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的老後 2: 老後的心聲 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 | 誠品線上

一群人的老後 2: 老後的心聲 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

作者 黃育清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群人的老後 2: 老後的心聲 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練習,放心安老的人生後半場最翻轉傳統的銀髮共居故事集又來了!爺爺奶奶、阿公阿嬤作夥過生活,出乎意料的超青春、超勵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練習,放心安老的人生後半場最翻轉傳統的銀髮共居故事集又來了!爺爺奶奶、阿公阿嬤作夥過生活,出乎意料的超青春、超勵志、超暖心,絕對讀到豁然開朗猛點頭,笑笑向前走。作者入住老人安養院逾十年,書寫與百來位同是高齡七、八十歲長輩相處的精彩故事續集。本書帶給即將或已經進入熟齡的你我,接觸超過八千歲的人生課題與安度晚年的智慧。不論你嚮往哪一種模式的「人生後半場」,現在開始練習剛剛好。慢一點、坐下來,與長輩好好聊個天經由一群老人家的故事,對熟齡有更多的了解;在作者的如實描繪中,學會細聽老人家的心聲。「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本書提醒身為照顧者的你我,開始懂得思考身旁長輩需要一份怎樣的老後生活藍圖。不只是傾聽、不只是照顧,而是一起聊天、一起生活,併肩牽手、相伴走最後一段路。◎長輩們其實是這麼想「我忘東忘西,是因為生病了」、「我耍脾氣、不吃飯,是因為想念家人……」我們是否聽見老人家的心聲?是否總以「為了長輩好」為由而做,卻很少詢問他們「真正要的是什麼?」透過本書中介紹的真實故事,讓我們學習設身處地,聆聽長輩的心聲。◎這是一本躍然紙上的長輩生活寫真在本書中,我們看見可愛的爺爺、奶奶以樂觀的心態面對老後的日子,也看見生病的阿公、阿嬤努力調適自己的老化;我們看見長輩之間的互相照顧、彼此體諒,也看見老人家在養老院的飲食起居、運動休閒。作者希望讓大家更了解「老」人。◎照護者其實是這麼想邀請長期與老人家互動的第一線照護者分享心聲與經驗,包括績優照顧服務員吳彌暘的〈在未來的日子,我就交給你照顧了〉、社區照顧組組長陳佩怡的〈最後一段路,牽手憶起走〉、社工師黃珮婷的〈驅動生命的能量,發現自我的價值〉、作者康哲偉的〈青春之美是禮物,老去之美是智慧〉。聽聽他們如何設身處地長輩們的「老態」、「老境」、「老身」?如何能夠在◎專文推薦:〈坐下來,開始聊天!〉--自立支援照顧推動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緩和療護病房主任、老年醫學專科醫師/朱為民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林靜芸資深報人/俞國基資深作家/陳冷散文作家/琹涵「這是一條我們都要走上的道路,趁早了解、趁早規劃,未來就能有個美好的家。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值得好好過,只要我們用心去品味,日子就會一天比一天璀璨光明。」--律師娘/林靜如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黃育清福建省閩清縣人,一九四○年出生,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學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夜間部畢業。曾任教南港國小舊莊分校一年,後轉任台北市啟聰學校教師。年輕時喜歡寫小說,四十歲才改寫散文,散見於各大報副刊,並曾在中華日報副刊寫專欄《醫生朋友》結集成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曾以筆名水天出版小說、散文集與童書等。十年前(二○○七),因先生健康決定選擇一同入住養老院,而得以與百來名長者共同生活,觀察到老人社會的種種樣貌,起初偶然記錄所見所聞,不知不覺已累積近百篇隨筆。近期著有《一群人的老後:我在台北銀髮村的三千個日子》。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坐下來,開始聊天!/林金立(自立支援照顧推動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枭作者序養老院,我們的家/黃育清【輯壹】如果有一個放心安老的家服務臺活潑的氣息各界訪客好司機A型流感天天都這樣你來了噢找阿嬤雲裡霧裡粉紅色的安慰無奈我不要{日日美好 照護者心聲特輯①}在未來的日子,我就交給你照顧了/吳彌暘(新北市政府績優照顧服務員)【輯貳】作夥過生活的順勢眉角老來的朋友鏡中影推車人生習慣了避嫌鬧鐘奇緣懷念的麵疙瘩同步黃昏他的變化父親和「老人心理學」短暫的相遇{歲歲青春 照護者心聲特輯②}最後一段路,牽手憶起走/陳佩怡(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區照顧組組長)【輯參】有滋有味的老派小日子身為外婆日入二千金不完美發現了美歲月不饒人老身頌其來有自凡事感恩吃過苦的人生道別的時候{日日美好 照護者心聲特輯③}驅動生命的能量,發現自我的價值/黃珮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社工師暨研發管理處主任)【輯四】我八十歲的「青春」老友們不同的人喜樂奶奶白雪姊姊亮晶晶春聯爺爺模範生唐爺爺瘦奶奶回娘家阿粉阿嬤她的煩惱白皙的額頭爺爺,加油!{歲歲青春 照護者心聲特輯④}青春之美是禮物,老去之美是智慧/康哲偉(《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作者)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群人的老後 2: 老後的心聲 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
作者 / 黃育清
簡介 / 一群人的老後 2: 老後的心聲 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練習,放心安老的人生後半場最翻轉傳統的銀髮共居故事集又來了!爺爺奶奶、阿公阿嬤作夥過生活,出乎意料的超青春、超勵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8587168
ISBN10 / 9578587163
EAN / 9789578587168
誠品26碼 / 2681552909003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坐下來,開始聊天!〉


/林金立(自立支援照顧推動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



五年前,因為一句話,讓我開始省思長久以來的觀念與做法是否正確?那是一場會議,正在檢討為何能力回復設備,在日本是那麼受機構老人的喜歡,而台灣機構的長者卻是勉強做個兩三下就不做了,我問機構主管是什麼原因?他們理所當然地說:「台灣的老人比較懶惰啊!」我不相信一輩子勤勞的人,老了會變成懶惰,這裡面一定有原因,我們一定有地方沒做到。


您知道長輩喜歡吃什麼?


因為這樣,我開始深入理解日本自立支援照顧的核心價值,也徹底改變過去的觀念,在過去,我們常常認為給長輩的服務是經過專家規劃的、是最好的,所以他們應該會接受、也要接受,殊不知在這過程中,常忽略了長輩的意願,當一個人的意願被忽略,所有生活習慣都被改變時,要怎麼期待他主動積極呢?所以我開始問工作人員,長輩要什麼?喜歡吃什麼?不喜歡什麼?發生困擾行為時,是什麼原因讓他有這樣的表現?也赫然發現,這些應該是照顧一個人應該要有的基本認識,卻經常被忽略掉了,有一次一個資深照顧人員問我:「我們都知道喝水很重要,但長輩就是不喝水,能怎麼辦?」我反問:「這位長輩喜歡喝什麼?」這個資深人員回答:「我怎麼會知道,要怎麼知道他喜歡喝什麼?」


對,要怎麼知道長輩要什麼嗎?到二○一七年底,台灣老年人口已經突破三百二十六萬人,各種活動與服務紛紛推出,可是專家們卻鮮少真的坐下來,問問長輩們想要的是什麼,需求調查與研究一大堆,但是服務還是讓人覺得心空空,在一次的研討會裡,我問了來自日本的高齡專家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很果決:「不要做需求調查,要坐下來跟長者聊天,聊半小時,你就知道他的一生了。」




不要調查,要坐下聊天。


是的,不是傾聽,不是調查,是坐下來開始聊天,一起生活,自然的了解需求與問題,一起在生活中找到解決策略,這就是「同體共存」的意涵,是照顧很重要的原則與價值,在《老後的心聲: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這本書,作者提到奶奶第一次知道「愛蘿蔔」掃地機器人後的反應,讓大家全都笑翻,「老人的世界裡有年輕人的知識、有年輕人的笑聲,好可愛,他們讓我們能夠偶爾年輕不少。」這是一種共同生活的平等感,而不是專家照顧弱勢者的無能感。


長者們期待互動的感覺,而不是被「詰問」,作者提到有些長者,遇到研究訪談問:「爺爺,今天是雨天還是晴天?」「今天是幾月幾日?」長者會覺得被當成失智症而感到羞辱,也有研究者只考慮自己的立場,問了一些太過隱私的事情,讓老人感到受辱而拒絶合作,或是設計超過受訪者程度的題目,造成長者受訪後覺得挫折,「有些訪問者比較貼心,會和老人聊一些生活情形,談談家常,幫他們量個血壓,關心他們的病痛,再慢慢進入訪題,比較能得到老人密切的合作。」看到這裡,我決定以後有相關研究要進行時,一定先翻開這段文章給研究者看,沒有辦法注意到長者感受的研究,沒辦法了解真正的需求,而真正的專家,是能夠敏銳地收集到想要的資訊,也同時讓受訪者有「共好」的感覺。這讓我想起去年邀請日本第三方評價的專家,來機構進行評鑑,整個訪談結束後,無論受訪的長輩,還是工作人員,都有充實的滿足感,機構更清楚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也同時得到尊重與理解,這才是以人為本服務的基礎啊。




原來這樣會讓他們不舒服。


以人為本的服務,不只是一切以長者需求為主去做服務,其背後的人文意涵是對所有個體的尊重,所謂對長者好的服務,不是我們覺得好,而是長者與我們都覺得好,這兩者之間有時候會相衝突。例如長者想要自己吃飯,可是卻可能拉長照顧者的工作時間;長者可能想要出去散步,可是他走路又慢又危險;長者不想包尿布,可是卻可能尿失禁。這種衝突是經常發生的,要解決這樣的困境,在談照顧技術之前,要先確認照顧的價值,就是尊重所有個體的自主意願,而要讓這抽象的人文意涵具體化,最重要關鍵的第一步,就是知道長輩的心聲。當我們了解原來重聽長輩對於大聲吆喝覺得不愉快,這時我們就會開始學會靠近一點說話;當我們知道原來失智長輩一直叫人,是因為不認識任何人而慌張,我們就會更懂得對他噓寒問暖;當我們知道央奶奶常常用餐只吃一半,就把東西放到她的提袋裡提回房去,目的是要留給她的兒子吃,我們就更能知道怎麼跟奶奶溝通。了解長輩的心聲,是建構照顧意識的第一步,也是促進自立生活照顧的最重要基礎。



對不起,您們給的,真的不是我們要的。


去年參加日本四十四歲失智症患者丹野智文的演講會,他提到了太太會準備對腦部好的健康食物給他吃,可是他很不喜歡吃,所以偶爾會偷偷倒掉,當他講到這段時,對在場的家庭照顧者深深一鞠躬,他說:「對不起,我知道您們是對我們好,可是有很多東西,真的不是我們要的!」這句話讓我產生許多省思,我們常常以為對長者好的事情,卻可能不是他們喜歡的,例如因為擔心健康,所以食物盡量清淡少油,甚至另外準備一份特製餐,可是卻可能讓他們食不知味,吃得愈來愈少,反而愈來愈衰弱。記得有一次在我母親經營的豬腳飯小吃店,看到村莊裡的一位老人家自己來吃飯,大大一塊豬腳擺在餐盤中,他感嘆地說不能讓家人知道他偷吃豬腳,不然他們會生氣,「連吃自己喜歡的東西都要像小偷,活得真沒用,唉!」


  那句嘆息聲真是無比震撼啊!




重新擁有活著的感覺!


當長者感受到心聲被尊重與友善的對待,能夠有機會實現小願望,生活有一些小樂趣、小期待,以及認知自己可以盡一些使命與責任時,他們就會更願意為自己做決定,這是「生的意識」,也就是活著的感覺。當小學生和幼稚園的小不點要來表演的時間愈近,老人們也愈笑得開心;當知道因為流感停掉的例行活動課程,再五天就可以重新開始,「心裡便湧起了許多說不出的感激之情」;當知道弟弟今天會來,所以一大早就等在電梯門口。對我們可能微不足道的事情,或是信口的約定,對長者都是如山的盼望與諾言,現在知道了,就不會輕易停掉例行活動了,對長者,一定要守信。


這本書,讓我發現對老人家的了解真的是太少了,「長輩在想什麼?」這是所有的照顧者、研究者、政策規劃者都必須研讀的課題,也讓我想起在日本學習自立支援時,講師一再強調的:「自立支援不是復健,不是能力回復,認為他們要復健與能力回復,是我們認為,不一定是他們要的,自立支援就是給他們想要的服務,看長輩的笑容,就可以知道這個服務是不是他們要的!」


看完這本書,我懂這段話的意思了。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