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歷史的另一面
作者 | 秋舍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你所知歷史的另一面:◎滅史即毀國,孤臣無力回天時,僅能以史明志,喚回國人。◎中華歷史多采多姿,先人篳路藍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子孫不能不知。◎讀史入門,趣 |
作者 | 秋舍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你所知歷史的另一面:◎滅史即毀國,孤臣無力回天時,僅能以史明志,喚回國人。◎中華歷史多采多姿,先人篳路藍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子孫不能不知。◎讀史入門,趣 |
內容簡介 ◎滅史即毀國,孤臣無力回天時,僅能以史明志,喚回國人。◎中華歷史多采多姿,先人篳路藍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子孫不能不知。◎讀史入門,趣味叢生,歷史知識、批判、翻案,人人可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古來征戰幾人回醉臥沙場君莫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孤臣孽子赤子心,執白挺以撻堅甲利兵‧‧‧ ‧‧‧ ‧‧‧ 歷史可以「讀活」,更貼近我們生活,本書讀來輕鬆,毫無壓力,還提供知識點,讓現在因「去中國化」而欠缺中國歷史常識的學子,可以從中獲得些古典智慧。作者從經年讀史的樂趣中所累積的心得,特別整理出四十一篇,八萬字,包容各家學說與推論,據之以比較,再探索,然後取其合理者,融合成個人的認知。有翻案、有解答、有知識、有評論,尤以挑戰傳統歷史刻板印象之「另一面」的審思為本書特色。◎代理經銷:白象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 www.pressstore.com.tw freereading 9786263646209.pdf
作者介紹 秋舍本名謝其偉,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高中英文教師,大專商用英文講師,以及多家企業國際行銷經理,自2002起創設貿易公司,專業長距離無線網路出口。然讀書與議論才是其人生志趣。著作:《1954-1955 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碩士論文《商用英文與國際貿易實作指南》,東華書局《美國憲法逐條釋義》,三民書局(研究所同學合譯)《淡水夕照》,白象文化,小說《你所知歷史的另一面》,白象文化,歷史評論
產品目錄 序 羅慶生 序者簡介1. 緣起與動機2. 蘇秦其實是燕國間諜3. 商鞅為何下場淒慘4. 法家資源分配的機制最公平且最有效率5. 霍去病的閃電戰:千里奔襲6. 霍光與昭宣之治7. 諸葛亮治蜀:法治與軟蝟甲8. 國史的特例:東晉門閥政治9. 魏晉風度10. 關隴集團11. 北周武帝與民族、文化的融合12. 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的因果關係13. 澶淵之盟是北宋屈辱的城下之盟嗎?14. 北宋是中國讀書人以及華夏文明的黃金時代15. 宋徽宗──北宋朝政與吏治敗壞之始16. 「理學」究係何事?17. 明代內閣制18. 我對明成祖的一項疑問19. 大明帝國三十年的海上霸權20. 海瑞罷官21. 隆慶開關22. 張居正改政23. 大明帝國毀滅倒數九十天24. 民族英雄鄭成功25. 乾隆第四次南巡讀誌26. 清道光年間鴉片弛禁與嚴禁之大辨27. 名教聖人曾國藩的另一面28. 手栽楊柳三千里,再引春風度玉門29. 圍園殺后?30. 重新審視1900年庚子拳變31. 變法圖存:君主立憲與共和革命之於中國32. 從清末剪辮風氣的演變看清庭統治基礎之流失33. 清末「新政」亦是清廷覆沒稻草之一34. 纏足──中華文化發展進程的逆流35. 張勳復辟的內情36. 813松滬會戰37. 試解二戰初期兩大謎團38. 八二三炮戰──台海危機不是危機──中共之真實意圖39. 中華民國正史與清史40. 為何落後的少數游牧民族常能挑戰文化先進的中原大帝國?41. 帝王盤點:殉國之君與英主明君之晚年42. 淺談中西方文化在革命思想上的差異參考書目
書名 / | 你所知歷史的另一面 |
---|---|
作者 / | 秋舍 |
簡介 / | 你所知歷史的另一面:◎滅史即毀國,孤臣無力回天時,僅能以史明志,喚回國人。◎中華歷史多采多姿,先人篳路藍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子孫不能不知。◎讀史入門,趣 |
出版社 /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64620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646209 |
誠品26碼 / | 2682898899003 |
頁數 / | 20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序
羅慶生
吾友謝其偉新書出版邀我作序,大有古風,是我榮幸,樂為之序。
我與其偉兄相識是在南山商工補校。我是軍訓教官兼生輔組長,他是導師。當時這所以打架聞名的學校正由勵精圖治的校長推動轉型中。現在南山已經是新北市私立中學的典範,而當時,仍不乏刺龍刺鳳的學生在補校修課,教學與輔導相當具有挑戰性。
但我們合作很愉快。我們有共同理念,認為信賞必罰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無論是誰,規矩都不能打折扣。我們喜歡黑道到補校讀書轉入正軌,而不是學生讀不好書去混黑道。別人如何評論不得而知,但我自評勝任愉快,其偉兄應該也是如此。
之後,我到其他學校服務,同時拿到淡江大學戰略所的碩、博士學位,滿足我大學畢業服預備軍官役轉任軍訓教官後,一直自感在軍事、戰略等專業領域的不足。拜互聯網之賜,與其偉兄分開20多年後再度相逢。其偉兄碩士論文是研究美國外交,因此我們透過網路有許多國際關係與戰略形勢的討論。這些當年在學校無從聊起的話題,讓我得知其偉兄不僅是性情中人,還有獨特的睿智慧眼。與君縱論天下大勢,固人生一樂也。
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對歷史的興趣。非學史出身,又從事國際貿易,卻能嫻熟史事。這倒也罷了,關鍵是能另闢蹊徑,以非傳統觀點解讀歷史發展,重新評價歷史人物。這是把「死歷史讀活」,高明之至。
我也喜歡歷史。博士論文是研究「先秦戰略思想史」,曾經在東吳大學開設「戰國戰爭史」課程。也喜歡玩古董。會關注文物演變,尤其是歷朝歷代美學價值觀的轉換。這和傳統史學視角不同,但又能從側面印證,與歷史發展若合符節。
例如「隆慶開關」。1567年,明朝隆慶帝宣布解除海禁。這對記述帝王家譜的歷史來說,是小事,但對經濟民生,或者說我所關注的文物史,卻是劃時代的大事。
解除的海禁,是明朝閉關自守的政策產物。從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132年間,船舶禁止出海。不過這是法理上的說法,實務上是船舶依然出海,只是若非走私就是海盜。隆慶帝打開了明朝海關,從此走私合法,海盜成為貿易商。貿易帶給來財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為晚明張居正的改革提供物質基礎。
對文物史來說,賺了錢的商人要提高生活水準,又可以從海外進口高品質的紫檀和黃花梨木,家具製造因此達到顛峰。明代的審美是簡約,和清代的繁複不同,更接近當代審美標準。收藏家追捧的結果,202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把明代黃花梨圓背交椅,以1.25億港元成交。刷新世界拍賣史上最貴坐具紀錄。
歷史可以「讀活」,更貼近我們生活。我很欣賞其偉兄「活讀歷史」的努力。他這本書讀來輕鬆,毫無壓力,可做為暇時休閒,佐茶或咖啡。還提供一些知識點,讓現在因「去中國化」而欠缺中國歷史常識的台灣學子,可以從中獲得些古典智慧。與其學習「二手中國」的日本文化,何不直接學中國?其偉兄其實是喻「華夷之辨」於輕鬆小品。
然而「華夷之辨」,從來就是「大義」所在。從這點來看,其偉兄之志,豈不大哉?
序者簡介
羅慶生 博士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中華古董藝術協會常務理事
自序 : 1. 緣起與動機
歷史是非常有趣味且耐人尋味的學問,又是記錄,又是探索,又是反覆探索之後再迭加而成的面貌。筆者認為歷史不是全面、客觀的,而是主觀、局部的。歷史的解釋,傲慢與偏見瀰漫其間,權勢的痕跡隨處可見;中國治史常有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聖人諱的陋習,是故「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是最常有的原則,以及最後的結果。
對於歷史詮釋的問題,我從不敢自信地以為自己有多深入,也不排斥各種主張與說法。嚴格講來,歷史事件的各種說法都只是一方言、一家言,試問又有哪一位「董狐」真的在現場目睹全程全貌?即便恰在現場,也只能看到他自己的視野,誰又那麼有把握能一窺全貌?此外,還有記憶問題,還有外力、權勢干擾因素,更何況後世之人乎?
作者個人喜讀各家說法,聆聽各家的依據與推論,再據之以比較,再探索,然後取自以為合理者,而融合成個人的認知。因此,隨著年歲增長,所讀之書漸增,所得之論漸廣也漸深;不同的推論、新的證據、新的資料補足固有認知闕漏的部分,再與筆者固有的認知基礎,久存的疑竇,不斷地交互衝撞、比較與激盪,若能有新的心得,並得推翻「官方說法」(即教科書)給人的「刻板印象」,此即為讀史的最大樂趣之所在。
在讀史的過程中,最令筆者喜悅的是其間各家的批判、評論、翻案與知識性(即歷史新知)。本書是作者從經年讀史的樂趣中所累積的心得,特別整理出四十一篇,計約八萬字,分別以下列四個方面呈現。
翻案性:為已知的歷史提供另一面向的思考與審視,如澶淵之盟真的是屈辱的城下之盟乎?
解答性:何以張勳一人即能復辟?德軍二戰初期何能迅速瓦解質量均優於彼的英法聯軍?
知識性:如中華民國正史,何為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纏足,關隴集團,明代內閣制……
評論性:如淺談西方與中國革命思想的差異;名教聖人曾國藩其為人也?
其中尤以挑戰傳統歷史刻板印象之「另一面」的審思尤為本書特色,這是一本思考性、挑戰性、翻案性,並鼓勵後續不斷思考的書。作者特別選擇較具爭議性的,大眾較不熟悉的事件、人、或制度為篇。然而,本書並非論文,而是作者個人博採眾家之說,其中有論文、有自傳、有回憶錄、有報告,總結而成的作者個人歷史認知的「偏見」,並非答案,故不標示引用出處,也沒有必要,但是,提供詳細的參考書目,以供有興趣的讀者自行索引。
歷史是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與價值,而這裡所謂的「民族」並非以單一血緣劃分的,而是以文化為根基,數個不同血緣的民族共存共榮於相同的文化與歷史的大傘之下;古聖曰:「彼行華夏則華夏之,彼行夷狄則夷狄之。」即為是理。
台灣自1990年代起,即隱隱然有一股勢力欲將台灣自中華文化圈脫離而去。尤其是自公元二千年的首次政黨輪替之後,這股「去中國化」的勢力即毫不掩飾地步步進逼;首先從歷史的教育課綱起,接著是「文言文」教學的國文課綱,日漸囂張而明目張膽。公元2008年雖經二次政黨輪替,然可惜馬英九政府八年執政竟然無法撥亂反正,實在令人扼腕與失望。
自公元2016年的第三次政黨輪替之後,「去中國化」與「去文言文」已公然成為顯學,台灣自1990年代的「隱性文化大革命」至此已是如火如荼的「真正的文化大革命」,去中國歷史、去文言文的課綱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
觀今之勢,只要不是太離譜的國家,無不在努力累積與發揚自己的文化資產。像韓國於一九九七國恥之後,竟能浴火重生,引領世界流行風潮,超越好萊屋、日本等傳統文化輸出大國,如今甚且已有其專有名詞,「K-POP」。還有,大陸不斷地強調與宣揚中華文化之瑰麗與博大,並已取得極高比例的聯合國認證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反觀台灣,卻是我所知惟一一個努力拋棄自己文化與歷史的地方,為人子女,如此數典忘祖不遺於力,真是天道寧論!
今日之課綱,已在這股強大的惡毒勢力的操作與主導之下,將中國史變成「東北亞史」,只剩下短短四頁,將中國五千年優美文化與歷史盡數抹去,代之以完全「去中國化」的課綱,幾千年的歷史只提一個人物叫秦始皇。整個三國時代都不見了,魏、蜀、吳全沒了,商朝以前的中國則完全不提。大半的中國史被砍去,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明治維新,還有1920年代日治台灣有多繁華,然對於日治時期被殺害的數十萬台灣人命,卻隻字不提……
甚至,不只是歷史,連國文也大幅刪除古詩詞和文言文;李白、杜甫以及韓愈、柳宗元、蘇東坡、王安石等被課審委員認定為封建的唐宋八大家,大都砍了,卻迎來了日本人寫的漢文詩,這是多大的損失,真為我漢家子孫惋嘆!!
文字的運用是幻想的魔力,以及思想構建的必要工具,中國歷代科舉考試多以策論為主,文字則是以精美練達的文言文為文,此自有其原因與依據。文字是思想的基礎,構建邏輯的工具,少了中國二千多年文言文的精髓,無異於自砍深刻思想與辯證的能力,這是今日台灣青年多大的損失!沒了文字能力的支持,難怪台灣人越來越膚淺,無法作抽象的思考,無法建構思想與理論;對美、對文學、對藝術的接受度也極低,而乃竟以火星文為樂,為傲?實在是可悲之極!
關於篡改抹去中國歷史一事,我淚已乾,我既無助又悲憤。這樣的教育部長真枉為讀書人,竟能容忍這樣地殘害本國歷史。國中的歷史課綱竟如此肆無忌憚地將歷史刪成斷簡殘編,三國、赤壁之戰、安史之亂、靖康恥、漢武、唐宗、宋祖……等等都不見了。如果這麼忝為炎黃子孫,那麼中秋、端午、春節也甭過了,所有的中國諸神明:媽祖、關公、太子、千歲,也都該全部掃進歷史糞坑!
夫「欲亡其國,先亡其史」,看來這股邪惡勢力真的很想消滅中華民國。然而文史合一,亡了歷史也亡了文化,沒有自己的文化根柢,台灣學子只會愈來愈淺薄,既不懂諸葛亮空城計的深沉,也不知道趙子龍長板坡的神勇,更不知道于謙「北京保衛戰」的沉著與遠視……長此以往,缺乏文化底蘊的台灣國際競爭力焉能期待否?
今日之台灣年輕人幾已不知其所從出,然卻也怨不得他們,因為是教育的結果,台灣已沒有國史,也不講中華文化,台灣的文革已歷三十年,且還在變本加厲地進行中。在少了歷史、文化底蘊的情況下,他們都成了石頭裡蹦出來的人,都是孫悟空的兄弟姐妹,惟可笑可嘆的是,只怕他們連孫悟空是誰都不知道了。
在這種滅史的惡毒目的之下,所教育出來的文化與歷史空洞,使得新生代不承認自己所從出,連他們自己的祖先都否認了,故可以燒掉祖先神主牌,可以燒掉所有關公、媽祖、太子……等神位,因為他們全都是「中國豬」。這股邪惡勢力只恨一時去不掉端午、中秋、春節等三大節日,且倘若連文字語言都能去掉「中國化」而變成英文或任何其他中文以外的文字,豈不大妙,更是其夢寐所求者。
一個數典忘祖,失落的一代,是心痛,不是氣話。先輩流血流汗換來的竟是汲汲於切斷自己根源的小子,此不痛,何為痛?而教育部長竟能放任此滅史的課綱發展,殊無讀書人風骨可言,也應予以譴責。若我為部長,絕對不允亡史,若定要蠻幹,我必辭職以明志,並招開記者會痛陳滅史之荒謬與可恨,並號召尚有良心與風骨之學界大加撻伐之。
台灣三十年來,整整一個世代,自斷其根的轉變,真令人痛心疾首,眼睜睜地看著有人明目張膽地毀國滅史,國人卻多數沉默不語,抑或不知與無感,孤臣孽子之心頓起,哀告無門,故興作此書以抒懷。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宋儒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高中首次讀斯文時,即令我熱血沸騰,讓我對北宋士人的胸懷與見識升起無限的欽佩與嚮往。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小子雖不敢妄想比肩,惟願效先賢,以無忝於先哲先賢之責望交深,以孤臣孽子之心,以興滅國、繼絕世之古讀書人之氣概,不揣螳臂當車,不揣淺陋,以此書控訴滅史之狼子野心,並希望拋磚引玉,以故事性、知識性、翻案性、審思性,為國人提供歷史知識,開啟國人視野,冀能引起國人讀史之興趣,進而激起尋根,重建歷史與珍視中華文化之瑰麗。此本書之起心動念也!!
謝其偉
謹識於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二
內文 : 23. 大明帝國毀滅倒數九十天
明思宗,朱由檢,十八歲即帝位,年號崇禎。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可說是最為勞苦的大明皇帝,他所承繼的是一個糜爛殆盡的江山,亦可說是一個「父債子還」國將不國的帝業!
何以說是父債子還呢?明思宗繼位自其兄,熹宗(天啟,在位七年),而上可溯自其高祖分別是光宗(其父,即位一個月即崩)、神宗(萬曆,其祖,在位四十八年)、穆宗(隆慶,其曾祖,在位六年)、世宗(嘉靖,其高祖,在位四十五年)。自嘉靖即位(1521)到崇禎即位(1627)一百餘年間,其中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世宗在位四十五年,熹宗七年,個個都是不務正業的皇帝,大明江山就在這一百年間糜爛殆盡。
世宗為追求仙道二十年不上朝,不用心卻又愛事事乾綱獨斷,甚至介入細節。神宗為立嗣君一事而與大臣賭氣,二十五年不上朝,也不補官(自己不做事,也不許人家做事)。熹宗則是木工大師,其木工技藝即便不當皇帝,在民間也是一方大師了。百餘年間國政一事無成,即便其間有張居正戮力革新換來短短十年的生機勃勃,也熬不住百年的消耗。神宗後的明朝已是國事糜爛的帝國暮年,所有開國之初(太祖、成祖、仁宗、宣宗)所攢下的歷代資產都已被消耗殆盡,留給朱由檢的只剩下負債而已,故謂:「父債子還」。
吾自國中歷史課讀到明思宗崇禎帝自縊殉國起,即對這個皇帝非常有興趣。隨著年歲漸長,高中、大學老師對我歷史知識的增廣,研究所後相關論文書籍的涉獵,如金庸的《碧血劍》,黃仁宇的《萬曆15年》,李文治的《晚明流寇》,《袁崇煥》……相關著作雜誌等,令我對這位夙興夜寐以圖中興而終不可成的皇帝感到非常同情。念其黯淡無光終日憂勞的十七年,布滿血絲的眼瞳,蒼白凹陷的臉頰,令人十分同情之外,滅國前三個月,那段倒數時光的憂鬱、陰森、與絕望亦令人不寒而慄!
本文旨在探討崇禎十七年帝國傾倒前最後那三個月,其間崇禎帝的心境,北京的氣氛,以及臣民的表現。然而,事出必有因,造成這個可悲結果的因,不能免俗地須稍微提一下。余認為崇禎朝並非完全不可為,而是囿於循循相因的結果,崇禎與大臣、士人因循「天朝上國」的偏見而終究走不出惡性的循環。
崇禎帝勤於政事與其幾代先皇完全不同,構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崇禎常對臣下言:「朕自御極以來,夙夜焦勞。」然其決策武斷,剛愎自用,生性猜疑,大事難決,又不夠堅毅,故不能擇善固執,終致不可收拾。崇禎初登基時,以十八歲少年之姿勇敢果決地迅速解決魏忠賢閹逆案,且有智慧不做無端株連,大振朝廷頹風,又迅速起復袁崇煥,誠可謂為中興奠下可為基礎。
可惜的是,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皇太極傾巢而出繞道大同,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急於勤王,竟未請旨即帶兵入關直抵北京城下。因其不諳世事過於進取,完全不知避嫌,而崇禎則因前隙(袁崇煥未經請旨即擅殺大將毛文龍),如今在外宿將又未經請旨即帶兵直奔京師,雖名曰勤王,然亦不可謂非「合謀」乎?因帝王自尊遭到傷害的反彈終於大爆發,又驚又懼之下,令崇禎怒不可遏,竟然連眾所熟知的〈群英會蔣幹中計〉的情節都看不透(抑或是心裡明白但拉不下面子?),終於將袁崇煥殺了,真不啻為自毀長城。
若因一時激憤而忘了蔣幹之典,原亦平常,然而,崇禎帝並非當下立即殺了袁崇煥,而是後金退兵後數月才下旨殺他。時過境遷頭腦冷靜之後,仍執意殺他,由此顯而易見的是,當下未立即殺他的緣故,只因顧慮袁崇煥麾下大將的反應而已。崇禎因其剛愎自用的疑心,當時其實殺心已定,而非一時情緒激憤的糊塗。而袁崇煥下場極慘,當時北京人民誤以為袁崇煥是引清軍入關的叛將,人民恨之入骨,竟陷入瘋狂之況,暴民蜂擁而上,爭咬袁崇煥致死,猶如凌遲,死狀極慘。
崇禎二年鑄下的致命傷不僅是己巳之變而已,崇禎也在是年縮編驛遞系統,致使全國通信大亂甚或中斷,李自成原是驛丞也在裁撤之列遂加入農民軍。驛遞系統的裁減大傷明朝的神經系統,其害至巨且深。崇禎三年起至十四年間,流寇與後金交相而賊,明軍兩面作戰,每每在徹底解決流寇之際,被迫調頭對付後金,終至不救。
‧‧‧ ‧‧‧ ‧‧‧
30. 重新審視1900年庚子拳變
有關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拳變的始末,由於時代不遠,中外相關叢書與史料頗豐,加之媒體的進步(即中外報章雜誌林立蠭起),經挖掘其中之後,又翻轉了個人對清廷在整個事件中所扮演角色的既有刻板印象。
首先,我對主題的原有刻板印象,除了有影視劇作的印象之外,主要來自於國、高中時「國立編譯館」的歷史課本教科書,當時的老師只是照本宣科,並無自己的見解或補充。後來大一的中國近代史,教授竟也未提出不同的審視,又或者是筆者自己當時年紀輕,上課不認真沒有耐心聽課,勿怪師之不教也。
這裡先說說筆者對整個事變的既有刻板印象:清末慈禧太后禍害中國五十年,顢頇無知昧於世事,只重私慾罔顧國家利益,只因一己之情緒憤懣幾陷國家於萬劫不復;爾竟然相信「神功護體」之說,竟意圖藉義和團之力以「扶清滅洋」,以抗船堅炮利,而朝中重臣竟也愚昧附和神功護體之說。
光緒二十五年(1899),慈禧以「立大阿哥」為名欲行光緒廢立之事,惟列強同情光緒,竟無一國道賀,彼時即已積怨。逮義和拳亂起,朝廷先剿後撫,山東巡撫袁世凱初始認真剿拳亂,義和拳無法在山東立足,遂轉進直隸。義和團進入直隸後,獲得在京諸王及大臣之接受與默許,不久即成燎原之勢。列國面對拳亂遂要求清政府處置,然當時不曉得是清廷無力,抑或有意,竟然無法有效處置,列國遂要求派兵保衛使館,並要求接管大沽砲台。至此,慈禧太后認為列強欺人太甚,釁自彼開,遂改剿為撫,欲挾義和團「神功附體以扶清滅洋」之力,而對世界宣戰。
直隸總督榮祿心知事態嚴重,恐有滅國之憂,故在義和團進攻使館區時,暗地施力保護使館區,以留將來轉圜之餘地。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東南督撫則聯合山東巡撫袁世凱,稱「宣戰詔書」係「偽詔」,不敢從,而逕行宣布「東南自保」,形同中立,以維護秩序,保境安民。因此,所謂的「對世界宣戰」,實際上戰場只在直隸,以及北京的東交民巷。
以上就是普遍認知的庚子事變的概念。
至於後來搜索叢書所得的心得,首先,先來看看清廷以光緒帝名義所發的正式「宣戰詔書」:「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澤厚……罔不待以懷柔……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囂張,欺我國家,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彼等負其凶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昨日復公然有杜士利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砲台,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嚇,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朕今涕淚以告太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
這份以光緒帝名義發布的「宣戰」詔書其實並無具體對象,究竟向何國宣戰,並無說明,僅以「彼」等代稱,倒是洋洋灑灑條列宣戰原因與朝廷苦楚;與其說是對外宣戰,不如說是對內的戰爭動員令。
或有謂曰:清廷不諳國際公法,連宣戰格式都不懂;那筆者要問,六年前(1894)的甲午戰爭,中日雙方都發出正式宣戰照會,怎麼說?而且總理衙門與各國折衝幾已四十年了,如何說得過去?
最終庚子拳亂所引起的八國聯軍,也並未構成國際法上的正式宣戰事實。事實上,也沒有任何國家宣布正式應戰。1901的辛丑合約,在英文上也非正式宣戰後常見的Peace Treaty(和平協定),而是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只是1900年的重大騷動事件的處置議定書。
筆者想說的是,清廷所謂的「宣戰」,其實是有意避開宣戰的事實,也就是說,它是象徵性的,且對象是對國內,而非外國。
我們再來看看六月二十日,宣戰詔書前一日的上諭:「近日京城內外,拳民仇教與洋人為敵,教堂教民連日焚殺,蔓延太甚,剿撫兩難,洋兵菌聚津沽,中外釁端已成,將成如何收拾殊難逆料……如何保守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濟京師,不使朝廷坐困……」
然後,六月二十八日,總理衙門照會各國使館,喻各國使節盡速撤離北京,並言:「……此種亂民,(各國)可設法相機自行懲辦。」
六月三十日,清廷再發上喻,向各省督撫「解釋」朝廷不得不宣戰的苦衷,曰:「此次義和團民之起,數月之間京城蔓延已遍,其眾不下十數萬,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處處皆是,同聲與洋教誓不兩立。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塗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諒朝廷萬不得以之苦衷也。」
以上種種均明示、暗示清廷不欲與列強決裂,不欲升高緊張,只因遷就於內部的困難,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坐困窘迫之境,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徐圖出路。其中「禍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朝廷萬不得以之苦衷也」云云,讀起來實在微妙,套用現在的流行語說:「藏有貓膩」。大家當可自察知。
清廷發布宣戰詔書後,當天下午即開始進攻東交民巷使館區,整個攻擊歷時四十幾天,然而卻連個使館都攻不下來?中國當真如此膿包?
宣戰詔書發布後不久,東南及山東各省旋即發表自保聲明,形同中立。此時,距離戰區最近的除了山東(已表明自保)便是東北地區,清廷旋又在一個月後,七月二十二日,對東北大吏發一上喻曰:「……我仍可作彈壓不及之勢,以明釁不自我開。各該省如有戰事,仍應令拳民作為前驅,我則不必明張旗幟,方於後籌辦機宜可無窒礙。」
這個「以明釁不自我開」,以及「仍應令拳民作為前驅,我則不必明張旗幟」云云,讀之玄機重重,不覺莞爾。
由以上詔書、上喻,以及事件發展的過程,個人對於清廷在此事變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圖謀,得到一個驚人的發現,原來除了清廷固有之昏昧顢頇之外,竟也有這許多精密陰狠的算計在其中。
茲提出個人看法如下:
一、慈禧固然自私、顢頇,但還不至於昏昧至相信神功護體的義和團可以對抗列強的船堅炮利。之所以對義和團由剿變撫,實因有一批人的倡議所致;而主撫之人或因其愚昧而真的相信神功護體(如剛毅),或因別有所圖如端王載漪(即新立大阿哥之生父),以及莊王載勳(欲附大阿哥)等,後來都成庚子事變的戰犯,都被處死以應列強。
慈禧因恨列國之逼迫,初時如溺水之人遇到浮木,後則因力剿拳民可能造成動亂與不測,西后因成騎虎之勢,不得已乃姑且一試,義和團始得機會坐大,而終成尾大不掉局面。
二、義和團在直隸成燎原之勢之後,清廷再無彈壓之力,而列強逼迫日甚,處此內外交迫之困境,觀其面對亂局所施用之手段,從事後看來,要不可謂非陰狠精細也。(慈禧太后能在以男性為主的朝堂中呼風喚雨四十年,果然有其非常之能耐)
清廷對義和團的招撫,稱其為「義民」,編成民團,由端王、莊王、與剛毅統帥,其目的是在安撫拳民,防止暴動;而宣戰詔書則給了拳民一個怒氣的宣洩口,同時在失控的局面下維護清廷的正當性,並順應義和團而扮演一個「愛國愛民」的朝廷。反之,如果貿然剿殺拳民,只怕等不到列強干涉便已亡於拳民之手,這就是宣戰詔書「對內不對外」之原因了。
三、對於東交民巷使館區的進攻,其實並非拳民,而是清軍,實際上也只是對義和團的一種表態,僅只於表演而已。試問滿清真的如此膿包連一個使館都打不下嗎?整個攻擊期間在四十幾天內斷斷續續地進行,快要攻下時即停。當時身在使館區內的外國人也有相關的回憶錄有這些描述:「中國人的射擊角度總是偏高」、「甚至繳獲來福槍」(與榮祿暗送軍火與西瓜的傳言相符)、還有「砲彈皆越空而過」……等等,這些顯然即為直隸總督榮祿的加意保護所致。
然而,榮祿何以如此作?慈禧愚昧,而榮祿獨明乎?想當然耳,即便不是慈禧的授意,也當有慈禧的同意與諒解,否則,慈禧難道不會追查進度並追究攻不下的原因?
吳永在的《庚子西狩叢談》中記載慈禧曾說:「我本來是執定不同洋人破臉的,中間一段時間因洋人欺負過甚也不免有些動氣。但雖是沒有攔阻他們(指拳民),始終也沒有讓他們盡意地胡鬧。火氣一過,我也就回轉頭來處處留著餘地……難道區區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四、再問是由誰負責攻打使館區?袁世凱訓練的精銳北洋六鎮呢?攻打使館區是由董福祥的甘軍負責,而這六鎮精銳新軍卻早已遠調離京避禍去了。然而為什麼不調去打使館或抵禦八國聯軍?這豈非清廷有意保存家底,並降低與列強衝突的規模與強度嗎?眾所周知董福祥的甘軍是品質低下裝備落後的部隊,當時北京曾流傳一種說法,當李鴻章得知是由甘軍攻打使館區之後,遂大笑著告訴外人儘管放心,使館無恙。李鴻章也因此放下一顆吊打的心,他已由此得知朝廷的真正意圖。
由此可知使館區圍而不克的道理,否則,使館裡人僅五百,食物彈藥不繼,又乏重武器,倘若真心來攻,毋須六鎮新軍或甘軍,即放任義和拳民全力進攻,套用老佛爺的話:「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五、宣戰詔書發布後,義和拳民的角色是甚麼?都到哪裡去了?又做了甚麼?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是去攻打東交民巷的使館區了,然而事實卻非如此,攻打使館區實際是由清軍(甘軍)負責。李希聖在《庚子國變記》中說:「董福祥與武衛中軍圍攻東交民巷……拳匪助之,巫步披髮,升屋而嚎者數萬人,驚動天地」,所以,拳民只能在一旁「升屋而嚎」搖旗吶喊。這是可以理解的,義和拳民雜亂無紀,難以部勒,以之攻使館,風險太大。
如前所述,進攻使館只是「表演」給拳民看的,當然是要用易於控制的清軍來演才安全。這個情形也是合理的,因為在宣戰詔書發布前,也就是在剿撫決策未明前,清廷即已派大量軍隊包圍使館區,表面上是對抗,實則是在保護使館不使拳民接近之。因此,拳民始終沒能真正地接近過使館區,不是他們不想,而是辦不到,清廷不允之。國外的相關著作《庚子使館被圍記》一書中亦只見清軍進攻的描述,而對義和團的進攻卻隻字未提,其來有自,此其因也。
那麼,義和團拳民都幹甚麼去了?其實都被清廷以「招撫」之名引出京城,去打八國聯軍。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到北京並非從容行軍進去的,而是一路「打」進去的。清廷這種兩得之的作法真是高招,一面以招撫之名引拳民出城,減輕朝廷與京師的壓力,一面藉拳民抵擋八國聯軍,藉以遲滯其進軍北京的速度,同時又藉洋人之手剿滅義和拳。此即八國聯軍進城之後,即再無義和團議題之原因。
很顯然的,慈禧太后能在以男性為主的朝堂中呼風喚雨半個世紀,絕非倖致。她這種中外平衡,借刀殺人,一石多鳥的陰狠策略,實行的既大膽又精確,絕非拳民的智商所能理解的。非僅如此,慈禧還能從庚子事變中全身而退,非但免獲究責,甚且權力地位竟未受影響;她以端王載漪、莊王載勳……等一干勸撫之王公臣工為禍首,處死以平列國之憤,殊不知她才是整個事件的最後舞影者。這個女人,陰狠算計乃其本能,自私顢頇固有之,卻絕非昏昧無知之婦。
以上內容節錄自《你所知歷史的另一面》秋舍◎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209.pdf
最佳賣點 :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文化的載體,不是一個特定地點。史在何處,國即在那裡,家亦在彼,家人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