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台灣味 下冊: 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
作者 | 胡川安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說不盡的台灣味 下冊: 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這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各種文化的交融。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轉變成了自己…… |
作者 | 胡川安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說不盡的台灣味 下冊: 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這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各種文化的交融。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轉變成了自己…… |
內容簡介 這是一場多元台味的飲食探索,從世界各地傳入的各種風味,落地生成那些有點相似、卻又不太一樣的舌尖印象…… 台灣飲食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同地方來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繼續往其他地方發展,例如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本來不是台灣原有的食物,卻能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如果沒有這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跟著胡川安老師,從飲食考察的角度一起探看這些透過多元文化交融出的料理,以及運用我們土地長出來的食材,是如何改變並創造出新的、專屬這島嶼的台灣味。 一起來探看多元文化交融出哪些台灣味:❖日治時代就吃壽喜燒?原本的壽喜燒是用煎的而不是火鍋?❖台灣人愛吃火鍋,但其實鍋物料理幾乎都是外來的?❖來自外省手藝的小籠包怎麼變成台灣代表美食?❖台灣本來沒有甜的擂茶?❖台式早餐的經營模式其實是來自麥當勞? 這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各種文化的交融。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轉變成了自己……
各界推薦 【知味推薦】Hally Chen|飲食記錄作家吉雷米|台語節目主持人、文化觀察者李文成|《一歷百憂解》Podcast製播人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鄭順聰|台文作家盧建彰|導演、作家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在日本、巴黎、美國和加拿大生活過。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華文朗讀節策展人,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編著十餘本書,著有《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和食古早味》、《絕對驚艷魁北克》、《東京歷史迷走》、《京都歷史迷走》、《權衡:孫子兵法教你亂世中的生存之道》、《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與《記憶台灣》二冊,編有《重新思考皇帝》、《故事臺灣史》四冊、《故事東亞史》二冊。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落地後轉生出新的台灣味/曹銘宗知味推薦/Hally Chen、吉雷米、李文成、鄭順聰、盧建彰、謝仕淵自序 不斷融合與創新的台灣味前言 了解飲食文化,為了吃而相聚 PART 1 日本味在台灣01鐵路便當──移動中品嚐到的飽足滋味02天婦羅、甜不辣與關東煮──從炸物到煮物都美味的日本代表食物03壽喜燒──像火鍋又不是火鍋的醬香04鰻魚飯──從養鰻到吃鰻,日本來的鮮香蒲燒味05鐵板燒──用煎鏟帶你吃出鮮美與原味06咖哩──從印度經過日本傳來的香味07涮涮鍋──感受食物旬味的暖呼呼料理08泡麵──相傳來自日本,再創出台灣獨到口味 PART 2 他鄉成故鄉的滋味09沙茶與沙茶火鍋──來自潮汕的獨特風味,已成為日常10酸菜白肉鍋──寒冬中最適合圍爐享用的鍋物11麻辣鍋──面對冬天時,最好的熱辣選擇12眷村菜──混融出的那股家鄉味13餃子──可以一起製作、一起分食的歡樂元寶14小籠包──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一味15燒餅、油條與豆漿──充滿外省記憶的台灣早餐16馬祖菜──在台灣也吃得到的福州料理17江浙菜──慢慢融入台灣人味蕾的舊官菜18米干──來自異域的味道19滷味──口味多樣、冷熱皆宜的下酒良伴20高粱酒──兩岸對峙下形成的金門印象21普洱茶──黑茶在台灣茶界的華麗轉身22擂茶──客家傳統再創造的茶飲 PART 3 西方味在台灣23牛排──老牛排館與台灣人的牛排體驗24法式料理──在台灣,精緻餐飲的愉悅分享25西班牙料理──一場宛如詩的料理體驗26台灣咖啡──第三波咖啡浪潮後的全民飲品27台式早餐──便宜、多樣又方便的早餐選擇
書名 / | 說不盡的台灣味 下冊: 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 |
---|---|
作者 / | 胡川安 |
簡介 / | 說不盡的台灣味 下冊: 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這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各種文化的交融。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轉變成了自己……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8296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82966 |
誠品26碼 / | 2682949799009 |
頁數 / | 23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9*13*1.5cm |
級別 / | N:無 |
適用年齡 / | 國中以上 |
推薦序 : / 落地後轉生出新的台灣味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這是台灣的飲食傳奇!由胡川安教授召集、每個月一次的「川安會」,選擇不同、有代表性的餐廳,邀請他的朋友聚餐,每次十多人至二十多人,自2021年至今,已吃過幾十家各種料理的人氣餐廳。
這樣密集而長期的「田野考察」,為他撰寫的新書《說不盡的台灣味》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增添了很多「第一手資料」。
台灣多元的飲食文化,由歷來不同的族群引進,包括南島語族原住民的小米、陸稻、野菜及山海物產,大航海時代荷蘭人、西班牙人帶來歐洲、美洲、南亞、東南亞的農作物,明清閩粵移民帶來原鄉的美食、小吃、祭祀食品等,日本人帶來的和食、洋食,戰後中國各省移民帶來的各種菜系及融合的眷村菜,東南亞配偶、移工帶來的越南菜、印尼菜、泰國菜等,以及台灣富裕社會吸引的歐美、日本等全球異國料理。
胡教授曾跟我提及一個飲食研究的概念──「不斷再創造的傳統飲食文化」,指飲食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流動的過程,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傳統。
以日本為例,日本人善於改良外國食物,最後變成日本傳統,其中有些傳統其實不過百年。例如:味噌源自中國豆醬,拉麵源自中國湯麵,焙煎胡麻醬源自中國芝麻醬,菓子パン(kashipan)把和菓子加入西方麵包(紅豆麵包),日式咖哩把果泥加入印度咖哩,日式炸豬排源自歐洲料理,日式涮涮鍋(shabu-shabu)源自中國北方涮羊肉火鍋,日式燒肉源自韓國烤架烤肉。
多年來,台灣也是以這樣流動交融的能量,成就多元族群建構出的飲食文化,因底蘊深厚而展現的創造力,堪稱台灣的軟實力。
例如一1949年才因外省移民帶進台灣的小籠包,透過名店的好技術與好手藝,在台灣誕生出獨特的「黃金十八褶」,以其口感好、麵皮薄、有滋有味且賣相極佳的特色,從江浙小點成功轉型為風靡全球的台灣代表食物之一。
胡教授長期鑽研日本飲食文化,已出版《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等專書,而這本新書也有很大篇幅介紹「日本味在台灣」,包括咖哩、天婦羅、關東煮、壽喜燒、涮涮鍋、鰻魚飯、鐵板燒等。
書中也談「他鄉成故鄉的滋味」,介紹戰後逐漸在台灣發展出的中國味,包括江浙菜、沙茶火鍋、酸菜白肉鍋、麻辣鍋等。胡教授曾旅居歐美,所以也介紹了「西方味在台灣」,包括咖啡、牛排、法國料理、西班牙料理等。
台灣的美食小吃,雖然可探索源流,但在台灣經過融合、創造並成為傳統的美食,其意義更加重要。各種飲食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在烹飪上除了取用台灣在地的物產,彼此之間也會相互影響,造就出台灣多元混融、孕育創新的飲食文化。
/ 食物不只是飽足,更是文化的載體與人情縮影。尤其台灣這樣的移民國家,一碗飯、一盤菜,時常蘊藏不同族群的文化交融。當「地方再生」淪為觀光包裝,飲食文化被「美食節」簡化成網路關鍵字的時代,作家深入田野,重構文化背後的真實脈絡,就顯得很可貴。
胡川安老師以「飲食文化」課為起點,化身飲食偵探,走訪路邊攤、家常菜、三星餐廳與食材產地,展開一場以味覺為經、田野為緯的文化書寫之旅。
《說不盡的台灣味》兩冊書分別聚焦「風土滋養」與「多元交融」。從滷肉飯、珍奶到辦桌菜,從在地食材的原味展現,到跨文化激盪出的新風貌。每一道料理背後,都是一代人的痕跡與生活敘事。
作者用自己的人生體察、記憶與味覺,感受台灣飲食不同地區的流變、風土的差異,以及其中交織的人情故事。透過他的輕快筆調和深入觀察,讓味道成為門道,帶你讀出台灣味的千滋百味。無論是研究者、料理人,還是單純愛吃的你,都能在這兩本書中找到台灣飲食豐富的趣味和魅力。
──Hally Chen(飲食記錄作家)
身為定居台灣十多年的法國人,我深深體會,真正理解台灣,不能只靠旅行與書本,而是要走進菜市場、聞進巷口小吃攤、坐進餐廳裡與人一起吃飯。食物,是台灣最深情的文化語言。
這本書是一趟穿越時空的飲食旅程,從鐵路便當、麻辣鍋、眷村菜,到牛排文化、西班牙料理到咖啡浪潮,每道料理背後都是故事與文化的堆疊。
作為法國人,我特別關注書中對法式料理在台灣的描寫。真正打動我的是,台灣廚師不是模仿,而是以尊重風土的精神,創造出有土地氣息的「台式法菜」,展現文化交流中最美的再創造。這本書像一場長餐,不只讓你飽嚐滋味,也讓你讀進台灣與世界交會的風味與情感。推薦給每一位想認識台灣、理解文化的人。
──吉雷米(台語節目主持人、文化觀察者)
近年來幾乎所有關心台灣史的學者專家,都在努力尋找一個答案:如何讓我們印象中這些有趣、卻在大眾記憶裡生硬的故事,變得更加美味可口?
胡川安老師結合自身對美食的品味與台灣料理的熟稔,在過去幾年穿梭在不同城市、試圖幫這些融合大江南北的美味佳餚找尋它們的DNA,自米其林三星到路邊小吃,都有一段跟味覺一樣鮮甜可口的獨家歷史故事。
透過真切的觀察與文字,作家讓本來只是充斥笑聲與嘈雜的餐桌、車水馬龍的餐廳,成為了街頭巷弄、任何家戶都有的歷史博物館,讓美味之外更看見台灣四百年文化交織出的味蕾狂想曲。
──李文成(《一歷百憂解》Podcast製播人)
常常在台灣品嚐某道飲食時,因舌頭愉悅讓腦袋喚起記憶,口中胡亂道出:「我記得這是怎樣?但好像又不是這樣?到底是哪樣!」去查谷歌,叫喚AI,往往是一堆凌亂且不確定正確性的資訊。那就翻開《說不盡的台灣味》,這兩本是台灣飲食的小百科全書,有胡川安博士為你主講,先以自身的經歷如YT影片般帶領著你穿越不同的文化,走南闖北,無所不嚐。
其具備深厚的學識,強大的資料彙整能力,更有親身的品嚐、廣闊的交遊、全面的視野,告訴你這一系列飲食在台灣的發展──這是缺乏體驗、感情冷漠的AI所沒有的。更勝AI的,是這位饕客、學者、漫遊者三體合一的作家,文字平易,見解獨到,好讀好順又好懂,好客好吃好走踏,一道知識脈絡就此get!一本書把台灣味全都包起來!
──鄭順聰(台文作家)
胡川安這書寫得真好啊。我和妻都愛吃,交往的朋友,也多懂吃。過往廣告公司有個風氣,因為大家工作時間長,因此,為了慰勞員工,當主管的常常請吃飯,有時慶祝比稿成功,有時只是凝聚感情,加上要培養品味,好滿足客戶對廣告作品的要求,因此,通常會找好的餐廳、館子聚餐,一週吃上個幾次。於是,川安書中的館子,我多數吃過,在閱讀的時候,那環境的氣氛、菜色的滋味,都立刻重現面前,臨場感十足,真是非常棒且立體的讀書經驗。
但,我覺得,最精采的不是那食物菜色本身而已,而是後面的故事。我也會好奇,四平小館的酸菜白肉鍋怎麼來的?信義路那個離廣告公司很近的太和殿,說港星常去吃,那麻辣鍋又怎麼在台灣出現的?或者那個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想起一定要吃的米干,又是怎樣的來歷?
輕鬆愉快的語調,對故事的好奇,就是這本書的模樣,我讀來,就好像跟川安同桌,聽他一貫帶著遊戲般的笑容,卻道出食物背後的歷史,那總是讓我感到驚奇,並且深深著迷。
飲食考察,十分辛苦,川安每天都得跑十公里好消耗熱量,我們讀這書,倒不至於得到過度的熱量,反而是咀嚼了熱力十足的故事,就請各位享受美食,又沒有負擔!
──盧建彰(導演、作家)
川安經常對自己南北奔波的飲食體驗,謂之「辛苦的考察」,這些讓人口水直流、羨慕不已的行程,如今出版為《說不盡的台灣味(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與《說不盡的台灣味(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這兩冊書。
我們偶爾會在台南的餐桌上相遇,理解這個過程,「果然辛苦!」在各種誘人的美味裡,要穩住很不容易。
川安認為味覺評價經常似是而非,缺乏有系統方法,飲食經濟行銷語言過於淺顯,難以展現食材與廚藝交會的深刻層次。他因此主張要動用各種感官品嚐味道,也要能辨識存在於各種食材中的風土原味,才能將味道消化、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於是餐桌上的川安,要吃要聞要問要聽,真的很忙碌。
我可以見證「飲食考察太辛苦」,各位讀者還是先讀書比較快!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自序 : 不斷融合與創新的台灣味
童年有些關於市場的回憶,像是穿梭在鹿港的公有市場中,父親帶著我買高級的烏魚子,也會停留在肉圓店和麵線糊吃個早餐,而鹿港知名的那幾家中山路上的肉包店,老媽有時候會指著其中一家說:「那是你爸前女友開的。」
香氣四溢的肉包店,似乎因為前女友的關係從沒吃過。
後來我的市場記憶則跟外省眷村有關。從鹿港到中壢工作的父親,帶著我們住到忠貞市場旁,這裡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味道,一早香氣四溢的米干會從市場深處飄出來,有些人帶著蛋請老闆加在米干中,讓準備上工的人活力滿滿。
父母親在中壢經營工廠,兩百多個工人幾乎都講客家話,有時工作的空檔,他們會拿起各式各樣的菜包給我吃,最好吃的菜包會在市場的小攤,中午不到就賣完了。
我的生活經驗穿梭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中,長大以後到各個地方定居、旅遊,從日本、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法國,不管是路邊攤到高級餐廳,都是我大快朵頤的地方。
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經驗,讓我回到台灣後,想著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不同文化的交融。往往我們說到「傳統」、「歷史」的時候,都會以為過去有一個不變的事物存在著。但是,台灣的飲食文化不停地改變,在歷史過程中,這個西太平洋上的島國和周邊文化一直有著密切的交流,我們從日本接收了便當、天婦羅、壽喜燒、咖哩、涮涮鍋、鰻魚飯、泡麵等飲食文化。
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變成了自己。我從歷史和文化變遷來說明台灣兼容並蓄的過程,原本他鄉的料理會變成故鄉,像是以前台灣本來沒有什麼鍋物料理,但不同的移民帶來了沙茶火鍋、酸菜白肉鍋、麻辣鍋,展開了我們的鍋物旅行。
台灣特別之處在於不同地方來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可以往其他地方發展,像是鼎泰豐的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普洱茶……,本來都不屬於台灣的食物和飲料,可以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甚至有些成為台灣之光。如果沒有這塊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
從西方來的料理,牛排、法式料理、西班牙料理,還有咖啡和台式早餐,這些不同的飲食文化,在台灣變成早餐、午餐或晚餐,有些甚至變成了米其林的星星餐廳,有些轉化為台灣的日常。例如台式早餐就是從麥當勞的管理制度學習而來的,成為我們現在每天很習慣的餐飲文化。
台灣與世界餐飲文化交流的過程,我認為沒有一方壓倒一方,或是一方被另外一方所吸收的問題,而是從世界不同地方來的人,用創意、用我們的土地長出來的食材,改變並創造了新的屬於台灣味的過程,我寫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台灣味,持續創造中。
內文 : 米干
──來自異域的味道
我還記得以前中學的老師問我:「你哪省人?」
我不知道他在問什麼,回答:「台灣啊!」
後來我到中國,他們好像聽到我講話,也很少將我視為台灣來的,只知道是從南方來的,但沒有跟台灣聯想在一起。在四川的時候,也很多人一直跟我講四川話,以為我的川安跟四川有關係。
爸爸出身鹿港,媽媽是南投人。祖父和祖母都講著很典型的鹿港海口腔閩南語,外祖父母講台語,無法用北京話溝通。
後來我才知道自己語言上發音的特色。父親離開鹿港,在中壢高商教書的時候,我們住在龍岡地區,這裡是全台灣外省族群比例最高的地方,所以我從小對於附近的外省口味也很熟悉,除了麵食類,最有特色的就是米干。
台灣的滇緬記憶
龍岡在哪?在中壢南邊,還包含了八德和平鎮的部分地區,其實就是三不管地帶。一九五一年從泰緬邊境「金三角」來的孤軍大部分移居這裡,剛好也是鄉鎮的邊緣地帶。
這裡有很多軍區,路上很多軍人。父親因為是公教人員,以往常帶我去附近的軍公教福利中心或忠貞市場買東西。以前的米干店都沒有招牌,非常簡陋,只有散發出各式各樣的香氣,混和著香料的味道。
米干據說來自雲南,但我在昆明飲食考察的時候沒有看過。米干是來自中國、緬甸和寮國邊界的普洱市,普洱人早上就跟米干結緣,但他們吃的是「豆湯米干」。米干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如果在廣州,會把它叫成腸粉;如果在西安,會把它叫成米皮,就是米做成的粉餅。
普洱的「豆湯米干」是用豌豆磨製而成,不是我們一般豆漿中所用的黃豆。豌豆粉熬煮的濃厚豆湯,將米干泡在湯中,加入豬肉和豆芽韭菜,成為普洱人早餐的重要記憶。雲南大山大水,豆湯好吃的原因在於用山泉水將豌豆粉和水一起混合,再用鐵鍋將豌豆味熬煮出來,成為「豆湯米干」香味濃郁和營養的祕訣。然而,「橘逾淮為枳」,所有東西跨越了文化邊境就不同了。
米干的原料是米,所以來台灣的米干很多都用在來米製成米漿,接著在圓盤上鋪米漿隔水蒸熟,米皮脫下之後掛到桿子上冷卻,切成一條一條像麵的樣子。有些店家會用緬甸的米製作,有些用手做,有些則用機器。
龍岡的米干比較有特色的店像是「國旗屋」,原來矮小的房子外面掛滿國旗,旗海飄揚,甚至附近桃園市政府規劃的「雲南文化公園」沒有什麼雲南的文化,只有滿滿的國旗。如果不知道的人,還會以為雲南文化跟我們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有關係。但米干或許就是台灣人的「雲南文化」記憶吧!
流轉的米干
本來叫「九旺米干」的這間店,為什麼改稱「國旗屋」呢?在店內的介紹中可以知道,民國三十五到四十一年,老闆的父親在緬甸打游擊戰,隨身帶著一面母親縫製的國旗。後來到了忠貞新村,父親死後二十年,在遺物中發現那面有血跡的國旗,成為國旗屋的由來。
國旗屋對於國旗的信仰或許比製作米干更有興趣,現在每年十月十日在雲南文化公園有升旗典禮,都是由國旗屋帶頭。來此看到國旗飄揚成為一種特色,但米干還有別家可以吃。
我個人喜歡的是「阿美米干」。老闆跟著國軍打游擊,認識了傈僳族姑娘阿美,就把米干店叫「阿美米干」。創業超過四十年的阿美米干,仍然堅持用手工製作,湯頭是用黑豬的大骨熬的,雖然說是雲南的「傳統」,但米是用台灣的在來米,豬也是台灣豬,所以可以說都在地化了。
米干中會加豬肝、蛋花或荷包蛋,但在營養已經頗豐富的湯頭中,為什麼還要加這麼多蛋白質呢?如果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應該是當年孤軍在雲南顛沛流離,沒得吃,也缺乏營養,饑荒餓死了數千人。來到龍岡之後,生活條件改善了,本來沒有這些營養食材的米干也增加了這些東西,那是對於飢餓回憶的反應,對於吃飽穿暖的想望。所以龍岡米干已經不是雲南的米干,而是屬於台灣這塊土地上融合出來的新食物。
異域故事
龍岡有幾十家的米干店,其中阿美米干的第二代,也是金三角文化基金會的執行長李福英,我都叫她福英姐。她小時候住在金三角,中學的時候才來到台灣。有一次我因為文化部的專案計畫,帶著攝影團隊去採訪。
「你必須問你自己是誰,才知道你要往哪裡去。」福英姐說。
有故事的人,說起故事就不同。
福英姐說,在龍岡附近的米干和雲南菜,很多都是他們的企業經營的,整個街區都是當年滇緬異域的孤軍。因為有著共同的背景,凝聚力強,在新的時代才能說出不一樣的飲食文化故事。
民國六十五年,福英姐跟著媽媽饒八妹從金三角來到桃園忠貞新村,出身雲南傈僳族的媽媽,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做米干,後來擺起了小攤。
如果來龍岡的話,會發現米干店不只午餐的時候開,往往早上八點就開門,可以當早餐,還有些六點就開,一直開到晚上十點。如果是六點開店,四點就要起床準備。
「我以前一輩子最討厭米干,想要掙脫這些東西。雲南的、戰爭的記憶,有很重要嗎?」福英姐說:「民國八十年,麥當勞或三商巧福的連鎖店快速展店時,我看著麥當勞的員工手冊,想著米干店怎麼進去百貨公司的地下街。」
明亮的百貨公司,吸引著從金三角來的福英。然而,跟隨著別人創業,那畢竟不是自己,展店的結果還讓米干店差點倒閉。重新盤整後,她才知道自己從小的戰爭記憶,才是帶不走的東西。
重新思考自己的故事後,整合了龍岡附近的街區,讓每家米干和雲南菜都有特色,而且結合新的飲食文化,讓年輕人也喜歡來。異域故事館中有一間「癮食聖堂」,以前忠貞召會所改的餐酒館。以雲南菜為基底的餐酒館,腐乳臘肉手桿薄餅,其實就是混合雲南氣味的披薩,配上起司,兩者的味道神奇絕配。
再點了一個聖堂布丁,布丁與焦糖網格都是手作的,華麗的色彩,的確適合在教堂中感受。本來是雲南緬甸移民的米干味,化身為西式與滇緬的混合,不斷創造的飲食傳統,從金三角到台灣,融合出新的口味。
最佳賣點 : 這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各種文化的交融。
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
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轉變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