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新左運動的出現為美國的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提供一個絕佳的社會研究之範例。學者們曾提出各種理論,去說明為何傳統的馬克斯教義、在釋出其解放的潛能之後、會轉變成一種超然存在的思想體係。其文化批評使運動本身跳脫出傳統左派的壓抑,直接衝擊著教條式的保守與僵化。這使得運動的體質走向反集權、反官僚的解放本能。此為新左與傳統左派大相徑庭之處。由此可見,新左運動所造成制度的改變、與社會衝突中之意識型態的互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專書乃在透過上一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新左派的反叛經驗,以期對台灣的社會運動提供一省思的機會。僅管有國情差異與種族結構不同的顧忌,兩地不同的時空中所進行的社會運動,仍然有相當程度的同質性。作者之所以選擇新左為題材,主要是鑑於它對台灣時下的社會改革,具有展望的功能。美國自開國以來,所發生過的社會運動極其繁多。例如:拓荒的西進運動 (westward movement)、主張白人優越論之三K黨運動 (Ku Klux Klan movement)、農民團體反工商獨佔之民粹運動 (populist movement)、反政治惡勢力之前進運動 (progressive movement),道德淨化之禁酒運動 (prohibition movement)、反移民團體之仇外運動 (nativist movement)、以及蕭條時期的共黨左派運動 (communist movement) 等等。但這些運動多屬於區域性,影響面難及全國,並且與權威體制的鬆動關係不大,朝野對峙的衝突場面也不夠激烈。因此這些運動與台灣目前社會的關連性甚弱。但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進行的社會運動,可資台灣借鏡處則甚多。例如:麥卡錫的白色恐怖運動 (McCarthyism) 、自由主義建制的自由保守運動 (liberal conservatism)、黑人爭民主自由的民權運動 (civil rights movement)、大學生要求校園自治的青年運動 (youth movement)、越戰期間的反戰運動 (anti-war movement)、以及保守人士如何結盟,以選票扺制新左的反彈運動 (counter-movement) 等等。由文中不難看出,雖然任何反叛權威的運動都有其正面與進步的理想,但是抗爭如果過於激進,而危害到社會的法律與秩序,甚至國家的安全時,中產階級的大多數極可能向運動人士進行反擊 ,使得改革的腳步因而倒退,國人不能不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