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臺灣: 潛力
作者 | 張煥金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地熱臺灣: 潛力:◎從「源(熱源與泉源)」說起,源屬於自然,是恆常恆久的,這是地熱能開發利用的穩定基礎。◎以工作經驗論述「臺灣地熱總說」與「大屯火山區地熱潛能」, |
作者 | 張煥金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地熱臺灣: 潛力:◎從「源(熱源與泉源)」說起,源屬於自然,是恆常恆久的,這是地熱能開發利用的穩定基礎。◎以工作經驗論述「臺灣地熱總說」與「大屯火山區地熱潛能」, |
內容簡介 ◎從「源(熱源與泉源)」說起,源屬於自然,是恆常恆久的,這是地熱能開發利用的穩定基礎。◎以工作經驗論述「臺灣地熱總說」與「大屯火山區地熱潛能」,評價高溫地熱能發電潛力。◎協助地熱能業者深入認知臺灣既有的探勘資料說甚麼,以降低投資風險。臺灣主要的區域性地熱能潛能區有:⑴大屯火山地區。⑵宜蘭地區,包括仁澤-土場-清水,以及南澳北溪一帶,亦包括龜山島和蘭陽溪下游以南的平原地區。⑶廬山-精英地區。⑷花蓮萬榮紅葉-瑞穗地區,包括瑞穗-紅葉-瑞林一帶。⑸臺東霧鹿-新武地區,包括碧山-霧鹿-下馬-轆轆-新武一帶。⑹臺東知本-嘉蘭-金崙地區。⑺其他小區域性地表地熱異常區,例如金山、烏來、綠島和龜山島等地區。要發現地熱能蘊藏區和開發地熱能,需要好方法,民間企業在推動地熱能開發之前,較好的準備方法是先「了解既有的探勘資料說甚麼」和「認知潛能區及其地熱地質系統---蓋儲通源」,用此簡便方法很可能找到更具開發潛力的目標區。◎代理經銷:白象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s: www.pressstore.com.tw freereading 9786260135010.pdf
作者介紹 張煥金1953年生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張寶堂1949年生台北科技大學材料與資源研究所碩士應用地質技師
產品目錄 第壹篇 臺灣地熱總說地熱能源大地熱流地溫梯度地熱地質系統板塊碰撞板塊張裂板塊擠壓地壓地熱資源火山地熱資源乾熱地熱資源臺灣地熱地質分區臺灣地熱控熱構造臺灣地熱儲熱地層臺灣地熱的熱源臺灣地熱資源評價臺灣地熱開發歷程臺灣地熱開發潛力附錄一、臺灣的溫泉(地熱徵兆)第貳篇 大屯山區地熱圖籍速覽大屯火山群大屯火山地形大屯火山地熱區火山活動與地熱火山噴發與岩漿庫沉積岩基盤與地熱斷層與基盤陷落地下溫度熱水換質地熱熱液成分地熱地質系統地熱地質子系統地熱資源評價附錄二、大屯山區地熱地質系統與地熱地質圖附錄三、大屯山區地熱地質圖(1971)附錄四、大屯山區溫泉分布圖(2024)擴展閱讀---地熱地形學後記
書名 / | 地熱臺灣: 潛力 |
---|---|
作者 / | 張煥金 |
簡介 / | 地熱臺灣: 潛力:◎從「源(熱源與泉源)」說起,源屬於自然,是恆常恆久的,這是地熱能開發利用的穩定基礎。◎以工作經驗論述「臺灣地熱總說」與「大屯火山區地熱潛能」, |
出版社 /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013501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0135010 |
誠品26碼 / | 2682791401006 |
頁數 / | 13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8x0.8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臺灣已知天然溫泉有179處(2024),其中57處分布在大屯山地區;多數天然溫泉從岩盤或岩壁的裂隙,以及沖積層或崩積層滲流出來,有的分布在海域(龜山島溫泉)或海岸(綠島朝日溫泉、南澳魯基岳夫溫泉),有的分布在河床(清水溫泉、轆轆溫泉等),有的分布在變質石灰岩洞穴(新武溫泉、武拉庫散溫泉等),有的分布在斷崖(霧鹿溫泉等),有的分布在高山(樂樂溫泉,高程1,334公尺,丹大溫泉,高程1,142公尺,最高泉溫94.7℃)。
臺灣從海平面到高山,都有高溫溫泉,天然溫泉是地下地熱資源最接近地表的地方,每一處天然溫泉的地底下,各有地熱資源蘊藏的模樣;以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溫泉地區為例,河床上的溫泉被卵礫石覆蓋,偶有露出,岩壁溫泉亦有被崩積土覆蓋,僅滲流出微量低溫的溫泉水,地下190公尺卻有高溫170℃的地熱資源,其地熱能蘊藏規模以公里計。
臺灣多數的地熱潛能區,分布在貫穿臺灣南北的邊界斷層附近,包括雪山山脈的邊界斷層、中央山脈的邊界斷層和變質岩區太魯閣帶與玉里帶的邊界斷層,這其間及其鄰近,蘊藏高溫地熱潛能區;毫無疑問,「地熱臺灣」是證實的。
溫泉就是地熱,在地表被發現的溫泉,其真實的泉源是在數十萬年前或百萬年前的古老地質年代,在地下很深遠的地方形成的,其地熱能和熱液從深遠處向外傳輸,在地下他處產生不同卻又極可能相通的地熱蘊藏區;因此,要發現地熱蘊藏區和開發地熱能是需要好方法;作者以為在推動地熱能開發之前,較好的方法是先「了解既有的探勘資料說甚麼」和「認知潛能區的地熱地質系統」。
所謂地熱地質系統係指形成地熱區的「蓋層、儲集層、熱液通路和熱源」,簡稱「蓋儲通源」,作者撰寫本書從「源(熱源與泉源)」說起,源屬於自然,是恆常恆久的,是臺灣地熱能開發的根本。
大屯山區曾有數期的岩漿活動,熱源與泉源容易理解,非火山岩區的真實熱源,仍是個謎團,在地熱能調查和開發應用上,只好將「地溫遽增」之處視為深埋地下的「地熱熱源(地熱構造熱源)」。
傳統的地熱能開發著重於「儲集層與熱液通路」,先進的地熱能開發技術(例如閉迴路地熱系統)大致上可以克服地熱能蘊藏的「蓋層、儲集層和熱液的通路」在開發過程所產生的困難;若以「蓋儲通源」的知識為基礎,在臺灣高溫地熱區,例如在火山岩區,從「地下熱源」取熱(就源取熱),或在非火山岩區,從「構造熱源」將高溫地熱能導引至較淺的儲集層儲熱(借源取熱),是效益良好的地熱能開發技術;保守估計,臺灣高溫地熱發電潛能應是GW(百萬瓩)等級的。
本書內容包括「臺灣地熱總說」與「大屯山區地熱」兩篇,作者對章節頁數有自我限制,內容取捨想必有疏漏和錯誤,但仍期望能對「發現新的地熱潛能區」有幫助,更期望業界能朝著先進地熱能開發的趨勢,穩住方向;作者感謝歷來的地熱工作者,在拜讀地熱文獻時,心中一股暖流,謹致謝意!
張煥金 張寶堂
2024.12
內文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s://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0135010.pdf
最佳賣點 : 論述臺灣地熱能利用潛力,試圖發現新的地熱能蘊藏地區,這是發展「借源取熱」與「就源取熱」先進地熱能開發利用技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