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怎麼做? 初任閩客語教學者最想知道的一些事 | 誠品線上

我應該怎麼做? 初任閩客語教學者最想知道的一些事

作者 呂菁菁/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我應該怎麼做? 初任閩客語教學者最想知道的一些事:「還我母語運動」推行三十年,雖經過各界努力,至今仍止不住母語流失的速度。根據客家新聞雜誌的報導,民國96年到105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還我母語運動」推行三十年,雖經過各界努力,至今仍止不住母語流失的速度。根據客家新聞雜誌的報導,民國96年到105年這十年間,民眾客語聽的能力,由66.5%下降到64.3%,十年跌幅2.2%,說的能力也由48%下降到46.8%,十年來下跌了1.2%,同樣地,河洛語的傳承也遇到了瓶頸。 處在這樣令人焦慮的時間點,新竹市教育處從106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本土教育整體推動方案裡,開始規劃實施本土語言有效教學系列工作坊,試圖改變教學者過去導致教學無效的思維和作法,更希望避免甫入此教學專業的新血重蹈覆轍。兩年多來收集許多第一線教學者的回饋,重新審思了本土語言教學中的盲點,並執行一連串的實驗教學課程研發,本書集結了眾人的智慧,聚焦於培養有效教學的本土語言教學者,而不僅僅是在課堂上與學生消磨四十分鐘。 本書中討論了許多臺灣本土語言教育帶來的難題,也提出了許多教學迷思釋疑和應對策略。期待透過這樣的反思,拋磚引玉,在未來十年,在我們回頭看的時候,本土語言教學這門專業能夠比過去十年做得更好。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呂菁菁/主編 曾獲得「語言學」與「教育學」兩個領域的博士學位,目前為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指導本土語言教育相關博碩士論文八十餘篇,曾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進修及推廣教育處處長、語言中心主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閩南語言組組主任、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本土語文課程綱要研修小組委員。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 單元一 本土語言教學要照顧到的四個面向 本土語言教學是一門專業 ◆ 單元二 了解工作的場域與服務的對象 做好準備‧再行動 進入校園的事前準備 有效掌握你的教學環境 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 在閩客語教學上創造有效的學習動機 自主學習模式融入本土語言教學 ◆ 單元三 了解幫助工作的工具 Google帳戶申請暨運用於教學之介紹 Teacherkit教室管理的好幫手 Seesaw教學平台介紹 Plickers教學資源工具融入閩客語課堂 ◆ 單元四 附錄 客家語教學資源介紹 閩南語教學資源介紹 有志擔任閩南語教學支援人員應如何申請教職 擔任本土語教學支援人員應注意事項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應該怎麼做? 初任閩客語教學者最想知道的一些事
作者 / 呂菁菁 主編
簡介 / 我應該怎麼做? 初任閩客語教學者最想知道的一些事:「還我母語運動」推行三十年,雖經過各界努力,至今仍止不住母語流失的速度。根據客家新聞雜誌的報導,民國96年到105年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9682763
ISBN10 / 9869682766
EAN / 9789869682763
誠品26碼 / 2681773210001
頁數 / 22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6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29g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從理論建構、實務運用、教育現場到應用工具,提供初入職場的菜鳥教師全方位的教學指南
★ 多位資深的中、小學老師及相關教育研究者,毫不私藏,提供第一手的教學資料
★ 有意從事本土語言教育的老師不容錯過的教學大補帖

試閱文字

自序 : 首先,我們要感謝新竹市政府與新竹市教育處,給予我們許多支持,讓我們有更多深思本土語言教育的機會。同時,我們衷心感謝這三年來參與新竹市國民中小學本土教育整體推動方案所有研習活動的每一位學員。您們的每一個回饋,都讓我們不斷反思。

這一本書的出版,要獻給新竹市政府與新竹市教育處的同仁,以及三年來參與新竹市國民中小學本土教育整體推動方案的所有成員,更希望能與所有關心臺灣本土語言教育的夥伴們分享。讓我們汲取過去努力的經驗,深切把握未來在本土語言課程裡的每一分鐘。但願在未來十年,在我們回頭看的時候,能夠比過去十年做得更好。

試閱文字

內文 : ▍本土語言教學是一門專業

臺灣本土語言教育帶來的難題,可視為一個正向的挑戰,因為它開啟了一個新興的領域讓更多研究者投入,而研究的成果不僅能夠嘉惠臺灣本土語言教育,同時也將對於我國的語言/語文教育全面地產生影響。
──呂菁菁,2015b

一、序言

作為國民教育中的一位教師,我們與其他學科的教師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幫未來的人才培養能力。這些人才需要的能力,是在未來的世代中存活需要的能力。未來的人才能力就是未來的國力,所謂「良師興國」,教師這個工作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不辯自明。

那麼,在未來的世代中存活,需要怎樣的能力呢?隨著臺灣從農業社會漸漸轉型,有了網路與手機之後,人們的生活型態和三十年前比較起來有了很大的轉變。在現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變得較頻繁,有許多行業也比較倚重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語言與他人交際的能力比在農業社會更重要。

如果我們只會一個語言,可能會看不清語言這種符號系統的運作方式。透過對於兩個以上的語言使用,可以讓我們享受到以語言系統來磨練我們認知能力的機會。如果我們把自小以來使用得比較嫻熟的語言系統稱作第一語言,那麼我們在這個語言之外還會使用的語言可以叫做第二語言、第三語言等等。就語言學習領域的術語來說,通常我們會區分「外語」(foreign language)和「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外語」指的意思是這個語言的使用環境對學習者來說是陌生的,「第二語言」指的意思是這個語言的使用環境對學習者來說是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在這樣的定義下,目前臺灣閩南語和客家語對於我國國民教育本土語言課程中大多數學生來說,應該是屬於「第二語言」。

為什麼前一段說「目前」呢?那是因為語言環境是會變動的。尤其以臺灣近百年來的語言環境來說,更可以看到語言環境變動之快速。早在日本統治之前,日語是臺灣人民的「外語」,隨著社會環境轉變,日語在日本統治時代成了「第二語言」,或是當時「國語家庭」的第一語言。後來國民政府帶來了「國語」(華語),從起初給臺灣人民像是「外語」的感覺,隨著社會環境轉變,也不再感覺像是「外語」了。

語言需要在社會環境的土壤裡滋長,所幸目前臺灣閩南語和客家語仍有可能讓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但是,從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的許多閩南語/客家語的課堂教學影片中,不難發現很多課堂中將臺灣閩南語和客家語當作「外語」來教,實屬可惜。為什麼這些課堂裡的老師會這麼做呢?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不假思索地以自己過去學習「國語」或「英語」的經驗來教臺灣閩南語和客家語。這些過去的經驗是發生在過去的時代,假若那個時代是個有網路、電腦和手機普及的時代,那個時代的老師應該有可能會採用更有效的策略來教。

目前很多臺灣人在家庭裡所使用的語言並非臺灣閩南語或客家語,為什麼我們說所幸目前臺灣閩南語和客家語仍有可能讓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呢?那是因為個人家庭之外,臺灣仍有許多人在生活中以臺灣閩南語和客家語互動。本土語言課程的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培養學生對於觀察該語言的敏感度,以及培養他/她們學習這個語言的習慣,讓學生在課室之外,發現臺灣在地生活中可以看到這個語言的使用情境。

過去的時代因為物質條件不夠好,主要將最好的資源投注在「精英」身上。為了決定誰是「精英」,臺灣社會沿用了「科舉制度」的便利性,以考試分數來平息可能產生的紛爭。長久以來,我們從大考中看到,若要考「國語」、「英語」這樣的學習科目,最客觀的考試分數不外乎得自考它們的形體(包含口語的形體、書面的形體),因為形體的評分標準似乎比較好確定。然而,「得到最客觀的考試分數」這個目標和「經由這個學科培養甚麼能力對學生有益處」這個目標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可喜的是,目前在國民教育中,一般社會大眾不太重視本土語言課程的分數,這倒是讓擔任本土語言教學工作的老師們,意外地得到可以全心追求「經由這個學科培養甚麼能力對學生有益處」這個目標的自由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