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莊子的方式:解構莊子的邏輯思維,重塑他的處世哲學 (電子書) | 誠品線上

打開莊子的方式:解構莊子的邏輯思維,重塑他的處世哲學 (電子書)

商品描述 打開莊子的方式:解構莊子的邏輯思維,重塑他的處世哲學 (電子書):人生的根本,是先與自己相處,再與世界交往。★你的自在人生,在莊子這裡★莊子的人生體悟在今天仍然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人生的根本,是先與自己相處,再與世界交往。★你的自在人生,在莊子這裡★莊子的人生體悟在今天仍然考驗著每一個人:見解都有侷限,狀況都會轉化。有新的正解,就有新的誤解。 《莊子》總會讓人有不同的新領悟,此時的新領悟往往與先賢們有所不同,甚至與自己以往的體悟有別——其中必有誤解,然而誤解是通往真理的必經之路,此刻的見解在未來也終將被新的看法取代。 人一生總在尋找自我,卻常有外物干擾,又時不我待,怎麼會不茫然呢?本書以拆解與重塑方式打開《莊子》,將它內化於我們心中,思辨自身的處世之道:★你遵守的仁德我也得遵守嗎? ★世間的善惡有絕對標準嗎? ★生命有限,知識無限,問題的答案只有眼前看到的嗎?★人最終要去往何方呢?莊子之學講究尊重天性,認為我們必須自己去感悟與啟發。他不是要「指明」一條道路讓人們懵懵懂懂地去走。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自我,對於哪裡才是「明」見解各有不同,答案又怎麼會相同呢?莊子給予我們一個工具,讓我們前往想去的地方:【逍遙遊】一切逍遙的本質都指向一個命題:如何回來做自己。【齊物論】世間所有事物分為兩種,一種叫外物,一種叫內心。【養生主】多自省,養心神,輕名利,求真知,這才像個人。【人間世】眾生芸芸,福禍紛紛,看清了生命卻不倉促,見多了人世卻仍動情。【德充符】所謂命運,不過是弱者的藉口罷了。【大宗師】沒有一帆風順的求道之路,只有百折不撓的成長精神。【應帝王】以自己的見解來規範他人的見解,必定會讓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莊子》是一本文思哲思皆達到巔峰的千古奇書,他的寓言波瀾詭譎,人們大多讚嘆他的神妙沖虛,然而無論他寫得多綺麗,核心意義在於授人以漁,積極入世,自在處世。本書以莊子名篇《莊子.內篇》為底本,對當中汪洋恣肆的思維進行深入淺出的拆解。作者巧妙地將莊子思想與現在的社會環境結合,探討成長、夢想、人際關係等,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讓我們能以自我來進行參悟,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跳脫世俗框架、不陷入他人的見解,讓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坦然、自在與豁達。現在就打開莊子,你的自在人生在這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陳可抒畢業於北京大學,古典文化學者、青年詩人、評論家,在知乎等熱門平臺有很高的知名度,是「讀首詩再睡覺」等熱門公眾號的專欄作家。作者對古典文化和詩歌有很深的造詣以及獨到的見解,常年經營公益組織「可抒詩歌訓練營」,著有《人間逍遙游》、《海子抒情詩全集》等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一位常被誤解的妙人第一篇、逍遙遊/一切逍遙的本質都指向一個命題:如何做自己。․寓言——一個故事,寄寓聖言․鯤是大魚嗎?鵬是大鳥嗎?——一個故事,三重立意․北冥雖大,豈是囚我之所?——第一種視角:講述者點出問題的內核․《齊諧》的記錄,成就的記錄——第二種視角:旁觀者只關注成功的光鮮․大鵬看到了野馬與塵埃——第三種視角:當事者關心成長與未來․鯤化為鵬的自我總結——第三種視角(續):當事者善於總結經驗․蜩與學鳩心虛而嘲笑——第四種視角:退縮者慣於自我安慰․湯以鯤鵬故事為教材——第五種視角:有志者善於抓住要點․宋榮子猶然笑之,列子猶然等待——故事餘音:天地依然廣闊,猶非鯤鵬所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立言小結:三種準則,因人而異․許由拒絕越俎代庖——逍遙遊寓言之一:天下雖大,非吾所用 ․藐姑射之山何必爭執——逍遙遊寓言之二:未知之事,非我所議․不龜手之藥有用還是無用——逍遙遊寓言之三:若有大知,便成大用․無何有之鄉即是我心——逍遙遊寓言之四:若知天道,便是逍遙第二篇、齊物論/世間所有事物分為兩種,一種叫作外物,一種叫作內心。․吾喪我——認識之一:「吾」與「我」的不同․人籟、地籟、天籟——認識之二:天籟是天道的呈現․樂出虛,蒸成菌——認識之三:天籟使人喪我․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認識之四:天道之中有我․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認識之五:生命短暫,要尋找自我․人亦有不芒者乎?——認識之六:雖然迷茫,也要前行․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以明」戒律之一:不可陷於爭執․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以明」戒律之二:不可陷於外物之是非․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以明」戒律之三:不可陷於思辨之名․「用」和「庸」的區別——「以明」法則之一:庸而不用․朝三暮四,和之以是非——「以明」法則之二:兩行其道․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以明」戒律之四:不可陷於成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以明」戒律之五:不可陷於言論․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以明」法則之三:六合之外,存而不論․葆光——「以明」法則之四:大道不稱,大辯不言․陷於戰爭煩惱的堯——齊物論寓言之一:莫陷於外物․懵懂無知的嚙缺——齊物論寓言之二:莫陷於他人,莫陷於定見․勤奮好學的瞿鵲子——齊物論寓言之三:莫陷於學,莫陷於言․迅速領悟的瞿鵲子——齊物論寓言之三(續):和之以天倪․人即是影,影即罔兩——齊物論寓言之四:身則物化,心則以明第三篇、養生主/多自省,養心神,輕名利,求真知——這才像個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養生主旨之一:不妄隨,不妄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養生主旨之二:緣督以為經․庖丁解牛,妙在養生——養生主旨之三:遊刃有餘,善刀藏之․右師參悟天道——養生主寓言之一:天為督脈,人為旁脈․澤雉不願為王——養生主寓言之二:我為督脈,王為旁脈․秦失三號而出——養生主寓言之三:生為督脈,死為旁脈․指窮於為薪——養生主寓言之四:火為督脈,薪為旁脈․火傳不知其盡——《莊子.內篇》結尾之一:立言為薪,天道為火第四篇、人間世/眾生芸芸,福禍紛紛,我如薄刃,逍遙而行。․孔子詰問顏回之行程——人間世戒律之一:道不欲雜,緣督以為經․內直外虛與內直外曲——人間世戒律之二:困於成心,皆不可取․心齋勝於一切——人間世法則之一:欲做之事,無心為之․孔子勉勵葉公子高之行程——人間世法則之二:必做之事,盡心為之․蘧伯玉教導顏闔之行程——人間世法則之三:待做之事,隨而化之․螳臂不當車,養虎不觸怒,愛馬不驕溺——人間世戒律之三:不縱於己,不縱於人․三樣事情,三種手段——人間世立言小結:事有緩急,方法各異,全在於心․匠石與弟子評價不材之樹——人間世寓言之一:世間總有非議,我心自有堅持․世人以為不祥,神人以為大祥——人間世寓言之二:世人注重形德,我自支離不材․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人間世寓言之三:身處亂世,無用即大用․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人間世全篇總結:人道存身,天道修心第五篇、德充符/命運無常,我自成聖,身即外物,以德充之。․孔子能夠理解兀者王駘——德充符故事之一:身有缺陷,能成聖人․子產開始理解兀者申徒嘉——德充符故事之二:身有缺陷,無關悟道․孔子不能理解兀者叔山無趾——德充符故事之三:心有缺陷,猶如天刑,難以彌補․孔子看似理解惡人哀駘它——德充符故事之四:才全而德不形․四個故事,七種符命——德充符故事小結:身刑不足為奇,心刑無法彌補․有人之形,無人之情——德充符寓言之一: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故無情——德充符寓言之二:無以好惡內傷其身․道與之貌,天與之形——德充符全篇總結:身即外物,以德充之第六篇、大宗師/既有真人之悟,便得真人之道。․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大宗師論述之一(前提):先有真人,然後有真知․真人的定義——大宗師論述之二(法則):天與人不相勝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大宗師論述之三(阻礙):心有天道,才有江湖之大․問道之路——大宗師論述之四(方法):道可悟,不可學大宗師立言小結:守真、從天、非物、聞道․大宗師之路——大宗師立言小結:守真、從天、非物、聞道․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大宗師寓言之一:勘破生死․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大宗師寓言之二:無物於心․孟孫才不哀其母——大宗師寓言之三:不拘於禮․意而子一心求道——大宗師寓言之四:不拘於過往․顏回先於孔子坐忘——大宗師寓言之五:不拘於先後․子桑尚未領悟——大宗師寓言之六:求道之阻礙唯有自己․逍遙並非唾手可得——《莊子.內篇》結尾之二:不逍遙,則困苦第七篇、應帝王/縱然你有帝王之術,怎能敵我千般萬化。․蒲衣子潛移默化——第一層深意:因材施教․蒲衣子以己為馬牛——第二層深意:未始入於非人․莊子的隱藏寄語——第三層深意:寫《應帝王》一篇的緣由․是「德」還是「欺德」?——帝王術要點之一:非人之化,使人逃避․遊訪天下,還是遊心於淡?——帝王術要點之二:不必求問於人,只需求道於己․學道不倦,還是遊於無有?——帝王術要點之三:不必勞心勞力,只須立乎不測․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應帝王立言小結:明王之治,使物自喜․深不可測之境——《莊子.內篇》結尾之三:人道沒有止境,天道沒有止境․儵忽鑿竅,渾沌死——《莊子.內篇》真正的結尾:無中生有,有中生無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打開莊子的方式:解構莊子的邏輯思維,重塑他的處世哲學 (電子書)
簡介 / 打開莊子的方式:解構莊子的邏輯思維,重塑他的處世哲學 (電子書):人生的根本,是先與自己相處,再與世界交往。★你的自在人生,在莊子這裡★莊子的人生體悟在今天仍然考
誠品26碼 / 2683012003009
頁數 / 287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檔案格式 / EPUB版式(15MB)
檔案匯出格式 / Adobe DRM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人生的根本,是先與自己相處,再與世界交往。
★你的自在人生,在莊子這裡★

莊子的人生體悟在今天仍然考驗著每一個人:
見解都有侷限,狀況都會轉化。
有新的正解,就有新的誤解。

《莊子》總會讓人有不同的新領悟,此時的新領悟往往與先賢們有所不同,甚至與自己以往的體悟有別——其中必有誤解,然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