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擊垮你的逆境, 將使你變得更強大 | 誠品線上

沒擊垮你的逆境, 將使你變得更強大

作者 魏棻卿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沒擊垮你的逆境, 將使你變得更強大:1.好奇的自己/幫助你熱衷學習,打造無敵競爭力2.勇敢的自己/幫助你面對挫折,在逆境中變得更強大3.真實的自己/幫助你活出天賦,站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1. 好奇的自己/幫助你熱衷學習,打造無敵競爭力2. 勇敢的自己/幫助你面對挫折,在逆境中變得更強大3. 真實的自己/幫助你活出天賦,站上專屬舞台自信發光4. 謙卑的自己/幫助你真心寬恕,別再用他人的錯來懲罰自己5. 憐憫的自己/幫助你看懂上天美意,一步步完成此生使命慶祝《做自己的勇氣》熱銷,封面改版新上市!身為專業諮商心理師的心靈勵志作家魏棻卿,用文字陪伴你度過生命中每一個低潮和徬徨時刻…◎ 當你感覺一個人孤軍奮戰的時候,她用經驗揭示我們:「跟自己建立戰友關係,很關鍵的一點是,必要時候,你能不能跟內心真正的想法站在同一邊,挺身捍衛真正渴望的人生?…那個跟自己並肩作戰的過程,都足以讓你建立起對自己的信任,進而長出無懈可擊的內在力量。」◎ 當你感覺總是走不出困境的時候,她用心理專業協助我們破局而出:「透過非理性觀點的刻意修正,生活中的煩惱及其引發的負面情緒,肯定能減輕一大半…。太多臨床案例指出,很多時候,真正困擾人們的並非外在環境,而是內在的自我控訴,因此只要願意先在心裡面放過自己,有時再回頭看看外在困境,似乎也就沒那麼難以跨越了。」◎ 當你不明白生命為何受苦的時候,她引領我們發現意義:「即使表面上看來不怎麼好的一件事,背後仍有深刻的布局意義,關鍵是,你要看懂老天爺在出哪招。而想理解老天爺的招數之前,必須先意識到祂所作所為的主要目的之一,其實是在於激發個人的多元人格潛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魏棻卿曾任媒體記者及主管職,新聞工作生涯約有十年。32歲時,因至親過世的震撼,開始回頭檢視人生,辭職後透過旅行和專業進修,積極尋求此生呼召並發掘個人天賦。過程中雖幾度要被逆境擊垮,但因著永不放棄的精神,現已快樂走在實踐夢想的道路上,每天用自己熱愛的方式過生活!藉由自身走過逆境,終至開創第二生涯、活出命定的實戰經歷,現在的她,不僅持續透過最愛的出版寫作,為社會人心傳遞激勵和療癒,同時也是一名專業的心理助人工作者。已有廣大的人們,經由購買她所寫的心靈勵志書、撥打政府設置的免費專線、報名參加職涯∕心靈講座課程,或是透過付費的一對一諮商,受惠於她的專業會談和溫暖陪伴,進而得以行過絕望的心靈幽谷,重拾信心和盼望。她始終相信,人因夢想而偉大;也始終認為,每一個能夠直面人生逆境,願意揭露內心脆弱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生命勇者。2011年至今,出自她筆下的文字作品(包含為名人代筆的書籍),已多達二十餘本,其創作的心靈勵志系列書籍,多已被翻譯成簡體字版,廣受中國大陸讀者的喜愛;目前在台灣,也會不定時開設心靈書寫課程,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協助民眾透過文字敘說達到自我探索或療癒之效。現主要在基督教醫院癌症腫瘤中心、伯特利身心診所、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等機構執業,時而受邀至校園舉辦生涯講座或工作坊。聯繫信箱:life94art@gmail.com(來信將有專人回覆相關事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致,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自己1 好奇的自己幫助你熱衷學習,打造無敵競爭力生命的最佳戰友,是自己專業是一部外掛的聚光燈人格特質擦亮你的個人品牌格局是成就的器皿,越大裝越多銘印效應,激發驚人潛力2 勇敢的自己幫助你面對挫折,在逆境中變得更強大讓抱怨帶你看見問題的癥結點點選放大心中的小太陽將「任性」升級為「韌性」建立多元的自我評價系統別害怕失敗,更別畏懼成功3 真實的自己幫助你活出天賦,站上專屬舞台自信發光醜小鴨真正的身分,其實是天鵝生活很難,但也可以很簡單透過管控焦慮來重拾內在自由有能耐自然能吸引好人脈向未來的自己借智慧4 謙卑的自己幫助你真心寬恕,別再用他人的錯來懲罰自己覺察那些讓你陷入困境的模式接納事情就是會超出掌控放下對「應該」的執著提早認清生命的重點安頓過去,盡情活在當下5 憐憫的自己幫助你看懂上天美意,一步步完成此生使命你想留下什麼精神遺產給世界?預設停損點,真心享受付出的喜悅允許他人保有自己的防空洞用心發現生命中的天使相信命運永遠有祂的美意"

商品規格

書名 / 沒擊垮你的逆境, 將使你變得更強大
作者 / 魏棻卿
簡介 / 沒擊垮你的逆境, 將使你變得更強大:1.好奇的自己/幫助你熱衷學習,打造無敵競爭力2.勇敢的自己/幫助你面對挫折,在逆境中變得更強大3.真實的自己/幫助你活出天賦,站上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025560
ISBN10 / 9869025560
EAN / 9789869025560
誠品26碼 / 2681658094009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9X1.4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5種做自己的態度,讓你有勇氣面對逆境,
更在工作、生活、人際等層面無往不利!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致,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自己

曾經有過這樣的機會嗎?現在的你跟多年前的自己,在內在心理空間進行一場跨時空對話。我有過。那是一個參加完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會的午後,當我開車順道行經大學時期的租屋處一帶,望著熟悉的街景本該心生懷舊,情緒卻忍不住一陣翻騰。
我落下了眼淚。淚眼婆娑間,彷彿看見了十多年前的自己——她,一個來自南台灣的女孩,為了求學,棲身在台北這個繁華大都市,畢業後開始求職,也總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傻勁,奮力地在異鄉求生存。
落淚,是因為心疼。我心疼她曾經因為租房糾紛,被傲慢女房東大聲羞辱,說,「誰叫你們家在台北沒房子?」當時縱使滿腹委屈也只能默默往肚裡吞,因為對方說的話的確是事實,她在台北本來就沒有家,處境猶如失根的浮萍。
落淚,也是因為佩服。我佩服她初入社會那幾年,三天兩頭就被公司主管飆罵,卻依舊咬著牙關撐下來,還練就一身紮實的寫作功夫,讓現在從事文字創作跟出版工作的我,如虎添翼。
懷抱著這樣的激動心情,返家後,提筆寫了一封信給十年前的自己,謝謝她當年的努力以及選擇不放棄,方能一步步成就現在的我;接著又寫了一封信給十年後的自己,承諾她,為了收穫更具豐盛意義的人生,此刻的我一樣會秉持積極向上的精神,在新的專業領域開疆闢土。
寫完信以後,一股更深的觸動湧上心頭,那個當下我才覺察到,原來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從來都不孤單,因為一直有「她們(指過去和未來的自己)」的鼓勵和陪伴。而想一想也是,在人生的接力賽中,我們是一個Team(團隊),隊友們理應互相加油打氣,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撰寫《做自己的勇氣—35歲以前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這本書,正是出於這樣的心情。我總認為,三十五歲是一個很微妙的年紀,感覺像是處在第二個起跑點,左右著人生下半場的命運,值得每個人停下腳步來自我檢視一番,問問自己:「截至目前為止,我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嗎?」以及「如果可以,希望未來通往哪裡去?」更重要的是,「什麼才是我真心認為,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跟體現的價值呢?」
從生理年齡來說,三十五歲之後,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但就心理發展而言,卻是一個人邁向整合和自我實現的關鍵起點,知名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 Process)」,差不多就是落在三十五歲到四十歲。至於我個人,這樣的歷程啟動得更早,三十二歲那年就正式揭開序幕,等到三十五歲來臨的時候,手中已經握有更多籌碼去建構人生下半場。也因此,才會建議大家最好在三十五歲以前,便著手為日後的生命轉化做準備,提早展開「做自己」的練習,因為那真的並非一蹴可及。
個體化歷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個人從「社會化」到「去社會化」的過程。從榮格的論點來說,人的「自我(Ego)」為了在社會中生存適應下來,自然而然會發展出人格面具(Persona),只不過有得必有失,代價就是得壓抑部分的本我(Id);當個人在前半生完成自我與人格面具的發展任務,後半生的重點就會轉移到內在整合,一片片拾回心靈碎片,活出一個真實且完整的自己。
不少人誤以為,做自己就是變得自私、自我、自戀,亦或是罔顧他人的意見,實際上若是能依循榮格的論點來做自己,反而會讓你更受歡迎又不喪失自身的獨特性。原因是,那個原先總是帶著人格面具的你,在歷經個體化蛻變之後,早已換上最真實迷人的樣貌,偶爾表現出自我感覺良好或一意孤行,通常也是為了衷於內在真實,而非人格面具在主導操弄,自然比較不討人厭。
至於如何將抽象理論化為具體行動,付諸實踐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本書綜合歸納出的「五種自己」,便是基本且關鍵的心理發展指標。做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我也正走在這條學習的道路上,與你共勉之!"

試閱文字

內文 : "01.覺察那些讓你陷入困境的模式

若要問,世界上最強大的一部中控系統是什麼?我會說:人腦。尤其在看過父親曾因為腦出血造成腦積水,一度退化到連簡單的算術都不會,但事後又可以慢慢恢復到百分之八十的水準時,才讓我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厲害,竟然能將人腦設計得如此精密,著實怠慢不得。
一項國際研究指出,當同卵雙胞胎的兩個人做著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呈現出的神經迴路活化狀態也不盡相同,原因就在於,即使兩人先天的腦部結構完全一樣,受到後天生命經驗的差異,仍然會發展出不同的神經迴路。
神經迴路,簡單來說就是大腦在處理訊息的過程中,所出現的連結路徑。在這個制式連結路徑的牽引下,我們常會對同一類的事件訊息,重複做出相同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以至於最後也總是面臨相同的結局,宛如陷入死胡同裡。
美國一位勵志作家曾經公開分享過一段親身經歷,他提到小時候基於某些原因,讓他對警車或警察開始懷有恐懼的情緒。
長大以後的某個聖誕節夜晚,他在開車返家的途中,碰到了警察正在執行臨檢工作。即使他很清楚自己並沒有喝酒,更沒有任何犯罪行為,內心卻莫名地湧起一股緊張的感覺,當下出於生物性的防衛本能,他直覺想要用力踩下油門,火速駛離現場。
幸好他並沒有真的這麼做,否則接下來的情節就不是這樣發展了。那位勵志作家在深呼吸一口氣的同時,也在心裡不斷地安撫自己,說,「沒事的,警察是我的好朋友,他們是想要幫助我……」
接著,將車子停在指示位置。在他遞出相關證件,並完成酒精檢測之後,值勤的警察冷不防地開口問他,「你想要一隻火雞嗎?你的證件齊全而且沒有酒駕,所以可以得到一隻火雞作為獎勵。」原來那一晚,那個警政單位為了自我宣傳,特別針對優良駕駛人贈送火雞一隻,而那位勵志作家在收下冷凍火雞後,還跟執勤警察們合拍一張照片,登上隔日的當地報紙版面,知名度也因此大增。

打破慣性連結,方能跳脫制式生命迴圈
現實生活中,你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在接受警察臨檢時,還可以收到火雞當禮物,但那種因為神經迴路連結而浮出的反抗心理,你肯定不陌生。像是有時明知道自己在工作上有疏失,但只要一被主管指出或要求改善,便馬上激起你內在的反彈情緒,也因此幾乎把能量耗費在解釋上,而非著手進行實際的修正。
若真的碰到這種情況,可以練習在事後回想一下,主管指責時的表情或口氣,是不是讓你想起過往生命中的哪個人,像是不假辭色的父親或者是口吻嚴厲的母親,才會使你在那個當下自動連結到負面記憶,進而做出情緒化的反應。
套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曾說過的名言,「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當你只有鐵槌的時候,什麼東西看起來都像是釘子。」這句話明確點出一個關於神經迴路作用的事實是:當我們已經在意識或潛意識裡認定某人某事是如何時(只有一根槌子),詮釋角度很容易就侷限在某一特定面向(所見都是釘子)。
前陣子,發生在我自己身上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是,跟一位作者約好見面洽談出版事宜,卻不小心放了對方鴿子,心裡感到萬分抱歉,也再次見識到原來神經迴路的作用力這麼強大!
事情是這樣的。有天,友人打電話來說,一位讓孩子在家自學的媽媽想將教養心得寫成書,問我有沒有興趣出版,當下我提供友人兩個時間:某個週五下午(22號)或某個週一下午(25號),三方最後敲定22號下午碰面,但在慣性神經迴路的主導下(我的工作會議大多排在周一下午),卻在行事曆上標註成25號,慘劇也因此發生。
正當我一心一意等著25號到來,還為此跟實習夥伴調換值班時間時,萬萬沒想到,對方已經在22號那天枯等一下午,臨時聯繫不上我,還在當天晚上寫信告知我這件事情。
看到那位媽媽的來信,我的心頭一驚,回頭確認跟友人的通訊對話才發現,對耶,我們確實是約22號而非25號。緊接著又發現另外一個事實就是,那位媽媽也曾經在信中寫著「週五下午見面再討論」,但因為我一心認定見面時間是週一,加上心繫手邊其他工作,便自動忽略「週五」這個關鍵字,差錯才會發生。
幸好,那位媽媽利用等待的下午,細讀我幫友人撰寫的書(編按:《為愛飛行:飛越絕境,戒治心靈毒癮的30堂生命課》),大受感動之餘,再次來信表達見面的意願。而也感謝有那封信,才讓我意識到疏忽,並同時感受到她身上所具備的樂觀特質,難怪她單靠在家自學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帶出兩個那麼優秀的小孩,這樣的人所寫的教養書肯定特別具有說服力吧!
透過上述的例子就可以清楚看見,那些慣常的神經迴路連結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日常運作,以至於就算「事實擺在眼前」也視而不見。不想再落入類似的生命迴圈嗎?破解的第一步,就是藉由反思或傾聽意見的方式,檢視自己是否又落入慣性思維的陷阱,真的不小心掉進去了,那就趕緊想辦法跳脫,尋求更適切的回應方式。
尤其是現階段的你,正站在人生的第二個起跑點上,若是持續採用舊模式來回應新人生,那麼在跑道上衝刺得再快,恐怕也只是勞心又勞命,難以跑出夢想中的新局面。

=======================================================

02.放下對「應該」的執著

這大概是流傳在城市角落裡,最動人的故事之一。
廣告人出身的他,開了一間創意小店,專門蒐藏、展示和販售自己喜愛的設計商品。友人得知他的喜好,特地送來一隻德國泰迪熊玩偶,「這是我之前到德國出差時,為孩子買的禮物,」友人撫摸著玩偶的左手臂,語帶惋惜地說,「後來,孩子不小心把玩偶手臂弄斷,就不想玩了,我覺得丟掉可惜,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收藏?」
將泰迪熊拿在手上端詳了一會兒,廣告人發現雖然它有些殘缺,設計卻非常精緻,便決定留了下來。有天靈機一動,還在泰迪熊的左手臂接上一顆愛迪生燈泡,讓許多客人都愛不釋手,但無論對方開價多少,他就是不肯賣。
直到有次,店裡來了一對母子,看到左手綑著繃帶的五歲小男孩,在泰迪熊玩偶前面駐足好久,廣告人便主動上前招呼,「嗨,小朋友,你好像很喜歡這隻泰迪熊喔?」小男孩點點頭,隨即躲到媽媽的後頭。
「別怕,叔叔只是想跟你聊天,」隨後抬頭向廣告人解釋,「這個孩子自從左手受傷之後,個性就開始變得很自卑,也不太敢跟陌生人互動。」媽媽講述的同時,小男孩的眼淚也如豆子般從臉上滑落,讓廣告人看了好心疼,決定將這隻手臂一樣受傷的泰迪熊玩偶送給小男孩。
「小朋友,你看,雖然這隻泰迪熊的手手也受傷了,但是叔叔幫它接上這顆亮亮的燈泡之後,它就會發光了耶!」廣告人接著說,「叔叔知道手手受傷的事情,讓你很難過,所以叔叔要將這隻熊熊送給你,讓它陪伴你一起長大,以後你有什麼傷心難過的事情就告訴它,熊熊就會用亮亮的燈泡為你加油,好不好?」
「嗯!謝謝叔叔。」開心地將泰迪熊玩偶擁入懷中,小男孩破涕為笑,一旁的媽媽也跟著感動不已。那一刻廣告人終於明白,原來這隻殘缺泰迪熊的存在並非偶然,而是預備好要在這天成為小男孩的祝福。

殘缺的意義是為了圓滿他人
故事中的那隻泰迪熊,出身名貴。當主人用高價將它從百貨公司帶回家的時候,哪想得到有天它的手臂會被弄斷,淪為二手瑕疵品呢?
人生,本來就充滿了一連串的意外。我們常以為所謂的幸福人生,就是日子過得一帆風順,無風、無雨、也無浪。然而說實話,若是真的一輩子都風平浪靜,這樣的人生反而又顯得乏味無趣,更何況,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人生不會永遠照著自己的理想發生。
一旦「外在現實」跟「內在期待」兩者之間出現了落差,那麼對個人來說,就等同面臨到環境上的阻礙或困難。這樣的情況,還會引發強烈的內在衝突,讓人因此陷入不快樂的循環當中。
身為心理助人工作者,最常聽到求助者說的一句話就是,「別人應該怎麼樣怎麼樣…」注意到句子中「應該」那兩個字了嗎?很多心理問題的癥結點,或是人際關係的衝突點,歸根究柢就是出在個人心中存在著太多「應該」。
每當感覺不開心的時候,我就會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怎麼了?別人怎麼了?或者是事情怎麼了?結果發現很多時候的不開心,其實都是內心的「應該」魔咒在作祟——那個「應該」在我內心形成對某人某事的期待,當現實不符合期待時,負面情緒跟思維也隨之而來。
有期待,乃是人之常情,但除非想一直陷在不快樂的漩渦裡,或是永遠繞著外在人事物打轉,任由外在環境主導心情,否則的話,還是得要練習適時阻斷「應該」魔咒,以免越陷越深。
況且認真想一想,人生哪來那麼多的「應該」呢?若是別人不願、不想,或是無法按著我們期待的方式回應,溝通無效的情況底下,與其陷入無止盡的拉扯,不如轉而評估自身的底線,以及當對方踩線時打算作何回應?
我特別喜歡神學家尼布爾的這段祈禱文:「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平靜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人生不僅充滿意外,當中還有許多是根本無從改變的事實,所以真的沒有什麼應該或是理所當然。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你當然可以花時間傷心難過,也可以放任自己怨天尤人一陣子,只不過擦乾眼淚之後,不要忘記,未來的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
或許走著走著,哪天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原來生命中那隻泰迪熊之所以殘缺,是為了可以在某年某月某日,成為某個人的祝福。

=========================================================

03.向未來的自己借智慧

若是有一種魔法可以讓人重返二十歲,你最想回頭改寫哪個生命情節呢?
近年,韓國和中國兩地先後上演了一部電影,中國片名叫做《重返二十歲》,劇情主要講述一個七旬老奶奶,在即將被送往養老院的前夕,走進一家照相館拍大頭照,想不到「啪!」,閃光燈一亮之後,她竟然變回二十歲時的青春模樣。
起初,她當然是嚇壞了。但漸漸地也適應起自己的新人生,並且展開一連串的奇妙冒險,過著跟以往截然不同的人生。
原本的她,二十出頭便嫁做人婦,卻碰上了丈夫在戰爭中喪生的悲劇,為了將唯一的兒子拉拔長大,她不僅吃盡苦頭,也不願再接受其他人的追求;而今,或許是命運的安排,重返二十歲的她竟然當起樂團歌手,大受歡迎之後,還跟帥氣的唱片製作人發展出一段曖昧感情。
劇情發展到後來,身為女主角的老奶奶終於還是陷入了兩難:究竟是要繼續享受眼前的璀璨新人生,一口氣彌補往日的缺憾,還是回歸原來的生命軌道,安安分分過完餘生?
答案揭曉。最終,老奶奶還是選擇回到了實際年齡,原因是寶貝孫子在演出前發生車禍,急需她的捐血救命,而隨著血液一點一滴地從體內流失,原來的衰老面貌也逐漸浮現,那段重返青春的奇妙旅程,回首宛如一場夢。

從未來看現在,焦點反而更清晰
受到電影片名的引導,我們可能直覺地跟著反思,若是時光倒轉回到自己二十歲那年,我們會想改變些什麼呢?嗯,這確實是一個很值得花時間討論的命題,可以促使現在的你更加把握青春歲月,投入一些真正有熱情的事情,或是把握住真正想要珍惜的人…等等。
然而在這裡,我們試著逆向思考一下。若將時光快轉到四十幾年之後,那個年邁但充滿智慧的他或她,會如何看待此刻你所做的抉擇、過的生活,乃至於交往的感情對象呢?更重要的是,他∕她會由衷感謝你現在所做的努力嗎?
我永遠忘不了祖母離世前,我坐在病榻邊靜思的片刻。四人床的病房裡,祖母睡在靠窗床位,當我握著她的手,看著她奄奄一息的模樣時,內心的感觸好深、好深。果真是人生一瞬啊!轉眼間,一個陪伴我三十多個年頭的長者,就要即將離開人世。而在不捨的同時,我也好奇,祖母此生是否真正感到快樂或滿足過?
往後的日子,面對老年的求助者,心裡總會多了那麼一份理解跟體貼。偶爾,也會在事後默想著,數十年後,當我也到了那樣的年紀,會如何對人述說走過的大半歲月?我會為了什麼感到後悔嗎?還有就是,我會為自己的一切追求感到驕傲嗎?
那樣的內在對話看似尋常,實則意義重大,藉由這樣子的方式,往往能幫助我找到當下的生命重點,進而重拾生存熱情。我會告訴自己,既然光陰如此有限,何不好好把握眼前的每時每刻,改變那些有能力改變的事情,改變不了的人事物就學習真心接納。
行有餘力,還可以時而停下腳步,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回首命運的安排,然後由衷感謝生命中的一切發生,因為或快樂或悲傷都是屬於我的一部分,也是提升靈性成長的重要養分。
正因為真實人生無法如電影般,上演重返二十歲的事情,每一個當下才顯得彌足珍貴。況且,人的想像力無限,即使無法在現實生活來個時空穿越,還是可以在心裡跟過去或未來的自己,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特別是當你面臨到抉擇的困難,或是卡在某一種狀態裡怎麼都繞不出來時,不妨運用想像力召喚一下未來的自己,向他∕她請益,幫助你做出更睿智的決定。"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