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十九世紀中國竊盜案件的多元分析 (電子書) | 誠品線上

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十九世紀中國竊盜案件的多元分析 (電子書)

商品描述 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十九世紀中國竊盜案件的多元分析 (電子書):《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以四川巴縣檔案為主要史料,深入探討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國地方的竊盜犯罪史,為清代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以四川巴縣檔案為主要史料,深入探討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國地方的竊盜犯罪史,為清代社會史研究開闢新視野。作者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法制史、法律社會史、歷史犯罪學、物質與消費文化研究,以及城市史與都市社會學等多元視角,全面剖析清代竊盜犯罪的複雜面向。在宏觀層面,本書關注同治朝巴縣竊盜案件與重大歷史事件及社會變遷的關聯;在微觀層面,則呈現了犯罪動機的多樣性,挑戰了「貧窮即犯罪」的觀點。此外,也詳細考察清代竊盜相關法令、竊賊身分與行竊類型、案件審理流程及機制,並透過分析被盜物品,揭示了當時的物質消費情況和城鄉差異。經由對日常犯罪的探討,書中的論述在史料、方法與觀點上均有所突破,開拓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作者意在喚起對犯罪史的重視,尤其是注意犯罪者的能動性,且藉司法檔案來探析社會結構的變化,對於研究清代社會史、法律史、犯罪史的學者而言,本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巫仁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分別曾兼任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並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合聘副教授。曾受邀訪學日本、美國、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法國與以色列等重要學術機構。110年度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研究講座」獲獎人。作者:吳景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法律史與社會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 序導 論第一節 《巴縣檔案》及其研究成果第二節 竊盜犯罪史的多元研究方法第三節 本書各章概要第一章 清代竊盜法律的規範與懲罰第一節 竊盜律的基本架構第二節 竊盜相關的律例規範第三節 竊案的審理與判決:以官箴書為例小結第二章 竊案處理流程與知縣斷案的考量第一節 從案發到報官第二節 調查、追緝、審訊與結案第三節 州縣官的斷案考量小結第三章 同治朝巴縣竊案發生的背景因素第一節 同治元年太平軍的擾動第二節 同治二年重慶教案第三節 同治三年的米價陡漲第四節 城市化的速度小結第四章 竊嫌身分與犯罪動機的分析第一節 竊嫌身分的分析第二節 犯罪動機與行為的發生小結第五章 行竊的類型與犯罪的過程第一節 偷竊的型態第二節 特殊的時節第三節 銷贓與接贓的管道第四節 窩戶:竊賊背後的黑手小結第六章 被竊事主的身分與報案選擇第一節 被竊事主的身分統計第二節 被竊事主與中人之家第三節 被害事主的報案選擇小結第七章 從贓物來看地方的物質消費第一節 贓物失單的真實性第二節 失竊物品的類別變化第三節 失竊主流物品的介紹第四節 失竊的特殊物品分析第五節 物品擁有與社會階層化小結第八章 犯罪與城市:城市竊案的分析第一節 城市內竊盜案件的空間分布第二節 城市建築與竊盜犯罪之關聯性第三節 城市被竊標的物之特徵第四節 城廂防治竊盜犯罪的機制小結結 論徵引書目論文發表資訊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十九世紀中國竊盜案件的多元分析 (電子書)
簡介 / 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十九世紀中國竊盜案件的多元分析 (電子書):《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以四川巴縣檔案為主要史料,深入探討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國地方的竊盜犯罪史,為清代
誠品26碼 / 2682784923003
頁數 / 627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檔案格式 / EPUB流式(21MB)
檔案匯出格式 / 無提供匯出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以四川巴縣檔案為主要史料,深入探討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國地方的竊盜犯罪史,為清代社會史研究開闢新視野。作者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法制史、法律社會史、歷史犯罪學、物質與消費文化研究,以及城市史與都市社會學等多元視角,全面剖析清代竊盜犯罪的複雜面向。

在宏觀層面,本書關注同治朝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