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肉之歡 (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 | 誠品線上

無肉之歡 (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

作者 張慰慈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無肉之歡 (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結合四季節氣的蔬食料理,展現「快煮慢食」的生活美學。●從「食當季、食當地」出發,實踐貼近土地的飲食態度。●融合散文書寫,透過料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料理,是一場靜心的修行。從一鍋菜開始,安住日常。▍順著節氣煮飯,餐餐都是與生活的對話練習。▍◆◆◆春筍破土,夏瓜盛開,秋實盈碗,冬湯飄香——一年四季,一鍋一味,蔬果各有時令。真正的滋味,來自對食材與時節的理解,也來自那份為自己與家人,好好煮一頓飯的心意。▌無肉,是對萬物的溫柔選擇;快煮慢食,是面對生活的主張。▌每一口飯,都盛著豐盛與安穩的滋味。繼二〇一七年出版《食禪──一只碗裡的四季風景》後,張慰慈再次以廚房為筆,推出全新作品《無肉之歡》。多年推廣「食禪」的經驗,讓她堅定地相信:料理不必追求華麗,應該貼近生活,用當季、當地食材,煮出讓身心安頓的一餐。全書分為「春暖、夏豔、秋收、冬藏、四時安好」五個篇章,收錄近三十道蔬食料理,從春筍到冬湯、菜脯到紅糟,道道順應節氣,貼近土地;從備料到火候,每一步都是靜心練習,每道料理背後,也藏著一段生命對話。正如張慰慈所說:「舌尖上的感受,常常是一種記憶的隱味。」這本書,靜靜陪你走過四季,也邀請你在日常中慢下來,回到生活的本質與初心。★本書特色●結合四季節氣的蔬食料理,展現「快煮慢食」的生活美學。●從「食當季、食當地」出發,實踐貼近土地的飲食態度。●融合散文書寫,透過料理勾勒出親情、記憶與土地的情感連結。●摘自自序〈共享蔬食的美好生活〉:一份真正好吃的蔬食,不該是用醬料來欺騙味覺,當然也不能只用白水燙煮這樣偷懶的方法而成。秉持著心裡食蔬的慈悲初衷,用心投入在不同層次的烹飪工序上,端出來的菜餚淡而有味,就會有很美的用餐心情……●摘自內文〈我家也是咖啡廳〉:我分享料理,一向很家常、很簡單。因為我並非要展現廚藝,只是想鼓勵大家一起動手,更希望讓大家明白,下廚為家人做一頓料理沒那麼難,即使是新手主婦,也可以為餐桌增添色彩。舌尖上的感受,常常也是一種記憶的隱味。一段童年、一個初戀,無論是艱辛的歲月,亦或美麗的往事,如何讓再次的品嚐從嘴裡化成春夏秋冬的芬芳,也成為生活中很重要的美學之一。★各界推薦李絲絲(文字工作者.飲食文化推廣人)__專文作序昭慧法師(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本願法師(佛世界道場住持)__靜心推薦王錦華(鏡週刊人物組副總編輯)張光斗(點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主人)__一致推薦●她用一碗湯,寫出對親人的愛;用一碟菜,煮出對生命的理解。《無肉之歡》不只是一本料理書,它是她與土地的對話,是她用歲月煉成的智慧,是她把「日常」變成「修行」的真實見證。──李絲絲(文字工作者.飲食文化推廣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張慰慈生於南投縣中興新村。2010年回到台灣,之前長期於海外工作。曾擔任大型團隊專業經理人,擅長品牌創建與營運。2011年創立寰宇絲路國際有限公司,以市場開拓諮詢為企業把脈。是皈依二十年的佛弟子。近年以「小院子裡」文創空間,發展志業,提倡友善耕作、健康飲食,友善動物,愛護地球等理念。曾在土城看守所擔任布教老師,並在兩岸的報紙上撰寫專欄。著有《第三張桌子,一杯Latte》、《食禪──一只碗裡的四季風景》、《天還亮著!──一趟在生與死稜線上的旅行》、《我的冤家我的親》。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如水映照的友情──我認識的兩個慰慈姐 ◎李絲絲(文字工作者.飲食文化推廣人) 010【自序】共享蔬食的美好生活 015春暖▍破蛹,春天食筍 026.食譜│雙菇素燒鮮筍▍春日食蔬,真美好 032.食譜│豆芽韭菜燙大地的寶藏│芽菜.食譜│清炒莧菜▍青菜豆腐菜根香 041.食譜│豆腐百匯▍皇帝也愛紅嘴綠鸚哥 046.食譜│涼拌菠菜粉絲 .食譜│蛋皮菠菜捲▍寶藏,把季節風景收進碗裡 052.食譜│季節溫沙拉夏豔▍夏豔上桌,賞心悅目 060.食譜│彩色瓜果炒十錦▍桌上百變料理二三事 065.食譜│絲瓜麵線.食譜│百合絲瓜▍消暑美食材,一朵開在沙漠中的花 070.食譜│火龍果花苞炒鮮菇大地的寶藏│菌菇▍鳳眼果,食在夏季的好味道 078.食譜│醬燒豆腐鳳眼果▍消暑,涼菜少不了 083.食譜│十錦拌彩絲大地的寶藏│椒▍夏日滋養,來鍋好湯 090.食譜│夏日蔬菜濃湯秋收▍醬燒秋色 098.食譜│醬燒山珍寶▍當季食材,裝在碗裡的珍寶 104.食譜│水陸素十錦▍黑色黃金,老菜脯 110.食譜│老菜脯養生湯▍秋涼了,煲一鍋十全蔬食湯 116.食譜│十全蔬菜湯▍秋日吃粥好養生 122.食譜│菱角芋頭十錦粥冬藏▍冬藏乾貨好滋味 130.食譜│猴頭菇麻油高麗菜煮▍冬蔬,口中的煙火秀 136.食譜│冬季時蔬炒十錦▍冬日翡翠黃金宴 142.食譜│芥菜地瓜老薑湯▍紅火料理過寒冬 148.食譜│紅糟素燒豆腐芋頭丸子▍圓滿人生素食錦 154.食譜│十錦菜▍紅紅火火過好年 160.食譜│十錦蔬菜濃湯四時安好▍從煮好一鍋飯開始 168.食譜│彩虹十錦拌飯.食譜|黃豆飯大地的寶藏│雜糧▍好好在家吃飯 178.食譜│咖哩燴米飯▍簡單可以不簡單 184.食譜│番茄雞蛋豆腐羹▍我家也是咖啡廳 190.食譜│家庭簡餐四部曲▍香氣繚繞的蓋飯 198.食譜│蔬食蓋飯▍碗裡波濤 204.食譜│五行珍寶湯▍甜時與甜食的美好記憶 210.食譜│甜食湯水煮大地的寶藏│水之外【後記】無肉之歡之天上人間 218

商品規格

書名 / 無肉之歡 (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
作者 / 張慰慈
簡介 / 無肉之歡 (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結合四季節氣的蔬食料理,展現「快煮慢食」的生活美學。●從「食當季、食當地」出發,實踐貼近土地的飲食態度。●融合散文書寫,透過料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9670528081204
誠品26碼 / 2682939639001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5x21.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如水映照的友情——我認識的兩個慰慈姐
文◎李絲絲(文字工作者.飲食文化推廣人)


我一直覺得,我認識兩個慰慈姐。
一位是我早年初識的她,在品牌、出版與設計領域中,獨立果斷、嚴謹專業,創設「張慰慈工作室」,然後海外打拚,是該領域中堅毅、有能力的女強人。
而另一位,是多年後創立公司「寰宇絲路」,在「小院子裡」與社群平台上逐漸浮現的她。總是以柔軟的心與溫暖的語調,分享生活片段、佛法智慧,將日常點滴的真實故事轉化為療癒與領悟,她以簡單食物為媒,將愛、慈悲與安定帶進人心,點醒並感動好多人。

與慰慈姐相識已經二十五年。人生有幾個二十五年?
各自走過曲折的青春,而我們真正相見的次數卻屈指可數,但我覺得我與她的緣分如水般流長,淡然卻回甘,彼此默默關心、無需濃烈,卻不可或缺。
慰慈姐習慣清晨早起,在我還陷於照顧家人與工作、生活壓力交織的失眠中掙扎時,她的文字早已靜靜出現在臉書上。
那是一種無聲的陪伴,也是一種慈悲的呼喚。
每當我讀到她為疲憊的自己做的一碗湯、一個與兒子對視的微笑,甚至是小院子裡那可愛的虎斑貓小王子,在琉璃光關房壇城的陽光下,晶瑩貓眼仰望天空的樣子……總能讓我眼眶微溼,在忙亂無措的心情中獲得片刻安頓,甚至,瞬間獲得頓悟;然後我會將這份感激在臉書留言給她,這是我們這些年的友情交流。

她曾經分享過一道絕美的「五行珍寶湯」!令我念念不忘,非常喜歡!
那是以山藥、乾蓮花、地瓜、香菇、碗豆仁、枸杞等五色蔬材對應五行、調理五臟,一碗湯呈現極致地優雅,滋味自然豐富,更融入了她對身體與天地的細膩觀照。這正是慰慈姐料理風格的核心──簡樸但不簡單,體現食材真滋味,富含層次卻不過多調味,背後蘊藏更多的生活深意,亦承載對家人與世間的深情。

在她的臉書上,見她為母親張媽媽熬湯燉菜,長途跋涉送至護理之家,只為確保長輩能攝取原味營養;也看過她為兒子細心準備補元氣的料理,無論葷素,都蘊含一位母親真摯的情感與心意。這樣的「做菜」,從來不只是為了吃飽,而是為了安頓一個家庭的情緒與關係,更是她自己對生活的修行與回應。

《無肉之歡》是她蔬食生活的凝鍊與實踐。
二○一七年,她出版了《食禪──一只碗裡的四季風景》,並將這本書送給我,那時我便感受到她內在的轉變:從職場上堅毅的工作者,逐漸蛻變為以食物修行、以文字渡人的生活行者。而今,新作《無肉之歡》,更是她近年蔬食生活的凝鍊與實踐。書中不僅記錄了許多當令蔬食的菜譜,更呈現了她如何將佛法、禪意與飲食智慧自然融合於日常的鍋碗瓢盆之中。

她的料理,從來不是為了彰顯技巧,而是為了呼應四季、對話自然。我特別喜歡她那道簡單的「絲瓜麵線」,加入些許切碎的鹹鴨蛋白,讓熟悉的家常菜頓時多了一份層次與亮點。她的料理與其說是烹調,更像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從選材、備料,到細火慢煮,每一步都是生活的安頓、身心的安靜。

我也曾經無肉不歡,然而不久前跟朋友在一場高級和牛餐廳的餐酒聚會上,卻讓我因一次吃進過多高油脂的肉類,而感到極度身心不適,那整晚的飽脹感與罪惡感,讓我覺悟:美味豐盛與滿足,我必須下另一種定義了!
這些年,自己在家做菜的次數增加,調味越來越淡,對食材的選擇也更原味自然,記得上個月因受邀拍攝眷村美食節目,我做了一道「眷村四寶湯」,只有雞蛋、番茄、青江菜與豆腐入了煮麵湯,撒蔥花即成,一樣繽紛有味!而這份飲食轉變,除了年歲漸長,考慮身心健康使然,也正是慰慈姐長年以來所潛移默化的飲食觀念影響。

我認識兩個慰慈姐,但最打動我心的,是安住現在的她!
這個走過人生風霜、歷經生死、熬過煩憂,卻始終選擇用慈悲之心回應世界的她,如水柔軟,卻有力量!

她用一碗湯,寫出對親人的愛;用一碟菜,煮出對生命的理解。
《無肉之歡》不只是一本料理書,它是她與土地的對話,是她用歲月煉成的智慧,是她把「日常」變成「修行」的真實見證。

願您打開這本書,也能如我一般,在一碗熱湯、一口蔬食中,嚐到豐盛,嚐到安心,嚐到人生最靜好的滋味。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共享蔬食的美好生活


熟悉《食禪》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從推廣友善土地的觀念開始,重建大眾的飲食態度。當初書中談了許多人與食物的關係,雖然不只是素食,但提倡支持自然農法與有機栽種,無形中也避免了許多生命在生存空間裡被毒害身亡的厄運。
關於吃素這件事,我從不把它當成進入修行的門檻,也不喜歡用戒律來談,但它的確是一種值得推崇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更重要的是,這不光指佛教徒,而是適用於所有想為地球生態盡一分心力的朋友。我自己也經過一段很長的心路歷程,才慢慢養成素食習慣。即便現在,若與友人同行,為了不給人平添麻煩,我這個以蔬食為主的人,依然能用很多不同方式來圓滿一餐。重點是,關於「吃肉」這件事,我早已不再有任何欲望或念想,這是最大的轉變。
有一次,兒子休假回家,剛好那天他施打了第二劑疫苗。據他說,果真比第一劑的反應大些。為了慰勞他,我當晚做了他最愛吃的紅燒豬尾。菜一上桌,他胃口大開,馬上狼吞虎嚥起來。一轉眼,那一小鍋由他獨享的燒肉眼看就要見底。最後一塊尾巴尖,他夾在筷子上,反覆看了好久,卻一直沒入口。
我好奇地問:「怎麼了?」
他說:「這尾巴尖形狀完整地呈現,看了聯想起來,著實心裡有些不忍。」
我微微一笑:「你有吃素的種子喔!」
他有些不解地追問:「種子?是啥意思?」
「那種子就是慈悲呀!當你不忍心時,那個升起的心念,已經大過口腹之欲許多,那麼,當這顆慈悲心升起時,心裡自然就有了一塊更柔軟的地方。」
他點點頭,表示同意,又接著問:「媽媽的意思是,有一天我會自然而然地吃素?」
這回換我點頭:「這一點也不奇怪呀,而且這是你自己經歷的過程,順著自己的真心走下去,會形成一種溫暖又強大的能量喔!」我認真地給了他鼓勵。
自小,我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用引導的方式,循循善誘、從做人處事上下手,再加上自己以身作則,從不強押著他只按照我的方式行走。奇妙的是,最後我們總是會在相同的價值觀裡,去面對這個世間的種種面貌,這一點,我一直很感恩,也很感動。在品德培養上,他一直沒讓我操太多心。我深信「溝通」──用好好說話的方式,彼此尊重不同的意見,最後都能皆大歡喜。
我曾在昭慧師父的臉書上,看到大愛電視台訪問性廣法師與她二人對談素食,她們也都是以善誘的方式,將素食觀念推廣給玄奘大學的學生。生活中,偶爾會見到某些佛教徒帶著驕傲的態度,去指責沒吃素的朋友,最終引起許多人對佛教徒的厭棄,這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修行」這件事,指的是修正行為,修正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指責別人。否則,就算吃了素,對旁人的那個瞋心與慢心絲毫不減,反而讓茹素這件美好的事,成了行走在菩提道上的路障了。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會經歷不同的因緣,若能處在好因緣裡,最重要的是感恩,而不是覺得高人一等,這是我常提醒自己與孩子不要忘記的事。我們若有慈悲心,受惠的終究是自己,因為不起煩惱,生活當然自在。
回台工作後,我因為常替本願師父做飯,所以開始在《自由時報》書寫蔬食專欄,才讓我在無肉料理上多下了一點功夫,這也是為什麼偶爾我為母親和兒子烹煮與他們日常飲食不同的無肉料理時,他們總能開心享用的原因。
一份真正好吃的蔬食,不該是用醬料來欺騙味覺,當然也不能只用白水燙煮這樣偷懶的方法而成。秉持著心裡食蔬的慈悲初衷,用心投入在不同層次的烹飪工序上,端出來的菜餚淡而有味,就會有很美的用餐心情,這也是我想重啟食禪課的原因。課程裡不僅僅花時間教大家做幾道功夫菜,更多的是來交流如何在生活態度上有些轉變,進而提升自我,讓身心都能豐盛俱足。
獻上這本《無肉之歡》,希望和所有朋友共享蔬食帶來的美好生活。

試閱文字

內文 : 破蛹,春天食筍

春筍代表著繁茂,也象徵著一種旺盛的生命能量,
筍尖破土的力道是非常強韌的,
就和蝶破蛹後,迎來新生的生命新旅程一般。


春天是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季節,也是新一年為首的初季;而夏天則延續這向榮景象,朝著繁茂旺盛走去的植物生長旺季。我在《食禪──一只碗裡的四季風景》這本書裡,在飲食觀念的推廣上,首重「食當季、食當地」這樣的生活態度。
「筍」在台灣是四季生長的作物,但以春筍與冬筍尤為鮮美。唐代白居易有〈食筍〉詩一首,對春筍的美味形容得十分貼切。其中「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更是代表。

〈食筍〉
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
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
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
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我們常聽到人說「雨後春筍」,指春天下雨後,竹筍一下子就長出許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湧現。所以,春筍不僅代表著繁茂,也象徵著一種旺盛的生命能量,試想它從土裡冒出頭的那一刻,破土的力道是非常強韌的,就和蝶破蛹後,迎來新生的生命新旅程一般。
春筍與冬筍雖同為孟宗竹所產,但冬筍若埋於土中未即時採收,會逐漸乾枯;而春筍埋於土中發芽後,則會逐漸長成孟宗竹。竹山盛產的麻竹筍最為盛名,產季約為每年四月至十月,除了新鮮食用,也可以經過加工處理,製成筍乾、醬筍等再製食品。五月過後,更是綠竹筍大出的時節。
我是出生在台灣的外省第三代,小時候因與祖輩同住,家中三餐都是濃濃的外省菜口味。我的祖籍是安徽,但奶奶是湖北人,這位張家廚房的大總管有著一手好廚藝。鄂菜是中國十大菜系之一,原以河鮮魚饌為主,但因為爺爺以前工作的關係,總是大江南北調派著居住地,因此幾乎每個省分的特色菜,奶奶都能上手,這是我幼年記憶中很重要的一個生活片段。記憶裡,吃筍,在家中是大事。只要聽老人家說一句「燒兩支筍來解饞」,當天餐桌上的菜色肯定會有一套特別的搭配。
筍子因為切工的不同,口感會有很大的差異,搭配的烹飪方式當然也就會有很大的不同。但無論哪種做法,有經驗的掌廚者都會告訴你「過一次水」是很重要的一步。筍買回家後,要連殼放進冷水鍋裡,煮到沸騰後撈起放涼,再收冰箱保存,而後才好另做其他料理的安排。看似一個小小的步驟,卻對最後入菜時的鮮美有著大大的影響,這也是中式料理頗耐人尋味之處。過一趟水的筍,就像我們說的小孩轉大人的過程一樣,生理上的發育完成,加上心理上的成熟度也到達某一個階段,脫去了生澀,往立言立德的人生目標前進。過了水的筍也是這個道理,已經將苦味瀝掉,留下的鮮甜,正是最精華的展現。
春天的筍幾乎百吃不厭,既然白居易說「經時不思肉」,那麼我們就換個口味,做一道雙菇素燒鮮筍,為春夏兩季的美好,再添一抹芬芳吧!


食譜|雙菇素燒鮮筍

食材
筍2支、乾香菇數朵、杏鮑菇2小朵、生豆包2片、薑2片、九層塔數片。

備料
1將兩支筍帶殼放入冷水鍋中煮滾,聞到沸水中筍的氣味即可撈起,放涼後剝殼,切塊備用。
2將乾香菇放入冷水中泡軟後備用。
3生豆包用平底鍋以小火煎至兩面焦黃。
4杏鮑菇用滾刀法切塊,放入鍋中中火煎熟(兩面微黃備用)。

烹調
1平底鍋熱鍋放油後,加入泡軟的香菇與薑爆香,放入筍塊翻炒後,倒入清水(淹沒材料)。
2水煮滾後,加入醬油適量,轉中小火燜煮15分鐘(若湯汁太少要適量添加)後,加入杏鮑菇塊與整片豆包繼續燜煮3~4分鐘,大火收湯汁(喜食甜者可加入少許黃砂糖)。
3起鍋前,加入少許九層塔,並將整片豆包用料理剪刀剪成條狀,稍做翻拌後一起盛盤,上桌。

附註
春天的蔬菜繁多又鮮美,筍若做了醬燒便容易在餐桌上作為主菜,搭配其他各式青蔬,不同的料理方式即可以滿足味蕾的不同需求,在視覺上也比較豐富。春天食筍,在素食料理中是美味之首。



圓滿人生素食錦

十錦菜又名十香菜,
「十」就是全,十全,當然十美,人生就圓滿了。
當有一天你走過千山萬水,
兩鬢生出華髮,你就會記起這道菜……


前陣子有朋友為了農民曆的存廢與否,在臉書上展開一場筆戰。我個人認為,適度運用並同時保留民族的文化傳統沒什麼不好,尤其華人血脈是由一個古老又龐大的多民族體系,幾經變革匯聚而成,涵蓋各種語言、人文風俗、生活習慣與風土民情。這些老東西加上現代的新思維,反倒讓華人文化的發展更加燦爛,也增添了不同層次的豐盛──我是為此極度痴迷的人。
一如農曆的正月,無論時代如何進步,歲月如何演進,過舊曆新年始終在華人社會裡擁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在台灣的外省家庭裡,與過年緊密相連的年菜,始終有那麼幾道隨著世代流傳下來的代表菜餚。這就是家傳與家學的影響,也是文化的繁衍與流傳。「十錦菜」或所謂的「十香菜」,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幼年與祖輩同堂的日子裡,這是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素年菜,也是在年節期間大魚大肉當道的年菜桌上,最受家人青睞的前三名素菜。早些年,這道菜都由奶奶打理,每年的搭配會有些許不同,但不變的是總有那麼幾種菜作為基底,再加上其他配料。而「十」不會改變,代表的是豐盛,也是繽紛。家中老人常說,最重要的「十」就是全──十全,當然十美,人生就圓滿了。
奶奶走後,爺爺每到過年總思念著這道十錦菜的滋味,遂由媽媽接手繼續延香。等到爺爺離世後,頭兩年年夜飯桌上還能見著它的蹤跡;後來父母身體日漸衰微,母親總是叨念著這菜的準備工作太複雜──又洗又切,至少得花上一整天才能全部料理完畢。漸漸地,就讓它從年菜菜單裡缺席了好幾年。
而我每次過年回家吃年夜飯,不見十錦菜,心裡一下子像有個大窟窿般,總覺得空蕩蕩的,後來便自告奮勇承接下這道菜的料理工作。三年多前,父親離世,我成了戶長,也理所當然地接下了廚房裡的所有工作。自此,十錦菜在我家的除夕夜,再也沒缺過席。
特別介紹十錦菜有幾個重要原因,一是過年期間大家普遍吃進太多脂肪與蛋白質食物,相信換個清爽的菜餚,無論對胃口提升和健康都有大大的幫助。二是這道菜冷食、熱食皆宜,只要費一次工後,分裝小包冷凍,食用時無論單吃或是做為基底變化,都很方便。綜合上述好處,就會覺得花點時間來料理這道菜餚,其實非常划算。今年過年前,我就花了一點時間做了好幾大盆,從過年到現在,一包包拿出來解凍後,一次次變著花樣上桌,家人的驚喜卻每次都絲毫不減。
「十錦菜?我吃過嗎?」孩子曾在我剛掌廚後,一臉狐疑地問過我這個問題。
「當然。只是你那時年紀小,只記得那些大雞腿、紅燒肉。」我在一旁竊笑。
他又問:「那為什麼你總掛念這道菜?」
我莞爾。孩子呀,當有一天你走過千山萬水,兩鬢生出華髮,你就會記起這道菜的……那不是柴米油鹽的味道,而是對家人的思念,是親情為生命帶來的苦與甜。時候到了,就品得出它的芬芳。我在心裡回答著,這就是家傳的力量與溫暖。


食譜|十錦菜

食材
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芹菜、香菇(乾貨尤佳)、豆干、桂竹筍、高麗菜、四季豆、金針菇。
(以上前六種可以做不變的基本材料,後四種可依個人喜好替換其他食材,例如青江菜或乾金針菜。)

備料
1白蘿蔔(削皮)與胡蘿蔔洗淨後,切絲備用(建議用手工切,不需太細,反而具有口感)。
2黃豆芽洗淨後,摘去根部;細管芹菜洗淨後切段(可參考備料1的長度);乾香菇用水泡軟後切絲(泡過的香菇水可先保留起來)。
3豆干先切薄片,再切絲(粗細以不易斷裂為原則)。
4桂竹筍洗淨後,撕成細條,再切段備用。
5高麗菜與四季豆洗淨後,切絲備用。
6金針菇洗淨後,切去根部,總長度切半,整理成一絲絲分離備用。

烹調
1炒鍋熱鍋後,放少許油,倒入備料1快炒,至八分熟關火,加少許鹽拌炒後,起鍋備用。
2洗鍋後重新放油,中火放入黃豆芽,可加入少許香菇水(蓋上鍋蓋)燜煮20秒,接著倒入芹菜段與香菇絲,以少許鹽與醬油調味,炒至八分熟即可起鍋備用。
3後面食材,按照上述步驟,依序炒至八分熟後備用。
4最後將鍋具洗淨、加熱,開中火,將十種八分熟的食材全數倒入(不用再放油),用筷子快速拌炒翻動食材,補足剩下的兩成熟度後即可關火。
5最後依個人喜好調整鹹度或添加胡椒粉等佐料,可即食,也可放涼做冷盤。

附註
建議一次多做些,冷卻後,分裝小包冷凍保存。可陸續食用,亦可日後用作素湯麵、素炒麵,都是十分美味的料理基底。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結合四季節氣的蔬食料理,展現「快煮慢食」的生活美學。
●從「食當季、食當地」出發,實踐貼近土地的飲食態度。
●融合散文書寫,透過料理勾勒出親情、記憶與土地的情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