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說人話 | 誠品線上

精神分析說人話

作者 蔡榮裕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精神分析說人話:《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經驗談》,這些都是中文世界裡很原創的文字,是從長年的臨床經驗裡萃取出來的精華,雖然不是提供快速的人生命題的答案,相信愈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經驗談》,這些都是中文世界裡很原創的文字,是從長年的臨床經驗裡萃取出來的精華,雖然不是提供快速的人生命題的答案,相信愈咀嚼會愈有滋味,那是文字和心理經驗結合對話的味道,有故事片段,但更著重心理想像的自由飄浮。 精神分析和藝術可以相互滋養,這不是理論而已,是本書想要實踐的事件。本書也有詩、小說和隨筆,它們之間有什麼可以連結的節點?那就是它們都說著人的故事,從不同的類型說著人的故事,並在故事裡想像人的侷限。畢竟不是只為了沈浸在故事裡,而是在侷限裡開展無限想像的可能性。 最後附錄一篇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技術主題《什麼是分析的態度?》。這是一篇長文專論,作者刻意不以學術論文的規格發表,期待是讓一般人可以刺激思考的文字,不論是否為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者,都可以從閱讀裡擁有自己的發現。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蔡榮裕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兼執行委員會委員「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運用和推廣委員會主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資深督導無境文化 【思想起 】潛意識叢書 總策劃 《都是潛意識搞的鬼》作者(無境文化 2016)蔡榮裕醫師,學生時代參與高醫大學《阿米巴詩社》,之後在台北市立療養院(目前的松德院區)開始精神科的工作,期間與同儕創立《採菊東籬下》和《思想起精神分析研究小組》為名的團體及刊物,陸續發表大量文字作品,大多圍繞著心理治療或精神分析,間或有一些文藝創作。他的文字風格特異,下筆又如有神,其篇幅常常是同儕裡占最大比例,是最勤於寫作的一位。1998年赴英,至Tavistock Clinic專攻精神分析,兩年後學成歸國,帶動一批年輕精神科醫師前仆後繼、負笈英倫學習精神分析的熱潮。 蔡醫師從精神分析和精神醫學的專業領域,到詩、散文、小說及戲劇的文學創作,乃至社會、文化乃至政治的重大議題,永遠有源源不絕的思想靈感。其中,與林玉華教授前後耗費十年合譯完成的精神分析皇皇巨著——《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The Freud-Klein Controversies 1941-1945),更是經典的里程碑。2004年蔡醫師結合一群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共同創立「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同時與「國際精神分析學會」連上線,經過十來年的辛勤奮鬥,終於在2015年 7 月正式以Taiwan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的名稱成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訓練機構,此後國人可以在自己的地方以自己的語言進行「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認可的分析師訓練。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陳喬琪/林俐伶/許欣偉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經驗談第一章 再論心理真實和歷史事實如何相互影響?第二章 何以個案常是不滿意心理治療?第三章 一顆復活節的蛋使治療復活?第四章 你說嘛,世事會多麼難料呢?第五章 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等重要?第六章 什麼,生命的某個階段被卡住了?第七章 從小到大,安全感是相同的嗎?第八章 何以個案常說「莫名的不安」?第九章 自己能肯定自己嗎?第十章 那麼,早年的記憶是什麼?第十一章 心理治療是經由認知的洞識,再走向情緒的洞識嗎?第十二章 誰在執行這些認知概念?第十三章 框架是什麼意思?人生需要框架嗎?第十四章 千里之外就是千里之外?第十五章 如果治療者冒然認同了個案?詩台北的主義(短詩系列)夢從此在佛洛伊德的高帽上炒飯(大概是詩吧!)俗氣鄉愁便宜賣(詩系列)沒路用的人,在阿鼻地獄走錯路(真傷腦筋,又是詩!)小說我朋友許文賓的十五歲隨筆夢幻倫敦暴風雨在內心裡發生了辭彙卓別林和邱吉爾在風中李爾王是悲劇的等待者嗎理想主義和烏鴉在說話Sassoferrato少女的祈禱1640-50自由的房子和地鐵間的關係劇作家貝克特的<終局>在倫敦不再日不落國,太陽依然馬格達倫在讀書,1438之前某個時候關於《分析的態度》( 回應Maria Teresa Hooke女士的論文)跋

商品規格

書名 / 精神分析說人話
作者 / 蔡榮裕
簡介 / 精神分析說人話:《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經驗談》,這些都是中文世界裡很原創的文字,是從長年的臨床經驗裡萃取出來的精華,雖然不是提供快速的人生命題的答案,相信愈咀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297219
ISBN10 / 9869297218
EAN / 9789869297219
誠品26碼 / 2681359627001
頁數 / 315
開數 / 3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3.7X21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章
再論⼼理真實和歷史事實如何相互影響︖   

⾸先要說的是從個案的⼜述史裡,是不是真有所謂歷史這件事呢︖或者要 問的是如果是歷史,那是什麼歷史︖誰的歷史︖   
我們如何解釋,例如,何以個案在描述最重要的親⼈⽗母時,對於那些好 似有早年創傷經驗的⼈,他們對於⽗母的說詞總是有那麼⼤的變化︖每修正⼀ 次說詞都表⽰個案在欺騙我們嗎︖新說的訊息就⼀定比較正確嗎︖我們又是以 什麼樣的評準,來決定那⼀個訊息是比較正確︖   
或者臨床更常⾒的,治療者覺得某項訊息對個案可能很重要,但是個案卻 拒絕,雖然那項訊息是如此明顯,只要不閉起眼睛就⼀定看得⾒。實情卻不必 然是如治療者所願,何況如以前曾提及的,如果我們提出了某項說法,卻和我 們預期的個案反應差距很⼤,那就表⽰我們是不了解個案啊。   
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是了解個案呢︖   
我相信在歷史學裡也有不少類似討論,從精神分析⼼理治療實務的角度來 看,如果我們完全相信個案所告訴我們的話語內容,我們如何驗證和確定那些 是真的歷史事實呢︖我所指的歷史事實這個詞,是如以前所說的假設有⼀種事 情,是當年曾經發⽣過的真實樣⼦,雖然在經驗上,有時就算是有錄影帶了, 在解釋和說明時也是因⼈⽽有不⼩的差異。但是在這裡我還是先假設,如果有 ⼀個事實存在⽽且曾經發⽣在以前。   
但是做為⼼理治療者,我們做為診療室裡的⼈,有辦法知道個案所說這些 事的真實性嗎︖我們的⼯作有可能需要利⽤診療室外的時間,再去做任何查證嗎︖如果要做這種查證,這是什麼⼯作呢︖還是⼼理治療的⼀部分嗎︖   
這就涉及了⼼理治療,它是以什麼做為診療室裡⼯作的材料呢︖如果要我 做簡單的結論,我會說幾乎不可能有辦法真的確定,個案所陳述歷史事件的真 實性。但是這麼說是否意味著,個案在說謊嗎︖我們只說無法確定,既無法確 定就是無法確定,不是是否說謊的課題。   
因此在這個基礎上⼯作,也許有⼈會質疑,既然連個案⼜述的內容都無法 確定,那我們到底在做什麼治療呢︖我們所談論的⼼理治療是可能的事嗎︖   
這必須提出另⼀個概念來談論了,⾸先,佛洛伊德在陳述夢的理論時,提 及了個案形成夢的過程裡,可能出現的防衛機制和變型,以及當事者醒來後, 想到要告訴治療者時,當事者也會在那瞬間不⾃覺地做了些修正。但是這樣⼦ 是否夢的解析就沒有意義了嗎︖   
這種現象對於精神分析取向的⼯作,是項很⼤的挑戰,因為如果連前⼀晚或者幾天前的夢,都有可能是變型的樣貌出現,我們是在什麼樣的基礎上⼯作呢︖
難道就是在這根本無法確定的事件上⼯作,我們到底是在做什麼呢?在⼀個虛假或不確定的材料上⼯作,能夠推演出什麼真實的⼼理嗎   
回頭看當我們覺得無意義時,是針對夢的實質內容是否是事實的問題,但 這就像談及歷史事實的課題所遭遇類似的困難,如果我們從另⼀個⼼理真實角 度來看,也許就有新的想法來處理這個課題。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點不再是 歷史事實,⽽是在⼼理的真實時,我們就有機會從個案所陳述的話語和態度裡, 慢慢找出這些被扭曲或失憶的材料可能是什麼︖   
也就是必須先假設,所謂⼼理真實是⼀種假設,亦如當年佛洛伊德在假設潛意識存在的基礎,我們也假設有⼼理真實的存在。雖然它存在何處和實質內容是什麼,很難像說個名詞,如桌⼦那般就知道它是什麼。但是我們假設它會 透過⾏為和故事內容扭曲的地⽅,如有傷痕的地⽅來推論曾有外⼒的介入,呈 現出我們要探索的⼼理真實的領域。   
有這些扭曲的地⽅和不⾃覺的⾏動,我們才有機會了解⼼理真實可能是什 麼︖就像有⼈做了⼀件事後,無論如何掩藏,總有⼀些蛛絲⾺跡做線索。
任何的修正或扭曲都是蛛絲⾺跡,都是我們探索的重要材料。在這個假設下,夢的 解析才有意義,對於個案的故事才有不同角度去聆聽和理解。   
我必須重複強調,所謂⼼理真實是個假設,精神分析假設它存在,我們 因此重複觀察並藉著假設它有存在,只是透過各種隱微或隱藏的⽅式存在,需要 我們去解析它,才有機會去推論它到底是什麼︖雖然這種推論有時不受歡迎, 卻是精神分析的重要⼯作模式。   
做為治療者,當然不是⾺上依推論就直接告知個案,這對於初學者或⼀般 ⼈來說,是很難⾺上體會的現象,因為總會假設個案既然談了⼀些內容了,他 們可以消化這些材料了,為什麼不直接讓個案知道這些假設呢︖但是在診療室 裡,治療師還需要另外消化及想像當時的移情和反移情,做為臨床判斷是否要 說︖何時說︖怎麼說︖才會讓個案後續思想。   
治療者並不是逕⾏說出他們的假設,因為如果未依移情和反移情的觀察, 過早地指出個案故事背後的潛在意義,有可能反⽽容易變成另⼀種暴⼒,因此 造成個案的反彈或覺得被傷害了。這是臨床治療上很困難學習的部分,因為我 們必須知道,指出個案任何內在世界的狀況,都帶有攻擊和暴⼒的本質。   
對⼀些早年受創傷的個案來說,雖然這種現象幾乎是常⾒的情形,但是如 果我們不做這些思索及假設,就冒然假設既然個案來找我們了,既然個案來了, 就表⽰他們已經準備好,要⾯對當年的創傷經驗了。   
這假設通常需要稍打折扣,因為⾯對當年的經驗,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對於⼼理治療來說是很切身的經驗,使得⼼理治療就在這種複雜裡來來回回, ⽽不是⼀般所期待的⼀帆風順......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