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比較 | 誠品線上

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比較

作者 龔松柏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比較:作者將其重點放在兩國的經濟起飛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過程上。這樣的研究視角抓住了兩國經濟發展階段最為重要的特點,同時也把傳統的靜態分析變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作者將其重點放在兩國的經濟起飛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過程上。這樣的研究視角抓住了兩國經濟發展階段最為重要的特點,同時也把傳統的靜態分析變成了動態分析,對於持久地觀測兩國經濟發展過程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書的研究始終著眼於變化過程,從未將比較限制在某一個階段上。如在經濟轉型的比較中,是在考察了中國的增量改革到整體推進的過程與印度對私營部門逐步放開和公營企業逐步市場化過程之後再進行比較,而不是就某個階段的政策進行比較。作者得出,中國的產業升級道路更符合以往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道路,而印度則更具自身的特色。但印度這種獨具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事實上偏離了工業化的一般規律,這種偏離只會阻礙印度的進一步發展;印度要想真正完成工業化,最終還是只能回到一般國家的工業化道路上來。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0 導論 1 0.1 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1 0.2 相關研究文獻及其評述 2 0.2.1 關於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的研究 2 0.2.2 關於印度經濟轉型與發展的研究 12 0.2.3 關於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比較的研究 22 0.3 研究的思路結構和方法 32 0.3.1 研究的思路結構 32 0.3.2 研究方法 34 0.4 主要觀點、創新點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34 1 與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比較相關的一般經濟學理論 38 1.1 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理論 40 1.2 經濟轉型理論 43 1.3 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理論 50 1.4 國際經濟學的相關理論 55 2 中印經濟起飛的前提條件比較 62 2.1 中印兩國的資源禀賦比較 63 2.2 改革前兩國的經濟體制比較 68 2.3 起飛前兩國經濟水準比較 79 3 中印經濟體制的轉型比較 85 3.1 中印經濟轉型的基本理念比較 85 3.2 中印經濟轉型的方式比較 95 3.3 中印經濟轉型中的所有制改革比較 103 3.3.1 中國的所有制改革 103 3.3.2 印度的所有制改革 111 3.3.3 中印所有制改革比較 118 4 中印經濟結構的轉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比較 124 4.1 關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轉化模型的思考 125 4.2 中印產業政策及主導產業部門的選擇比較 130 4.2.1 中印兩國產業政策分析 130 4.2.2 中印主導產業不同的原因 135 4.2.3 中印現代部門產業發展情況及其影響比較 139 4.3 中印農業發展道路比較 141 4.3.1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中印農業制度改革比較 141 4.3.2 中印農業技術現代化道路比較 144 4.3.3 近年來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印度的第二次綠色革命比較 148 4.4 中印經濟結構的轉化比較 150 4.4.1 中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存在工業化與糧食安全之間的兩難 150 4.4.2 印度:現代部門的拉力不足與農村人口素質的低下使二元經濟結構的轉化受到雙重制約 159 4.5 新形勢下兩國經濟結構轉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前景 160 5 中印對外經濟關係的轉變比較 163 5.1 中印經濟改革以來對外經濟關係的基本戰略比較 163 5.1.1 兩國的對外開放度比較 163 5.1.2 兩國的對民族產業的保護比較 165 5.1.3 兩國的開放層次性與試點地區開放效果比較 166 5.2 中印對外貿易比較 170 5.2.1 中印外貿體制改革比較 170 5.2.2 中印外貿的水準比較 173 5.2.3 中印外貿的前景比較 175 5.3 中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比較 177 5.3.1 中印利用外資比較 177 5.3.2 中印對外投資比較 184 6 影響中印經濟發展的非經濟因素比較 190 6.1 中印經濟發展中的政治因素比較 190 6.1.1 中印政治制度差異分析 190 6.1.2 中印政治制度對經濟的影響差異分析 194 6.2 中印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因素比較 196 6.2.1 中印文化差異分析 196 6.2.2 中印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差異分析 201 6.3 中印經濟發展中的國際環境因素比較 204 6.3.1 兩國的總體國際地位比較 204 6.3.2 兩國與世界主要大國的關係比較 204 6.3.3 兩國的周邊國際環境比較 206 7 中印經濟發展的績效、潛力及其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啟示 207 7.1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中印兩國經濟發展的績效比較 207 7.1.1 兩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比較 208 7.1.2 當前兩國經濟水準比較 208 7.1.3 當前兩國社會發展水準比較 212 7.1.4 中印資源和資金利用效率比較 212 7.2 中印兩國經濟發展模式優劣勢分析 214 7.3 中印兩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比較 220 7.4 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 啟示 224 參考文獻 229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比較
作者 / 龔松柏
簡介 / 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比較:作者將其重點放在兩國的經濟起飛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過程上。這樣的研究視角抓住了兩國經濟發展階段最為重要的特點,同時也把傳統的靜態分析變成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359551
ISBN10 / 9577359558
EAN / 9789577359551
誠品26碼 / 2681838028008
頁數 / 23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序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和印度都進行了一場力度空前的經濟改革,這一改革的結果是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經濟史上意義重大的事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大國同時出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並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故而,對於中印兩國經濟改革以來發展模式以及兩者的比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是基於這點,當龔松柏將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比較確立為其博士論文的選題時,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今天,當這一博士論文正式出版的時候,我更覺得當初的感覺是正確的。因為他不僅選擇了一個極具價值的選題,而且選擇了一個極具特色的研究視角。
與一般研究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視角不同,作者沒有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中印兩國的具體經濟制度或具體經濟部門的比較上,而是將其重點放在兩國的經濟起飛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過程上。這樣的研究視角抓住了兩國經濟發展階段最為重要的特點,同時也把傳統的靜態分析變成了動態分析,對於持久地觀測兩國經濟發展過程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本書中,龔松柏基於沃爾特·惠特曼·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理論,提出中印兩國這一發展時期都屬於經濟起飛階段,而在這一經濟發展階段,中印兩國在經濟上都經歷了三個基本的過程,這就是經濟體制的轉型、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轉化升級以及對外經濟關係的轉變。然後綜合運用經濟轉型理論、二元經濟轉化理論以及國際經濟學等多種理論工具,對中印兩國經濟起飛階段的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進行了全面的比較。
除此而外,龔松柏這一著作的創新還表現在,首先,這一著作第一次以轉型的視角研究了印度的經濟改革問題。以往轉型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一般限制在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從來沒有學者將印度列入經濟轉型的範疇。但這是一種明顯的誤解,誤以為蘇東劇變前實行計劃經濟的只有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曾經實行過計劃經濟或半計劃經濟體制,20世紀80年代之後都普遍向市場經濟轉型,印度以往就是典型的半計劃經濟國家。故而,轉型經濟學的研究不應該將這些國家排除在外,所以本書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彌補了以往轉型經濟學研究的缺失。
其次,這一著作始終著眼於動態的分析。與以往比較國別經濟習慣於截取斷面的靜態分析不同,本書的研究始終著眼於變化過程,從未將比較限制在某一個階段上。如在經濟轉型的比較中,是在考察了中國的增量改革到整體推進的過程與印度對私營部門逐步放開和公營企業逐步市場化過程之後再進行比較,而不是就某個階段的政策進行比較。又如,在產業結構的轉化升級研究中,作者不僅考察了以往兩國在產業結構升級道路的差異,而且還專門闢出章節,分析比較了兩國當前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的最新趨勢,特別是對方興未艾的中國新農村建設與印度的「第二次綠色革命」進行了比較。這樣的比較方式對於熱衷中印經濟比較的人具有持久的指導價值。
最後,由於本書的研究著眼於三個過程,又始終進行動態的分析,因而也就得出許多與靜態分析完全不同的新觀點。例如,通過對轉型過程的研究,作者得出,中國比印度更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公有制企業改革上更成功;而通過對產業結構轉化升級過程的比較,作者得出,中國的產業升級道路更符合以往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道路,而印度則更具自身的特色。但印度這種獨具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事實上偏離了工業化的一般規律,這種偏離只會阻礙印度的進一步發展;印度要想真正完成工業化,最終還是只能回到一般國家的工業化道路上來。在對外經濟關係領域,作者也提出了中印外貿結構各有千秋,並不能因為中國主要為加工貿易、印度主要為一般商品貿易就簡單認為印度優於中國。
總的來說,作者在這一研究中做出了很多新的嘗試,也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新結論。但毋庸諱言,本書的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其中最主要是對於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對兩國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雖然書中也進行了一定的分析,但深度明顯不夠。當然,這與著作的主體成文於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前有重要的關係。但是,作為前沿性的研究,應該時刻關注最新的時勢變化,這樣才能使這種研究更具價值。當然,可喜的是,作者已經準備彌補這一缺憾,已經著手研究「後危機時代的中印關係」這一課題,我衷心地希望,這一新的課題研究能早日順利完成。
姜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作者將其重點放在兩國的經濟起飛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過程上。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