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電子書) | 誠品線上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電子書)

商品描述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電子書):地名,不只銘記一地的歷史興衰也與你我的生活與情感記憶緊緊相繫***暢銷文史作家陸傳傑,集數十年文史採訪、踏查之大成上溯荷蘭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地名,不只銘記一地的歷史興衰也與你我的生活與情感記憶緊緊相繫***暢銷文史作家陸傳傑,集數十年文史採訪、踏查之大成上溯荷蘭時代,下探至1960年代臺灣都市擴張時期以地名的角度,認識臺灣歷史與近代社會發展的面貌 ● 「夢裡」在哪裡?是地形讓人如同走入夢裡嗎? ● 明鄭時代的里坊名為什麼有一股濃濃的腐儒氣味? ● 平埔古地名是如何一步一步流失的? ● 「張」在清代的土地開發上代表什麼意涵? ● 1920的臺灣地名大變革,到底改了什麼?臺灣人怎麼面對? ● 國民政府對於臺灣地名最重要的政策是繼承? ● 都市擴張急遽,對地名政策帶來什麼挑戰? 理解老地名是認識臺灣歷史的重要線索之一。長期從事人文、地方採訪報導的陸傳傑,在過往的地名學基礎上,開展出有別於學者的立論與三大特色:一、以故事縫合民間記憶與學院歷史研究;二、重現幾乎因漢化而消失的平埔族記憶;三、不只談歷史,也探索地名與社會的脈動。 在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別於學者的立論,更感受到作者一貫展現出來的,對土地和家鄉的渴望與眷戀,以及鍥而不捨、努力探求地名謎團的精神,值得讓你我深思、回味,從而開始留心身邊可能帶著古老的身世記憶、甚或歷劫重生後,才終能來到我們眼前的每一個地名。本書特色 早從日治時期的學者伊能嘉矩、安倍明義、中村孝志,到戰後臺灣史大家曹永和、挑戰編寫《臺灣地名沿革》並為臺灣地名研究打地基的洪敏麟,以及知名的翁佳音、李筱峰等人,前仆後繼投入臺灣老地名釋義解惑,顯見老地名在「臺灣史」當中,是一門怎麼也說不盡談不完的重要研究題目。 對臺灣老地名深有研究的陸傳傑,奠基於前人學者的研究,並結合個人長年文史踏查與採訪寫作的功底,呈現出三大特色: 一、縫合民間記憶與學院歷史研究 有別於學者全然本著文獻資料的解釋,曾長期任職《人間》與《大地地理雜誌》的文史工作者陸傳傑,更著意於聆聽當地人對於地名的念法(發音)、解釋(歷史源流或鄉野奇譚)、接受度(為什麼有些地方的人擁抱日本人改的地名、有的棄之不用),最後歸結出來的答案,未必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但卻飽含一地人民的悲歡與生活感,故事性十足,有時亦有濃厚的鄉俗趣味。 二、重現幾乎因漢化而消失的平埔族記憶 對平埔族群的重視與平反,是陸傳傑非常重要的核心關懷。從前作中提到「阿里史」、「大加蚋」、神祕的地名「番婆」,到本書(第二集)中探討「馬麟」等等帶著不祥與悲傷的平埔族地名,如何與消失的巴宰海族分布範圍重疊等等,讓我們發覺一段在漢人文化的高度優勢下,逐漸被消失的平埔族故事與歷史。 三、不只是歷史,地名也與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 為了對臺灣地名有更深入而持平的考究,作者採取長時段的地名觀察,不只上溯到前荷蘭時期,梳理對臺灣地名政策影響最深遠的「1920年代地名大變革」,更觸及至今少有人談的戰後因都市人口擴張而「批量化產出」的地名,以及全球化資本的入駐,也在地名層上覆蓋一層西式或商業化的地名。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電子書)
簡介 /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電子書):地名,不只銘記一地的歷史興衰也與你我的生活與情感記憶緊緊相繫***暢銷文史作家陸傳傑,集數十年文史採訪、踏查之大成上溯荷蘭時
誠品26碼 / 2682771572009
頁數 / 355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檔案格式 / EPUB版式(271MB)
檔案匯出格式 / Adobe DRM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地名,不只銘記一地的歷史興衰
也與你我的生活與情感記憶緊緊相繫
***
暢銷文史作家陸傳傑,集數十年文史採訪、踏查之大成
上溯荷蘭時代,下探至1960年代臺灣都市擴張時期
以地名的角度,認識臺灣歷史與近代社會發展的面貌

  ● 「夢裡」在哪裡?是地形讓人如同走入夢裡嗎?
  ● 明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