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不會死: 前美國總統雷根與女兒的親密對話 | 誠品線上

Angels Don't Die: My Father's Gift of Faith

作者 Patti Davis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天使不會死: 前美國總統雷根與女兒的親密對話:這本感人至深的書中,美國前總統雷根的女兒佩蒂.戴維斯,以真誠的筆觸,揭露她與父親之間長達數十年的緊張關係,如何在雷根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第一家庭也不是沒有家庭問題。前美國總統雷根的女兒佩蒂˙戴維斯和父母一向關係緊繃,是衆所周知的。卻因本書開啓了癒合心傷的大道,在她得知雷根罹患阿滋海默氏症之前,她把書獻給父親,而且勇敢地說出,父親曾經賜予她的最寶貴的人生的禮物,就是讓她認識人與上帝的關係,並掌握父親待人處世的精神泉源。佩蒂˙戴維斯走出舊創和誤解,情文並茂地描述她如何從父親獨樹一幟的危機因應方式――無論是面對心愛的座騎之死、飛行的恐懼、幾乎遭遇刺身亡,或面對年華老去、阿滋海默氏症的步步進逼――並從中學習到種種人生的敎訓。使她在面對自己生命中的「辛克萊」(暗殺雷根的兇手)和家庭關係時,可以超越宿怨,用愛重新構築人生。佩蒂•戴維斯發現,自己和父親的關係恰似山中光景,唯有繞過曲徑,打開一條新路,從懸崖絶壁望過去,才能豁然開朗。素有「偉大的満通者」美聲的雷根總統,這一次也藉著女兒的現身說法,向世人展示他的領袖特質的泉源。她學到的最深刻的一課是,小時候父親告訴她,天使不會死,上帝不會寂寞。佩蒂•戴維斯現在體悟到,眞愛也永遠不會過去,不論父女離得多遠,心靈上永遠都緊緊相連。死亡也不能把眞愛的人分離。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佩蒂.戴維斯(Patti Davis)前美國總統雷根之女,生於美國加州,在西北大學及南加大主修創意寫作和戲劇。她曾經在各式各樣的電視節目中出現,並参與一部電影的演出。1986年,在出版第一本小說之前,她在老鷹合唱團的專輯唱片中與人合寫過一首歌。之後,她還寫過三本小說及一本自傅。目前定居紐約。杜默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畢業,曾任雜誌主編、首都早報國際新聞中心歐洲組組長、自立早報資深編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隆納˙雷根序南茜˙雷根序前言第一章 山中光景第二章 航向平靜的大海第三章 腳印第四章 人生淡影第五章 穿過一扇門第六章 天窗結語總統隆納˙雷根致美國民眾公開信

商品規格

書名 / 天使不會死: 前美國總統雷根與女兒的親密對話
作者 / Patti Davis
簡介 / 天使不會死: 前美國總統雷根與女兒的親密對話:這本感人至深的書中,美國前總統雷根的女兒佩蒂.戴維斯,以真誠的筆觸,揭露她與父親之間長達數十年的緊張關係,如何在雷根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363393
ISBN10 /
EAN / 9786267363393
誠品26碼 / 2683009192006
頁數 / 16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1CM,開數: 25開
級別 / N:無
重量(g) / 397
適用年齡 / 一般社會大眾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我曾經問過父親――我想應該是八、九歲的時候吧――有人告訴我,每當星星殯落時,就表示有天使死了,我聽了很傷心,我想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我想像著天堂愈來愈空曠,上帝在空盪無盡的長廊上踽踽而行,呼喚著已經不在的天使們。記得當時我自斟自酌沉吟了好幾天之後,才去問父親。
「天使不會死。」他告訴我,我聽了頓時鬆了一口氣。
「所以他們會一直在那兒陪伴上帝?」我問道,「所以祂不會孤單?」
「沒錯,」他向我保證,「他們會一直在那兒陪伴上帝,他們不會死。」
他接著以科學事實解釋說,我們所看到的流星現象,其實是在數光年之前發生的。我本來就不大在意天文課,我想當時自已也沒有太仔細聽,我只想知道天使不會死。
天使具有超凡智慧,可以隨機變化形貌。他們可以化身為故事,在你諸事不順的當兒,展動白翅飄然而至。他們隨同父親所說的故事一直留在我記憶中,總能在我最需要的時候適時飛進我的生活。

點亮燭光

說故事的淵遠流長,自古有之,許多傳說早已融人我們生命之中。它們教化人心、指點明路,在最黑暗的夜裡點亮燭光,它們移風易俗,與時推移。任何高明的說故事者都知道自己如同扮演老師的角色,而父親教導我跟上帝的關係,以及另一個世界的觀念。有些故事已經鐫刻在我的心版上,心房洞口也由巨石堵住。前不久,我推開石頭,但見故事依然無恙,刻痕雖已淡去,色彩卻更見繽紛。傳說故事跟天使一樣,不會死。
幾年前,「六十分鐘」(CBS新聞分析性節目,一九六八年開播,是CBS週日黃金時段招牌節目)針對家父製作特別報導,煞有介事地引用家父在不同演說場合中所說的故事,然後追根究柢找出每一則故事不是出自老電影,就是來自舊小說。我認為,這是我所見過最刻薄的說法之一。
其中有一則故事是我小時候常聽到的。故事說的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個年輕軍人和軍中牧師同在一架中彈起火、即將墜毀的飛機上,其他人都已殉職,而機上只有一具降落傘。身負重傷的軍人堅持要沒有受傷的牧師跳傘逃生,牧師不願意,他對年輕人說,兩人要同生共死。「六十分鐘」從電影圖書館的老片子裡,找出證明他們觀點的片段:這故事純屬電影情節,不是真人實事――唉,美國――這跟隆納˙雷根又有何干?

啟示

「六十分鐘」忽略了故事的重點。這則故事對家父的意義,在於它隱含著真實不虛的啟示,也就是世人可以本諸良知真心,從愛出發,依上帝昭示的道路而行。不論是在日常行住坐臥之際,或者在面對死亡之時,這種能力是人人皆有的,我們也許只感到清風拂面,但是它確實存在於我們內心。這則故事真實不虛――在潛移默化中教導我們,人生在世所為何來,或起碼能有什麼成就。這是一則很好的戰爭故事,也是一則福音故事,道出了家父深信不疑的真理,令我十分喜歡。它說的是:「上帝以祂的形象造人,這意味我們應該學習祂,上帝絕不會背棄瀕死的人獨善其身。」

試閱文字

內文 : 山中光景

父親教導我如何透過禱告跟上帝交談。雖然只是藉由日常的教導來描述自己的宗教關係,卻令我覺得上帝是他的朋友,而且他們之間常有深人不羈的對話。小時候我就覺得這種方式挺有道理的,年長後更深解其義,我自己也以同樣的方式檮告,套句父親常用的字眼來形容這種體驗――「我所獲得的回答是……」只要你有所問,上帝必會回答。父親說得很簡單,我也照單全收。我早就知道自己的禱告方式來自父親的影響,卻花了許多年才開口承認,又浪費了多年才懂得感謝他賜予我這項禮物。這就是本書的始末。

信仰禮物

「你告訴我禱告代表人跟上帝交談,」在他八十三歲生日前兩天的二月天晚上,我這麼告訴他。「我一直沒有謝謝你送我這份信仰的禮物。」
他眼晴一亮。 「這我倒是不曉得。我一直不曉得妳的信仰,謝謝妳告訴我。」
看得出來,我承認他送我無價之寶的大禮,並藉此讓他瞭解我,等於是對他重大的回報。我想,子女跟父母之間的情況往往就是如此,我們經年累月地以為父母不重視或不尊重我們,卻不給他們機會瞭解我們。其實,父母對我們的瞭解,僅止於我們在他們面前的表現。
記得在我十九、二十歲的時候,父親跟我談論一件剛發生不久的慘劇,好像是一宗墜機事件。父親說:「上帝何以坐視這種事情發生?總是教人百思不解,但信仰就是這麼回事。當然,你們這些無神論者是不會這麼想的。」
「你憑什麼認為我是無神論者?」我問道,「因為我喜歡追根究柢,還是因為我不上教堂?」當時我年輕氣盛,自以為有權利隨興質疑一切,並且不喜歡多做解釋或被貼上標籤。
「唔,這只是我的猜想罷了。」父親柔聲答道,神色間似乎在等待――現在我才知道,他等的是我的回答,可惜他白等了。
我應該告訴他,夜裡就寢前我跟上帝長談,甚至在白天也一樣,尤其是天空出現壯觀景致的時候;我該告訴他,在我記憶中,多年來一直在進行這項對話,每當看見落日美景或白雲舒卷變幻,我總會感謝上帝的神來之作。我該告訴他,卻沒說;而這正是他真心想問的。
幾年後,有天夜裡我突然從夢魘中驚醒;我八成是在夢中哭了起來,因為我臉上淚痕潸然。我的同居人起來安慰我,問我夢見什麼傷心事?「我夢到家父說,他認為我不相信上帝。」我啜泣答道。

解開的夢

夢有時像是舉起一面黑鏡擋住靈魂,有時候又光可鑑人,指引迷津。猶太法典說,「尚未被解開的夢,就像一封沒拆開的信。」我在夢中收到信,拿著蠟封如故的信湊近燈火,卻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光才展信一讀,依言而行。在父親八十三歲大壽前夕,我陪伴他,終於回答他對我信仰的疑問。我終於承認,並且感謝他當年送我信仰的禮物。
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則若有似無的故事在我心頭蠢動,堅持要我把它寫出來。
我說過,身為一名作家,以家庭經驗為素材的故事已經令我江郎才盡。但每個作家想必都知道,總還有若干章節伺機而動,它們不會對你吆喝,也不會提出要求,只是靜靜地等你去發現。事實上我有本日記,記載著個人的靈修和心得,它猶如燭光照亮暗室般地令人徹悟。我漸漸注意到,這些教訓都可以回溯至父親的教導。我本來不知道這日記會如何演變,最後會以何種形式出現,但是在那天晚上,跟父親交談之後,我知道了。
世人對隆納˙雷根已經有相當的瞭解,有所不知的是他深信上帝對世人的愛永不動搖,不管生活如何艱苦,世界如何殘酷,這愛也無條件地互古常存,這種深遠、活潑的信仰也傳給了女兒。世人應該知道,隆納˙雷根是個很有耐性的父親,當孩子問到有關上帝、天使和神蹟的問題,他總是循循善誘,而這孩子長大成人後,也一直不曾懷疑神蹟的可能性和上帝的存在,即使在昏天黑地、暗無天日的時候,仍能聽到父親的諄諄教誨。
……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雷根的女兒佩蒂.戴維斯,透過本書揭露她與父親長年緊繃的關係,如何因雷根的阿茲海默症而獲得療癒。她勇敢地分享從父親那裡學到的人生功課,包括面對恐懼、衰老與生命中的逆境。這是一段超越誤解與舊創,用愛重新連結的感人旅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