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室 (電子書) | 誠品線上

安全室 (電子書)

商品描述 安全室 (電子書):展覽介紹安全室倚靠著掩體,循著防空避難的路徑指示,一步步低身踏入空間的內部。在災難、戰爭、個人危機與社會關係的交織場景中,「安全室」試著勾勒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展覽介紹安全室倚靠著掩體,循著防空避難的路徑指示,一步步低身踏入空間的內部。在災難、戰爭、個人危機與社會關係的交織場景中,「安全室」試著勾勒出一個如圖層般堆疊,卻也像板塊裂隙一樣劃分你我的邊界。沿著這樣的輪廓,在不斷位移、覆蓋、重塑的動態中建構出能暫時阻絕威脅的藏身之地。透過這樣的他方(elsewhere),展覽不僅拆解保護與隔離的界限,同時也延伸我們對於災難的想像。安全的他方,似乎總是反身地暗示危險的現身。「安全室」從「災難」出發,探問一種臺灣視野的災難會是什麼樣貌。從烙印在這塊土地上的威權痕跡,到不可輕忽的戰爭威脅與頻仍的自然災害,這些都時時刻刻扭轉我們熟悉的生活軌跡、調動你我的關係與互動方式。面對這些人造的、自然的、關係的力量,我們該以何種姿態與之共處?又該如何在其中找到棲身之地?近三十年,臺灣經歷過地震、風災、政治動盪等多重挑戰,展覽透過作品與事件回應這些威脅。策展團隊集結了來自日本、瑞士與臺灣的七位藝術家,從不同層面的災難所集結出的經驗進行預示。邀請觀眾進入一個既遠離危險的庇護之所,卻也無比靠近威脅的前線陣地。在不斷緊縮與擴張的邊線上,進一步探討災難後的治理與個人應對的方式,以及相異質地的災變所輻射出的另類關係。「安全室」所揭露的是我們與災難之間的微妙距離,這使得我們必須不斷切身地將自己的身體置於某種前沿之處,並不斷改變自身的戰鬥位置,而或許,這正是屬於我們的治理與生活之道。策展人簡介林裕軒 林裕軒,1994年出生,工作居住於臺灣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策展組,現為獨立策展人。過去的策展從藝術的生態結構與社會議題出發,近年以策劃的方式來思考我們如何與災難(自然、人造與政治)共存,以及在這之中的各地的規劃想像、人與空間的政治關係。策劃過的重要展演活動包括「穿山而過」(2025,新北市美術館)、「第二十五小時」(2024,基隆美術館)、「一百坪的散步練習」(2023,鳳甲美術館)、「我用身體畫座島」(2023,桃園市立美術館)、「持景行走」(2023,新板藝廊)、「明日備忘錄」(2022,立方計劃空間)、「繞道而行」(2021,台北國際藝術村)、「游擊隊」(2018,非常廟藝文空間)、「空氣煞車」(2017,駁二特區當代館)、「不可言說的生命印記—媒介考古學」(2017,有章藝術博物館)、「臺北夢」(2018,臺北市立美術館)、「不會飛的豬」(2018,關渡美術館)等,也在「Mille-feuille de camélia」(2016,首爾ARKO ART CENTER)、「合力組裝米克斯」(2020,台北當代藝術館)等展覽擔任策展助理,曾進行「臺灣策展與藝文組織研究:一個策展培力提案」研究案以及策劃「年輕藝術家的實質需求」討論會,並撰寫其相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ouch,2024年出版《前方的路況:三檔策展的共同實踐》一書。曾獲2024年500Young第三屆的策展獎項、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徵件案與日本Tokyo Arts and Space策展人駐村計畫。策展助理簡介 廖聰顥 廖聰顥,2000年出生,工作居住於臺灣臺北,2022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藝術理論與視覺研究組,現為藝術工作者。關注藝術實踐中各種觀眾參與的面向與其替代形式,曾發表論文《帶著意義離開:以剝削理論回望位於參與式藝術中的參與者》,並共同策劃展覽「穿山而過」(2025,新北市美術館戶外園區)、執行展覽「第二十五小時」(2024,基隆美術館),以及在展覽「安全室」(2025,台北當代藝術館)擔任策展助理。藝術家介紹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Leonardo Bürgi Tenorio),1994年生於瑞士巴塞爾城市州,現居並工作於巴塞爾,2023年取得瑞士巴塞爾藝術與設計學院(Base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 FHNW)藝術、性別與自然研究所(Institut Art Gender Nature)碩士學位。他長期關注自然界的生長與衰敗的過程,特別是菌絲體的作用。他的作品內容涉及了人類與自然的連結,與其他生物的界線,以及所有生命相互依存的關係。2017年曾於墨西哥城的美術與設計學院(Facultad de Artes y Diseño, FAD)參加交換計畫。現為巴塞爾展覽空間Ausstellungsraum Klingental的董事會成員。曾於瑞士、德國、義大利和墨西哥展出。張程鈞 張程鈞,出生在臺灣高雄,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現居臺灣臺南。你可能覺得他的作品像個遊戲,喜歡把東西變來變去,再變來變去。作品常以輕鬆的口吻講述那些他在意、但大家覺得有點嚴肅的事情,像是資源分配、界線劃分、人們權利等。觀眾在作品前笑著笑著,就開始想:「嘿,這些事情真的這麼理所當然嗎?」近期個展於鼴鼠error22、絕對空間(2023)和臺北的水谷藝術(2022)。曾獲臺北美術獎入選(2022)、世安美學獎(2019)和臺灣美術新貌獎(2018),有口皆碑。王煜松+地震寫生團 王煜松的作品以複合媒材為主,透過自身的生命經驗及個人觀察,在生活中探索各種創作的可能。作品經常融入身體感知、空間場域等元素。近期的作品關注於空間中曾經存在的過去、正在發生的現在,以及可能發生的未來事件,透過各種想像拼湊再閱讀,從自身的生活環境、生命經驗,擴及到更廣的社會意識、群體關係,試圖探尋虛構及真實之間的曖昧地帶。藉由物件、影像,或空間本身,將觀者帶入類似於故事性的場域,使觀者透過各種感官進入其中,自行閱讀及想像。地震寫生團,一群身處花蓮的創作者,在大地震後,以寫生的角度、簡練的繪畫方式,記錄下災難對景觀帶來的影響,透過身體的親臨、對真實的細微觀察,藉此感知繪畫當下的時間與空間,並對映記憶中的花蓮,在震後的劇烈變化……。藤井光藤井光(Hikaru Fujii),生於1976年,現居日本東京。其電影、裝置、工作坊與文字等形式創作,探討藝術與社會行動主義之間的關係。藤井光在重探特定歷史事件或涉及支配與剝削的當代情境時,透過廣泛的研究與田調工作,探索對這些權力結構及其背後的社會政治體系進行批判的潛力。近期重要個展與聯展有:亞爾國際攝影節(2024,梵谷空間,亞爾)、「寬恕我們的罪過」(2024,世界文化之家,柏林)、「世界課堂」(2023,森美術館,東京)及第10屆亞太三年展(2021,昆士蘭美術館,昆士蘭)等。湯雅雯 湯雅雯,1993年出生於臺灣桃園,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近年作品多為複合媒材以及裝置,擅長運用日常物件、材料、零件等揉合組裝,以空間作為載體,重新形塑關於物件、物質和觀察之間的微觀敘事,以微觀的狀態放大至日常中,甚至是整體大自然以及世界的尺度,透過物件間碎片化的景緻、相互運作關係及敘事方法,串聯起日常經驗中的波動時刻,指涉著也許私密或者更廣義的理解。過去曾於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關渡美術館、伊日藝術計劃、非常廟藝文空間、福利社、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駁二藝術特區、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和屏東落山風藝術季展出,也曾於韓國、新加坡、雅加達等地參與展出。劉芳一 劉芳一,出生並居住於臺灣高雄。他特別著迷於各式物件具有的聲學細節,也慣於日常蒐集聲音,以此進行即興演奏或聲音拼貼,構成意義含糊的敘事。作品呈現形式包括作曲、裝置與演出。曾負責《伊人》(2015)、《此岸一個家族故事》(2020)、《宿舍》(2021)等影片的聲音設計,並參與台東美術館的臺東聲音藝術節、KLEX吉隆坡實驗電影錄像音樂節、臺北藝術節、斯德哥爾摩藝穗節、《另翼之聲:台灣當代前衛噪音、即興、前衛音樂》等活動演出,亦曾於麻豆大地藝術季、金馬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等地展出。張宸瑋張宸瑋,2003年出生,居住於臺灣臺北,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複合媒材組,作品透過模糊網路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探究凝視的慾望是如何在名為演算法的溫床上恣意妄為,以及貌似無關緊要的荒謬和衝突如何滲入日常以改變道德認知。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台北當代藝術館是臺灣第一座以當代藝術為營運導向的美術館。自開館以來,秉持多元化及全方位發展的策略,持續舉辦多元跨域的當代藝術展演活動,並積極將藝術推廣至社區,藉此激發源源不絕的文化生產能量和藝術鑑賞風氣,以當代美學來賦予這座歷史建築新的生命力。因應多元的當代藝術議題,提供不同的展演場域,包括:主題策劃展、當代實驗展場、當代影像聚場與街區藝術計畫。這些場域不僅為國內外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示作品的優質平台,同時也促進了國際間當代藝術的合作與交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序文 04 與世界共處的藝術對話 駱麗真/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策展論述 09 安全室 林裕軒/策展人作品圖錄 21 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張程鈞、王煜松+地震寫生團、藤井光、湯雅雯、劉芳一、張宸瑋 專文一 72 脆弱的防線 廖聰顥/策展助理 專文二 114 災難邊界外的感知練習 林怡秀/藝評人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安全室 (電子書)
簡介 / 安全室 (電子書):展覽介紹安全室倚靠著掩體,循著防空避難的路徑指示,一步步低身踏入空間的內部。在災難、戰爭、個人危機與社會關係的交織場景中,「安全室」試著勾勒出
誠品26碼 / 2683038278009
頁數 / 134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檔案格式 / PDF(60MB)
檔案匯出格式 / Adobe DRM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展覽介紹
安全室
倚靠著掩體,循著防空避難的路徑指示,一步步低身踏入空間的內部。在災難、戰爭、個人危機與社會關係的交織場景中,「安全室」試著勾勒出一個如圖層般堆疊,卻也像板塊裂隙一樣劃分你我的邊界。沿著這樣的輪廓,在不斷位移、覆蓋、重塑的動態中建構出能暫時阻絕威脅的藏身之地。透過這樣的他方(e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