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吧! 學校營養午餐: 食譜+食育套書 (2冊合售)
| 作者 | 大享食育協會 |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享受吧! 學校營養午餐: 食譜+食育套書 (2冊合售):《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食育課)》──營養午餐×食農教育×永續生活的最佳入門指南──:誠 |
| 作者 | 大享食育協會 |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享受吧! 學校營養午餐: 食譜+食育套書 (2冊合售):《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食育課)》──營養午餐×食農教育×永續生活的最佳入門指南──:誠 |
內容簡介 《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食育課)》──營養午餐 × 食農教育 × 永續生活的最佳入門指南──這套書由「大享食育協會」匯集臺日韓百餘位學校營養師與廚師、廚房實務工作者共同創作,是臺灣首套結合學校午餐供餐實況、營養食譜與食育實踐方法 的專業書籍。從一盤營養午餐出發,帶領家長、教師與孩子一起走進廚房、走進土地、走進文化。第一本《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從「吃」的源頭切入,完整呈現臺灣學校午餐制度與廚房運作的真實樣貌,收錄71 道專為孩子設計的超美味食譜,包含主食、主菜、副菜、湯品與甜點。讀者不只能了解食材如何驗收、保存、烹調,更能在家親手重現學校午餐的營養美味。第二本《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食育課)》則進一步將營養午餐與「食育」結合,從在地食材、節氣循環、海洋永續、多元文化四大主題切入,融入 9 大食育問答、8 種活動提案、4 大教學主題與 72 道延伸食譜,讓孩子在每日三餐中認識食物、理解背後的土地、文化與環境議題,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套書特色 臺灣首套營養午餐與食育整合書籍:從營養午餐現場到家庭餐桌,從飲食實作到教育推廣,內容扎實。 超過140道實用食譜:由營養師設計、廚師烹調,兼具營養、美味、安全與故事性。 最貼近校園現場的第一手記錄:深度解密學校午餐廚房與供餐系統。 結合國際視野的食育提案:以日韓經驗為借鏡,落實永續飲食與教育實踐。 家長、教師、營養師與廚工的共同工具書:讓大人帶著孩子,一起吃得健康、學得扎實、活得永續。這是一套專為孩子設計,也能啟發大人的飲食教育書。從一頓飯開始,讓「吃」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大享食育協會自2016年從關懷學童飲食面向切入,以學校午餐、永續飲食、食農教育、多元文化為倡議焦點,於2018年12月正式立案成為非營利社團法人組織。我們藉由舉辦全國競賽、拍攝影音節目、推動食農課程、開展國際交流、研究分析政策等行動,匯集公民社會對學童飲食、農業發展、文化傳承及環境永續的行動力,成為串聯日本、韓國等國際經驗的民間平台。學校午餐是孩子們在校期間重要營養來源,也是健康營養教育、農業及文化傳承最自然而然的實踐機會。此刻,您我為食育多付出的一份心力,將成為孩子未來身心靈健康幸福的契機。
作者介紹 大享食育協會自2016年從關懷學童飲食面向切入,以學校午餐、永續飲食、食農教育、多元文化為倡議焦點,於2018年12月正式立案成為非營利社團法人組織。我們藉由舉辦全國競賽、拍攝影音節目、推動食農課程、開展國際交流、研究分析政策等行動,匯集公民社會對學童飲食、農業發展、文化傳承及環境永續的行動力,成為串聯日本、韓國等國際經驗的民間平台。學校午餐是孩子們在校期間重要營養來源,也是健康營養教育、農業及文化傳承最自然而然的實踐機會。此刻,您我為食育多付出的一份心力,將成為孩子未來身心靈健康幸福的契機。
產品目錄 【目錄1】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71道專為孩子設計的超美味食譜推薦序 《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農業部農糧署署長 姚士源推薦序 You are what you eat /大享食育協會理事長 蔡陳藹玲作者序 十年磨一劍第1章 學校午餐在台灣第1節 拿起筷子! 學校午餐歷史開動了!第2節 國產食材在學校午餐之實踐第3節 開出好菜! 學校午餐的菜單設計第4節 學校午餐守門員: 食材驗收、保存與廚房管理第5節 學校廚房的一天第6節 解密團膳午餐廚房第2章 學校午餐食譜集●主食元氣香Q米糕佳里好蒡蝦仁飯和風鮮筍炊飯藜麥毛豆糙米菇菇雞炊飯閩南香芋鹹飯魅力四色小米飯吻仔魚蔬菜雜糧粥金瓜炒米粉上海菜飯豆漿豚骨拉麵白玉蘿蔔炊飯五目飯雜糧野菇飯高屏溪飯湯隅田川相撲咖哩飯偽蟹黃粥●主菜金黃層層南瓜蛋南洋蔬食咖哩瑪格莉特豆包披薩桔醬燒魚柳烤花生沙嗲雞翅燕麥虱目魚柳三杯鬼頭刀魚雞肉親子丼金棗乾鍋雞鹹水雞白玉黃豆燉肉菱角燒肉荷葉相思紅薏仁蒸軟排紅豆番茄紅蘿蔔肉醬胡麻鳳梨肉片香酥鯛魚佐莎莎醬味噌烤魚佐美乃滋燒豆腐豬肉炒味噌檸檬醬汁風味炸雞●副菜麻豆柚金瓜鮮蔬櫛瓜蒸蛋筍香滷豆腐蒜香彩椒青花蓮藕片芋香豆漿燉白菜胡麻菠菜辣拌小管皮蛋地瓜葉高麗菜封塔香杏菇蔬菜豆腐烘蛋澎湖絲瓜燴雙蔬茄香炒豇豆西魯肉金沙鮑菇麵好鈣,豆薯於泥宮廷醬炒毛豆芋香溫沙拉冬至南瓜黃豆地瓜鹹甜炸吻仔魚海帶芽沙拉●湯品與甜點結頭魚丸湯蘿蔔胡椒排骨湯黑金雞湯八寶良糧粥淮山肉骨茶糯米雞湯堅果地瓜濃湯桂花釀銀耳甜湯西瓜綿魚湯茶香山藥雞湯牛蒡蓮子養生湯鄉思啵啵瓜瓜花生芋圓牛奶湯好好湯(減鹽蔬菜味噌湯)濃醇豬肉味噌湯施捷夫料理後記附錄 臺灣學校午餐歷史發展沿革收回【目錄2】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食育課):從72道食譜認識在地食材╳節氣循環╳海洋永續╳多元文化推薦序 一粒米、一盤菜,都是學習的窗口 /大享食育協會理事長 任孟淵推薦序 在日常的餐桌上, 找到共同成長的力量 /大享食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蔡陳藹玲作者序 孵育十年的食育精華/大享食育協會第1章 學校營養午餐食育養成提案1-1用食物探索世界是一個只贏不輸的選擇1-2學校午餐與永續食育的快問快答1-3發芽吧!校園裡的食育活動提案1-4原來,這樣做就是食育!1-5【特別篇】特殊教育學校的營養午餐與食育第2章 學校營養午餐食育食譜集2-1家鄉好味到—學校午餐裡的在地食材․食育素材百寶箱:解謎豆子․食育活動萬花筒:走進高粱田—製作高粱掃把主食—茶香飯主食—鮮菇南瓜親子炊飯主食—客家炒粄條主食—彰化高麗菜飯主菜—原風馬告鹹豬肉主菜—茶香雞翅主菜—鑲豆腐主菜—荷葉小米蒸肉副菜—雙茄肉醬蒸蛋副菜—赤科山金花燴鮮蔬副菜—絲絲入扣副菜—辣拌黃豆芽副菜—番茄玉米肉燥副菜—枸杞地瓜葉副菜—蛋酥白菜滷副菜—客家菜脯蛋副菜—蜜汁鮑菇湯品—豆漿肉片活力湯2-2我和學校午餐有過節—食當季食當令․食育素材百活寶箱:學校午餐紅豆泥Oishii․食育動萬花筒:日本冬至南瓜端上臺灣校園餐桌主食—米香芋福主食—包高粽主食—香Q油飯主食—衝刺(蔥赤)肉刈包主食—紅豆燒賣主食—五行炒飯主菜—梅香Q雞主菜—綠竹筍燒雞主菜—桔香如意主菜—金鑽鳳梨雞主菜—菇菇雞很芒主菜—番茄燉肉主菜—果香洋蔥豬柳主菜—相思薯泥肉丸子主菜—紅豆泥好吃的肉醬副菜—乳酪時蔬烤蛋副菜—脆炒鮮筍副菜—金沙百香果彩椒雞絲甜點—陳皮紅豆糕湯品—麻油雞湯2-3魚你相育—學校午餐裡的食魚教育․食育素材百寶箱:虱目魚分解仔2.0與頭足變身仔․食育活動萬花筒:海怪的傳說主食—紅豆奶油櫻花蝦炊飯主食—宴會麵主食—虱目魚皮粥主菜—喀滋卡滋魚主菜—泰式檸檬蒸魚主菜—紅麴豆腐鮮魚主菜—番茄味噌魚主菜—塔香虱目魚主菜—義式醬虱目魚主菜—烤秋刀魚佐醬油蘿蔔泥主菜—砂鍋魚丁主菜—客家小炒副菜—吻仔魚沙拉湯品—鳳梨蛤蠣鮮瓜湯湯品—海味鮮蔬羹湯品—虱目魚補湯2-4餐盤上的旅行家—多元文化的學校午餐․食育素材百寶箱:東南亞食育廣播劇․食育素材百寶箱:⟨東南亞,來鼻芳⟩教材教具盒․食育活動萬花筒:緬甸街的滋味小旅行主食—大豆拌飯主菜—越式咖哩雞主菜—日式南蠻雞佐塔塔醬主菜—蔥味噌烤雞主菜—甜辣醬雞塊主菜—燉豬肉排骨主菜—辣炒豬肉副菜—牧羊人派副菜—泰式小炒副菜—法式田園焗烤副菜—馬鈴薯千層副菜—韓式雜菜冬粉副菜—辣炒年糕副菜—和風蒟蒻沙拉湯品—新馬肉骨茶湯湯品—法式洋蔥湯佐麵包丁甜點—冰涼椰香紅豆糕湯品—ABC通心粉湯附錄 食譜索引
| 書名 / | 享受吧! 學校營養午餐: 食譜+食育套書 (2冊合售) |
|---|---|
| 作者 / | 大享食育協會 |
| 簡介 / | 享受吧! 學校營養午餐: 食譜+食育套書 (2冊合售):《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食育課)》──營養午餐×食農教育×永續生活的最佳入門指南──:誠 |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
| ISBN10 / | |
| EAN / | 9670528081396 |
| 誠品26碼 / | 2683026395008 |
| 頁數 / | 480 |
| 注音版 / | 否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17x23x3cm |
| 級別 / | N:無 |
| 重量(g) / | 899 |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作者序】孵育十年的食育精華
今年,大享食育協會決定延續2024 年《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一書面市之後的熱烈回響,再度挑戰《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食育課》的出版。
出書的初衷如一:透過設計多樣化、兼具營養與美味的食譜, 鼓勵更多親子一同體驗自煮共食的樂趣;為學校供餐從業人員提供菜單設計的靈感與大量烹調的實用參考;也期待讓社會大眾看見學校營養午餐與食育工作者的努力,邀請這群第一線夥伴走到聚光燈下,展現專業風采,彼此激勵成長。
《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出版至今,以打書為目的的媒體曝光、廣播和podcast 訪問、學校社區分享等已經數不清楚了,光是在全國各地舉辦的新書發表會就有十幾場,每一次都有許多作者共同參與分享, 內容豐富不在話下,我們更笑說要收集大家所提供的營養午餐現場種種光怪陸離素材,足夠再來出一本《那些年在營養午餐發生的鬼故事》。
這一年多來的專書推廣過程,印證了食物與人的關係是雙向的:經由學校午餐的這個主題,我們透過設計、製作、分享食譜與午餐有關的故事,延伸彼此共享的記憶,每個人用行動參與這片網絡,讓食物成為串聯的樞紐,這就是食育。
也因此,在《那些年在營養午餐發生的鬼故事》* 前我們先規劃了第二本專書時,進一步納入了「食育課」的概念。書中彙整了大享與教育及產業現場夥伴們十年來共同孵育的食育養成素材,將這些從實踐中淬煉而成的經驗與創意逐一呈現。
百餘位臺日韓專業人士聯手所推出的食譜創作和食育活動精華,都收在這本書裡了。
我們希望,爸媽們運用書中的食譜,在家中與孩子一起動手做、享受料理的快樂,也能從食育課的設計中獲得靈感,將共學的精神帶入日常,陪伴孩子從餐桌上延伸出對食物、土地與生活的理解。正如料理的創作來自對食物與食材的無限想像,食育的教學實踐也蘊藏著無窮的可能,每個環節又可以再開展出更多的滋味。
與第一冊一樣,本書食譜的創作者皆有飲食料理專業,手藝不用說, 烹調細節當然也難不倒他們,但受限於拍攝環境與製作流程,無法將攝影分散至每位臺日韓夥伴所在的廚房進行。為了如實重現食譜的內容、把味道與質地化為可見的形象,我們再次邀請到施捷夫主廚擔任食譜料理與拍攝工作,謝謝捷夫在本職崗位、育兒生活與節目拍攝的繁忙行程中應允參與本書製作,透過他的詮釋,得以讓書中72 道食譜文字呈現出真實豐富的料理畫面。
最後,再次感謝每一位投入本書的學校供餐與教育現場的工作夥伴,感謝您們以專業與熱情持續耕耘,讓學生每天都能在校吃到營養美味的一餐。
謝謝讀者願意拿起這本凝聚眾人心力的成果,我們邀請您參與鋪墊厚植孩子們成長路上踏實的養分,一起走出在教育與生活中共同守護的那片土地。
*《那些年在營養午餐發生的鬼故事》目前並沒有出版計畫,請讀者先不要敲碗。
內文 : 【試閱1.】
用食物探索世界是一個只贏不輸的選擇
食育是什麼?為什麼要談食育?
當有人問這問題時,很值得以系統化、學術性的角度來推敲。飲食反映了個人的價值觀與生命節奏,幫助我們開拓理解所處社會環境的觀點,從關心健康、人際關係、文化認同、生活態度,到政治取向、對國際局勢和普世價值的敏感度等。食育可能變成鑰匙,邀請我們來打開一扇扇理解世界的門,通向一處處綿延不盡的領域。
但更直接地說,食育就是跟我們每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思考與實踐。在教育現場通常以學科為單位,語文數學自然社會有課綱和課本,討論「吃飯」的食育沒有這些政府專家學者頒訂的養成素材,卻早已從我們出生起就進行著,也會永遠跟著我們直到生命結束時刻。
因此,我們不妨將食育看成一個視角的轉向:試著將自己的注意力回到三餐的飲食生活裡,因為反正人都是要吃飯的吧? 無論是實際上或隱喻上,吃飯時看著食物是理所當然的;當我們把目光轉向食物、餐桌和自己身體的時候,也沒有額外花太多時間,卻可能看到好玩、實用又有趣的事物。
從食育的視角來照顧自己、關心家人、陪伴學生,在日常生活裡,把生存之所需的行為和有意識的對焦拉在一起,就是所謂食育視角,讓填飽肚子的過程,成為一段與自我、家庭、社會和世界建立連結的旅程。無論是家人之間的彼此關心、教育者陪伴學生的使命,或是個人照料管理自己生活的層面,稍稍功利的說,一定只贏不輸,還不愁有源源不絕與飲食有關的素材等著挖、豐富多元的素養與知識可以學習,最棒的是可能還很好吃,變成與家人朋友共同創造和分享的美味,讓我們因此吃得更好和活得健康。怎麼想都是一個只贏不輸的選擇。
至於其他的贏面,當然還有更多
除了天氣以外,無論在什麼場合,食物一直都是最好的發語詞:聊聊菜色的口味、猜猜這道料理的食材和調味料,或在某個季節節慶時間點回憶那一桌美食的故事,還有什麼比飲食共同經驗更能自然的打開話匣子呢?
跟學齡的大小孩子「破冰」就更簡單了,從「今天學校營養午餐吃什麼?」起頭,無論對象是自己的子女、認識不深的學生或台下聽演講的小朋友聽眾,都能引起熱烈的討論及酣暢的對話,不用多做說明,我們都知道這個問題比「作業寫完了嗎?」、「數學考幾分?」好太多了。或許這正是食物的魔法,真的能讓對話變得無壓力。
食育視角打開了一扇窗戶,窺見日常裡被忽略的訊號。養小小孩和毛小孩的人都懂,飲食裡藏著身心靈狀態與成長故事, 平常大快朵頤下肚的食物突然只吃一點點,這是牙痛的生理問題還是存心要減肥的容貌焦慮呢?照顧者把握機會循著線索去了解孩子沒說出來的心情和困擾,彼此對話的空間說不定就悄悄的打開。
當代的父母沒有不擔心孩子們重度使用3C 吧(好啦,其實不只小孩,我們自己視覺和聽覺被手機平板長時間佔據的情況也不遑多讓),雖然學童確診3C 成癮是一個需要專業和嚴肅面對的問題,但要是能在「事態」更嚴重之前,做點什麼,食育幫「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方。從心理、教育與生活習慣養成的角度來看,食育對改善手機平板成癮問題的確有所幫助。
入門方法很簡單,就從最基本的「專注吃飯」開始:與自己和共餐共食的人約定好,至少每日三餐時間先放下與食物無關的數位設備,在這20 到30 分鐘的用餐時間轉向餐食時,啟動的是對食物入口、人際互動和自己真實感受的專注,一定很有機會拉開孩子對網路虛擬世界的黏著依賴。
的確會有人的反應是:什麼?不看手機,那很無聊耶⋯⋯ 面對這樣的提問或抱怨,如果用膝蓋反射回答「怎麼會無聊呢? 專心吃飯,把手機放下來。」這類的祈使命令句,那多半也就直接卡關了。身為願意造就改變、跟孩子家人一起對過度的感官刺激來「調理、排毒、養出好體質」的大人,首先得承認3C 的確是填滿用餐時間眼耳手腦的活動;當我們暫停了這些活動, 接下來就得考慮用其他元素來填滿,讓吃飯的時間變得有料又有趣,有時候可能順理成章,有時候需要用一點心力去創造和探索,例如找到共同用餐的家人朋友能愉快談天的話題、練習正確的使用餐具、仔細咀嚼放入口中的食物,好好品嚐味道等等。認真執行起來就會發現,把手機平板放下後的三餐時間其實變得蠻忙的,一點也不會無聊。
【試閱2.】
發芽吧!校園裡的食育活動提案
對多數孩子而言,學校是他們第一次系統性接觸食育的地方。無論是午餐設計、課堂中的營養教育,或是校外的農場踏查,校園裡都存在各種引導孩子理解飲食、培養食育素養的機會。所謂「食育素養」,是指孩子在飲食中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它與營養健康、衛生安全、產地環境、料理烹飪、飲食文化等息息相關。這種素養可以是懂得維護自身健康、尊重他人飲食差異,也可以是關注糧食議題、珍惜資源並思考永續發展。
正因範疇廣泛,學校得以發展出多元的食育活動形式。例如:在營養健康面向,讓學生擔任「食育廣播員」,透過校園廣播介紹當日午餐的菜單內容;在文化面向,則能運用不同辛香料製作「品香罐」,讓孩子猜測氣味與料理的關聯。
食育素養是各類活動的核心,幫助教學達成目標。但設計一場完整的食育學習,還需要具體的目標、明確的對象與相應的資源,包括時間、人力與經費。
在這一小節中,我們將校園中常見的食育活動整理為四大類、八種提案,並附上適合參與的對象與所需時間,期望能為關心食育、希望帶領孩子實踐的夥伴提供靈感與參考。當然,引導孩子沒有固定公式,活動形式也不必僅限於此。
無論你是營養師、教師、家長,或任何陪伴孩子成長的角色,或許都能從這些提案中發想並設計出適合的學習活動,承接校園中已萌芽的經驗,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在食育道路上的引路人。讓我們一起灌溉,培養孩子心中那顆小小的種子在更多角落茁壯成長。
【試閱3.】
家鄉好味到 學校午餐裡的在地食材
「每天吃下肚的食物究竟來自哪裡?」這個看似簡單的提問,逐漸成為食育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飲食關乎營養與健康,同時連結著我們與土地。當在地生產的食材成為校園午餐,孩子們碗中的飯菜,即是理解食物來源與支持在地農產的關鍵起點。
政策上,政府積極推動國產可溯源食材與校園食材登錄平臺等政策,讓家長能清楚掌握午餐食材來源與檢驗資訊。然而,地產地消的價值不僅止於「新鮮」,當戰爭、氣候變遷或疫情衝擊國際供應鏈,食物安全成了國土安全的重要面向,在臺灣糧食自給率僅有約三成左右的情況下,支持國產作物等於自我防護。
從教育角度而言,學生餐點中的米飯、蔬果、肉品、漁產來自附近農田、畜牧場或漁港,若能安排孩子走進農林漁牧現場,便會讓學習成為具體且鮮活的體驗。
大享食育協會從2020 年起推動「國產雜糧進校園」等專案,嘗試從日常餐桌出發,協助教學現場的老師、營養師們,讓小朋友真實接觸這些營養豐富且具文化意義的農產品。
在教學資源開發上,推出數位工具〈解謎豆子〉線上互動教學平臺。這套教材以國產雜糧為核心,設計成闖關問答形式,帶領學習者認識豆類與雜糧等農產品的種類、營養價值、自給率與飲食文化。遊戲化的學習方式,取代單向知識傳遞,學習者在答題與即時回饋中累積紮實知識,並能延伸至自然、健康、社會與鄉土等相關課程。
讓學童更貼近土地的時刻,要屬歷年舉辦的實體活動了。舉2022 年在金門舉辦「走進高粱田」課程為例,我們帶領孩子與親師共同認識地方傳統「北掃種」高粱,參與者親手拔高粱桿、搬運、脫粒並觀看老師示範綁製掃把,最後品嚐以高粱與糯米製成的家鄉味—「落穗粿」。現場參與的許多年輕家長都直呼第一次品嚐在地特色點心,十分驚喜。藉由田間勞動與手作,孩子們體會農村「物盡其用」的智慧,同時理解作物在飲食與工藝上的多元價值。
書中收錄的茶香飯、鮮菇南瓜親子炊飯和彰化高麗菜飯等,是各地農產化為日常主食的精采範例;原風馬告鹹豬肉、荷葉小米蒸肉等主菜,結合傳統作物與原民香料,呈現多元風味;赤科山金花燴鮮蔬、枸杞地瓜葉與客家菜脯蛋等家常菜, 則傳遞農村生活的樸實況味。
最佳賣點 : 《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享受吧!學校營養午餐(食育課)》
──營養午餐 × 食農教育 × 永續生活的最佳入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