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 | 誠品線上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

作者 智顗大師; 寶靜法師/ 講述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止觀是藥,種種貪瞋癡之煩惱,種種流轉之生死,皆是病。以止之藥,治生死之病,食之則癒。以觀之藥,治煩惱之病,服之則癒。故修止觀,能治生死煩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止觀是藥,種種貪瞋癡之煩惱,種種流轉之生死,皆是病。 以止之藥,治生死之病,食之則癒。以觀之藥,治煩惱之病,服之則癒。 故修止觀,能治生死煩惱諸病,如阿伽陀藥,無病不治者也。 夫吾人之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光明,楞嚴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既言真心,唯是性淨性明,清淨法界,一大光明藏,何須修習此止觀耶?蓋吾等眾生,從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被無明所障蔽;一念妄動,為生滅所流轉。故轉明為暗,轉靜為動,自心本是靈明徹照,至今成為糊糊塗塗之昏暗。本是不生不滅,而今成為生生滅滅之妄動。日但逐於五欲六塵,將紛擾擾相以為心性。然須知正當暗時,原來是明;正當動時,本自寂靜。何以故?自心本是不動不搖,非明非暗故。若修止觀,即能轉暗動而為明靜。修止,即能止其生死而為涅槃;修觀,即能觀破煩惱而為菩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智顗大師、寶靜法師智顗大師釋智顗,俗姓陳,字德安,法名智顗,法號智者,又名智者大師,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人,隋時代的高僧。漢傳佛教出家僧侶,曾居於天台山國清寺,人稱天台大師;為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後世尊崇他為天台宗四祖。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智者大師完成了「天台三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佛學思想承襲於南嶽慧思禪師。其學說以《法華經》為主教依據,故天台宗亦稱法華宗;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的思想;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立一心三觀。智顗於陳、隋兩朝深受帝王禮遇,隋煬帝楊廣授予智顗「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被譽為東土釋迦。寶靜法師寶靜法師(一八九九-一九四○),俗家姓王,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出生。浙江上虞人,天台宗四十四代,與倓虛大師同為天台宗四十三代祖諦閑大師之上足,早年在香海蓮社宣講「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平著述甚富,主要者有《大乘起信論講義》、《佛遺教經講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修習止觀坐禪法講述》等行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發第七 覺知魔事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商品規格

書名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
作者 / 智顗大師; 寶靜法師 講述
簡介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止觀是藥,種種貪瞋癡之煩惱,種種流轉之生死,皆是病。以止之藥,治生死之病,食之則癒。以觀之藥,治煩惱之病,服之則癒。故修止觀,能治生死煩惱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880770
ISBN10 / 9869880770
EAN / 9789869880770
誠品26碼 / 2681863038003
頁數 / 3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眾生自無始以來,外為天演所驅,內為識情所繫,無日不在顛倒錯亂之中;是故文明愈進,人道愈衰,演成今日之慘劇矣!欲思挽救,捨佛法外,無他術也。然於佛法之中,求其最適當於末世眾生之心理者,莫若念佛法門;而念佛法門,欲求其實修實證,非止觀法門不以為功。蓋淨土與天台,實有密切之關係在焉。非明天台之教觀,不足以修念佛三昧;非從淨土之持行,不足以契天台妙解,所謂相即而不相離也。

甲戍秋,香海蓮社,曾璧山、呂碧城居士等,敦請寶公上人,宣講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亦名天台童蒙止觀。此止觀者,乃古藏之精髓,大部之鎖鑰。計有上下二卷,前後十章,其所詮信解行證,五陰煩惱等魔境,詞周而簡,義微而顯,容易省目。法師講時,字字句句,無不以念佛與止觀,互顯為宗要,命學者等二人記錄,草成後,呈諸寶公詳為斧正,並編述之,始付梓。竊思此書行世,念佛者得之,往生可必;參禪者得之,克證無疑;乃至持律學教者研讀之,靡不戒淨理明者也,爰述端末,聊表欽崇。

寧波觀宗寺宏法研究社學者法慈謹序

試閱文字

內文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八個字,為本部書之總題。此書全明止觀下手工夫,為天台宗初心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之法門。此總題八字,於七種立題之中,屬單法立題。修習止觀是法,坐禪法要亦是法,是為單法立題。止觀法門,為十方諸佛,歷代諸祖,修習坐禪之法要,可謂包括一切。

智者大師,一生所說止觀有四種:一名圓頓止觀,在荊州玉泉山說,明圓頓妙觀,即今之摩訶止觀是;二名漸次止觀,在南京瓦官寺說,明從淺入深,次第之工夫,即今之禪波羅密門是;三名不定止觀,淺深不定,能大能小,即今之六妙門是;第四名小止觀,即今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亦稱為童蒙止觀也。

此部止觀,雖名為小,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言稱小止觀者,對汪洋浩瀚摩訶止觀之大部而言,此童蒙止觀,為初機簡略所說之小部,非是對大而言小,實是小而無外之小,謂一切法趣此小,是趣不過。如摩訶止觀,為大止觀,此大非是對小而言大,乃是絕待無外之謂大。言小,小無小相,小即法界;言大,大無大相,大亦法界。小大咸是法界止觀,大小相融,廣略無異,皆歸不思議之中道止觀。不過對眾生之機宜,所以有大、有小、有廣、有略之不同,故今明之為小止觀也。

夫法不孤起,仗緣方生。須知此部止觀之產生,不無因緣;蓋智者大師有俗兄陳鍼,時為中軍參將,至四十歲時,一日路遇仙人張果老曰:「看汝相,陽壽已盡,期月必死。」陳鍼聞之悚然,乃問計於智者。對曰:「汝聽吾言修持,即可得免。」陳鍼願受教,大師乃述此簡單要略之小止觀,命修止觀工夫。於是陳鍼遵依,切實修持。逾年又逢張果老,果老見而駭然,汝得不死,豈食長生不死之藥乎?曰:「弗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觀坐禪工夫,故獲如是耳。張乃嘆曰:「佛法之不可思議,能起死回生,可謂希有。」後過數年,陳於夢中見天宮,書有陳鍼之堂,十五年後生此。後陳果於十五年後,與諸親戚辭別,臨終結跏趺座,安祥而逝。是知此止觀者,智者大師,為俗兄陳鍼所說也。

然修止觀者,須認清宗旨。當時陳鍼之所以修止觀,其目的為延壽、為昇天,不過得止觀中之一點皮毛利益,非為止觀之本旨正義。當知大師所說止觀,豈僅特為昇天而已,實欲令成佛道,了生脫死,方是大師之本懷,止觀之真義。所以此書於第十章證果文中詳明,為究竟成佛之果,非為餘事也。

此止觀工夫,四威儀中,均可進修,何以獨稱坐禪?因為靜工夫,勝過一切。初機人於坐中修習止觀,較易得益,如坐中得益後,再歷緣對境,皆可修習矣!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即是止,所謂湛湛寂寂、一念不生;慮即是觀,歷歷明明,萬象森然;靜即是定,慮即是慧。修此止觀,即是靜慮一如,定慧均等,是知此坐禪之禪字,即楞嚴經中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之禪那二字,不可思議之止觀不二法門也。法即法則,軌持也;要即要道,關鍵也。此書為修習止觀坐禪之法則,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也。因此止觀坐禪之方法,乃為修行之要道,超生死證菩提之關鍵也。故以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八字,以立名也。

夫吾人之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光明,楞嚴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既言真心,唯是性淨性明,清淨法界,一大光明藏,何須修習此止觀耶?蓋吾等眾生,從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被無明所障蔽;一念妄動,為生滅所流轉。故轉明為暗,轉靜為動,自心本是靈明徹照,至今成為糊糊塗塗之昏暗。本是不生不滅,而今成為生生滅滅之妄動。日但逐於五欲六塵,將紛擾擾相以為心性。然須知正當暗時,原來是明;正當動時,本自寂靜。何以故?自心本是不動不搖,非明非暗故。若修止觀,即能轉暗動而為明靜。修止,即能止其生死而為涅槃;修觀,即能觀破煩惱而為菩提。我人不欲了生死則已,欲了生死,捨止觀莫由。止觀是藥,種種貪瞋癡之煩惱,種種流轉之生死,皆是病。以止之藥,治生死之病,食之則癒。以觀之藥,治煩惱之病,服之則癒。故修止觀,能治生死煩惱諸病,如阿伽陀藥,無病不治者也。

自性本無煩惱,亦無生死。迷悟本空,修證如幻。如摩尼珠,本是圓淨,但曠劫來,落污泥中,被塵土染覆,將本有清淨光明,不蔽而蔽,今欲顯珠光,非加以磨擦濯洗之功夫不可。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所以非用止觀之修德不為功。然此清淨光明,本是具足,本是有之,非因修而得,不過藉止觀以顯其本有。故六祖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光明。」即此義也。又復須知,性修之旨,言修,修無別修,乃全性而起修;言性,性無別性,因修而顯性。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性修不二,方名為圓修止觀。

然此止觀,理通凡聖,義賅大小。如言諸惡莫作,即是止;眾善奉行,即是觀。又不殺不盜等之止十善,即是止;不但不殺而且放生等之行十善,即名為觀。如修慈悲喜捨即是止;行六行觀,即是觀,是即人天之止觀。再如修,析法是止,生空是觀。五停心是止,四念處是觀,是即二乘之止觀。若正明止觀,即所謂三止三觀是。

初體真止空觀,全以空為體。所謂觀一切法,如夢如幻,以為下手工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消極出世之法,即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次方便隨緣止,假觀,全以方便為其相,隨緣為其用。雖觀照一切當體即空,而不妨隨緣隨力以救世,為積極入世之法,即心經之度一切苦厄是。後明中道止觀,所謂息二邊分別止,中道第一義諦觀,此止觀,最為極則,最為微妙,二諦融通,能所一如。所謂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空有不二,寂照一體,世間出世間,唯是一心,消極與積極打成一片,雖終日度生,了無眾生可度;雖無一眾生可度,不妨熾然度生。雖終日說法,了無一法可說。雖無一法可說,而不妨熾然說法。止處即是觀,觀處原來是止。謂即止即觀,即觀即止之妙觀。然此三種止觀,作如是次第而言者,欲令諸仁者易於明了,其實此三種觀,一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中道止觀。然於止觀中最難者,為最初步之止觀,故必明坐禪法要。初修止觀,欲空其所有,最為難以相應。因吾儕凡夫,從無始來,執萬法以為實有,欲空不易空,若初步體真止空觀工夫做成功,則其二其三較為易成。

此書有十種義,以明止觀:所謂第一具緣,即是具足五緣;第二訶欲,即訶五欲;第三棄蓋,即是屏棄五蓋;第四調和,即為調和內外身心;第五方便,即是修行五法。此五章,即為初心修止觀坐禪之前方便,方便之助行既成,可修第六正修止觀。正助既具足,堪修三止三觀,故曰坐禪法要。故此止觀,為我等初學佛人,最易下手之切要。

前來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八個字,為此部之法題,若以台宗例,無論解釋一切諸經論題,皆有五重玄義以消釋。玄義者,即是將此書中之幽玄難見,深有所以之義提出,提綱契領。提綱則眾目張,契領則襟袖至。今為初學佛人說。略標五玄而已。言五重者:第一釋名,此書則以單法為名,止觀是法,坐禪亦是法,故此經以單法而為其名。第二顯體,前來釋名,名乃假名,今顯體。體即實體,要在尋名得體,因指見月,此題當以清淨實相而為其體,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故以實相為體。第三明宗,宗乃宗要,為修行之歸宿,萬行之樞機。此書當以正助二行,圓乘因果為宗要,如書中所明,不外乎十章,前五章為助行,第六正修,方為正行,正助二行,即為圓融一乘之實相因。第十章證果,即為圓乘果,故以正助二行,圓乘因果為宗要。第四論用,用即力用,此書當以覺魔治病為力用,所謂覺一切魔,治一切病,即此中之第八第九兩章是。第五判教相,教乃聖人被下之言,相即是分別異同之致,因教有大小偏圓權實頓漸之相不同,故須分明以判別之。此書以何為教相?當以圓實一乘大教為教相,即無上醍醐為教相也,正與法華同。蓋摩訶止觀為法華之一佛乘,此書雖為小止觀,而即為摩訶止觀之要略,修此即能證入實相之理,所詮一一無非實相;言其名,以單法為名;言其體,實相為體;明其宗,一乘因果為宗;論其用,以覺魔治病為力用;判教相,以無上醍醐為教相。此準台宗之五玄釋題之例,略說如此,以其不甚至要,毋須繁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念佛法門、實修實證的第一本暢銷禪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