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驅動: 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 | 誠品線上

認知驅動: 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

作者 周嶺
出版社 昶景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認知驅動: 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做到!是更高等級的成長突破思維慣性,實現超越自我,讓你迅速脫穎而出!啟動改變自己的原動力,做成一件有利於別人之事了解了事情本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做到!是更高等級的成長 突破思維慣性,實現超越自我,讓你迅速脫穎而出! 啟動改變自己的原動力,做成一件有利於別人之事 了解了事情本質,清楚知道整件事、具體目標的來龍去脈。 排除焦慮的情緒、破除矛盾的心情、遠離迷茫慌亂的人生 讓大腦變得更加清晰,確切知道每一步所包含的因素與方向 再進一步朝著目標邁進,想要成事,就相當輕鬆省力 認知創造價值,價值改變命運 贯善用複製打造有價值的思想 贯以長遠的眼光思考目標,樂觀構想、悲觀計畫、樂觀執行 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跳脫負面思考找到自我優勢,成為幸福的人 贯不再跌跌撞撞地努力,讓成功自己找上門 贯降低標準,反而能達成複雜的目標 贯跨界潛行,深度學習,讓你與眾不同且卓越 善用複利思維,將人生價值最大化 給一直在努力的路上,單靠意志和毅力苦撐的你…… 顷羨慕那些年紀輕輕就提前過著退休生活的人? 如何利用複製創造最大價值,創造人生無限可能 顷總是在追尋快樂生活,卻反而感到越來越苦? 想過上頂級生活,必須轉變你的信念、轉變你的習慣 顷想做的事情太多,卻一事無成,讓你越來越焦慮? 了解生命本質、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降低期待,在複雜的世界做簡單的人 顷想要擁有更好的生活與未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 主動思考,找對方法與途徑,成為長期主義者 顷如何確立人生目標,又該如何達成? 借勢環境,運用多維感官深度學習、刻意練習 顷什麼樣的人生,會讓你覺得不虛此行? 至少做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創造自我價值 顷顷顷好評推薦顷顷顷 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丁菱娟 貝克街巧克力蛋糕創辦人 王繁捷 作家 何則文 《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愛瑞克 爆文學院創辦人 歐陽立中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 鄭緯筌 知名講師/聲音教練 羅鈞鴻(小虎)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周嶺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有知識、有深度,讀起來接地氣、極易懂,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其文章打開率始終保持在20%~30%。其文章被多家媒體爭相轉載。著有《認知覺醒》。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 言 為什麼我們很努力卻總是看不到希望? Part 1 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Chapter 1 價值-改變自己的關鍵是創造價值 1 複製:不要浪費生命給你的無限可能 2 價值:用價值規律看問題,你的人生將會發生巨變 3 利他:毋庸置疑,利他是最好的人生 4 鏡子: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鏡子 5 內向:被動社交,內向成長者的制勝之道 Chapter 2 身分-一切從信念開始 1 層次:你在這個世界的哪一層? 2 身分:改變自己的終極力量 3 語言:美好人生從好好說話開始 4 理性:成功,最怕一開始就對自己說不可能 Chapter 3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緒障礙 1 負面偏好:為什麼你總是不快樂? 2 二元對立:恭喜你走出二元對立,來到真正的成人世界 3 一勞永逸:想要一勞永逸?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Part 2 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Chapter 4 策略-方法和路徑 1 認知驅動:做一個真正的長期主義者 2 寫下來:我們都低估了「寫下來」的力量 3 假設:什麼能力可以讓自己快速進步 4 降低期待:命運一定鍾愛那些願意慢慢變好的人 5 深度練習:跨越從普通到卓越的分水嶺 6 跨界:如果你想與眾不同,不妨試著跨界潛行 Chapter 5 戰略-環境與多維 1 環境:真相扎心了,「偷懶」比努力更重要 2 多維:不讀書的人,沒什麼好焦慮的 Chapter 6 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級的成長 1 目標覺醒: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2 成事之旅:如何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結 語 頂級的生活不是奢華,而是創造 後 記 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

商品規格

書名 / 認知驅動: 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
作者 / 周嶺
簡介 / 認知驅動: 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做到!是更高等級的成長突破思維慣性,實現超越自我,讓你迅速脫穎而出!啟動改變自己的原動力,做成一件有利於別人之事了解了事情本
出版社 / 昶景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713708
ISBN10 / 9863713708
EAN / 9789863713708
誠品26碼 / 2682235100007
頁數 / 23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為什麼我們很努力卻總是看不到希望?

  我這幾乎是我遇到的最多的讀者提問。
  讀者:為什麼自己一直很努力,卻總是看不到希望?
  我問:你是怎麼努力的?
  讀者:一年前,我決心改變自己。此後,我開始每天早起,每週至少跑步三次、讀一本書,訂閱了三個學習專欄,報了很多線上課,開始重新學英語……每天都被安排得滿滿。剛開始,我確實感覺自己變化很大,但越往後越看不到希望……
  我問:那你有什麼產出嗎?
  此時讀者沉默了。

  這是一個追求學習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如果不出意外,我相信你的改變之路也是這樣開始的:看到身邊的人都在進步,終有一天,你開始痛恨那個懶散的、不思進取的、無所作為的自己,於是下定決心開始改變。從早起、讀書、跑步到各種課程的學習,你堅信只要嚴格自律、勤奮耐心、持續學習,就一定能夠改變人生,然而這條看上去無比清晰的成長路線並沒有讓你得到想要的結果,即使自己做的每件事看上去都正確且重要,即使自己每天都能持續行動,不浪費一點時間,但就是看不到希望。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經歷過這種煎熬。如果你也面臨這種困境(這種困境幾乎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不妨隨我一起改變對它的認知,因為這背後隱藏著一個看不見的成長陷阱。相信我,一旦我們看清這個陷阱,就有可能省去數年的摸索時間,讓自己真正遠離沮喪和絕望,靠近幸福與成就。不過在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一下「內向成長」和「外向成長」這兩個概念。

     ※ 內向成長,即圍繞自身展開的成長活動,例如:早起、跑步、閱讀等。
     ※ 外向成長,即圍繞外界展開的成長活動,例如:寫作、畫畫、程式設計等。

  為了更好理解,我們不妨把內向成長看作培養習慣,把外向成長看作打造技能。換成這個說法後,你可能馬上就明白問題的癥結所在了:我們過度專注於內向成長而忽視了外向成長,即重習慣輕技能,重輸入輕輸出。

  不是嗎?

  我們每天早起、跑步、讀書、學習,身體和心靈都在路上,忙碌到感動自己,然而這些活動都是內部循環,不直接對外產出,所以堅持這些習慣只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會讓我們輕易成為很厲害的人。反之,如果我們能更多地投入外向成長,培養過厲害的技能,持續對外產出作品或價值,我們就能參與社會價值體系的循環,就能被他人強烈地需要,進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可現實情況往往是這樣的:
     ※ 我們一直在讀書,卻很少去實踐或把心得寫出來、形成有價值的文章
       讓別人受益,更別說不斷打磨自己的原創作品了。
     ※ 我們一直在練琴,卻很少能用完整、熟練的曲子向別人表演,更別說
       打造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了。
     ※ 我們一直在學畫,卻很少用作品去創造、去展示,更別說收穫粉絲的
      欣賞和點讚了……

  正是這一點點觀念上的差異使很多人停滯不前。其實不只是你,幾乎所有人一開始都是這樣的:享受努力奮鬥的狀態,卻少有產出作品的意識。不信的話,你可以點開朋友圈,那些努力和奮鬥的狀態一定隨處可見,而持續發布有價值的作品的人卻寥寥無幾。

  可見,這是一個普遍問題。而一個問題越普遍,我們就越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一旦我們克服了它,便意味著可以領先一大批人,所以我們應該繼續追問這個普遍問題背後的底層原因:為什麼人們天生喜歡內向成長而迴避外向成長呢?

  答案很簡單:培養習慣容易,打造技能難嘛!

  說培養習慣容易,是因為它不需要嚴格的標準-可高可低、可緊可鬆,所以你可以鍛鍊一天,也可以鍛鍊一年,或者堅持鍛鍊一輩子。這種成長就像一場不用考試的學習,好壞不打緊,只要自己認可就行。說打造技能難,是因為它的好壞全由外界評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所以無論你怎麼努力、怎麼投入、怎麼感動自己都沒用,最終要看的,是你能否給他人提供長久且有用的價值。而急於求成和避難趨易是我們人類的天性,在缺乏覺知的情況下,我們會不自覺地選擇容易的模式。

  有了上述認知,我們就可以主動做出新的選擇:重技能輔習慣,重輸出輔輸入。當然,這裡說的「重技能」、「重輸出」需要盡可能達到「卓越」,而不僅僅是「會了」的程度,因為自娛自樂式的練習不能算作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技能必須能對外輸出價值,能被他人認可或需要。如果暫時做不到,也要爭取每次在當前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形成一個最小可用的作品或產品。

  例如,你要讀書,那就在讀完後親自去實踐,並把心得寫出來,形成自己的觀點分享給他人。這也是產出,比那些唯讀不想、不寫、不做的人要強太多。你要練琴,那就練出點名堂來。如果暫時做不到,那就先努力在不看譜的情況下非常熟練地彈奏幾首曲子,以便在各種場合臨場演奏。這也是產出,比那些只練不演的人要強太多。你要畫畫,那就用畫筆去繪製作品分享出去。如果暫時做不到,那就畫和朋友相關的東西並送給他們,他們肯定會喜歡你的作品並為你點讚,這比那些自娛自樂的練習要強太多。

  總之,打造技能必須有產出,即使剛開始不完美,但只要持續打磨,你的產出就會變得越來越精細。就拿我自己來說,起初我也是唯讀不寫、沒有任何產出的,結果就是讀完書什麼也記不住,看不到自己進步的軌跡,也無法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更無法收穫讀者的喜愛、提升個人影響力。但自從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對打磨寫作技能這件事就再也沒有敷衍過。如今,我已深深感受到創造價值帶來的改變和收穫,它們不僅體現在認知、選擇和行動上,也體現在成果、收入和個人影響力上。

  當然,這種打磨過程必然會更加「艱辛和痛苦」。有時為了寫好一個話題,我要查閱很多資料,要反覆推敲一段話的表述;有時一兩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沒有任何進展,甚至寫了一天卻要推倒重來……每次都這樣耗上了,直到形成自己滿意的原創作品。比起那些唯讀不寫的「純學習」,這不知要「艱辛」多少倍,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努力的希望!

  回過頭來說,培養習慣並非不重要。雖然它不直接產出,卻是支撐技能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基石。如果你持續實踐「價值產出」這條路就一定會發現:在技能卓越的情況下,那些良好的習慣才會大放異彩!

  以上是本書的引子。

  在本書中,我將透過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與你一起探索創造個人價值的路徑,幫助大家主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以此獲得人生的成就、幸福和意義。當然,本書所說的「成事」並非指一定要創造豐功偉績,更多的是指養成一個習慣或練就一項技能這樣的小事。在本書的第六章,你會看到它的具體定義。

  另外,在開始之前,我還要強烈建議你先去讀《認識覺醒》這本書,因為《認知驅動》是《認知覺醒》的姊妹篇,它們雖然各自成書,但內容卻緊密相連,甚至可以說是一體的,所以這本書會沿用《認知覺醒》中的一些基礎概念,諸如: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避難趨易、急於求成、舒適區邊緣、回饋、關聯等。這些都是極好的概念,如果你有所了解,一定會受益匪淺;如果你缺少這些背景知識,可能會對理解本書有一定影響。當然,你也可以在我的公眾號「清腦」*中獲取更多資訊。

*公眾號是微信提供的自媒體平台帳號。「清腦」是作者周嶺的微信公眾號。

  《認知覺醒》是我的第一本書。二○二○年九月新書上市時,我還只是一個寫作剛滿三年的新作者,在業內沒什麼名氣,所以對新書的銷量並無預期。誰知新書出版後頗受讀者歡迎,十一個月內加印十五次,銷量突破十五萬冊,如今還在持續增長中。與此同時,我也收到了大量的讀者回饋,諸如:「感覺這本書就是為我寫的」、「此書於我,如同再造之恩」等。在各大讀書平臺,本書的口碑和評分也使我深受鼓舞。

  這些成果讓我既驚又喜,但說這些並非自我誇耀,因為這其中必然有一些看不到的運氣存在。不過,好運的光臨也需要價值的吸引,所以《認知覺醒》這本書的價值確定無疑,值得一讀,同時它也間接證實了走「價值產出」這條成長之路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如果你是《認知覺醒》的老朋友,那你一定知道下一個翻書的動作就是我們的握手禮了。如果你是新朋友,那請允許我向你正式發出邀請:「很高興認識你,讓我們共同踏上創造之旅吧!」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做到!是更高等級的成長
突破思維慣性,實現超越自我,讓你迅速脫穎而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