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戰那一天 (電子書) | 誠品線上

終戰那一天 (電子書)

商品描述 終戰那一天 (電子書):戰爭結束了,考驗才正要開始。國籍身分轉換的時刻,臺灣人心中有著怎樣的徬徨與想望?結合真人實事與文學感性,貼近大時代下的動盪心靈,以情感與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戰爭結束了,考驗才正要開始。國籍身分轉換的時刻,臺灣人心中有著怎樣的徬徨與想望?結合真人實事與文學感性,貼近大時代下的動盪心靈,以情感與力度兼具的文字,留住紛亂時局裡的堅毅身影。尋回常民二戰經驗、還原失落生命記憶的里程碑之作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的錄音,從帝國平民百姓家中的收音機流瀉而出,這是普通人首次聽見天皇的聲音,也是日本正式承認戰敗的重大時刻,史稱「玉音放送」。臺灣人作為帝國的殖民地子民,親臨了同樣的歷史瞬間。在此之前,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如何看待這件事,並做出各自的選擇? 《終戰那一天》透過九則以真實人物與情節構成的故事,分別從前線、後方、外圍三個視角,訴說臺灣戰爭世代身處二戰陰影下的遭遇,描繪其獨特的生命情狀與艱難考驗。各篇都將帶我們回到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的當下時空,從渺小個人的角度刻劃戰爭導致的苦痛與離散、動盪世局下的掙扎與信念。 本書由臺灣文學的研究者與創作者合力寫成,融匯史料考察與非虛構寫作筆法,引領讀者走入日治時代末期,絕望與希望交織相生的生命處境。在二戰結束八十年後的今天,拾回逐漸隱沒於大眾視野之外的常民戰爭經驗。※特別收錄新版序〈戰爭記憶在八年間回聲與擴音〉,回望梳理本書當年推出以後激起的共鳴與迴響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依篇章順序排列:蘇碩斌 戶籍在臺北,出身於臺南,原修讀社會學,現任教文學所。研究都巿、觀光、媒介,日常以三餐、甜點及咖啡為主節奏而往復前行,一直在探索文學如何介入社會,以及期待後現代的人類解放。江昺崙 薑餅人,臺灣文學碩士,臺中人。曾擔任彰化縣溪州鄉公所秘書、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服務,現定居於臺南,曾合著《永遠的農業人》、《史明口述史》、《文協一百點》等書。吳嘉浤 臺大臺文所博士候選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訪問學者,臺大中文學士,曾任職桃園市產業總工會、雲林縣產業總工會、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博士論文主題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支那』認識與中國性研究」,比起歷史更相信社群的溫度,比起理論更相信文學的力量。馬翊航 池上長大的卑南族人,父親來自Kasavakan部落。臺大臺文所博士,現任教於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著有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假城鎮》、《彈幕》,期許文學是伴隨貼心、細心、野心的工作。楊美紅 臺南人,在臺南唸書、工作、曾經養狗現在養貓。曾任媒體記者、編輯,善於聆聽故事。期待每日能好好思考與閱讀,隨意遊走文學與歷史的縫隙中。蔡旻軒 曾是師培生,認為並相信文學是實踐。 曾任臺灣文學學會創會執行秘書、高中生人文社會資優班文學經典閱讀講師,也曾經任職於建設公司企劃室。合著有《終戰那一天》、《穿越時光見到你:36場歷史縫隙的世代對話》,參與並完成《吳三連獎文學家的故事》作家專訪部分。張琬琳 始終相信文學可以為臺灣社會多帶來一些純粹而理想的實踐力量,因此在博士班漫長的歲月裡,顯得有些不務正業,花了很長時間走進田野與山村,深蹲於海岸聚落與歷史文化保存的現場。也曾獲得歐盟教育部與德國學術交流獎學金,兩度赴歐,從音樂、媒介、國際視野與文化實踐的視角,思考文學如何深耕臺灣土地,以行動推動知識的社會實踐。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未來仍會持續摸索、也仍在前行。周聖凱蕭智帆盛浩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新版序:戰爭記憶在八年間回聲與擴音/蘇碩斌序論:戰爭的故事,不應隔斷於臺灣/蘇碩斌第一部分 前線第一章 誰是皇軍:志願兵的故事/江昺崙第二章 大風起兮應遠行:臺灣少年工的故事/吳嘉浤第三章 堇花,紅十字與南十字星:醫療者的故事/馬翊航第二部分 後方第四章 消息的第一線:記者的故事/楊美紅第五章 知識不能避難:師範生的故事/蔡旻軒第六章 理想在何方:音樂家的故事/張琬琳第三部分 外圍第七章 持續進行的戰爭:政治夢想者的故事/周聖凱第八章 沒有戰爭的戰爭:在臺日本人的故事/蕭智帆第九章 遺落他鄉的記憶:海外臺灣人的故事/盛浩偉「歷史 那一天」讀書會與《終戰那一天》的書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作者簡介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終戰那一天 (電子書)
簡介 / 終戰那一天 (電子書):戰爭結束了,考驗才正要開始。國籍身分轉換的時刻,臺灣人心中有著怎樣的徬徨與想望?結合真人實事與文學感性,貼近大時代下的動盪心靈,以情感與力
誠品26碼 / 2682960061000
頁數 / 480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檔案格式 / EPUB版式(34MB)
檔案匯出格式 / Adobe DRM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戰爭結束了,考驗才正要開始。
國籍身分轉換的時刻,臺灣人心中有著怎樣的徬徨與想望?
結合真人實事與文學感性,貼近大時代下的動盪心靈,
以情感與力度兼具的文字,留住紛亂時局裡的堅毅身影。
尋回常民二戰經驗、還原失落生命記憶的里程碑之作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的錄音,從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