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村鑑2 : 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 (電子書) | 誠品線上

誌村鑑2 : 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 (電子書)

商品描述 誌村鑑2 : 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 (電子書):誌村鑑書系第二彈!雙封面濃縮台南鹽分地帶上兩個庄頭的精采。台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兩個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兩個地名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誌村鑑書系第二彈!雙封面濃縮台南鹽分地帶上兩個庄頭的精采。台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兩個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兩個地名並非官方行政區劃分出的村里,但卻在地標、門牌上可見蹤跡。看似難以拓墾的土壤,卻長出辛香紅蔥與候鳥的蹤跡;而在靠海的那端,一方潟湖與魚塭上,漂浮著整齊劃一又閃閃發亮的蚵棚和光電板位於174市道起點的兩庄,為南國傳送出什麼滋味? 台南縣市合併後幅員廣大,其中位居沿海最北端的北門區,是個完全沒有火車行經的地方;居住當地的人們若要搭乘高鐵,也多得選擇到車程約40分鐘的嘉義高鐵站──要達此地,甚至比前往日本東京旅行更加輾轉。 大部分遊客自駕到此處,多為遊覽水晶教堂與井仔腳瓦盤鹽田美景,但在緊貼著將軍溪北側的北門區下緣,還藏有透亮著光的兩個庄頭,鮮少人發現。 延續第一輯《誌村鑑1:橋仔村》飛往外島,第二輯則帶領讀者前往一個同樣難以到達的南部沿海聚落,並以雙封面一次呈現關係緊密的兩地源淵。透過靈活生動的單元規劃,以及「迴聲」社造團隊作者群蹲點地方四年的田野調查,跨視角呈現鹽分地帶上多元產業發展、關水文化與生態、信仰,並特增「PLACE is?另一種地方」單元,提出特殊切角,探討行政區和自然村的劃分如何運作於真正生活於地方的人之上。 南部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紅蔥頭、蚵仔,由此閃亮著光 三寮灣與蘆竹溝兩個聚落同座落於台南著名的鹽分地帶上,卻由於靠海與否發展出不同的居民維生策略。「LIGHT」單元以產業為庄頭帶來的「亮」出發,呈現三寮灣因應高鹽分土地發展出的蔥田關水文化、蘆竹溝潟湖內的蚵棚和其他養殖漁業,以及兩庄共同面對的光電板議題。 廟不只管信仰,還是庄內大小事的仲裁與管理單位 以為到廟裡只能拜拜求平安嗎?三寮灣與蘆竹溝的庄頭廟功能可不止這些!除了保佑地方居民,並以送王船、請水等儀式延續信仰傳統並與其他地方角頭交陪外,這裡的大廟還掌管廟埕擺攤,並以投幣式「放送頭」供攤商廣播買賣資訊和官方政令宣導事宜。更重要的是,兩庄大廟還會每兩年輪流一次籌組鰻苗捕撈權的標案大事…… 戴上當地居民日復一日的生活濾鏡,使用身體認識地方 「BODY 用身體認識」單元再進化!在地方長大的小孩如何看待村庄生活?在地居民購物路線和推薦特色商品是?或許你也好奇蚵農在潟湖裡「巡蚵田」的身體感,以及蚵田既沒路標也沒門牌,他們究竟如何辨認自己家蚵棚所在?一起從在地人身上挖掘知道會更好玩的豆知識! 找到每個人、每件物身上,藏著的非官方地方史 綜觀大的歷史與產業脈絡,但地方仍擁有許多獨特個性的人與物。經營理髮店的媽媽、為學童料理數十年的學校廚工阿嬤、造王船的木工師傅、由越南海港小鎮嫁到同樣靠海村落的新移民,開特色早餐店、唯一家便當店的,還有神的代言人……他們以真實生命經歷,展演著各自的非官方地方史。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三寮灣INTRO 抵達之前——Where?去三寮灣Here!在三寮灣History 三寮灣小史Migrate 遷徙地圖Keywords 三寮灣關鍵詞TIMING 時刻:前往辛香聚落,凝視異質地景交織LIGHT 在鹽分地帶上——在田地裡把水「關」起來儘管土很鹹,仍得種看看在鹹味裡化險為塭SIGNAL 四季與時間:從自然裡捕捉信號BODY 用身體認識——大人看不見的小精靈:小孩視角的庄頭巡禮村民購物路線:跟著地方阿媽逛早市三寮灣體感關鍵字:六字傳真地方滋味TRACE 痕跡:散步庄裡,四處可見神的庇佑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為孩子掌廚的人——侯謝樹琴:以料理伴在地國小四十多年替神明傳話的人——侯永興:三寮灣大王爺最信任的桌頭開理髮店的人——溫日珍:一把刀剪、一面鏡子,聽人訴說心情炸嗲的人——曾秀碧:東隆宮前擺攤半世紀賣蚵嗲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藥籤・放送頭・剪刀・網罟・清潔費收據GOD 廟管庄頭大小事——信仰全方位,保庇零死角源自外地,卻深根在地的王船祭漁村的宮廟,不只是祭拜的場域PLACE IS?另一種地方——三寮灣・蘆竹溝總地圖:在兩庄之間自然村還是行政區?一起求學、一起長大的地方?被一條路切開或串在一起?吃出來的空間?在地人觀點?閱讀地方的方法蘆竹溝誌於誌村之前與之後誌村的人:採訪團隊簡介INTRO 抵達之前——Where?去蘆竹溝Here!在蘆竹溝History 蘆竹溝小史Migrate 遷徙地圖Keywords 蘆竹溝關鍵詞TIMING 時刻:入村之路初極狹,抵港之後則開闊LIGHT 從哪裡閃耀出光?——滿村閃耀的蚵殼與「咄咄咄」迎賓聲有人說,鰻苗是上天給漁民的年終獎金由光電海上升起的地方意識SIGNAL 四季與時間:從自然裡捕捉信號BODY 用身體認識——一日巡(蚵)田路線:四堂課體驗蚵農每天的例行公事單車客追風祕密指南:三條「蘆竹溝×?」的推薦騎乘路線到外沙洲上看看:臨海卻也不臨海的村落TRACE 痕跡:成堆蚵殼的存在與等待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擁抱海的人——邱宸宏:辭去技師工作專心與海交陪回來的人——邱玉梅:開一家海邊的創意早餐店漂洋成家的人——阮渥濡:是蘆竹溝媽媽,也是越南母親造船的人——邱登木:返鄉為神明造王船的木工師煮食的人——歐麗淑:在蘆竹溝開唯一家便當店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蚵仔車・曬衣架上的魚乾・椅凳・電土燈・收音機GOD廟管庄頭大小事——來自原鄉與海的庇佑請水既為招兵買馬,亦象徵飲水思源誌於誌村之前與之後誌村的人:採訪團隊簡介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誌村鑑2 : 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 (電子書)
簡介 / 誌村鑑2 : 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 (電子書):誌村鑑書系第二彈!雙封面濃縮台南鹽分地帶上兩個庄頭的精采。台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兩個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兩個地名並
誠品26碼 / 2682773727001
頁數 / 380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檔案格式 / EPUB版式(143MB)
檔案匯出格式 / Adobe DRM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誌村鑑書系第二彈!雙封面濃縮台南鹽分地帶上兩個庄頭的精采。

台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兩個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
兩個地名並非官方行政區劃分出的村里,但卻在地標、門牌上可見蹤跡。
看似難以拓墾的土壤,卻長出辛香紅蔥與候鳥的蹤跡;
而在靠海的那端,一方潟湖與魚塭上,
漂浮著整齊劃一又閃閃發亮的蚵棚和光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