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六月 | 誠品線上

文訊, 六月

商品描述 文訊, 六月:文訊464期(2024/06):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的文化場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期重點】本期專題分為五個部分,一是探討軍中作家文學特色與文學史評價、軍中文藝變化的問題、二有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三姊妹「父親母親和他們的一代」的專題講座、三為曾參與軍中文藝的作家們,回顧其經歷、收穫與成長、四是藝術/文學空間的再現、五為作家張放一生的海峽故事,由這五部分企圖呈現「軍中作家與其文學」。我們試圖回首重現那段時間,也想表現出軍中文藝一立體而變動的樣貌。 文學歷史的震盪絕對不會是只停留在那個初始時刻,這些史料的挖掘與文學的解讀仍都未完待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編輯室報告】 ◆王婕【自由談】學生還是老的好 ◆石曉楓母路母克 ◆巴代尋找李彥老師之夏濟安日記中的R.E ◆王蘭芬生還的兔子們 ◆楊佳嫻第三幕:此情可追憶 ◆夏曼‧藍波安 【本期專題】火焰中誕生的玫瑰——軍中作家與其文學火焰中誕生的玫瑰——軍中作家與其文學 ◆侯如綺話說、圖說「軍中文藝」 ◆應鳳凰《創世紀》初期軍旅詩人凝聚作用與後續在地認同轉型 ◆解昆樺一九五○年代的軍中文藝與軍旅作家 ◆陳康芬揮墨金戈鐵馬,征戰紙短情長——軍旅詩╱人的文學身世 ◆田運良如何還我河山——「軍中文藝」在七○年代臺灣文學史的階段性變化 ◆楊富閔主編軍中刊物追憶 ◆隱地號角響起,揮灑汗水與墨汁的形影 ◆履彊文藝心靈的角落——一憶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廖繼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林俊頴海峽悲歌——張放來台故事 ◆張雪媃四九年後眾神花園中的異術——「父親母親和他們的一代——兼談朱西甯《1949年來臺日記》與《非情書》」座談側記 ◆黃博英【人物春秋】用心照亮他人,樂在文學當中——訪《明道文藝》創社社長陳憲仁 ◆方秋停真正複雜的,往往都是碰觸到後才發生——訪鄭琬融《醒來,奶油般地》 ◆張欣怡【談文論藝】悼念西田勝教授 ◆黃英哲臺灣文學教學札記 ◆廖振富【我們的文學夢】「串聯」新發展,又見幻象!——張系國的文學夢 ◆張系國【書的世界】婆娑之洋,創傷之島——讀平路《夢魂之地》 ◆蕭義玲流徙是為了適彼樂土——談林禹瑄《春天不在春天街》 ◆余欣娟心如漂浪:讀林剪雲小說《叛》 ◆林柏維燈塔曾是航行的指引——黃天、景祥祜、楊宏通主編,《燈塔絲路紀行:港澳篇》 ◆彭鏡禧不廢江河萬古流——談《理想的讀本》 ◆祁立峰本來面目vs新象變臉——簡政珍的《變臉詩》推介 ◆丁威仁中國文學史的外國性與政治性——顏崑陽《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序 ◆龔鵬程【人文出版社系列】從經營書店起家的出版之旅——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 ◆侯建州【草原副刊】沒有行李箱的女子 ◆林英華我的果子地圖——《穿過味覺的記憶》 ◆朱天衣菜園的同學先下課了 ◆徐正雄夕過山村 ◆紀小樣與汝 ◆小令下地下城 ◆李冠玟【銀光副刊】伊斯坦堡、特洛伊、與林家花園 ◆黃榮村我當上了話劇男主角 ◆王正方姑息養奸?抑或溫柔敦厚? ◆廖玉蕙尋訪銀杏樹 ◆王岫今日,最風光 ◆任真陪小孩走一段 ◆邱傑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文訊, 六月
簡介 / 文訊, 六月:文訊464期(2024 06):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的文化場域。
誠品26碼 / 268012877506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編輯室報告】

【爺爺輩、姥爺輩的他們】

  爺爺出生在安徽岳西,高中畢業後響應號召投軍從戎,烽火迷亂,一九五○年代於高雄女中任教,後轉任麻豆一間小學的教務主任,在麻豆時認識了廣東汕頭出生的奶奶;來自瀋陽的外公在九龍與水上人家的女兒一見鍾情,水上人家的女兒很快決定離開港灣跟他回南京,兩人輾轉多處,最後定居臺南。爺爺在我出生前就因病過世,多年來直至外公九十六歲遠行,我似乎沒有費心從濃重的鄉音中辨別出太多完整無漏的字句,好多年過去,確實感到可惜。儘管這樣,很多東西,還是附著於自己身上,它們不會蒸發不會散去。外公過世的時候,我已經在中文系讀書,外公書櫃上擺著的書,我有印象,司馬中原的《狂風沙》和《荒原》。

  幾年後,我在北京見到了外公的兩個妹妹,九十多歲的老嫗,同樣有著濃重的北方鄉音,她們在二環的老公寓裡說起七十多年前的童年往事,她們又一次聊到姥爺為了減輕父家中負擔,謊報年齡進入黃埔軍校。又過了幾年,在上海結束碩士論文答辯,我和戀人開車到安徽,到了與岳西相隔一條長江的黃山,驚嘆於宏村那白牆黑瓦映於湖上的徽派建築,爬上光明頂、蓮花峰,望著眼前的奇松與雲海感嘆山景如畫。回程時才想到,年少響應孫立人號召從軍的爺爺是否沒能曾越過江水、爬上山峰。去年底,決定專題方向之後,即開始與客座主編侯如綺教授討論專題規畫,同時蒐集六○、七○年代的照片。超過半個世紀以前,他們個個身著軍服駐軍在鳳山、左營、金門、內湖,初初成立家庭的他們,結交眾多文友、創辦詩刊,他們生活艱苦卻仍然筆墨揮灑。爺爺輩、外公輩,離我這麼的近。

  本期專題「火焰中誕生的玫瑰—軍中作家與其文學」,《文訊》帶讀者回望軍中作家與其文學。侯如綺教授在客座主編總論中寫,瘂弦〈上校〉中所說「玫瑰」或是戰火下的傷口,也象徵著「軍中文學」在戰火下所開出的文學「玫瑰」。應鳳凰話說、圖說「軍中文藝」的概論;解昆樺從左營起步,談《創世紀》的起源與遷變;陳康芬、田運良和楊富閩就當時的詩和小說兩大文體窺深軍中作家:隱地從軍中刊物編輯工作一步步地進入文壇;履彊經歷國軍新文藝運動輝煌的階段,感念提攜後進的前輩作家;林俊頴穿越辛亥隧道回到「三三」時期的朱家客廳;曾任職於國軍文藝中心的廖繼英,回憶過去軍人們看京劇、頒授國軍文藝金像獎的戲劇廳;朱天文、朱天心和朱天衣與讀者聊「父親母親與他們的一代」,她們說,父親總是叼著煙斗坐在客廳,凝聽著大家說話;張雪媃細說父親張放的「海峽悲歌」。1951年,張放「帶紫色的憂鬱來到這綠色的山崗」,「山崗」即是北投復興崗政工幹校,從此他開始投入寫作,一生出版八十多本著作,那朱西甯、司馬中原、段彩樺、張默、洛夫⋯⋯,他們也是,經歷戰火,顛沛流離,卻如此堅定,寫作不輟,玫瑰在火焰之中仍瑰麗綻放。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