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行腳 | 誠品線上

居家醫療行腳

作者 洪德仁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居家醫療行腳:從走進病人家庭的那一刻開始,病人、家人、看護者、醫療團隊、社區,共同創造彼此的夥伴關係和信賴台灣從有西醫服務以來,不管是日治時期,或是戰後,醫師都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走進病人家庭的那一刻開始,病人、家人、看護者、醫療團隊、社區,共同創造彼此的夥伴關係和信賴台灣從有西醫服務以來,不管是日治時期,或是戰後,醫師都很習慣應病人的請求,騎著腳踏車、坐著三輪車,前往病人家裡看診。這種溫馨感人的「往診」,溫暖了醫病關係。但是全民健康保險開辦以後,國民迷思醫學中心才是最好的治療疾病、療養、臨終的地方,加上醫療糾紛的增加,讓這種具有人情味道的「往診」逐年消失,乃自於年輕醫師不了解這樣的服務模式。健康保險署因應家庭照顧功能的弱化,從1995年推動「行動不便患者居家照護」,逐步提供慢性精神病患居家治療、末期病患安寧居家療護、呼吸器依賴患者居家照護,乃自於提供支援安寧、養護機構及護理之家,而後藥事、牙醫的居家服務,也陸續展開。一直到了2015年,開辦居家醫療照護試辦計畫,鼓勵醫師投入居家醫療服務。居家醫療整合照護強調由社區院所共組醫療團隊,就近提供居家醫療服務,以及回應患者照護需求。因想打照社區健康體系,洪德仁醫師以身作則帶頭示範,一路致力於社區醫療照護已整整30年光景。《居家醫療行腳》一書完整記錄洪德仁醫師多年來以居家醫療和安寧療護為主軸,於社群網站分享的行醫甘苦點滴;似故事般的情節與場景,也不過就是醫生的執醫日常。其中有苦有樂、有笑有淚,洪醫生的服務團隊走入群眾、深根社區。他希望這些隨筆記載的意義不僅是文字,它更是能促進同儕之間專業知識的交流與傳承,也讓全國民眾認識且善用這項優質的醫療服務,進而使更多的醫生能投入居家醫療成為厝邊醫生,由第一線造福每一位有需求的病人。居家醫療懶人包◎居家醫療目的→台灣超高齡社會下,長照的世代來臨的因應之道。營造讓年長的老人、失能者及家屬們安心的社區照顧◎哪些人可能需要居家醫療→就醫不便者。如高齡者、失能者、身心障礙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洪德仁醫生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1986年在家鄉擔任社區醫師,這是他從小生涯的理想。 他天性好奇,對新奇的東西充滿興趣,喜歡用細膩的角度觀察人生百態。在偶然的機緣中,一份古蹟保存的陳情書,開啟了他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的學習。對於疾病或是社會問題,他總是喜歡用整體的角度構思,持續關心與堅毅不懈的行動。現在臺灣面對快速的高齡化,如何建構社區在地化的健康照護體系,以生命價值的感動,讓弱勢族群能夠得到在地溫暖的關懷,是洪醫師認為還要繼續努力的重要議題。洪德仁現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創辦人、臺灣健康城市聯盟副理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榮獲台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臺灣健康城市聯盟傑出貢獻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第一屆健康促進貢獻獎、台北藝術大學傑出校友獎。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專文推薦從社區營造到居家醫療—李遠哲居家醫療行腳的感人故事—邱泰源居家醫療建立完整的社區醫療服務—柯文哲建立社區化的醫療服務體系—陳時中營照優質健保制度,把醫療送到家—李伯璋價值為導向的醫療照護—黃勝堅居家醫療營造高齡者安心的照顧—吳玉琴社區醫療把服務延續到社區—林靜儀社區醫療支持家庭健康照護—陳曼麗在社區醫療看到醫農同源—蔡培慧前言 居家醫療行腳的甘苦談1.友善居家服務醫生往診嗎?台灣居家醫療的發展長照服務醫師角色不可缺少居家醫療是慈善事業嗎?不合作抵抗中的協調厝邊好醫師相互轉診守護健康診所和醫院的連結居家醫療服務的資訊連結生活輔具與友善居家環境的協調2.跨專業合作需要社區整合的照護團隊跨專業團隊的整合社區居家護理師一起參與社區健康照護社工師一起參與社區健康照護藥師一起參與社區健康照護一個擊掌一份希望在地里長一起參與社區健康照護請尊重醫師的專業一人扮演多重角色醫師生命過程的陪伴醫生身教的典範3.誰可以申請居家服務圓滿人生走進家門就有感動社區醫師居家查房敲門聲溫暖孤獨的心靈個案討論會的重要性安寧家庭會議居家醫療照護團隊的服務模式什麼是外出就醫不便經濟狀況是不是居家醫療的必要條件 那些狀況不是居家醫療的範疇居家醫療服務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談DNR4.居家醫療實務社區安寧療護需要專業的後援醫院我快要去對面住了社區健康關懷箱居家醫療照護居家醫療關係的連結居家醫療團隊的學習請盡速改善墊子轉診平台心情溫度計哇哈哈抬手擴胸運動爸爸留給全家的紀念家人的陪伴就是最好的療癒讓眼淚洗去悲傷走過悲傷生命最後的教育穩穩地去做仙要有善終才有善別要不要用嗎啡類止痛劑天邊的孝子孝女失志症候群用愛來面對治療的歧見3天的陪伴緣分居家醫療要不要準備檢查儀器5.社區行醫甘苦談把苦瓜變成笑瓜懷舊藝術有益健康聾啞老婦人的信賴牛軋糖的感謝我對不起女兒奉茶變成借用廁所嗡嗡嗡小強飛進耳朵生命老師音樂會最後的笑容流感要不要快篩?糞便癌篩檢救一個人救一個家庭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小器不小氣通靈少女翻牆少年要不要穿隔離衣6.感恩的心老老照顧何時了照顧者需要支持照顧者適應壓力的方法感謝外籍看護工醫療回歸到關懷的事業社區醫生為長者送餐到府請重視醫生自我健康醫師的社會責任家庭醫師有什麼責任有善服務的內化留下社區關懷的種子年輕人提醒勿忘初衷社區醫學小旅行

商品規格

書名 / 居家醫療行腳
作者 / 洪德仁
簡介 / 居家醫療行腳:從走進病人家庭的那一刻開始,病人、家人、看護者、醫療團隊、社區,共同創造彼此的夥伴關係和信賴台灣從有西醫服務以來,不管是日治時期,或是戰後,醫師都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551960
ISBN10 / 9869551963
EAN / 9789869551960
誠品26碼 / 2681571780003
頁數 / 26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從社區營造到居家醫療—李遠哲


居家醫療行腳的感人故事—邱泰源


居家醫療拼湊出完整的社區服務—柯文哲


建立社區化的醫療服務體系—陳時中


居家醫療照護營造優質健保制度—李伯璋


價值為導向的醫療照護—黃勝堅


居家醫療營造高齡者安心的照顧—吳玉琴


社區醫療把服務延續到社區—林靜儀


社區醫療支持家庭健康照護—陳曼麗


在社區醫療看到醫農同源—蔡培慧





居家醫療行腳的甘苦談








2.10.醫師生命過程的陪伴





3年前開始,我和社區醫師參與乙類安寧醫師的課程及見習,並組成居家醫療照護團隊,開始收案,提供在宅安寧服務。由於前幾位病人都是由團隊成員邱醫師收案,邱醫師是主責的主治醫師,我和另一位李醫師就做個小跟班,跟著學習,必要時提供協助,或是在邱醫師外出度假時,接手病人的照護。我們常常進行個案照顧的討論會、文獻讀書會,持續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及台大醫院進行繼續教育,在這個過程當中,對於社區安寧療護,能夠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專業提升。


我第一個收案的安寧病人是好友C先生,他是胰臟癌末期的病人,感謝他和家人給我一段非常珍貴的生命學習和教育。在照顧過程中,我學習和體悟到一些道理:


1. 醫師的專業必須轉換成通俗的話語:


我經常去C君家看他,問問食慾、大小便狀況、引流量、活動狀況、睡眠等,再做個簡單的理學檢查,像量血壓、聽聽心音、呼吸聲、摸摸肚子和四肢,有時候量測手指血氧量,都是非侵入性的檢查,大概可以知道病人的狀況。我花最多時間的,是在於和病人及家屬說明現在的疾病狀況,還有未來可能的進展,因為我的個性是誠實和誠懇,直來直往,因此我的口頭禪是:請原諒我冒昧的告訴你們,若造成你們覺得不舒服,請原諒或隨時終止我的談話。因此我直接把最壞的狀況真實狀況,用通俗的話語和病家討論,感謝他們都能夠諒解,我相信這可以讓他們做好生命最後的安排。


2. 醫師的陪伴是很重要的:


我常常去看C君,用心了解他的生活起居,像可不可以在家人攙扶下如廁和洗澡,飲食可以吃什麼等。C君太太告訴我,C君剛回家休養的晚上,他堅持要家人攙扶他爬樓梯,上樓到自己的臥室睡覺,當然一夜好眠,第二天精神煥發,全家十分高興。我認為家就是自在的地方,能夠睡自己的床,是平凡也是最幸福的事情。我鼓勵兒子帶他到外面走走,孝順的孩子們開車帶他到公園曬曬太陽,吹吹風,雖然C君坐在輪椅上,但是全家團聚的景象,應該是家人珍貴的記憶,


3. 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四道人生的提醒:


C君全家和樂,孩子常常說他是全世界最好的爸爸,知道他罹病,遠從加拿大和北歐趕回國,媳婦們也一起回來照顧,我非常感動,提醒他們要每天常常在爸爸身邊,握著爸爸的手、輕撫他的身體,在耳邊輕輕講出感謝的話,一直講、一直講,讓爸爸充滿了愛的氛圍。我也提醒兒子和媳婦們要常常安慰媽媽,抱抱她,謝謝她,因為媽媽是最辛苦的。內人如果和我一起去,我們也會擁抱C君夫妻,我認為國人較為含蓄,我們起個頭,家人擁抱和道愛就再自然不過了。在生命最後幾天,回到醫院,他們聘請了看護,是一位新移民陸配。C君向太太提到要換看護,C君太太問我怎麼辦,我問她,看護照顧的態度和品質好嗎?嫂夫人說,「很好啊」。「他交代我的事情,我都有做,就是這件事我很困擾,怎麼辦?」我建議她,妳就告訴先生,我們會趕快來換看護,新的看護還沒來之前,還是要請原來的看護繼續照顧,她照顧你非常溫柔、動作細膩,護理師交代的護理工作都做得很好,我們全家都很感謝她,你也要謝謝她。事後,C君太太告訴我,隔一天C君就安息,終究還是原來的看護幫忙照顧,臨終前後她和護理師一起把護理工作做的非常好,全家人都非常感謝她。我講的是人和人的態度,更希望C君太太能夠釋懷,不要讓這樣的罣礙可能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4. 宗教諮詢:


C君的宗教信仰是道教,太太和兒子媳婦們都是信仰基督教,「死亡」的宣佈和告別式要如何安排,才能讓大家安心,是一定要預先討論的,所以我和他們多次討論,「死亡」不能當作安息,因為這是對往生者的不敬,也不能說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會對家人冒昧,最後就拜託醫師用「這一生圓滿」做為死亡的宣佈。至於告別式,C君要求念一部佛經,家人希望不要由法師誦經,所以朋友們到場一起誦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然後進行基督教的追思儀式,尊重了不同宗教的差異。


5. 醫師專業諮詢的角色:


C君在腫瘤科治療的最後階段,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都已經罔然無效,家屬聽聞我國中央研究院有創新的療法,拿了病歷摘要老遠到高雄某醫學中心,參與研究的教授建議她再回台北另一家醫學中心請教另一位醫師,我知道這個事情後,建議她直接找本院腫瘤科原來的主治醫師,醫師一定會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會診的方式或是想辦法請腫瘤部的護理師安排見面。沒想到不到10分鐘,腫瘤部護理師回電,主治醫師還在門診中,直接到門診找他就可以,這時候已經是下午1時30分,臺大醫院腫瘤部的楊士弘醫師很親切的說明新藥的療效和極限,因為副作用很大,不適用在C君身上。C君在最後幾天,出現了一些往生前徵候,安寧病房的主治醫師都有給他很好的處置,C君太太看到我,還是會再一次的諮詢我的意見,讓她稍微寬心。





C君告別式時,我有門診無法出席,就用LINE向C君太太致意和抱歉,朋友事後告訴我,兒子在致謝詞時,多次感謝我的陪伴,我想我們要一起感謝的是安寧療護的「四道人生」,要病人尊嚴無憾,一定要家屬也安心,否則病人會放不下,心中的壓力勢必影響病情。藉由我以醫師的角色來陪伴,一起真誠的面對生命,往生者得到尊嚴照護,家人安心無礙,才是一生圓滿。





5.02懷舊藝術有益健康





大家都會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照理講,長輩的經驗和智慧,應該是社會的資產,要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禮遇。然而,現實的狀況是整個社會對老人家並不太友善,因而老人家的心事嘸人知。


我們知道,老人家大多有孤獨的感覺,不容易找到說話的對象來紓解情緒,造成憂鬱和認知能力退化的風險,影響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其實他們需要尋找到生命的出口來宣洩壓抑情緒,讓身心放鬆、舒壓平衡。老人家或許曾經歷過一段璀璨非凡的生涯,懷舊藝術就是一項最好的心理健康療癒的方法,藉由藝術陪伴,能夠提升老人家身心靈健康。


2013年,我們曾經邀請具有藝術治療專業的林佳儀老師(當時正就讀美國Hofstra大學藝術治療研究所),利用暑假返回台灣休假來開課,林老師從小就由我照顧她的健康,我可以說是她的家庭醫師。開課後,我也參加了其中幾堂課,遇到一群可愛的老人家。


林阿嬤已經84歲了,從小生活貧困,沒有機會讀書,一輩子不識字。辛苦撫育子女長大成人,身體還很健康,可以下田工作,非常不簡單。第一堂課,老師先導引大家彼此認識,然後請大家用剪刀把報章雜誌上喜歡的圖剪下來,貼在圖畫紙上,再逐一請老同學看圖說故事。林阿嬤她笑著說:拿剪刀比拿鋤子還要重!幸而在同學鼓勵之下,她剪下了一些她熟悉的農產品和烹飪的食品,貼在圖畫紙上。她說她就是在種這些農作物,所以喜歡這些蔬果。她種這些蔬果,並烹飪成菜餚自己和家人一起吃,絕對是很健康的。我注意到圖畫紙左下角貼了一張黑白的結婚老相片,所以請教她其中的意涵。她停頓了好一陣子,才慢慢的說出,結婚的時候家裡很窮,沒有穿過婚紗禮服,也沒有照過結婚照,前幾年先生又走了,她再也講不下去。我趕跑到她身邊,扶住她的肩膀,跟她說:很抱歉,讓妳想到傷心的往事,但是妳是很棒的,子女都很優秀,今年還得到模範母親獎!妳好棒!課程結業時,她的子女總共十幾人一起來參加,孩子告訴我,非常謝謝我們辦這樣的課程,這是阿嬤第一次拿筆學習寫自己的名字,也認識「北」、「投」、「社」、「區」、「大」、「學」這幾個字,這是她一輩子第一次認識字,全家要來恭喜她,直接從「大學」畢業,阿嬤高興的笑的合不攏嘴。過了兩三個月,她的孩子跑來告訴我,前兩天,他們幫媽媽裝扮的漂漂亮亮,全家帶她到照相館,阿嬤還在問做什麼做什麼,原來是這一群孝順的子女們,十幾個人帶著阿嬤補照一張全家福。


還有一位85歲的老爺爺,也參加這一班。他喜歡寫書法,所以老師鼓勵他用毛筆來畫水墨畫,他畫出一張抗戰時被日軍俘虜的景象。原來是在民國31年,他和家人在南京搭建茅草屋的時候被日軍擄走,從此他就成為日本軍;抗戰勝利後,又成為國軍;國共內戰,打敗戰又被俘虜成為共軍;然後韓戰時又被調去北朝鮮打戰。123自由日成為反共義士,送返台灣又成為國軍,一直幹到退伍,生活艱辛,又不得志,鬱鬱寡歡,平常很少和家人說話。女兒告訴我們,老人家退伍後,每天在北投公園跟老戰友下棋賭博,自己贏了朋友輸錢,他看到同伴不高興,自己也不高興,朋友贏了,自己輸錢,那更是不爽,所以每天生活並不怎麼快樂。當老人家參加這個懷舊藝術的課程,每天一起床,就忙著畫水墨畫,也忙著找家人一起看圖說故事,談一些過往生涯。家人也很高興和他聊天,他也就沒時間再去公園下棋賭博了,老人家和家人都非常高興。


2014年初,我們在鳳甲美術館爲這群可愛的老人家舉辦「高齡之美」作品展覽,老人家和家人們一起盪漾在幸福的氛圍中,子女拉著老人家在作品前合照。特別的是,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長也前來畫展,逐一的欣賞每一幅作品,老人家搶著向他說明創作的想法,李院長也給予每一位老人家鼓勵和肯定。我們這一位爺爺特別拉著李院長在他作品前合照,他說要洗出相片,寄回去給中國老家的哥哥,這是老人家何等的榮耀,我認為這應該是高齡身心靈之美了。





6.03 聾啞老婦人的信賴





兩年多以前,有一位77 歲的老婦人到我們診所求診,在櫃檯掛號的時候,大家才驚訝的發現,老阿嬤咿咿嗚嗚的, 加上手腳並用比手畫腳,嘗試著要向我們表達一些什麼,才發現原來這是一位又聾又啞又不識字的老婦人。


診所全體同仁會合起來,試著要來瞭解老阿嬤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好像是頭痛、喉嚨痛、咳嗽, 加上全身痠痛。我幫老阿嬤做了一些理學檢查,下了診斷,也開了一些藥給她。藥師調劑好藥物後,當我看到藥師一時楞在領藥櫃檯時,我想藥師和我一樣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該如何讓老阿嬤明白的了解服藥方式。


我和藥師討論後,我們嘗試在每一包藥的包裝紙上畫出:代表早上的太陽上山、中午的日正當中、晚上的星星月亮和睡前的床鋪。這樣的示意圖,我們也沒有把握老阿嬤是不是可以理解。老阿嬤離開後,我請藥師上網搜尋「用藥圖像」,真的可以找到很好的圖像,非常美觀清楚,我們印出幾份,準備下一次老阿嬤回診時可以用到。其實我們也沒有把握,我們的診療是不是可以解除她的病痛,她有沒有需要再回來?


我們同事遇到這樣的病人,基本態度是我們會不會去想一下,這位又聾又啞又不識字的老阿嬤是怎麼樣艱辛、又勇敢的走過這一生,她一輩子當中的求醫經驗,得到的是在藥袋上列印詳細細文字的藥物。她看不懂,也沒能力去請教, 就拿回家用自己的想像服藥,幸而老天眷顧,她還能夠活到現在。還是,站在服務需求的角度,診所同仁願意以尊敬、體諒和同理心的心情,多花一點心思,多花一點時間,讓阿嬤真的可以知道正確的服藥。


診所的同仁天天望啊望,3 天後,阿嬤真的又回診了,這次大家比較有經驗了,手腳並用,加上我的專業理學檢查, 我們可以更精準瞭解阿嬤的狀況,在藥包上也能夠貼上精美的用藥圖示,離開前阿嬤帶著笑容,一直對我們點頭,對我們而言,應該是一份彼此感謝的心情。


3 天後、一個月後,阿嬤沒有再回來了,我們滿心期待她的恢復健康。





過了3 個月,阿嬤又來到診所,身邊陪著一個老阿公,阿公告訴我們這位阿嬤是他的親家母,他們都住在八里鄉當鄰居,距離診所至少10 公里,還要轉車。阿嬤告訴他,我們這裡醫術不錯,所以介紹他過來看診。這時候,我們終於放下心。我們深信,多用一份心,這樣的服務和態度,即使是用聾又啞又不識字的阿嬤,也會告訴我們,怎麼樣做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