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 (電子書)
| 商品描述 | 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 (電子書):晚清光緒三十年左右,林傳甲撰述第一本章節體《中國文學史》;至今百年間,國內外已生產一千多種相關著作。其中,通史就有四百多種。 |
|---|
| 商品描述 | 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 (電子書):晚清光緒三十年左右,林傳甲撰述第一本章節體《中國文學史》;至今百年間,國內外已生產一千多種相關著作。其中,通史就有四百多種。 |
|---|
內容簡介 晚清光緒三十年左右,林傳甲撰述第一本章節體《中國文學史》;至今百年間,國內外已生產一千多種相關著作。其中,通史就有四百多種。諸多著作,有的缺乏文學史觀,只是文獻鋪陳;有的謬用「文學進化史觀」;有的受迫使用馬克斯唯物論的文學史觀。兩種史觀都是舶來品,硬套鑿入中國古代已創生而演變幾千年的文學史,幾無詮釋有效性。中國古代文學史中,本就內含「原生性」文學本質觀與文學史觀,可經由創造性詮釋而重構為系統性的中國文學史理論。本書廣蒐深究龐雜的史料,揭明「詩言志」傳統與「詩緣情」傳統、「文以明道」傳統與「獨抒性靈」傳統,二種對立性的文學本質觀;以及「源流」、「正變」、「通變」、「代變」四種文學史觀;經過精密的文本分析詮釋與現代話語轉換,重構系統性的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可資應用到「中國文學史」這門學科的研究、書寫與教學。
作者介紹 者:顏崑陽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現為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兼擅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學術博及中國古典美學、文學理論、老莊思想、李商隱詩、蘇辛詞、一般詩詞學、現代文學批評等。著有《詩比興系論》、《學術突圍》、《中國詩用學》等十餘種。創作以古典詩詞、現代散文、小說為主,曾獲聯合報短篇小說獎、中國時報散文獎、中興文藝獎章古典詩獎等。著有《顏崑陽古典詩集》,短篇小說集《龍欣之死》,現代散文集《窺夢人》等十餘種。
產品目錄 序 中國文學史的外國性與政治性/龔鵬程 自序 找尋文化歸鄉之路 第一章 緒論:從反思批判到回歸第一節 《中國文學史》之「外造建構」書寫的迷蔽第二節 從前行《中國文學史》書寫的反思批判到回歸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的重構第三節 文學史建構的基本型態以及重構中國「原生性」文學本質觀與文學史觀之「詮釋模型」的藍圖第四節 「總體情境」與「動態變化歷程」的文學本體觀以及「內造建構」的原則性方法第二章 中國原生性「文學本質觀」重構(一):詩言志與詩緣情第一節 引論第二節 「詩言志」本質觀重構第三節 「詩緣情」本質觀重構第四節 結論第三章 中國原生性「文學本質觀」重構(二):文以明道與獨抒性靈第一節 「文以明道」文學本質觀重構第二節 「獨抒性靈」文學本質觀重構第三節 結論第四章 中國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重構第一節 引論第二節 「源流」關鍵詞釋義第三節 「文體源流」論述的發生以及「源流文學史觀」的形成與演變第四節 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重構第五節 結論第五章 中國原生性「正變文學史觀」詮釋模型重構第一節 引論第二節 「正變」關鍵詞釋義第三節 「正變文學史觀」之「詮釋模型」的構成因素條件及論述取向第四節 原生性「正變文學史觀」詮釋模型重構第五節 結論第六章 中國原生性「通變文學史觀」詮釋模型重構第一節 引論第二節 「通變」關鍵詞釋義第三節 「通變文學史觀」的文化思想淵源及其理論基礎第四節 原生性「通變文學史觀」的涵義第五節 原生性「通變文學史觀」詮釋模型重構第六節 結論第七章 中國原生性「代變文學史觀」詮釋模型重構第一節 引論第二節 「代變」關鍵詞釋義第三節 「代變文學史觀」論述取向的焦點議題第四節 原生性「代變文學史觀」詮釋模型重構第五節 結論
| 商品名 / | 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 (電子書) |
|---|---|
| 簡介 / | 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 (電子書):晚清光緒三十年左右,林傳甲撰述第一本章節體《中國文學史》;至今百年間,國內外已生產一千多種相關著作。其中,通史就有四百多種。 |
| 誠品26碼 / | 2682773788002 |
| 頁數 / | 1156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級別 / | N:無 |
| 檔案格式 / | EPUB流式(3MB) |
| 檔案匯出格式 / | 無提供匯出 |
最佳賣點 : 晚清光緒三十年左右,林傳甲撰述第一本章節體《中國文學史》;至今百年間,國內外已生產一千多種相關著作。其中,通史就有四百多種。
諸多著作,有的缺乏文學史觀,只是文獻鋪陳;有的謬用「文學進化史觀」;有的受迫使用馬克斯唯物論的文學史觀。兩種史觀都是舶來品,硬套鑿入中國古代已創生而演變幾千年的文學史,幾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