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ABY BOOK親密育兒百科 下
作者 | 西爾斯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THE BABY BOOK親密育兒百科 下:本書是育兒權威西爾斯夫婦綜合了二十年的小兒科醫師經驗、養育八個孩子及諮詢了數千對父母所學得的有關如何照護寶寶的寶貴經驗。作者發現, |
作者 | 西爾斯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THE BABY BOOK親密育兒百科 下:本書是育兒權威西爾斯夫婦綜合了二十年的小兒科醫師經驗、養育八個孩子及諮詢了數千對父母所學得的有關如何照護寶寶的寶貴經驗。作者發現, |
內容簡介 本書是育兒權威西爾斯夫婦綜合了二十年的小兒科醫師經驗、養育八個孩子及諮詢了數千對父母所學得的有關如何照護寶寶的寶貴經驗。作者發現,父母在照顧嬰兒時,若是採用能「親密育兒法」,不單有助於彼此的適應與互動,更能將父母與嬰兒的潛能發揮地淋漓盡致。 對於如何照護0到2歲的寶寶,本書包含的層面非常廣泛,像是父母如何與新生兒建立親密關係哺餵母乳:為什麼?怎麼做?寶寶的餵食與營養夜間育兒:如何讓寶寶乖乖睡覺如何兼顧工作與育兒常見疾病與居家護理法餵奶瓶:如何餵得安全、充滿關愛如何照顧哭鬧不安或腹絞痛的嬰兒如何訓練小孩大小便 不過你可別以為一下子就能學會所有的事。照顧孩子是一種邊做邊學的學問,一定得有實際經驗才行。你可以藉由本書,衍生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找出最適合寶寶性情與你個人特質的照顧方式,讓你更享受照顧寶寶的樂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威廉‧西爾斯醫師全美最著名的小兒科醫師之一。於哈佛醫學院兒童醫院及多倫多病童醫院(全世界最大的兒童醫院)接受小兒科訓練,有20年的小兒科醫師執業經驗,目前為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小兒科臨床助理教授。與太太合著多冊育兒暢銷書,包括《Creative Parenting》、《Night-time Parenting》、《The Birth Book》等。 瑪莎‧西爾斯為合格護士、兒童教育家與授乳諮詢人員,與西爾斯醫師共育有八個孩子。 ■譯者簡介張嘉倩 台大外文系畢,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醫院翻譯、中興及交通大學外文系口筆譯講師。現就讀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外語教育博士班。譯有《活力久久》、《親密育兒百科》(皆由天下文化出版)等書。著有《英文榜首》(經典傳訊出版)。 ■審訂者簡介李秉穎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畢,現為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部專任副教授及臺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
產品目錄 第三部 現代育兒第十四章 把寶寶揹在身上的學問與藝術重新支持舊觀念選擇合適的嬰兒揹巾揹著寶寶的爸爸--做個參與者揹寶寶的其他人選揹著寶寶入睡揹寶寶做事特殊狀況揹著寶寶對爸媽和嬰兒的好處寶寶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第十五章 夜間育兒:如何讓寶寶乖乖睡覺有關嬰兒睡眠的基本知識第一步:好的開始第二步:營造環境第三步:減少會讓寶寶半夜醒來的因素跟寶寶一起睡--行?不行?與寶寶同睡─你的疑問和別人可能的批評解決寶寶的睡眠問題午夜真實故事 第十六章 如何照顧哭鬧不安或腹絞痛的嬰兒難帶的寶寶寶寶為何哭鬧不安爸媽、寶寶配安撫哭鬧的寶寶疼痛的寶寶,或腹絞痛寶寶找出腹絞痛的潛在原因安撫腹絞痛的寶寶腹絞痛可以預防嗎?尾聲 第十七章 工作與育兒問題的重點:親密關係兼顧工作與親子感情的關鍵選擇寶寶的替代照顧者外面的托嬰中心 第十八章 特殊狀況如何照顧領養來的寶寶照顧雙胞胎單親家庭唐氏症寶寶─特殊育兒狀況寶寶與寵物 第四部 嬰兒的發展與行為第十九章 陪寶寶一起走過成長路:觀察寶寶的發展階段跟寶寶一起成長親密育兒法:如何能讓寶寶更好,父母也更好嬰兒的成長嬰兒發展的五大特徵 第二十章 從零歲到六個月:大變化第一個月:大需求新生兒的反射動作第二個月:大大的微笑頭三個月的總複習第四個月—看得清楚了語言發展—四到六個月第五個月:碰觸第六個月:坐寶寶的牙齒保健 第二十一章 六個月到一歲:往前進六到九個月:向外探索六個月到一歲大寶寶會有的恐懼與擔心九到十二個月:大動作照顧寶寶的腳 第二十二章 第二年:從嬰兒到幼兒一歲到十五個月大:跨出大步十五到十八個月:講話豐富幼兒的語言你的孩子走路是不是走得怪怪的?十八到二十四個月:思考能力 第二十三章 惱人但正常的幼兒行為教養的真義頑固的心態為玩具起爭執耍脾氣養咬和打寶寶不聽話尖叫與哭哭啼啼吸拇指 第二十四章如何訓練寶寶大小便你應該知道的事晚開始比早開始好訓練寶寶大小便的步驟不肯上廁所的孩子大小便速成訓練班:週末訓練營 第五部 讓寶寶安全健康的長大第二十五章 給寶寶安全的居家環境誰具「危險相」?危機四伏的家居家安全檢查表選擇使用安全的兒童用具安全上路、旅途愉快寶寶坐腳踏車你家的植物安全嗎?環境污染:慎防鉛中毒 第二十六章 讓孩子健康不生病維護健康從家裡做起寶寶的健康檢查接種疫苗:為什麼?怎麼做?何時做?好好對待小寶寶給藥學問大減少嬰兒猝死症的發生 第二十七章 最常見的醫藥問題:居家護理照顧發燒的寶寶感冒咳嗽照顧耳朵感染的寶寶鼻竇感染哮吼腹瀉嘔吐便秘追蹤與治療吸入性過敏父母對愛滋病的疑問 第二十八章 常見緊急狀況的救命程序與急救方法 3P異物梗塞當寶寶沒有呼吸時:CPR的步驟出血頭部傷害痙攣灼傷中毒眼部受傷鼻子受傷昆蟲叮咬牙齒受傷拉傷、扭傷、骨折
書名 / | THE BABY BOOK親密育兒百科 下 |
---|---|
作者 / | 西爾斯 |
簡介 / | THE BABY BOOK親密育兒百科 下:本書是育兒權威西爾斯夫婦綜合了二十年的小兒科醫師經驗、養育八個孩子及諮詢了數千對父母所學得的有關如何照護寶寶的寶貴經驗。作者發現, |
出版社 /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6217401 |
ISBN10 / | 9576217407 |
EAN / | 9789576217401 |
誠品26碼 / | 2611241477001 |
頁數 / | 56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曾有朋友把譯書比喻成生小孩,邊做邊喊以後再也不要經歷這種痛苦了,可是完成後又充滿成就感,當初的辛苦早就拋諸腦後,所以又傻傻地接下另一本書。有趣的是,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自己真的懷孕了,變成準媽媽,想著肚子裡即將誕生的小生命,翻譯的心情也變得特別不同,彷彿書裡的每個字、每個句子,講的都是自己的寶寶。
從第一次照超音波,聽到寶寶的心跳開始,對於這個家中即將加入的新成員就充滿了想像,想像寶寶在肚子裡會怎麼長大、出生後會是什麼樣子、房間要怎麼布置、要怎麼教她、要帶她到哪裡玩,但在充滿喜悅與期待的同時,對於如何照顧這個粉嫩嬌小的寶貝,難免也有一份惶恐與不安。
相信許多準媽媽都跟我一樣,在懷胎十月當中,就聽了不少什麼不能吃、什麼不能做的忠告,而在孩子出生後,來自書本、雜誌、長輩、朋友、廣告等四面八方的育兒建議,想必更會不絕於耳。要餵母乳還是餵奶粉?常抱孩子會不會把孩子寵壞?買什麼玩具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鬧脾氣怎麼辦?寶寶生病了如何處理?只要看看書店裡琳瑯滿目的育嬰指南,就知道新手爸媽有多少徬徨和疑問。
跟許多其他的育嬰書一樣,本書作者之一是位經驗豐富的小兒科醫生,但不同的是,這位作者除了醫學上的專業知識外,還育有八名子女,而且他的護士妻子,也參與了這本書的寫作。所以書中不只有一般育嬰書給新手爸媽的指引,還有他們自己的育兒經。
作者在第一章開頭就點明,沒有什麼育兒方法是最好的,有的只是根據寶寶和爸媽的特質,找出最適合彼此、最能讓雙方互相適應的育兒方法。書中所提出的「親密育兒法」觀念,跟市面上大部分的育嬰書籍很不同。餵母乳、把寶寶揹在身上、與寶寶同眠等在我們心目中屬於祖母輩的育嬰方式,在作者的細心說明下,都成了最自然、最科學、最符合母嬰互動需求的教養方法。
書中所提出的每項建議,都是希望新手父母在面對自家寶寶時,能重視母性直覺與寶寶的反應,而這也是這本書最深得我心的地方。因為書中除了對於嬰兒的成長、營養、照護、大小便訓練、家居布置、疾病、急救等爸媽日常生活中必須面對的瑣事有詳盡描述外,更不忘強調爸媽、寶寶在處理及面對每件事中的感受,還有每個動作背後的道理。在譯書的過程中,我看到的是原則而非規則,畢竟每對父母和嬰兒,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真正適合的教養方式,唯有在父母與孩子共同摸索與嘗試後才能決定。
自己在懷孕的前半期,看了不少講懷孕、胎教的書,也打算在懷孕後半期好好K與生產、育嬰有關的書和雜誌。每次到書局找書,身邊總少不了其他大腹便便的媽媽也在看書。常有人開玩笑地說:「第一胎是照書養,第二胎是照豬養。」我想換個角度看,其實這話也充分反映了父母想給孩子最好的照顧的心情,只是生第一胎時,什麼都不懂,所以只能奉印刷的文字為圭臬,而生第二胎時,有了第一胎的經驗,索性就靠直覺來回應孩子的需求。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經驗、實地的研究、與細心的觀察,同時給予新手父母育兒的「知識」與「常識」,讓即將升格為爸媽的我和外子,多了一分安心與信心,相信對其他的新手爸媽,也會很有幫助。
內文 :
市面上跟育嬰有關的書都少了一章,這一章叫做:「如何照顧 你的寶寶」。現在,無論你是準媽媽、準爸爸,或者初為人母、人父,都請跟我們一起來補上這一章吧。
我是個小兒科醫師,我太太瑪莎是位護士,我們總共有八個小孩。從多年的經驗中我們發現,父母在照顧嬰兒時,若是採用能建立起親密關係的方式,不單有助於彼此的適應與互動,更能將父母與嬰兒的潛能發揮地淋漓盡致。這種建立親密關係的照顧方式其實由來已久,自古以來,父母在照顧嬰兒時都會很自然地採取這種方式,在此我們稱之為 「親密育兒法」(Attachment parenting)。
照顧你的寶寶
二十年前,我在兩所頂尖的小兒科醫院完成訓練正式開始執業,當時我以為,任何有關嬰兒的問題都難不倒我。甚至常有朋友對我太太瑪莎說,她真幸運,嫁給了小兒科醫師,不過瑪莎總是回答:「他只懂得怎樣照顧生病的小孩」。我執業的第一個星期,對我真有如當頭棒喝。那些帶小孩來看病的媽媽們常問我一堆與醫學無關的問題,像是「寶寶哭了,我是不是就讓他哭,不去理他?」、「太常抱他會不會把他寵壞?」、「可以跟寶寶一起睡嗎?」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毫無頭緒,然而這些父母卻把我當成專家。這些並不是醫學問題,而是和如何照顧嬰兒有關。我知道我跟瑪莎是怎麼照顧已經出生的兩個孩子,但只有這點經驗怎能算得上是專家。於是我開始看育嬰方面的書,就像你現在一樣。但我發現,這些書常常語焉不詳,書中的觀點似乎都只是作者個人的見解,而不是經過實際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另外,大多數作者不是缺乏基本常識,立場不明,不然就是只提出一些當時流行的作法,而無視於這些作法到底行不行得通。
我決定去請教真正的專家。我從看診的父母中,找出那些似乎特別懂得照顧嬰兒的父母,這些父母與嬰兒處得非常好,知道寶寶的需要,也能適時地給予回應,照顧寶寶對他們來說是件很快樂的事,而這些寶寶似乎也長得特別好。這些父母和他們的孩子成了我的老師,我注意傾聽、用心觀察,仔細記下他們教養孩子的方式,並將有用的方法逐一列出。當時我的妻子瑪莎和我一起進行這項工作(在我們第四個孩子海頓出生前),就這樣,我的看診室成了最佳的實地調查地點,而我們自己家裡的「實驗室」也日益壯大。
經過長達九年的觀察與學習,加上家中新添三個寶寶,照顧寶寶的最佳方法似乎正呼之欲出。從諸多的照顧方式中,我們挑選出適用於大部分人與大部分情況的方法。我們將這些方法教給來看診的父母,也實際用在自己的八個孩子身上。這些年來,隨著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不同孩子的需要,我們將這些方法做了一些調整與變化,即使到了現在,我們仍在不斷的學習。我們綜合了二十年的小兒科醫師經驗、養育八個孩子、諮詢了數千對父母所學得的寶貴經驗,本章即是精華所在。
不過你可別以為一下子就能學會所有的事。照顧孩子是一種邊做邊學的學問,一定得有實際經驗才行。我們所提出的建議,對初學者而言只是一些小秘訣。從這些基本的東西中,你可以衍生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找出最適合寶寶的性情與你個人特質的照顧方式。此外,在寶寶出生前,是不可能完全決定要如何照顧寶寶的。因為你不知道寶寶出生後,你會有什麼改變,寶寶對你的影響會有多大。該抱寶寶多久?半夜三點寶寶醒來時你該怎麼辦?要餵多久的母奶?這些都需要邊做邊學,所以等到看到寶寶的樣子再做決定吧。不過,有些照顧寶寶的方式,卻得在開始照顧之前就考慮清楚。
在開始上為人父母的第一課前,我們先來做個約定。書中所介紹的一些觀念,剛開始你可能覺得怪怪的,跟你從別處聽到的不太一樣,但請別因此就拒絕接受,請以開放的胸襟展開為人父母的旅程,否則你可能會面臨許多挫折。你可能以為自己的寶寶會是個乖巧、好照顧的嬰兒,但結果並非如此。 敞開心胸聆聽新觀念,再從中選擇最適合的觀念。同時也請放心,我們所提出的每個觀念,都經過了詳細的研究,而且不只是我們自身的研究,還包括許多極具公信力的研究報告。我們提供給你的是最新的研究結果,讓初為父母的你能踏出正確的第一步。
建立親密關係的五項工具
對於初為父母的你,我們擬定出三項重要的目標:
瞭解你的寶寶
幫助寶寶感覺安適
享受照顧寶寶的樂趣
我們所討論的照顧方式,將能協助你達成這些目標。以下是構成「親密育兒法」的五個概念。
1.及早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
寶寶跟爸媽一開始的關係,往往會決定往後的親密關係會如何發展。你應該在生產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吸收有關生產的知識,並與婦產科醫師或負責接生的護理人員共同討論出適當的生產方式。難產或不必要的剖腹生產,會使得母親與嬰兒在一開始就被迫分開,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原本要用於照顧新生兒的精力,也只得暫時轉移至療養自己的傷勢上。生產過程順利的母親,對新生兒的到來會有更多好感。(第二章「如何順利、安全地生產」將進一步說明生產過程與母子親密關係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減少難產或非必要剖腹產的機率。此外,若因併發症導致母親與嬰兒必須暫時分開,請參照第**頁所列的親密關係補強法。有關母親與新生兒共處一室的重要性,請參照第**頁)。
(插入圖1-1,圖說:親密關係的育兒方式,幫助妳和寶寶彼此適應)
寶寶剛出生的幾週到幾個月內,是母親與寶寶最需要彼此陪伴的敏感期。這是寶寶最需要照顧,也是母親最渴望付出的時候。在此時,母親與寶寶互相依偎,寶寶親近母親的天性,以及母親照顧寶寶的直覺,都會自然顯露出來。當然,母親與寶寶間的親情,早在寶寶出生前就已經開始,而且還會不斷延續下去。(有關產後如何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實用建議,請見第四章「與寶寶共同邁出正確的第一步」及第五章「產後的家庭調適」。)
2.辨識與回應寶寶所發出的信號
弄清楚寶寶在不同時間的需求,是父母在新生兒出世後就需要面對的挑戰。這可能會是個非常令人挫敗的經驗,甚至你會覺得「我沒辦法當個好媽媽」。
放輕鬆點!你的寶寶會幫助你學會辨識他所發出的信號。以前,研究人員認為嬰兒在父母的照護過程中只是個被動者。但現在我們知道,其實嬰兒主導了父母的回應。嬰兒生來就具備有 吸引人親近的行為(Attachment-promoting behaviors, APBs),這種行為像磁鐵一般令人無法抗拒,父母自然而然地被他吸引。嬰兒的語言彷彿有種魔力,讓你想不聽都不行,這些行為有的顯而易見,如哭、笑、緊緊依偎的姿勢,有些則比較微妙,如眼神和肢體語言。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親,都具有傾聽與回應自己寶寶信號的直覺。就像一套發射與接收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與調整,母親與嬰兒間的溝通訊號自然會變得清楚明白。至於這套通訊網路何時能搭建完成,則因人而異。有些嬰兒發出的信號較清楚,有些父母辨識信號的直覺較強,但無論快慢,最終都會完成。如果你能 虛心學習、樂於回應,你與寶寶之間的通訊系統能更快完成。就算偶爾做出了「不正確」的回應(比方說,寶寶只是想被抱著,你卻以為他餓了而要餵他),也比毫無回應要好,你的回應會鼓勵寶寶繼續練習,直到訊號清楚。
寶寶哭了,就把他抱起來。這話聽來簡單,但很多父母卻也聽人說過,小孩哭了就讓他去哭,不要去管他,免得這種「不乖」的行為受到鼓勵。然而,剛出生的嬰兒是不會「不乖」的,他們只是在用唯一僅有的方法來進行溝通。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手腳完全不協調,什麼事都做不了,然後你發出的呼救聲還沒人理,你會是什麼感覺?了但沒人理的寶寶是不會變成「乖」寶寶的(不過他可能會安靜下來),他只會變成一個灰心喪氣的寶寶,因為他知道自己嘗試溝通的努力不會有結果,他也不相信有人會滿足他的需求。
引文標題:建立親密關係的5項工具
引文:1.及早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2.辨識與回應寶寶所發出的信號3.哺餵母乳4.把寶寶揹在身上5.跟寶寶一起睡
別人當然可以輕鬆地說,讓 你的寶寶一直哭沒關係,因為寶寶的哭聲對他們不會有任何影響,可是對你卻有,你會覺得不安,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對母親。如果我們將母親與嬰兒同時帶到實驗室,在母親的胸口裝上測量血流量的裝置,當嬰兒哭時,流向母親胸口的血液會增加,而且母親會有一股強大的衝動想抱起嬰兒,加以安慰。嬰兒的哭聲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語言,關係到嬰兒的生存與成長,也促使父母對他的需求做出回應。回應寶寶的哭聲吧!(有關嬰兒以哭聲溝通的進一步說明,請參見第**頁)
如果在寶寶剛出生的前幾個月,你能毫不遲疑地滿足他的需要,你與寶寶間就打下了良好的溝通基礎。漸漸地,你可以放慢回應的腳步,隨著寶寶學會哭泣以外的語言,學會自己做一些事,他也會懂得多等一會兒。就當這是對未來的投資好了;等到寶寶長大了,碰到的問題比吃飽、睡足大得多時,你會很慶幸你們之間有這座溝通橋樑的。
3.哺餵母乳
很多準爸爸常常說:「 我們要餵母乳」。餵母乳的確是件需要全家動員的事。就我所知,能夠順利餵母乳的媽媽和寶寶,背後都少不了一個支持他們的丈夫或爸爸。母乳對於寶寶的健康與成長有很大的好處,但餵母乳對於媽媽的好處,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當寶寶吸奶時,媽媽體內會產生荷爾蒙(激乳素與催產素),這種「媽媽荷爾蒙」所產生的化學作用,能幫助你發展出所謂的母親直覺。在往後的幾章中將會進一步說明,你會發現,這種幫助母親分泌乳汁的荷爾蒙,還能幫你更容易當個稱職的媽媽。
(插入圖1-2,圖說:哺餵母乳,對媽媽和寶寶都好)
4.把寶寶揹在身上
這是近年來對西方國家最具震撼力的育兒概念。在進行育嬰方法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參加了一次相關的國際會議,我們注意到,有些國家的母親會用類似揹帶的東西把寶寶揹在身上,就像是她們穿著的一部份。安詳無比的嬰兒與體貼呵護的母親,令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問這些媽媽,為什麼要把孩子揹在身上,她們給了兩個再簡單不過,但卻發人深省的理由:這對寶寶好,對媽媽也好。沒錯,這不正是所有父母期盼的:做些對寶寶好、也對自己好的事。
(插入圖1-3,圖說:把寶寶揹在身上,可以同時照顧兩個寶寶)
嬰兒揹巾將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育嬰用品,出門絕對少不了它。這並不是說你一定要無時無刻抱著或揹著寶寶,而是意味著你要調整你對寶寶的心態。大部分人都以為嬰兒就應該安靜地躺在嬰兒床上,看著懸吊在半空中的玩具,只有在餵奶、換尿布、逗他玩時才要把他抱起來,然後再放回「屬於他的地方」。彷彿抱起寶寶只是想安撫他一下,好讓他繼續乖乖躺在嬰兒床上。把寶寶揹在身上完全扭轉了這種觀念。大部分時間裡,寶寶都由爸媽或保姆揹著或抱著,只有當寶寶熟睡時,或者照顧者有事時,才將他放下。
這種方式,對於爸媽和寶寶都有好處。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被抱著或揹著的寶寶比較不會哭鬧,而且也長得比較好,後者或許是因為寶寶把原本要用在哭鬧的精力,全都轉移到成長上了。此外,寶寶也能跟著忙碌的父母,學到很多東西。這種隨身帶著寶寶的方式,也正好符合父母忙碌的生活型態,你走到哪裡,就可以把寶寶帶到哪,不需要為了照顧寶寶而把自己關在家中,因為你到哪裡,寶寶的家就在哪裡。(有關如何將寶寶揹在身上,以及這種作法對於父母與嬰兒的好處,詳見本書第十四章的「把寶寶揹在身上的學問與藝術」)。
5.跟寶寶一起睡
當了爸媽的人很快就會發現,能一覺睡到天亮的寶寶,不是只存在於書中,就是在別人家裡。你得要有心理準備,一段夜裡輾轉難眠的日子是絕對免不了的。有些寶寶在自己的房間才能睡得好,有些要跟父母一起睡,有些則是要緊緊依偎著母親才能安睡。 能讓寶寶和爸媽都睡得最好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安排,這完全是因人而異的。你可以試試看各種安排,包括讓寶寶跟你同睡一張床--這種夜間照護方式我們稱之為「分享睡眠」。
(插入圖1-4,圖說:試試看跟寶寶一起睡)
分享睡眠似乎是親密育兒法中最引人爭議的概念,這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一種由來以久的優良傳統,怎麼會一到現代社會就突然變得「不對」了呢?全世界大部分的寶寶都是與父母同睡的,就連在美國,都有愈來愈多的父母喜歡與孩子同睡,只是他們不告訴醫師或親友罷了。你可以試試看,下次碰到剛當上爸媽的夫婦時,提出你想跟寶寶一起睡的想法,你會發現,這樣做的人早已不在少數。別擔心孩子會永遠賴在你的床上,他會離開的。對於夜晚需要與父母親近的孩子來說,這種習慣並不會持續多久,但所帶來的好處卻是一輩子的。(有關與寶寶同睡如何能方便你在夜晚時照顧寶寶,且有助於寶寶成長,以及這方面的最新研究,請參考本書第十五章「夜間育兒:如何讓寶寶乖乖睡覺」。)
親密育兒法是一種理想。因為身體情況、生活型態不同、或者其他原因,你可能無法採用親密育兒法中的所有概念。每個嬰兒都是複雜的個體,每個爸媽的情況也不同,因此照顧嬰兒並沒有絕對的方法。但這五項概念,能提供初為人父、人母的你一些基礎,讓你發展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育嬰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與寶寶建立起親密關係。好好運用親密育兒法為你和寶寶帶來的好處。一旦建立起親密關係,有用的就繼續下去,行不通的再加以改良,最後你就會有一套屬於自己、對寶寶最好、對你也最好的育兒方式了。
親密育兒法需要爸爸的參與
這五項親密照顧訣竅,需要爸爸的參與和呵護,才能發揮最大效果。雖然嬰兒在早期會很自然與母親比較親近,但父親仍是不可或缺的。有了父親的支持,母親才能將全副精力放在嬰兒身上。與寶寶關係親密的媽媽常會覺得:「寶寶太需要我了,我連洗個澡的時間都沒有」。爸爸的工作就是要照顧媽媽,這樣媽媽才會有力氣照顧寶寶。有位母親告訴我,她的寶寶特別磨人,「如果不是有我老公幫忙,我絕對撐不下去。」就拿餵母乳來說,這是照顧寶寶的過程中,爸爸唯一做不到的事。但是爸爸對於媽媽的支持與鼓勵,就等於是在間接地幫忙餵奶。曾有位父親自豪地說:「我不能餵奶,但我能創造出讓老婆餵奶餵的更順利的環境。」而有了快樂的媽媽,就會有快樂的寶寶。
(插入圖1-5,圖說:爸爸也要照顧寶寶)
在照顧嬰兒的過程中,父親不只是個支持者,或是媽媽不在時的代替品,父親對於嬰兒的成長是有獨特貢獻的。嬰兒不會愛父親比較多,或是愛母親比較多,而是以 不同的方式愛著父母。沒有什麼比成為有責任感的父親更能讓男人成熟的了。(關於父親與嬰兒間的獨特關係,以及爸爸照顧寶寶的秘訣,請見第**、**、**頁)
你可能會有的疑問
很多準父母聽到親密育兒法,都覺得鬆了一大口氣,畢竟這是最符合常理的育嬰方式。不過,就算再喜歡親密育兒法的父母,有時也會有點怕怕的,擔心會把小孩寵壞。以下就是幾個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親密育兒法聽起來很累人,這樣的付出是不是永無止盡的?
親密育兒法聽起來可能很困難,但長期來說,這反而是最簡單的教養方式。一開始,你的確必須付出很多。父母不斷給予,孩子不斷接受,這是所有為人父母的必經之路。但本書一再強調, 付出是互相的——你給寶寶的越多,寶寶也會給你越多。所以你才會愈來愈喜歡你的寶寶,也更有自信能做個好父母。記住,在育嬰的過程中,寶寶並非只是扮演被動的角色,他能主動地決定你的態度,幫助你做出明智的決定,讓你愈來愈瞭解他。
我們還可以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互相付出的道理。餵母乳時,媽媽提供了寶寶營養與安適的環境,而寶寶在吸吮時,則會刺激母體釋放荷爾蒙,增強母親照顧寶寶的能力。最近醫學界才發現,寶寶吃奶時會吃著吃著睡著,這是因為母奶中含有會促進睡眠的物質。而當媽媽在哺乳時,體內也會產生更多的激乳素,這種激素對媽媽有鎮定的作用。所以就好像媽媽在哄寶寶睡著一樣,寶寶也在哄著媽媽。
照顧小孩最「難」的,其實是那種「我不知道寶寶到底要什麼」、或是「寶寶就是不懂我的意思」的感覺。如果你覺得能夠瞭解你的寶寶,能夠掌握彼此的互動,那麼照顧寶寶也會容易、輕鬆些。親密育兒法是培養爸媽與寶寶之間默契的絕佳方法。不錯,這種方法可能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毅力,但絕對值得!現在花力氣在親密育兒法上,往後會幫你省下很多力氣,不只是在嬰兒時期,還有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現在能學會辨別與回應寶寶所發出的訊號,也會讓你懂得孩子的成長心理,懂得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當你真正瞭解孩子時,無論他幾歲,教養工作都會變得容易些。
@引文標題:早期的親密關係,一生的記憶@引文:有時候你可能會問自己,寶寶需求這麼多,會有停止的一天嗎?會有的!你能這樣抱著他、餵他奶、跟他一起入眠的時間其實是很短的,但你所傳達的愛與關懷卻會持續一生。
老是抱著寶寶、寶寶一哭就迎上前去、一餓就餵奶、甚至跟寶寶一起睡,這樣子會不會把他寵壞,讓他變得過度依賴呢?
不會!經驗和研究都告訴我們不會。親密反而有助於獨立。親密育兒法指的是 適當的回應寶寶,而溺愛則是做出了 不適當的回應。1920年代,育兒的領域開始出現了所謂的專家,溺愛理論也因此而生。專家抨擊父母的直覺,主張父母應該自我約束,與小孩保持距離。他們認為太常抱小孩,小孩一餓就餵奶、一哭就迎上前去,會造成小孩過度依賴、黏人。這種溺愛理論並沒有科學根據,有的只是莫名的恐懼與偏見。
許多研究已經證明,溺愛理論是錯誤的。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兩組父母與嬰兒。A組的父母與嬰兒關係親密,隨時回應嬰兒的需要。B組父母的教養方式則受到較多限制,按照時間表餵養嬰兒,對於嬰兒發出的信號,也較少給予直覺或照顧式的回應。這項研究至少追蹤了這些嬰兒一年。你認為哪一組的小孩會比較獨立呢?答案是A組,是那些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嬰兒。研究過育嬰方式對於孩子長大後行為影響的研究人員都發現,根本沒有什麼溺愛理論。孩子必須經過一段健全的依賴時期,才能成為有安全感、獨立的人。
親密關係如何促進孩子獨立?
研究顯示,嬰兒如果在出生的第一年內,就與母親建立起穩固的親密關係,往後比較能忍受與父母親分開。從與母親合為一體(從在子宮開始)到與母親分開(成為獨立的孩子)的過程中,一個漸漸長大的孩子會想要探索新的事物,但同時仍然需要父母所提供的安全感與滿足感。在陌生的環境中,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孩子,會從母親那裡獲得勇敢去做的訊號,讓他有自信去面對陌生的狀況。下次當他碰到類似狀況時,他會更有自信,而不用再向母親求助。由於知道在他有需要時,母親或照護者會隨時出現,他會漸漸增加對自己的信心,最後成為一個獨立的孩子。簡而言之,親密育兒法能讓孩子會學會信任,而信任能促進真正的獨立。(進一步的討論,請見第**頁)
採用親密育兒法,不就等於讓小孩來發號施令嗎?
親密育兒法的重點是在父母做出回應,而不是讓寶寶來控制一切。一個因為餓了或不舒服而哭個不停的寶寶,祇是想要吃奶或被安慰一下,而不是要控制父母。過去那種怕寵壞小孩或被小孩控制的心態,其實是因為不瞭解嬰兒。譬如說,只在固定時間才餵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種方式對於嬰兒吸收營養和自尊可能有害)就是源於這種錯誤觀念。寶寶有需要,所以發出訊號給他相信能滿足他需要的人,然後這個人做出回應。這種過程是溝通,不是控制。父母做出了回應,讓嬰兒學會了信任父母,有了信任,寶寶才會聽話,父母也比較容易發號施令。當你的寶寶哭了,就照著你心裡的感覺去回應他,不需要再天人交戰:該不該去抱他?這樣會不會把他寵壞?他是不是想控制我?把他抱起來就是了!時間一久,你會愈來愈瞭解寶寶為什麼哭了,以及自己是不是應該馬上有回應。
這種方式並不會讓寶寶控制媽媽的一舉一動,弄得媽媽身心俱疲。因為關係親密的媽媽與寶寶會更瞭解彼此,隨著寶寶長大,媽媽會讓寶寶知道,有些需要並不用馬上獲得滿足,而可以漸漸放慢回應的時間。親密育兒法和溺愛、佔有也不同。佔有欲強的父母,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所以會限制小孩去做些該做的事。親密跟依賴不同。親密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不適當的依賴則會妨礙孩子的成長。在此兩者中,親密育兒法巧妙的取得了平衡。
親密育兒法對於我和孩子的關係有何影響?
實行親密育兒法的媽媽表示,她們和孩子之間有種思想與情感的交流,讓她們每天在面對諸多與小孩教養有關的問題時,能做出正確的決定。親密育兒法很有彈性,能幫助你隨著寶寶的成長與心情變化來調整育兒方法。漸進式的調整非常重要。比如說,對於八個月大寶寶的哭聲,就不需要像對八天大嬰兒的哭聲一樣,很快做出回應(除非寶寶是受傷或受到驚嚇)。關係親密的母親與寶寶就像一面鏡子,會反映出彼此的感覺。寶寶從媽媽的眼神中瞭解自己,而媽媽對於寶寶的重視,寶寶也能感覺到。親密育兒法所帶來的感情交流,能幫助你瞭解孩子的感受。
@仿宋:瑪莎筆記:有一天,當我正在罵四歲大的馬修時,我注意到他臉上可憐的表情,突然間我發現,他以為我氣的是他這個人,而不是他做的事。我知道我必須讓他安心,所以我對他說:「我很生氣,可是我還是愛你的。」他說:「真的嗎!」,臉上又露出了笑容。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不時看到「瑪莎筆記」,這些都是取自於瑪莎每天的筆記。)
親密育兒法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媽媽與寶寶的默契會增加。你愈瞭解寶寶的感受時,寶寶也愈能瞭解你的感受。我在寫這本書時,我們家就發生了這樣一個例子,再來看看瑪莎筆記吧!
@仿宋:瑪莎筆記:有一天我正忙得不可開交時,突然發現廚房裡爬滿了螞蟻,我非常生氣,氣得整個人都快失控了。就在我邊罵邊收拾的時候,我注意到一歲十個月大的史蒂芬和我之間奇妙的交流。他在旁邊看著我,感覺到我的需要。他看著我的眼睛,抱住我的腳,不是那種驚恐害怕的方式,而是好像在說:「沒關係,我愛你,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會幫你的。」史蒂芬抱著我,我的情緒也得以平靜下來--是寶寶的觸摸,穩定了媽媽的情緒。
好,親密育兒法有助於父母與嬰兒間的關係。那對寶寶又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呢?
親密育兒法能改善寶寶的行為、促進寶寶發育並有助於他的智力發展。原因如下:
@黑體:親密育兒法能改善寶寶的行為
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寶寶比較不愛哭,比較不會覺得無聊、腹絞痛、發脾氣、發牢騷與黏人。理由很簡單: 寶寶覺得舒適,自然乖乖的。親密育兒法教出的寶寶,所發出的訊號都能得到父母的辨識與回應,他覺得被呵護,受到重視,因此產生信任。寶寶心裡覺得舒適安寧,暴躁的行為自然會減少。
@黑體:親密育兒法能促進寶寶的發育
寶寶哭的時間少了,用在成長與學習的時間自然多了。過去二十年來,我觀察過成千上萬對嬰兒與母親的互動。那些讓媽媽用揹巾揹在身上、一餓媽媽就餵奶、受到悉心呵護與回應的寶寶,他們表現出的安詳與滿足令我印象深刻。他們似乎感覺較舒適、比較乖、也長的比較好。我相信這是因為親密育兒法能讓嬰兒處在一種 安靜靈活的狀態(又稱為互動式的安靜或專注的靜止)。處在安靜靈活狀態的寶寶,比較會與環境發生互動,能從環境中學習,因此不會覺得無聊。安靜靈活狀態還有助於寶寶身體機能的運作。寶寶把原本要用在哭鬧上的精力,轉而用在成長、發育及與環境互動。
簡而言之,親密育兒法教養下的寶寶,能將成長的潛力完全發揮。而研究人員也早就肯定良好的照護方式與良好的成長之間的關連。
@黑體:親密育兒法有助於智力發展
親密育兒法就像是寶寶大腦的糧食。許多研究都顯示,父母與嬰兒間親密關係的品質,以及照護環境對於嬰兒發出訊號時的回應,是促進大腦發育最有效的因素。親密育兒法能在孩子大腦最需要刺激的時候,給予大腦正確的訊息,進而促進大腦發育。親密育兒法有助於寶寶處於安靜靈活狀態,幫助寶寶學習。
親密育兒法的優點對寶寶 更信任人 更有自信 發育得更好 感覺舒適,行為自然良好 較有條理 學習語言更容易 建立健康的獨立 學會什麼是親密感 學會付出與接受愛對父母 更有自信 與寶寶的默契更好 能辨識寶寶發出的訊號 能憑直覺做出反應 與寶寶間有情感的交流 教導寶寶更容易 觀察更敏銳 知道寶寶的能力與愛好 知道哪些建議該接受,哪些不該接受對親子關係爸媽和寶寶會: 互相瞭解 互相付出 互相影響並塑造出行為模式 互相信任 更有默契 更多彈性 更多活潑的互動關係 展現出彼此最好的一面
如果你開始覺得自己很重要,沒錯,你是很重要!因為父母對嬰兒的教養方式的確會使小孩變的更聰明。1986年美國小兒科學會年會中,嬰兒發育專家麥克‧路易士(Michael Lewis)曾指出能加強嬰兒發育的因素。對於時下流行以購買的教材來教育出聰明寶寶,而忽略了父母對寶寶的陪伴、互動與照顧,路易士的結論是,影響孩子智力 最重要的因素,是媽媽對於寶寶發出訊息時的回應。所以你在照顧寶寶時千萬記住,能讓寶寶變聰明的,不是你花錢買的那些東西,而是你與寶寶的關係。(有關將寶寶揹在身上,如何有助於寶寶成長,請見第**頁。親密育兒法如何影響寶寶的成長與發育,請見第**頁)
幫幫忙!這樣一來,我們怎麼才能讓寶寶定時作息呢?
我想以比較有彈性的 習慣,甚至是「和諧」這種更具流暢性的字眼,來代替僵化的時間表概念。你愈懂得傾聽與回應寶寶的需要,就愈能讓他養成一種適合你也適合寶寶的習慣。
無時無刻不在照顧寶寶,這樣媽媽不是被綁住了嗎?
媽媽的確需要休息,所以爸爸或幫忙照顧的人也很重要。但採用親密育兒法的母親,並不會覺得被綁住了,而是覺得與寶寶合為一體。我們訪問了許多使用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她們說:
「我覺得跟寶寶很有默契。」
「我們兩個在一起時感覺很對,一分開感覺就不對了。」
「我覺得很滿足。」
還有記住,親密育兒法能讓孩子的行為變的溫和,所以帶著孩子到處跑也比較容易。你不必覺得被綁在家裡,也不需要推掉所有的事,生活中只有寶寶。
親密育兒法的標準很高。我會不會做不好?會不會到頭來充滿罪惡感?
每個人都有搞砸的時候,但與寶寶關係親密的父母在做不好時,影響卻能降到最低,因為他們與寶寶的基本關係非常穩固。此外,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寶寶也較有彈性,而這能適時減輕父母的壓力。親密育兒法並不是叫你照著一張列出各種注意事項的清單去做,才能教出聰明、有教養的孩子。親密育兒法的五項概念,就像一棟房子的基石,是建立屬於你自己的教養方式的第一步,是一種很基本、很直覺、很符合常理的育兒方式。在這個親密育兒法的基石上,你可以根據你的生活方式和寶寶的需要,創造出 屬於你自己的育兒方法。此外,或許還可能會有健康問題、社會或經濟的因素,使你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隨時隨地做到親密育兒法的每一項概念。只要盡力去做就好。
是的,有時候你的確會有罪惡感。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本來就免不了出現罪惡感。因為你愛你的孩子,所以會覺得做得不夠。但記住,罪惡感是健康的,罪惡感是內心的警報系統,會在你做了不該做的事時響起。人的成熟、父母的成熟,部分原因就是懂得辨認出何時罪惡感是健康的,並善加利用,做出正確的決定。親密育兒法能讓你的感覺更敏銳,幫助你做出重要的育兒決定。
是不是說如果我不餵母奶,或是不跟寶寶一起睡,就不是好媽媽了?
不是,絕對不是!跟寶寶建立親密關係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有許多的互動都能建立起母親與寶寶間的親密關係。我們所提出的五項親密育兒法概念,只是幫你起個頭。你可能因為健康或家庭環境而無法餵母奶。而且對某些父母和寶寶來說,同床共眠既不適合,也沒有必要。
採用親密育兒法,是不是需要當個全職媽媽?如果媽媽想要或必須工作呢?
如果想採用親密育兒法,當個全職媽媽會容易些,但這並不是絕對的。事實上,親密育兒法對於不能時時陪在寶寶身邊的媽媽尤其有幫助。這種方法能使你與寶寶相處的時間,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幫助你和寶寶重新建立起關係。在你兼顧照顧寶寶與工作的同時,也能避免你和寶寶間產生疏離感。(有關如何才能兼顧工作與寶寶的親密關係,詳見第十七章「工作與育兒」)
我相信親密育兒法的好處,但當我讀到其他的書或聽到別人不同的說法時,我的信心就會動搖。
剛為人爸媽的你,一定會從四面八方聽到許多不同的建議。親密育兒法能建立你的信心,讓你在聽到別人的建議時,知道哪些能夠採用,哪些應該置之不理。你會懂得根據自己的直覺與智慧,來分辨那些「專家」和周遭朋友提出的建議是否正確。學著去信賴那些支持你的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經,很自然地,你會跟那些理念類似的人在一起。你不需要說服別人你的方法有效,只要說:「我用了有效」。
有沒有那些特別的家庭,特別需要親密育兒法?
對於有特別需要的小孩,或者因家庭狀況需要付出額外精力的父母來說,這種育兒法尤其有幫助。特別是單親家庭,藉由解讀孩子的行為,會使得教養孩子的過程容易得多。
親密育兒法是面對 高需求寶寶的一大法寶。這類磨娘精型的寶寶好像一出生就在說:「嗨!爸、媽,你們真幸運,生出像我這麼好的寶寶,所以你們也要給我特別好的照顧才行唷。如果你們做到了,那我們會相處的很愉快,可是如果沒有,那麼以後麻煩可就多了唷!」親密育兒法能讓父母付出的程度與寶寶需要的程度相配合,最後兩者都將展現出最好的一面。高需求寶寶若碰上不能與他建立起默契的父母,那麼事情將會變得很糟。
親密育兒法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呢?他們長大後會變成怎樣呢?
孩子長大後表現的好壞,父母並不需要全然將功勞或罪過攬到自己身上。影響一個人的因素有很多,在孩子最具有可塑性的時期,採用親密育兒法是能增加好結果的機率。
在我剛執業的頭幾年,曾經研究過育兒方式對寶寶的長期影響。對於處處給予限制的育兒方式(固定時間才餵奶、任由寶寶哭到累為止、擔心把孩子寵壞等等),我會在他們寶寶的資料上畫上紅點。採用親密育兒法的則畫上藍點。畫上藍點的,父母都有做到親密育兒法的五大概念(早期建立親密關係、盡心回應寶寶的哭泣、餵母奶、把寶寶揹在身上、跟寶寶一起睡),如果爸爸也有參與,則會多得到一個藍點。這套簡單的系統並非在評斷各種育兒方式,或是評斷他們是不是「好」父母,只是在收集資料,以便獲得結論。這套方法並不科學,也沒有找出育兒方式與孩子長大後表現的絕對關係。但我的確歸納出一些結論。
親密育兒法不只對孩子有長期的好處,對父母也有。首先,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會比較快建立起信心。他們採用親密育兒法的基本概念,但也有自信且能自由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找出對自己、孩子和生活方式最好的方法。在寶寶做定期健康檢查時,我常常會問他們:「有用嗎?」我建議父母定期檢討一下哪些方法有用,並放棄那些沒有用的方法。而且在某個成長階段有用的方法,到了另一個階段可能就沒用了。譬如說,有些寶寶在剛開始時跟父母同睡會比較好,但日子一久反而睡得不安穩,這時候就必須做點改變。也有些寶寶是剛開始一個人可以睡得很好,但之後又需要與父母同睡。父母應該視自身與寶寶的情況來決定育兒方式,而不是根據左鄰右舍的建議。
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似乎對養兒育女的工作也會比較 樂在其中,也能比較快和寶寶變得親密。因此,他們會將寶寶安排進他們的生活與工作裡。育兒、工作、旅行、休閒以及社交生活,全都圍繞著寶寶,而且是因為他們心裡希望這麼做。
幾年下來,我注意到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爸媽與寶寶跟別人不同的地方--敏感度。這種敏感度也會影響到其他的生活層面:婚姻、工作、社交關係與休閒生活。就我的經驗看來,敏感度(包括父母和孩子)是親密育兒法最顯著的效果。
隨著這些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會變的富有正義感。當他們聽到別的小孩哭時,會很同情的快速上前安慰。青少年時期,他們對於社會上不公平的事耿耿於懷,並盡力去做些改變。他們會懂得關心別人!因為深植於他們內心的敏感度,所以他們會願意排除萬難去做對的事。這些孩子會成為讓世界更美好的動力、影響力與領袖。
我注意到親密育兒法所教出的孩子還有另一項特質,就是擁有 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這些孩子學會了對人有情感,而不是對事物。就算身處在高科技的世界中,他們仍然對人充滿感情。在媽媽懷裡長大的孩子,習慣從人際關係中得到滿足。這樣的寶寶更可能成為能和同輩知心論交的孩子,成人後更能與伴侶發展出深切的感情。親密育兒法下的孩子會懂得愛的施與受。
採用親密育兒法,小孩子會不會比較好教?
教養孩子對於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與孩子來說,的確是比較 容易。因為父母藉由親密育兒法所培養出的敏感度,能讓他們直覺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比如說,父母最怕的就是當小孩玩到一半時,因為爸媽一句:「該走了」,而開始大吵大鬧不願離開。多年來,我觀察瑪莎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由於瑪莎對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銳,所以她會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她瞭解孩子為什麼不願離開,為什麼在還沒準備好而突然被要求停止玩耍時會大發脾氣。瑪莎的作法是:在準備結束玩耍活動的幾分鐘前,瑪莎會在孩子身旁蹲下來,要孩子跟每一個玩具及一起玩的孩子說「拜拜」。媽媽的這份體諒,讓孩子能把自己的遊戲活動做個結束。親密育兒法能讓父母和幼兒的生活容易些。
所謂教養並不是你 教孩子怎麼做,而是要你 跟孩子一起做的。簡單的說,教孩子要從瞭解孩子,幫助孩子感覺自在開始。孩子的感覺對了,行為自然比較可能對,最後這些正確的行為都是發自他的內心,而不是被外力所強迫。懂得孩子心理的父母,才能瞭解孩子某些行為背後真正的意義,並引導至父母所希望的行為上。這些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孩子,也希望能討父母歡心。而所謂教養,簡單的說,就是一種 信任。若有個具有權威的人可信任,孩子會比較好教。這個有權威的人能懂得孩子的心意,教起孩子來也比較容易。與孩子關係親密的父母,比較能傳達他們對孩子行為的期望,而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孩子,也比較能瞭解父母對他們的期望。總而言之,與父母默契的孩子比較容易教。
有一天我在診療室裡,注意到一位母親如何照顧她的寶寶。她細心地照顧寶寶,寶寶餓了就餵奶,寶寶不舒服時就哄哄他,寶寶想玩時就陪他玩。她們兩個人看起來好快樂。我忍不住對她說:「你真會教孩子。」
管教發生問題,通常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距離。與孩子有距離的父母,因為覺得「怎麼做都不管用」而倍感挫折,他們把別人的管教方法,拿來一個個試,而這些方法中有許多反而會加大他們與孩子的距離。與父母沒有默契的孩子比較難管教,是因為他們行為的原動力是出於憤怒而非信任。
這種能讓親子關係親密的育兒方式,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能讓你瞭解你的孩子。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這也是教養的第一步。
親密育兒法最重要的長期影響之一,就是孩子的耳濡目染。記住,你現在撫養長大的孩子,將來會是別人的丈夫、妻子、父親或母親。你現在怎麼教孩子,將來他很可能也用同樣的方法教自己的孩子。小孩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學到了照顧的態度,而且這種兒時印象會一直深值在他們腦海中。有一天,一位媽媽帶著新生兒艾倫來我的診所做健康檢查,她三歲的女兒蒂芬妮也一起來。當艾倫開始緊張不安時,蒂芬妮馬上拉著媽媽的裙子急著說:「媽咪,艾倫在哭。趕快把他抱起來,搖搖他,吃ㄋㄟㄋㄟ!」想想看,當蒂芬妮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哭的時候,她會怎麼辦?她不會不知所措的打電話給醫師,也不會翻書本找答案,她會直覺地把孩子抱起來,搖搖他,安慰他。
(插入圖1-5,圖說:妳的育兒方式,是孩子的榜樣)
就連青少年也會學習父母育兒的方式。有一天瑪莎跟我坐在客廳裡,聽到九個月大的女兒伊莉在我們的臥房裡哭了起來,當我們走向房門時,哭聲卻停止了。我們好奇地往裡看,想知道為什麼伊莉不哭了,結果看到一幅讓我們很窩心的畫面。我們十六歲大的兒子吉姆,躺在伊莉旁邊,溫柔地撫摸著她。吉姆為什麼會這樣做?因為他早已耳濡目染,他知道--當寶寶哭時,大人要聆聽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