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電子書)
商品描述 |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電子書):從山裡回來的一顆心 旅行是因疑惑出發,而生命則以書寫答覆-- 劉宸君第一本著作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死亡是城 |
---|
商品描述 |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電子書):從山裡回來的一顆心 旅行是因疑惑出發,而生命則以書寫答覆-- 劉宸君第一本著作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死亡是城 |
---|
內容簡介 從山裡回來的一顆心 旅行是因疑惑出發,而生命則以書寫答覆-- 劉宸君第一本著作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死亡是城市的一場共謀。 因此我們能夠這樣解釋: 這些活著的人都正趕赴一個地方。――2017 01 22,筆記於加爾各答。 二○一七年春天,劉宸君與旅伴從印度出發,一路前往尼泊爾登山旅行,然而卻在途中遇上當季罕見大雪,被迫受困在山區的岩洞中。當搜救隊在受困第四十七天找到兩人時,劉宸君已在三天前過世。劉宸君貼身攜帶的旅行筆記,以及給親友的書信,由旅伴帶了回來。 劉宸君以旅行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文字,並在這些移動中探索世界。即便出於本能地書寫,他對寫作本身的深思卻不曾停止。他曾自問是否具備書寫的能力與資格,也曾向自己的老師、也是小說家的吳明益提問:「害怕孤獨的人可以寫作嗎?」他在此處對「孤獨」的探問,已然是探尋生命存在意義的哲思,以至於他需要去窮究「為何書寫」。 在二○一七年旅行印度尼泊爾時的文字紀錄中,劉宸君更用盡末梢的氣力,對過去所有疑惑進行最深沉的自省。他以自身為圓心、張開地圖,透過旅行與書寫丈量生命與死亡的距離;並以身體感受山,試圖逼近(或遠離)人與自然之間的界線。他的探索源自於生命核心的純粹,因此,在這些大部分仍只是為自己而寫的文字中,處處洋溢著深邃與原創性。 這些劉宸君所留下完成度、形式與敘事聲音不一的文字散稿,在家人同意之下,由親近的友人與出版社合作選編,其中包括遊記、詩、書信與日記雜文等文類,匯聚成這本《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本書特色 *劉宸君第一本著作 *劉宸君在東華大學念書時的老師,小說家吳明益撰文推薦名人推薦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劉宸君 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生於苗栗,二○一六年入學東華大學華文系。二○一七年一月與旅伴前往印度,於二月底入境尼泊爾,並進行預計一個月的塔芒及藍塘山區健行。三月中旬遇到該季節罕見的大雪,受困於納查特河谷(Narchet Khola)旁的岩石洞穴,並於同年四月底去世。喜愛文學、登山與旅行,活動的山域多屬於中海拔山區。
產品目錄 山與寫作會怕孤獨嗎? 吳明益第一部 在路上活著的人都正趕赴一個地方The Mayor’s eyes十二號公路記事暫別印度平原與一群曼尼普爾青年的相遇穿越隧道美麗世抵達加德滿都營地生活書寫與山――線的兩端不抱希望的抵抗․印度尼泊爾旅行路線第二部 旅人之死稜線背包災厄指認旅伴凌晨海邊畫線兄弟請進惡習懸崖下的空瓶止碎妒羨你渾然的碎裂旅人之死搭火車午後盲斷層來自地平線的俯視觸覺――致我的疾病奔跑迷路日記誕生是生命的遺漏夜晚的白晝剩一點點灑水器這裡無不是死亡的氣息雨生火他們只有火海邊海邊――致吳明益長篇小說《複眼人》一盞靈魂的燈超音波屬於島嶼――給認真生活的你們農人不寫詩的時候無詩鼓手――給峨眉的一場雨火葬那些我們無從命名的我們是那麼熱切地渴盼活著永恆的代價我均勻地呼吸第三部 致信為了更加完整而純粹想成為男孩的女孩痛苦也能畫成地圖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只有邊界,疊上邊界的邊界廢墟與寶藏一切由溫度起始訣別的直進是溫柔的往復你總是讓他想起卡夫卡拼圖貼近永生第四部 夏天的少年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山所告訴我的在路上隧道短暫的回望向這年瞥的一眼遺忘即創造殘忍的善意走山路,成為山徘徊不去的時間離開一個地方,進入另一個生命到現場去赤子低空飛行的默契旅伴氣味火、山與雲霧的語言死者默默等待的想像鄉愁告別竹東與一路向南你看見前方的浪了嗎?夏天的少年ㄩ的房間喜劇的悲哀性質某天關於母親愛發燒者的囈語你的海上天氣好嗎?移動的必要書寫的責任終章回家給宸君寶貝 宸君媽媽無盡回家 羅苡珊送你 楊婧琳禮物 蕭羽彤春山出版編輯說明
商品名 / |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電子書) |
---|---|
簡介 / |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電子書):從山裡回來的一顆心 旅行是因疑惑出發,而生命則以書寫答覆-- 劉宸君第一本著作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死亡是城 |
誠品26碼 / | 2682844357007 |
頁數 / | 353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檔案格式 / | EPUB流式(15MB) PDF(32MB) |
檔案匯出格式 / | Adobe DRM |
最佳賣點 : 從山裡回來的一顆心
旅行是因疑惑出發,而生命則以書寫答覆--
劉宸君第一本著作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死亡是城市的一場共謀。
因此我們能夠這樣解釋:
這些活著的人都正趕赴一個地方。――2017/01/22,筆記於加爾各答。
二○一七年春天,劉宸君與旅伴從印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