼓山分局前的五福四路平交道),是哈瑪星通往鹽埕的唯一通道,人車絡繹不絕。為了解決市街壅塞的問題,高雄市役所於1932 年10月做了一項交通流量調查。結果一天之中,通行人數10,444人,各種車輛23,943次,平交道遮斷次數150~160次。根據此一結果,高雄市役所1934年興建穿越高雄鐵道工場的「山下陸橋」(今輕軌文武聖殿站旁),是臺灣最早的立體交叉設施。
「臺南-高雄間複線改良工事」及「高雄驛改良工事」於1933年完成之後,高雄驛的運能及運量均大幅提升。根據鐵道部1933 年8月的路線統計,高雄驛構內,包含縱貫線上、下本線,潮州線上、下本線,及構內各線群、加上各岸壁線,總長竟達42.9公里,幾乎是高雄快到臺南的距離了!再加上鐵道工場、機關庫、倉庫、官舍等設施,高雄驛的整體規模,堪稱全臺最大。
然而,侷限在哈瑪星、鹽埕市街之間「囊底地帶」的高雄驛,火車不分晝夜,南來北往調度頻繁,不僅對市街發展造成阻隔,已經長大成人的高雄驛,還硬穿小孩舊衣褲,構內作業超限利用,不僅事故頻傳,也影響進出高雄港的物流順暢。
最佳賣點 : 藉由豐富的歷史記憶與現況,對未來高雄城市發展提出深刻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