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 | 誠品線上

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

作者 蘇起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自1988年一月蔣經國先生逝世到2008年五月馬英九總統就任的二十年間,兩岸關係複雜多變:從無到有,從試探到密切,從緊張到和平,其中幾度起伏甚至瀕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自1988年一月蔣經國先生逝世到2008年五月馬英九總統就任的二十年間,兩岸關係複雜多變:從無到有,從試探到密切,從緊張到和平,其中幾度起伏甚至瀕臨軍事衝突。事實證明,兩岸關係是對台灣民眾生活影響最直接、最大的政策,也是最能同時牽動美中兩強的變數。 1980年代中期,台海兩岸之間的往來稀少到連「兩岸關係」這個名詞都沒有出現。但經過二十年的演變,兩岸關係已經變成唯一可以讓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與人口最多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爆發軍事衝突的關鍵課題。 不管這二十年怎麼變化,事實證明,兩岸關係是對台灣民眾生活影響最直接、最大的政策,也是最能同時牽動美、中兩強的變數。作者先後從研究及實務的角度,親身參與了這二十年的兩岸關係。不管職務如何變動,工作內容及興趣一直都與兩岸關係高度相關。 作者根據公開的資料與部分個人的經歷,深入釐清這二十年兩岸關係的脈絡,並檢討各個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本書除了是作者親身觀察及參與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紀錄,也素描了現階段的兩岸關係面貌,並略作前瞻,其中還有許多「祕辛」第一次公布。 長遠以觀,兩岸關係最終的解決之鑰仍在制度與情感。兩者都需要時間。「三大(美中日)之間難為小」的台灣必須理性(而非感性)務實(而非衝動)地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東亞及兩岸環境,才能設法趨吉避凶,並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前途。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蘇起蘇起,1949年生於台中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197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及蘇聯研究碩士學位。在美期間曾在哈佛大學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所擔任一年研究工作,並任紐約《世界日報》主編。返台後曾任新聞局局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副祕書長、陸委會主委、淡江大學教授、立法委員、國安會祕書長等職務。現為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著有:《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九二共識》、《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七十年代的蘇聯對中共政策》等書,翻譯出版《美國的新生》。並曾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 序 釐清兩岸二十年脈絡 第一章 兩岸關係首度融冰 第二章 康乃爾之變 第三章 驚爆兩國論 第四章 中華民國的新總統 第五章 一明一暗的「四不一沒有」 第六章 小布希的新台海政策 第七章 「一邊一國」 第八章 美中台的退與進 第九章 酣鬥的台灣 第十章 險惡的兩岸 第十一章 第二次政黨輪替 第十二章 結論:六項變數 後 記 馬政府時期素描 附 錄 大事紀

商品規格

書名 / 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
作者 / 蘇起
簡介 / 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自1988年一月蔣經國先生逝世到2008年五月馬英九總統就任的二十年間,兩岸關係複雜多變:從無到有,從試探到密切,從緊張到和平,其中幾度起伏甚至瀕臨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3510946324
EAN / 4713510946329
誠品26碼 / 2681798182000
頁數 / 560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是兩岸關係中一本重要著作。」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

試閱文字

自序 : 釐清兩岸二十年脈絡

  「兩岸關係」在一九八○年代就像現在的「大數據」(big data)一樣,是個全新的概念。事實上,當時兩岸只有對立,沒有往來,所以根本連「兩岸關係」這個名詞都沒有。記得這個名詞慢慢出現時,我們若干研究者還熱烈討論究竟要怎麼翻譯成英文。後來慢慢就約定俗成開始使用cross-strait relations至今。

  當時誰也沒料到,從一九八八年一月經國先生逝世到二○○八年五月馬英九總統就任的二十年間,兩岸關係是如此的複雜多變,從無到有,從試探到密切,從緊張到和平,其中幾度起伏甚至瀕臨軍事衝突。不管這二十年怎麼變化,事實證明,兩岸關係是對台灣民眾生活影響最直接、最大的政策,也是最能同時牽動美中兩強的變數。就算放眼二戰後的國際社會,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例子像兩岸關係一樣,一方面雙方人民發展出罕見巨大的經濟文化流量,但另一方面兩邊政府卻不僅政治上少接觸,少談判,少妥協,而且軍事繼續對立、外交繼續鬥爭。

  筆者有幸先後從研究及實務的角度親身參與了這二十年的兩岸關係。在求學階段主修國際關係,兼習法文及俄文,專攻中共與蘇聯的關係,副修美國研究。「兩岸關係學」興起後,就與許多經濟、政治、法律、文教學科的研究者一起投入這個新領域。一九九一年肝癌開刀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改變我對人事物的許多想法。九三年底意外從政大被徵召擔任行政院陸委會副主委是另一個重大轉折,讓我從此與兩岸關係結了不解之緣。後來不管職務在新聞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副祕書長、陸委會主委、淡江大學教授、立法委員、國安會祕書長、或台北論壇董事長之間如何轉換,我的工作內容及興趣一直都與兩岸關係高度相關。

  或許是我的宿命吧!在大動盪的民國三十八年,母親懷著我橫渡海峽,在台中讓我呱呱墜地。如果在大陸出生,我的一生絕不可能如此安定平順。但在台灣,我不但接受完整的教育,還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志業。對這一切,我內心無比的感恩。

  同樣的,我也認為台灣是塊老天特別眷顧的福地。雖然它天然資源不多,天然災害不少,但上百年來它卻是受到人為摧殘相對最小的地方。二戰、韓戰、越戰、冷戰,在台灣的周圍國家造成少則數百萬、多則數千萬的傷亡。但台灣民眾不僅很少流血,常常有驚無險地度過危機,而且還偶爾因為這些戰亂而獲利。.所以我認為台灣民眾對自己的歷史與地理不但不必有悲情,反而應該感恩,並學習如何在複雜多變的東亞大環境中趨吉避凶,讓台灣自己安定繁榮,並在最終由時間解決統獨問題以前設法與中國大陸共存共榮,同時還是東亞地區受歡迎的成員。

  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如何妥善處理兩岸關係,因為它不僅攸關台灣的安危榮枯,而且最為敏感複雜而且難解;許多相關資訊基於安全或政策考量一直刻意被雙方政府長期隱瞞。筆者相信,更多的公開資訊會導致更好的社會認知,並減少政府的錯誤決策。因此在不洩漏國家機密以致傷及重大國家利益的情況下,即使敏感如兩岸關係的資訊也應有最大程度的公開。

  本書試圖根據公開的資料與部分個人的經歷,較深入地釐清這二十年兩岸關係的脈絡,並檢討各個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切入的角度以台灣為主,但也兼顧北京及華府的考量。它不是回憶錄,也不是政治論述,寫作方式仍以理性分析為主,力求讓資料說話,所以全書謹附六百多筆的注釋藉以佐證。但在若干地方也放進一些個人的親身閱歷,略增臨場感。

  全書分十二章。前面的八章大部分取自筆者二○○三年出版的《危險邊緣》一書。第九、十章大部分取自筆者於二○○九年出版的英文專書《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一條尾巴搖兩條狗》(Taiwan's Relations with Mainland China: A Tail Wagging Two Dogs)。這些章節的內容都經過不同程度的補強。

  正因兩岸關係影響重大,所以它也是台灣內部爭議最高的公共政策。不同立場的人固然相互質疑,即使立場接近的人也可能見仁見智。本書旨在留下一個自己觀察及參與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紀錄。其中必有疏誤之處,尚請方家讀者不吝指正。

  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老師、長官、同學、同仁、朋友、助理;台北論壇董事及捐助人、產、官、學先進;國內的、國外的;實在不可能一一列舉。只有在此深深一鞠躬,真誠感謝他們給我的教導、啟發、協助與鼓勵。父母蘇展武及倪幗英生我、養我、育我;榮總醫師雷永耀及李壽東讓我重生;內人月卿及孩子支撐我度過肝癌與十二年政府工作的風風雨雨,都是我的恩人。希望孩子們的一代人也能像我們這一代一樣擁有一個在平安中不斷創新的人生。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十章 險惡的兩岸

  二○○四年盛夏,中共的軍事演習正在台灣附近進行。美國與新加坡極度憂慮,四處奔走勸說降溫。但台灣的扁政府卻似乎信心滿滿,挾著選戰勝利的餘威,向台獨挺進,所有重量級的黨政人士都出手給台獨加一把勁。

一個炎熱喧囂的夏天

  副總統呂秀蓮首先在六月六日美國舊金山僑宴上,提出「台灣中華民國」的說法。李登輝在七月一日的「台灣制憲運動誓師大會」上,公開強調「中華民國」這個虛擬國名必須拋棄;新憲必須排除一切與中國混同的國名、領土、人民、主權等國家要素。七月二十八日,陳水扁公開提到中共的軍事威脅:「這些是例行演習,沒有必要誇大其重要性」。他說,「真正危險的是三月二十日到五月二十日的這段時間。在三二○選舉前,對岸威脅說如果我勝選的話就要有所動作。現在我連任了,什麼事也沒發生。」緊接著陳水扁就說在十二月立委選後,他將成立憲政改造小組,接下來要召開憲法會議。八月十三日,親綠英文媒體Taipei Times(台北時報)首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發表社論說,台灣需要擁有核武。社論提到,擁有摧毀大陸十座最大城市以及三峽大壩的能力,就能有效嚇阻中共的冒進主義。次日,行政院長游錫堃在過境洛杉磯(到中美洲)與美國國會議員會面時說,北京正在規劃「斬首」行動,就像美國對付伊拉克海珊那樣來對付台灣領導人。八月二十一日,游錫堃過境紐約,參加僑胞晚宴時,當著美國在台協會代理理事主席浦威廉的面,指出「中共絕對是危害世界的亂源」,而中共現在目的就是「與美國對幹」。九月一日,陳水扁訪問中南美洲時,在貝里斯與隨行媒體記者茶敘時表示,「中華民國最好、最接近、最真實的簡稱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最耐人尋味的是,當美國首席副助理國務卿凱德磊在九月四日被聯邦調查局逮捕後,陳水扁在兩岸關係上立即噤聲。但扁政府其他的高階官員仍然炮火猛烈。九月二十四日,游錫堃在立法院表示,他自陳水扁第二任以來,都稱對岸為中國,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PRC。他說他的施政主軸就是「落實台灣主體性」。九月二十五日,游錫堃更語出驚人地表示:兩岸最好像冷戰一樣有「恐怖平衡」,「你有能力毀滅我,我也有能力毀滅你。如果你打我一百顆飛彈,我也打你一百顆,最少五十顆。你打我高雄,我打你上海。這樣就平衡了。」十月四日,國策顧問辜寬敏在美國《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分別刊登全頁廣告,激烈批評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增加而不是降低區域的不穩定」,並使「共產獨裁者受惠」。

  這些論述不僅觸及高度敏感的「制憲」與「正名」,而且挑動美中關係的神經,尤其是其中的軍事面。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說話的人似乎狂妄到全不在意別人的感受。有些言論甚至是當著美國官員的面陳述,並威脅要讓美國更深陷在兩岸的爭鬥當中。

  讓中共的分析家更為不安的是,美國政府似乎在二○○四年正在重新檢討其「一個中國」政策。一位五角大廈的前資深官員在二○○四年五月為文談到「新的一個中國政策」:「只要中共仍有可能成為一個充滿敵意的強權,台灣與中共統一就不符合美國利益。」一位受人尊敬的美中關係專家容安瀾(Alan D. Romberg),這樣描述二○○四年夏季的華府氛圍:

有些美方人士正在質疑一個中國政策持續的可能性。少數一些聲音認為美國應該迫使台灣接受一個中國,或至少創造出一個「架構」,如果不是「途徑」的話,以通往最終統一。不過,大多數的疑問則是指向相反方向……有些人懷疑一中政策是否「公平」;有些則質疑此政策是否具現實性及可持續性。還有少數人更跳脫這個問題,主張乾脆拋棄「一個中國」政策,直接承認台灣獨立。

  這個觀點似乎與我二○○四夏在大陸參訪時的觀察所得相吻合。在我與大陸專家交談中,我不時聽到一個新名詞:「『一個中國』的虛化」。這似乎隱含了對美國「一個中國」承諾的不信任。

  二○○四年八月,台海局勢緩慢升溫。據了解,自當年八月起,中共先進戰機開始多次以多架次編隊的方式逼近台海中線,並沿台海中線南北飛行。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九月,並引起五角大廈的高度重視。八月初,據聞與中共高層關係密切的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在一場於大連舉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中曾以九字訣談到中共的對台策略:「爭取談、準備打、不怕拖」。這九字訣在一個月後被一位「權威人士」在一場在北京所舉行的、由負責涉台事務官員參加的會議結論中,一字不差地重述。

「準準斬首事件」

  九月下旬的兩岸關係還跨過另一個里程碑。九月十九日中共的第十六屆四中全會結束,六十一歲的胡錦濤自七十八歲的江澤民手上接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自此全面掌握國家主席、黨權與軍權。這也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五年來第一次最高權力的順利轉移。曾經以政治局常委、軍委會副主席及國家副主席身分,參與中共對台政策最高決策長達十二年之久的胡錦濤終於完全坐上了駕駛座。

  中央軍委會的成員也做了調整。總數由原來的八人增為十一人。這十一人包括升任主席的胡錦濤,原任副主席的郭伯雄,曹剛川及新任副主席的總政治部主任徐才厚。另外七人分別為留任軍委委員的總參謀長梁光烈,總政治部長李繼耐和總後勤部長廖錫龍等三人,以及新增的總裝備部長陳炳德、空軍司令員喬清晨,海軍司令員張定發和二炮司令員靖志遠等四人。

  在這次改組中,海、空、二炮司令員首度進入軍委會,使中共軍委會變成類似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之機構,任何聯合作戰的決策與分工均可在此拍板定案。此外,四位總部領導中有兩人(梁先烈、陳炳德)有南京軍區司令員的經歷。五名副總參謀長中也有兩人(吳勝利、許其亮)長期在南京軍區任職,數度參與對台軍事演習。因此新的佈局對台灣的針對性非常明顯。

  九月下旬中共戰機更有多批多架次密集逼近台海中線。當時,台北官方未做任何表示。媒體完全被蒙在鼓裡。直到十月二十二日色彩偏綠的《自由時報》引用美方消息來源才獨家披露事件。根據這些頭版報導,在一九九七年前,中共戰機極少在台灣海峽飛行。但在一九九八年,四百六十四架次的戰機飛到台海中線以西。一九九九年到二○○三年,每年分別增加到一千兩百、一千四百、一千三百、一千兩百架次。《自由時報》透露,九月二十七日當天,超過三十架的中共蘇愷二七、蘇愷三○、殲八、殲十等戰機和「轟六」轟炸機驟然向台海中線逼近。這是一九九九年七月「兩國論」危機後第一次有大量中共戰機同時越海而來,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九九年危機時的單日最多架次,其中還包括一些轟炸機。

  媒體曝光後的第二天,國防部長李傑及飛彈司令部司令谷風泰都證實,九月下旬確有多批中共戰機密切挑釁,而二十七日當天戰機「確實比平時多一點」,但並未越過海峽中線;國防部除派遣戰機起飛應變外,也要求愛國者飛彈進入戰備。空軍總部另外表示,中共以多批次三十餘架出海訓練,在近幾年相當常見,「不過當天起飛的戰機數量是多些」。

  十月二十九日,《中國時報》更進一步報導說,正當中共戰機大量在九月二十七日於台海巡弋的時候,陳水扁正乘坐「空軍一號」自台北飛赴澎湖視察。根據該報導,十月二日,副總統呂秀蓮搭乘專機赴澎湖時,中共戰機四架再次逼近台海中線。呂的專機因此延誤。十一月十一日,《聯合報》引用了一個中共軍方說法報導說,只要陳呂的飛機一起飛,就立刻會被中共戰機鎖定。但該中共軍方來源也說,在那兩天中共並沒有飛越海峽中線,也沒有要攻擊的意圖,他們只是要展現中共有保衛國家主權完整的能力。針對該報導,國防部在當天下午一點鐘對外公布了一份新聞稿,表示陳水扁專機出動「當時」及呂秀蓮出訪「當日」都沒有中共戰機活動。「有關陳呂飛機曾被中共戰機鎖定的說法是完全不正確的」,台北退役軍方高層曾向我私下表示,雖然二○○四年九月下旬的中共戰機活動,與陳呂離島行,並不是同時發生,但陳水扁的「空軍一號」確曾因猜疑中共機群懷有敵意而轉向飛行。

  那年九月台海上空的真相如何,還有待更多資料證實。如果陳呂專機出海的「當日」「當時」確實遭到大批中共軍機壓迫,當然就構成可斬首而未斬首的「準斬首事件」,也相當符合前述游錫堃在八月中旬的預告。但即使如國防部新聞稿所否認,不曾「當時」或「當日」發生,而是大量中共戰機出海活動,而我「空軍一號」因疑慮而轉向,則仍有極其強烈的政治意涵。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在二○○四年夏,特別是在九月下旬,如果北京決定真要「斬首」或僅作勢「斬首」的話,「空軍一號」的處境是十分危險的。所以這次事件最起碼可以命名為「準準斬首事件」。

  長期研究台海軍事問題的美國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恰在二○○四年十月間媒體尚未披露軍機事件前來台灣訪問。她面訪的台北國防部官員向她表示,九月二十七日的情勢確實「極度緊張」。另外,美國國防部每年年初出版《中共軍力年度報告》一書,其中都有專章討論前一整年的「關鍵發展」。二○○四年以前的報告在「關鍵發展」部分都沒有提到任何武裝衝突。在二○○六以及二○○七年版當中,也分別明白指出「二○○五(六)年台海附近沒有任何武力事件」。對比之下,二○○五年版的報告卻引用中共在二○○四年十二月所公布的國防白皮書說,「中共把二○○四年的台海情勢形容為嚴峻」。這似乎暗示了二○○四年的台海確曾發生某些不尋常的軍事事件。

  九月底的「準準斬首事件」提醒了台北及華府:第一,以台海範圍的狹小及先進戰機的高速,兩岸發生軍事摩擦的機率甚高。一旦發生,摩擦升級為衝突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第二、在所有「劇本」中,對陳水扁及呂秀蓮兩人進行突發式的斬首攻擊,絕對是可行的一種。因為這種斬首攻擊只會打到陳呂等領導人而不會傷害到台灣民眾的生命財產及政經設施。所以它的後遺症最小。正因如此,假戲真做的可能性也很高。第三、這次事件很明顯有胡錦濤個人的烙印,代表胡錦濤全面掌權以後的對台政策中硬的一手絕對比江時期的硬的一手更硬。如果說江澤民掌政十三年的對台政策,「軟的感動不了台灣,硬的也嚇不了台灣」,那麼胡錦濤出手的第一招就直指陳水扁生命,逼得他立即近乎羞辱性的告饒。

陳水扁的反應

  陳水扁事後的反應證實他很快吸取了震撼教育。陳的反應有文有武。為了防止「斬首」,陳水扁採取不少強化總統府及官邸的動作,其中挑大梁的似乎是憲兵部隊。首先,他擴增總統府及官邸的警衛人力;並成立了一支仿照美國三角洲部隊(Delta Force)的四百人特種部隊,配有高科技裝備。一支海軍陸戰旅從中台灣移防到台北近郊,擔任首都衛戍。陳也購買了更多重裝甲車輛。松山機場每天都有一架飛機待命起飛負責安全撤離。總統官邸的圍牆也明顯的加高加固。這些做法當然可能是為了因應台北的政治動亂,但更可能是因為恐懼中共「斬首」。

  相對於這些「武備」,他的「文守」既快又有針對性。十月三日,也就是傳聞呂秀蓮座機經歷「準斬首」的第二天,陳水扁突然親自向全國預告,他的雙十國慶講話將以緩和為基調。這項預告非常突兀。從形式上來講,總統本人對外預告自己一星期以後的講話內容,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先例。從內容上來說,由二○○四年夏天陳水扁本人及其他高層官員的諸多尖銳發言驟轉為緩和基調,顯得十分突兀。

  十月十日,陳水扁國慶講話出爐,其中他前所未見的用了一半篇幅討論兩岸關係。他的開場白是:「武力威脅是台海之間最大的『恐怖陰影』和『黑暗勢力』。」他表示「注意到對岸政權與人事的更迭,並且希望雙方都能夠運用更高的智慧,為兩岸關係的新發展創造更好的機會。」他的「緩和」建議有三:一是「兩岸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恢復協商:二是,共同研議「海峽行為準則」;三是,朝野共組「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

  這些內容可說完全依據可能的「準準斬首事件」而產生,而且是針對北京與華府而發表。陳水扁為了讓美國息怒,居然犧牲主權國家的尊嚴,事先把雙十講稿(至少其大綱)送交華府審閱。而布希為了讓中共息怒,接著就在七日用熱線電話親自向新就任軍委主席的胡錦濤致意。對中共,扁等於哀求北京立刻停止類似的軍事行動。

  雙十講話中另外值得重視的是「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而復談」的建議。因為它是四年來陳水扁第一次針對兩岸復談提出的具體構想。自二○○○年以來,陳水扁始終反對中共的「一中原則」,又不接受國民黨的「一中各表」,更把新名詞「九二共識」打成「賣台」或「投降共識」。但破壞舊基礎之餘,扁政府始終沒有提出一個自己的替代方案,頂多用模糊的用語,建議「在既有的基礎上」復談。這次用「九二香港會談基礎」的用語,顯然比較具體。它的特色是,一、借用「九二共識」的「九二」兩字,但避開「共識」一詞,以迴避「是否有共識」的問題;二、用「香港會談」以具體指涉「九二共識」達成的「地點」,但避開會談本身的「内容」(是否有共識?有何共識?)這個建議雖然仍遠不足以讓兩岸復談,但仍是扁政府四年來相當重要的一步。

  陳水扁這番良苦的用心卻被自己打敗。原來他在講稿中加上一句事先沒有經過華府審閱的話:「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這句話不僅讓中共暴跳如雷,也讓美國大吃一驚。中共國台辦在十三日的記者會上直指這句話是「赤裸裸的台獨言論」,「證明陳水扁講『緩和』是假,搞台獨是真」。國台辦發言人張銘清並強調陳水扁雙十講話是「對台灣民眾和國際輿論的欺騙」。換句話說,中共態度又回到九月下旬的原點。
   (摘自第十章,完整內容請見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