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就能辦到的出版實務指南 ★
如何做書 → 如何賣書 → 一人出版社實例
完整工序 + 心法訣竅 + 經驗提醒
無論你是一人公司的單兵、夢想創業的斜槓青年,或者組織裡的小螺絲,
這本書也許幫得上忙!
▋ 做自己想做的書,是多麼愉快啊! ▋
新世代族群工作觀念益趨轉變,疫後企業經營模式更形多元,微型化、小而美、一人公司,演成重要時代趨勢;再加上數位平台與雲端串接日漸完熟,創作與出書的門檻降低,一人出版成為許多有志者的首要選項。
本書作者宮後優子為日本資深出版人,擁有逾20年專業經驗,並曾開設主題講座,累積無數出版個案問題。她以此為基礎,整理出呼應實際需求、深具參考價值的內容。
「做書的人做出自己衷心滿意的書,傳遞給想閱讀這本書的讀者,推出在傳統出版產業中難以發行的書,這就是本書的目的。如此一來,精心製作的書籍將越來越多,讀者越來越多,發行問世的書越來越多;一人出版變多,多元化的書籍得以增加,出版文化就能更形豐饒。」——宮後優子〈序言〉
▋ 終於有人佛心分享的出版現場攻略 ▋
作者拆解「做書」的30道工序,包括簽訂合約、計算成本、製作落版單、校對打樣等作業流程;因應不同書籍內容與出版形式,概述「賣書」的通路選擇;同時以問卷調查形式,採訪多家一人出版社,了解其營運之道,以及長時積累的經驗及建議。
「這本書並非一股勁地勸人盲目地開始一人出版。也很坦率地寫下了實際上自己開始做書後感到的困難。」全書兼顧原理與實務,行文簡明扼要,諄諄提醒。適度搭配圖表、照片、公式,眉目疏朗,版面清晰。
儘管因應在地性,日本與台灣的實務內容稍有差異,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書中對出版環節不憚瑣細的說明闡述,以及所呈顯的日本出版產業現狀實況,或可供台灣相關工作者案頭常備的實用手冊,隨身攜帶的工作備忘錄。
「這本小書,並不倡議或畫餅,也非回溯過往,述說一人出版在日本的現狀與發展脈絡。它主要是梳理經驗,提供『決心試試看』、『仍有個人出版夢』的人,必要的現場知識與資訊;以及在付諸行動之前、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選項和誠實檢視。」——丁名慶〈中文版導讀〉
行家推薦
丁名慶(資深出版人)
A編工事中(出版知識推廣社群)
出版魯蛇碎碎念(出版行銷人氣社群)
封德屏(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洪沛澤(現流冊店創辦人)
陳夏民(comma books總編輯)
塗思真(大製造公司總經理、資深印務)
楊宗翰(國北教大語創系副教授)
廖小子(封面設計師)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內文選摘
■ 1 擬定計畫
做書,第一個工作就是「擬定計畫」。從模模糊糊「想做出這種書」的階段開始,接著具體地描繪出「這本書是針對什麼樣的讀者做的」「做書大概需要多少錢,有多少人會買,會不會賺錢」的願景。
「我想做這種書!」如果作者或編輯的想法太過強烈,很容易忽視讀者,流於自嗨的計畫。因此有必要非常具體、精準確實地想像出「實際成書之後,什麼樣的人會買」,也可以去詢問「可能會買這種書」的熟人。請不要忘記重要的觀點:「讀者想要什麼樣的書。」
然後思考「作者想表現的」和「讀者需要的」之間的平衡。只重視作者想法的書,容易造成讀者的缺席;而一味優先考慮讀者,作者可能會無法完全發揮實力。尋求兩者都能接受的平衡點,然後客觀地調整計畫內容,把書商品化,是編輯的工作。
譬如,在製作某位插畫家作品集的時候,是要放上畫家所有作品呢?還是取其精華呢?還有,要依時間順序整理作品嗎?還是以主題分類呢?是作者的第一本書,還是第二本之後?這些都必須思索。要思索怎麼安排架構,才能讓作者和讀者都滿意。例如作品集之類的書籍,必須翔實地再現作者的世界觀,不能讓讀者(作者的粉絲)感覺「不符合原來的期待」。
而如果是建築師的作品集,因為可能主要是同業買來當作參考資料,比起按照時序,依不同建築種類編排,對讀者來說,應會比較好用。如果是擁有特定粉絲的藝術家的作品集,為了長年的支持者,也許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作品會更好。讀者想要什麼非常重要,必須清楚思考後再擬定計畫。
[類似書籍的調查]
計畫的大綱大致決定好了,就可以開始調查類似書籍的發行狀況。方法包括到書店店面調查,以及查看連鎖書店的POS系統資料。
首先,完成新書計畫後,搜尋同一位作者和相同領域的類似書籍。盡量到大型書店,看看相同類別的書架。暢銷書會擺放在平台(位於書店入口,陳列新書和暢銷書的展示平台)或顯眼的地方,可以藉此確認什麼書賣得好。比起在網路檢索,直接到實體店鋪查看,能馬上確認書籍的實際銷售狀況,非常方便。在書店快速瀏覽,就能大致掌握市面上出了哪些類似書籍,在店裡是怎麼販售的。詢問書店店員的意見也很有效。
接下來看看連鎖書店蒐集統計的POS資料,調查類似書籍的銷售狀況。業界經常參考的是紀伊國屋書店的PubLine和丸善淳久堂書店的うれ太等,使用這些工具,可以知道各家連鎖書店哪本書賣了幾冊之類的詳細數字。此外,還有經銷商(書籍通路公司)蒐集計算的POS資料。主要的POS資料服務如下(查看POS資料必須事先申請,並支付每個月的使用費)。
◎ 日本主要POS資料服務
‧KINOKUNIYA PubLine(紀伊國屋書店)
https://publine.kinokuniya.co.jp/publine/
‧POSDATA うれ太(丸善淳久堂書店)
http://www.junkudo.co.jp/
很多出版社會查詢這類POS數據資料,調查類似書籍的銷量,作為擬定計畫時的參考。如果類似的書籍完全賣不出去,即可能這類出版品本來就沒什麼讀者,也許就要重新研擬計畫。如果出版社有些類似書籍能賣,有些賣不出去,或許可以推想,這個類型雖然有讀者,但因為書籍內容、出版社的行銷能力、發行時機等,在銷售量上出現差距。像這樣,在參考統計數據的同時,提升自己擬定企畫書的精準度。
不過,這些資料僅供參考。有些書以前好賣,現在卻賣不出去,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即使是內容相同,因為時代不同,銷售方式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最好不要過度依賴數據。查詢統計資料,以及請教他人的意見很重要,然而是否出版,最終還是只能自己判斷。
■ 2 和作者開會
研究了類似書籍,感覺「這應該能做!有讀者吧!」就和作者見面。如果是作者親自帶企畫過來談—也有在調查類似書籍之前,就先和作者見面的狀況,這樣的話,要先詢問作者的期望,確認對方想寫的內容。而如果是自己擬定計畫,委託執筆的話,就先向作者說明為什麼找對方寫這本書。和作者開會討論的內容如下:
‧ 簡要來說,這是什麼樣的書呢
‧ 具體的提案架構
‧ 目標讀者
‧ 書的規格(開本大小和頁數)及對書的想像
‧ 書的價格區間
‧ 出版時間、製作排程
‧ 支付給作者的酬勞
‧ 出版合約內容的確認
‧ 製作團隊(設計師和印刷廠等)
開會的主要目的,是讓作者和編輯調整各自的想法,思忖要做出什麼樣的書。如果放任彼此不同的想像就啟動,後續會很麻煩。在這個會議階段,不需確定詳細的架構,只要得知足以統整出企畫書的資訊就可以了。在確定大致的方向和內容之前,可能需要跟作者開很多次會。
[酬勞支付]
要特別留意的,是關於酬勞的支付。隸屬於出版社的編輯,出版計畫在公司內部會議上正式通過之後,會跟作者討論支付的條件;若是一人出版,決定出版後,有必要初期就跟作者討論實際支付條件。是版稅制呢(以書籍冊數計算支付給作者的金額),還是稿費制,支付時間是在書籍發行後幾個月等。
版稅是以書籍本體價格的百分比來設定,再刷(第二次之後的印刷)後,以實銷冊數(實際賣出的冊數)支付版稅。若是個人著作或是多人合著,會支付版稅;而像雜誌有多名寫手,一般來說只會在初版(首次印刷)時支付已經談妥的稿費。合著時,因為執筆人數眾多,若各自簽約並支付版稅會很繁雜,且除以人數的話,每個人分得的版稅都不多。論文集或雜誌,涉及多名執筆者,多會選擇支付稿費。請事先與所有作者溝通,告訴他們支付稿費的理由和每個人的金額,並徵得所有人的同意。如果支付版稅或稿費都行的話,也可以和作者討論後決定。
如果一開始未告知作者大概金額和支付時間,後續很可能引發糾紛,請務必注意。如果必須計算成本後才能確知要支付給作者多少錢,請告訴作者「計算成本之後,再和您討論付款的相關事宜」。實際編輯製作之前,交給作者初擬的出版合約(還沒寫上定價和冊數的合約),先得到對方同意,確認簽約條件,這樣比較安全。
版稅又分成預付版稅和實際銷售版稅。預付版稅是不管書賣得好不好,都會支付初版印刷冊數的版稅。實際銷售版稅,是只支付實際銷售冊數的版稅金額,用於初版時不太能支應須付版稅的情況。採取預付版稅或是實際銷售版稅,由出版社決定,也可每次出書時與個別作者討論後決定。
若是預付版稅,有在初版發行時,支付首刷全部印刷冊數的,也有先支付首刷冊數的50%~70%,之後再依銷售量結算支付的。首刷的書很少能全部賣掉,所以首刷冊數的50% ~70%是頗實際的設定。如果按首刷冊數的50%~70%支付版稅,請務必先取得作者的理解。若作者誤以為「還以為出版社會付首刷冊數的金額,卻沒付款。」容易引發糾紛。最好也預先決定二刷(再刷)之後的做法。再刷後可能維持同樣的版稅率,也可能提高版稅率。為了讓作者能開心地寫稿,充分溝通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稿費則和版稅不同,基本上再刷後不會再支付稿費。因為多數不會簽約,為免造成後續麻煩,以書面和作者說明是重要的,確認彼此都能同意。
確認支付細節以後,就擬定出版合約。在這個階段,往往定價和冊數欄先空著,冊數決定以後,再擬正式合約。出版合約可以從日本書籍出版協會的網站下載。(有紙本、電子、紙本+電子三種)
‧ 出版合約初擬範本(日本書籍出版協會提供)
https://www.jbpa.or.jp/publication/contract.html
■ 3 寫企畫書
和作者開完會,並了解書籍大綱梗概之後,就要制定企畫書。一人出版社因為沒有公司會議,企畫書並非絕對必要。那為什麼還要寫企畫書?因為在制定企畫書的過程中,可以確認是不是有曖昧不明的地方,以及便於將企畫內容傳達給委託工作方,所以企畫書依然是必須的。
企畫書格式因不同出版社而異,我會大概依照以下項目,製作企畫書。
◎ 企畫書項目
① 書名
② 作者及簡歷
③ 規格(書籍尺寸、頁數、印刷色數等)
④ 預估價格、冊數
⑤ 出版日期、排程
⑥ 類型
⑦ 目標讀者
⑧ 企畫意向
⑨ 同類書籍及其銷量、彼此差異(做出差別)
⑩ 全書架構、目次提案
⑪ 版型
⑫ 成本計算
以下逐一說明各個項目。
[① 書名]
發想出足以用一句話傳達全書內容的標題。如果不能用一句書名說明清楚,可以加上副標。想出簡短、好記、有魅力的書名吧。就像有些編輯會說:「決定不了書名,就不能開始做書。」書名是書籍的根本,是關鍵要素。決定不了書名,可能是計畫還曖昧模糊,或是未契合讀者群,這時最好能重新檢視計畫。
再者,就算是好書名,最好避開其他書籍已經使用過的名字。透過網路搜尋,確認書名是不是被用過了。
最近也傾向使用在網路搜尋時容易觸及的書名,在書名裡放入容易被搜索的語彙也不錯。如果作者很有名,有些出版社會特地將作者的名字加進書名裡。還有人把對作者有特別意義的話語放進書名,但這樣的書名,是否能感動讀者,需要好好思考。
[② 作者及簡歷]
放上作者的姓名和簡歷。作者是什麼樣的人,有過什麼樣的實際成績,為了傳達這些資訊,簡歷有其必要。尤其是提供給書店的新書預約單,作者的專業領域、經歷、過去作品的銷量等,也會是行銷重點。驗證作者知名度的數字,譬如社群媒體的追蹤人數或YouTube頻道訂閱人數、觀看次數等,也是參考依據。社群媒體追蹤人數和YouTube訂閱人數多的作者,在網路上對粉絲預告出書消息,更有影響力,目前這種作者的書賣得很好。
[③ 規格(書籍尺寸、頁數、印刷色數等)]
有些是不親自做書就不會知道的事,為了傳達那種實感,此處先記下。書籍的開本大小,大多是A5或四六版等標準開本。非典型開本或是過大的書籍,因為書店的櫃位很難擺放,比較容易被退書。
計算成本時有必要輸入頁數,所以先在合約上填上大致的頁數。之後頁數更動是常有的情形,但頁數大幅增加,製作成本也會提高,所以一定要注意。如果發生頁數似乎會增加的狀況,就先用多一點的頁數試算吧。因為摺紙的摺法,頁數最好設定為16的倍數(顧及篇幅,也有最後總頁數是多出8頁的)。如果追加4頁這樣不上不下的頁數,製造成本就會提高,所以最好花工夫在頁數的調配上,讓總頁數能恰好收在完整的摺數裡。
印刷的色數(彩色印刷或是黑白印刷等),以及書腰和襯頁的有無,都會影響製作費用。為了控制成本,一般平裝本有時候會省略襯頁。
[④ 預估價格、冊數]
售價和冊數,如果不計算成本會無法確定,但在企畫書階段,先放上大概的數字。
因應書的類型,價格帶有所不同,料理、健康、商業等讀者眾多的類別,1000円左右的很多。一旦超過2000円,會買的讀者就少了。3000円以上,則是專業書籍的價格區間。例如,定價1000円,冊數500本的銷售額是50萬円,如果其中七成歸出版社,也只有35萬円。這樣的話,不敷製作成本。
冊數是由總成本和定價算出來的,一般來說多數讀者會閱讀的書,發行冊數多,特定讀者群閱讀的書,冊數就會少。一人出版社出的專業書籍,初版冊數設在1000本到2000本左右就算多的。若是1000円左右的一般書籍,初版就需要設定在3000冊以上。
所以,相對來說,定價便宜的書,印量要多;定價高昂的書,冊數就會少。大致預測自己想製作的書落在什麼樣的價格區間、有多少讀者,是很重要的。
[⑤ 出版日期、排程]
如果作者是從零開始執筆寫作,就從完稿的時候推算出版時間。作者可能因為忙碌或發生意外,而導致延遲,所以訂一個不太勉強的時程吧。在可能延遲的狀況下,臨機應變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是畫家或插畫家的作品集,很常配合作品展的舉辦時間出版發行。因為很多讀者會在展場買書,所以訂立出版進度的時候,要能趕上作者的展覽。
稿件收齊後,編輯、設計、印刷會花上多少時間,每個案子都不一樣。一般從發印給印刷廠(將要印刷的內容交給印刷廠)到完成樣書,大概要2~4個星期。樣書做好到發行至書店,也會因為通路有所不同。出版社直送到書店,大概幾天而已;如果是透過經銷商,從交貨到發售大概需要兩週。我們從書店店面鋪書的那一天,回頭計算製作時程。時程表用Excel試算表製作,與作者、設計師和印刷廠共享資料。
一般來說,書比較好賣的時間是新年度開始的4~5月、文化活動頻繁的秋季,以及荷包比較寬裕的年底和年初。相反的,盛夏的炎熱時期和年度會計結算的三月,書都很難賣。尤其是三月,因為要迎接結算,出版社為了衝銷量,會增加發行本數。業務力強大的大型出版社在書店鋪很多書,小出版社容易因此被夾殺。特別是費盡心力行銷的書,或是賭上性命所出的書,也許避開這些難賣的時期比較好。
[⑥ 類型]
類型指的是書籍的種類,也是指放在書店的哪一區櫃位(書架)。譬如說,攝影師的作品集,會放在藝術類的攝影集書架。
類別清楚的書倒還好,如果是跨兩個以上類型的書或類別不明確的書,就要格外注意。例如,蒐集全世界足球隊的徽章設計的書,領域就橫跨體育相關和藝術設計。根據書店的不同,可能會被放在足球那一櫃,也可能歸到設計書的櫃位,所以即使出版社「希望能放在這個書架」,也不一定能如願。如果一開始就想做出可以放在兩種櫃位的書,通常會變成兩邊不討好的內容,最好能聚焦,確定以哪邊書架為主。
同樣的,類別不明確的書,可能會被放到毫無關聯的書架上,讀者因此找不到。書店員工看封面,不知道該放到哪個櫃子上,表示書的內容沒有確實傳達,最好能重新思考。為了讓書籍企畫不走偏,思考要放在書店的哪個書架上,是非常重要的事。
[⑦ 目標讀者]
什麼樣的讀者會閱讀這本書呢?也寫下對目標讀者的想法吧。譬如,如果是解釋字型創建的書,主要讀者是圖像、包裝、網頁等的設計師,影像製作者和App開發者,處理螢幕顯示文字的創意人,也是預設對象。再延伸,像是設計學校的學生、對造字感興趣的人,也是可能的讀者。如此分析出可能買這本書的人的屬性。
而如果是技術性或實用類書籍,是針對初學者,還是專業者?也要在企畫書上記載難易度的級別。一般來說,越針對入門者,讀者越多;越針對高級專業使用者,讀者就少了。
此外,也要想像讀者會在哪裡買書。是都會地區的大型書店呢,還是郊外住宅區的店鋪?是連鎖書店還是獨立書店(店長個別進書的選品型書店),是實體書店還是網路書店呢?例如,料理書讀者群較廣,很容易把書鋪貨發行到全國,藝術書的讀者群較小,主要鋪貨到都會地區的書店和網路書店。
[⑧ 企畫意向]
為什麼計畫出版這本書呢?跟第三方說明理由是必要的。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是這位作者?不是「因為作者的作品或文章很棒」之類感覺型的理由,而是最好有客觀根據,像是「作者的知名度正在上升,SNS的追蹤者有○○人」「預計舉辦大型個展,能動員○○人」「過去的作品賣了○○冊」。
在難以提出具體數字的時候,舉出「這個類型正備受矚目,類似書籍很暢銷」「這本書能為很多煩惱的人提供解方」之類,能同感的理由也可以。如果無法順利寫出為什麼需要出版這本書,也許重新省視計畫比較好。
[⑨ 同類書籍及其銷量、彼此差異(做出差別)]
搜尋和自己計畫出版的書籍類似的作品,調查銷售狀況(關於類似書籍和實際銷售數字的檢索方式)。接著,說明彼此之間不同之處在哪裡?比起同類書籍,我能做得更好的部分是什麼?如果能提出「比起同類型書籍,內容更豐富」「頁數較多而價格更便宜」之類的優點,會更有說服力。
必須留心的是,也有太注重差異化,導致企畫內容變得太小眾,目標讀者因此變少的案例。「這樣的書,到底誰會買?」之類的謎樣書籍,雖然也有成功的,但也可能在企畫階段就過不了關。注意:不要變成太小眾而沒有讀者想買的書。
[⑩ 全書架構、目次提案]
關於全書組織架構的提案,在企畫階段,即使是粗略的內容也沒關係。有些書是作者決定架構,有時候則是和作者討論後,由編輯擬定。例如雜誌,邊採訪邊編輯製作,常在途中改變架構,這種情況所在多有。多次開會和採訪後,書的輪廓大致成形,再做出更詳盡的架構提案,製作落版單(哪幾頁要放什麼內容的圖表。如下頁)。關於落版單,容後說明。
[⑪ 版型]
以圖像為主的書,要製作能傳達內頁風格形象的版型。會怎麼放進什麼樣的視覺圖像?文字篇幅多少?透過製作內頁版型,讓觀者一目瞭然。版型,有時候是編輯用InDesign等排版軟體製作,也常用手繪示意的方式。需要好好做簡報的時候,往往會請設計師製作版型的樣本。
[⑫ 成本計算]
做一本書會花多少錢,決定合乎成本的價格和冊數,就是成本計算。例如,製作2000冊定價3000円的書,2000冊的總銷售額是600萬円,如果其中七成歸出版社,大約是400萬円,其中一半200萬円就是可用預算的大致目標。若成本超過200萬円,要提高定價或是增加冊數來調整。
(未完待續)
退貨須知:
依「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下列商品不適用七日猶豫期,除產品本身有瑕疵外,不接受退貨:
若您退貨時有下列情形,可能被認定已逾越檢查商品之必要程度而須負擔為回復原狀必要費用(整新費),或影響您的退貨權利,請您在拆封前決定是否要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