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賽局學, 日常選擇中的心理與策略: 囚徒困境×納許均衡×重複博弈……打破零和思維、看懂人性陷阱, 用心理學找出你的最優解 | 誠品線上

生活賽局學, 日常選擇中的心理與策略: 囚徒困境×納許均衡×重複博弈……打破零和思維、看懂人性陷阱, 用心理學找出你的最優解

作者 崔英勝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生活賽局學, 日常選擇中的心理與策略: 囚徒困境×納許均衡×重複博弈……打破零和思維、看懂人性陷阱, 用心理學找出你的最優解:你早就是玩家,只是不懂這場遊戲把策略帶進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你早就是玩家,只是不懂這場遊戲 把策略帶進生活,讓選擇更有智慧 用賽局眼光,看懂人性與互動 ⚑ 一場從日常出發的思維革命 本書是一部結合賽局理論與心理學洞察的作品,跳脫傳統賽局書籍僅限於經濟模型或商業博弈的局限,轉而聚焦於每個人生活中真實存在的選擇困境。從早上選擇交通路線,到家庭分工的協調、職場上的合作與競爭,乃至友情與愛情中的信任與衝突,我們每天都在參與一場又一場的「生活賽局」,只是大多數人未曾意識到而已。 ⚑ 理性之外,真實的你我 本書將焦點放在現實生活中人性的複雜性。人不是機器,我們的行為深受情緒、偏見、社會規範與心理習慣的影響。透過結合心理學研究成果、生活案例與社會觀察,本書讓讀者理解自己為何在某些情境中會「非理性」,並提供策略性修正的方法。 這本書不是單純教你「如何獲勝」,而是幫助你在衝突與合作之間找到平衡,學會用長遠的視角看待人際關係與選擇結果。 ⚑ 從理論到實用的全面轉化 書中涵蓋多個經典賽局理論模型,如囚徒困境、零和與非零和賽局、納許均衡、資訊不對稱、重複賽局、承諾與威脅策略等,並且每一章都以生活實例貫穿說明,讓理論與實踐無縫連接,例如家務分工問題、職場責任分擔、親密關係中的誠信與背叛等等,每章節後皆附有簡要整理與思考引導,幫助讀者將所學應用於生活情境中。 ⚑ 給現代人的生活策略地圖 本書不僅是一本談理論的書,更像是一張幫助你理解人際互動、做出更有策略選擇的指南。它教你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足夠好」的選擇,如何在關係中培養信任與互惠,如何以實驗心態面對日常變局,逐步建立自我覺察與情緒管理的能力。 本書的終極目的,不是教你成為計算精密的操盤者,而是成為一個更懂合作、更有智慧的人。 ⚑ 給誰讀?所有生活中的「賽局玩家」 無論你是家庭主婦、職場上班族、教育工作者、創業者、心理師,甚至只是對人性充滿好奇的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與自己貼合的洞察。這是一本人人可讀、人人可用的賽局應用指南,不需數學背景,也不需要經濟學常識,只需要一個願意觀察生活、反思自我、理解他人的心。 本書特色:本書藉由賽局理論,深入剖析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上演的選擇與互動。書中聚焦於家庭、職場、友情、愛情等情境,揭示合作與衝突背後的策略思維。特別強調「不完全理性人」的行為模式,帶領讀者理解情緒、偏誤與信任如何影響決策,並提供具體實例與應對方法。這是一本幫助你從混亂中找出行動路線的生活策略指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崔英勝,名字像韓國人,但跟韓國一點關係也沒有。文學院出身,卻對金融、行銷饒富興趣,大學因為熱衷投資,畢業前就存到人生第一桶金,同學出社會後為低薪發愁時,他早已領先了好幾大步。如今工作閒暇之餘,他決定發揮文科生的本事,總結自己對商場的所見所聞,著有暢銷書《偽賽局》。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第一章 生活無處不賽局第二章 家庭中的博弈智慧第三章 友情與人際互動的賽局第四章 愛情與婚戀的策略思維第五章 親子與教育中的賽局第六章 職場中的人際賽局第七章 朋友與陌生人的社交策略第八章 消費與金錢的日常博弈第九章 危機中的策略抉擇第十章 智慧生活的賽局思維

商品規格

書名 / 生活賽局學, 日常選擇中的心理與策略: 囚徒困境×納許均衡×重複博弈……打破零和思維、看懂人性陷阱, 用心理學找出你的最優解
作者 / 崔英勝
簡介 / 生活賽局學, 日常選擇中的心理與策略: 囚徒困境×納許均衡×重複博弈……打破零和思維、看懂人性陷阱, 用心理學找出你的最優解:你早就是玩家,只是不懂這場遊戲把策略帶進生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083980
ISBN10 /
EAN / 9786264083980
誠品26碼 / 2683014733003
頁數 / 33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言(節錄)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在這個選擇無所不在的時代,每天醒來,我們都在參與一場又一場的賽局。從早餐要不要喝咖啡開始,到上班途中選擇哪條路能節省時間,再到會議上如何回應上司的提問,甚至是晚上要不要點開那個購物網站的折扣廣告,無一不是策略性的抉擇。這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片段,其實都隱藏著與他人互動、與自己拉鋸的博弈思維。
  然而,當我們談到「賽局理論」時,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數學公式、嚴謹推導、象牙塔裡的研究。對多數人而言,這門學問似乎與生活相去甚遠。這正是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把冷冰冰的理論轉化為日常可見、人人能用的智慧。
  我常想起經濟學家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的精神:「衝突與合作並存於人類行為的核心。」我們的一生,無非是無數次衝突與合作的交織。賽局理論若僅停留於高深學術,便錯過了它最該發揮影響力的地方──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發現:原來自己早已是「賽局玩家」,只差沒有一副清楚的地圖去理解遊戲規則。
與其他賽局書的不同
  市面上的賽局書籍不在少數,有些偏重於數學推演,有些強調商戰策略,也有些以歷史與國際政治為舞臺,展示國與國的角力。這些書固然精彩,但對多數人來說,往往存在距離感。讀者可能會感嘆:「原理我懂,但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生活賽局學》正是要補上這一塊。它不談遙不可及的國際談判,也不強調艱澀難懂的模型,而是專注於家庭、友情、愛情、職場、消費等每個人每天都會面對的場景。比方說,夫妻如何協調家務分工,朋友之間如何避免「搭便車」,同事間如何在合作與競爭間拿捏分寸,甚至在疫情危機下如何做出影響彼此安全的選擇,這些情境都是讀者熟悉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本書強調心理學與賽局理論的結合。傳統的賽局書籍常以「完全理性人」為前提,但現實生活裡,我們充滿情緒、偏見與認知盲點。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研究早已指出,人類的決策並非總是理性,而是深受情境與情緒影響。因此,本書在解釋策略時,會同時揭示人心的運作,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為何會在某些情境下「非理性」,並提供修正與調整的方法。
  換言之,《生活賽局學》不僅是一部談策略的書,更是一部關於自我覺察與心理成長的書。它邀請讀者不只是成為精明的「算計者」,更要成為懂得合作、懂得長遠思維的生活智慧者。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節 囚徒困境:日常合作的掙扎
賽局理論的經典起點
  在賽局理論的眾多模型中,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或許是最為人熟知的一個。這個模型由數學家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與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在二十世紀中葉首次提出,後來由阿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命名並推廣。情境設定相當戲劇化:兩名嫌疑犯被警方分開審問,無法彼此溝通。如果兩人都選擇沉默,他們將因輕罪而被判短期刑期;如果一人選擇背叛並指控對方,而另一人保持沉默,背叛者不僅能免刑,還會獲得檢方獎勵,而沉默的一方則會被判最重的刑期;若兩人都選擇背叛,則兩人皆會受到中等刑期。從單純的理性分析來看,背叛似乎是最安全的選擇,因為無論對方如何選擇,背叛都能避免最壞的結果。但矛盾的是,如果雙方都採取這樣的策略,結果反而是比合作更糟的結局。這種「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相互衝突的情境,就是囚徒困境的精髓。
  囚徒困境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因為它簡單明瞭,更因為它揭示了人性深處的矛盾。在現實社會裡,個體往往傾向於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但若每個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得失,最終導致的可能是所有人一同受害。這種結構不僅存在於法律與犯罪場景中,更廣泛地出現在家庭、職場、社會,乃至國際政治的互動當中。
為什麼合作如此困難
  從理論上來看,合作是最佳的選擇,但在沒有外部約束或完全信任的情況下,合作往往難以持續。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在決策時傾向於「最壞情境預期」,也就是高估對方背叛的可能性。這種心理機制源於演化過程:在不確定的環境裡,寧可保守防禦,也不要暴露於被背叛的風險之下。結果就是,人們往往搶先採取自保的行為,即便這會導致更差的整體結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兩位大學生共用一間租屋的廚房,如果雙方都願意輪流清理,廚房就會保持乾淨整潔;但若其中一人心想「反正室友會收拾,我偷懶一次沒差」,就會選擇不清理。短期看來,偷懶者似乎占了便宜,但長期下來,廚房環境會惡化,兩人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囚徒困境在日常生活裡的翻版:合作的結果最好,但自利的衝動卻驅使人們背叛。
心理學研究的啟發
  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對囚徒困境做了大量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伯特.阿克塞爾羅(Robert Axelrod)在1980年代舉辦的「電腦策略競賽」。他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設計電腦程式,彼此在「重複的囚徒困境」遊戲中對弈。結果出乎意料:最成功的策略不是複雜的演算法,而是極為簡單的「以牙還牙」(Tit for Tat)。這個策略的邏輯是:第一回合先合作,如果對方也合作,就繼續合作;若對方背叛,就立刻在下一回合以背叛回應。這個策略展現了三大特點:友善、不先發制人、能快速懲罰,但也能迅速原諒。
  這個實驗的結果啟發我們理解人性。人類並非天生冷酷自私,而是傾向於在長期互動中維持合作,只要有機制能懲罰背叛並回饋合作。這與心理學中的「互惠原則」一致:我們傾向於回報他人的善意,也傾向於懲罰那些違反規則的人。換句話說,囚徒困境並不是宿命,透過制度設計與信任累積,合作是可以被維持的。
社區生活中的案例
  臺灣的社區管理就是囚徒困境的縮影。以垃圾分類為例,如果所有住戶都遵守規範,社區環境會保持整潔,清潔成本也會降低;但若部分住戶心想「反正別人會分類,我偷懶沒差」,短期內似乎省了麻煩,但結果是垃圾亂堆、環境惡臭,甚至被環保單位處罰。這就是囚徒困境的現實展現:每個人都想省一點力氣,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大家都受害。
  這種困境迫使社區訂立規範,例如安裝監視器、設立罰則或聘請管理員。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把一次性的囚徒困境,轉化為「重複博弈」。當人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被觀察,且不良行為會有代價,合作的誘因就會增加。這種制度設計其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囚徒困境的最佳方法之一。
職場合作的隱形博弈
  囚徒困境也廣泛出現在職場當中。想像一個情境:兩位同事共同負責一份企劃書,如果兩人都盡全力完成,成果將會非常出色;但若其中一人偷懶,另一人就必須加倍努力完成,偷懶者短期看似省了力氣,但長遠來看,不僅影響了合作關係,也可能損害自己的職場聲譽。如果兩人都抱著「少做一點沒差」的心態,那麼企劃就會失敗,兩人都會被主管責備。這正是囚徒困境在職場的翻版。
  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又被稱為「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研究發現,當任務由團隊共同承擔時,個體往往會降低努力程度,因為責任被分散了。這也是囚徒困境的一種形式:每個人都想減少自己的付出,但若大家都這樣做,最終整體績效反而下降。
情感關係中的信任挑戰
  囚徒困境同樣存在於愛情與婚姻關係中。假設兩位伴侶在感情裡都選擇忠誠與坦誠,他們的關係將能穩固並持續發展;若一方背叛,另一方則會承受最大的情感傷害;若雙方都缺乏誠意,這段關係便會迅速惡化。心理學研究指出,長期的親密關係本質上是一場「重複博弈」。一次性的背叛或許能帶來短期的快感或利益,但若考慮到長遠的信任與感情投資,誠信才是維繫均衡的根本。
  這也是為什麼承諾在愛情與婚姻裡如此重要。承諾不僅是一種情感表達,更是一種心理契約。它的存在,就像在重複的囚徒困境裡加入了「未來懲罰」的可能,使人不敢輕易背叛。
公共資源與國際合作的挑戰
  囚徒困境並不僅限於個人或小群體,它同樣存在於國際政治之中。以氣候變遷為例,如果所有國家都減少碳排放,地球環境將會改善;但若有國家選擇繼續高排放,短期內能維持經濟優勢,卻讓其他國家的努力功虧一簣。這就是全球版的囚徒困境。
  心理學家與政治學者一致指出,人類在面對這種大規模合作問題時,往往需要外部制度來約束。國際協議、跨國組織與制裁措施,都是為了在「缺乏信任」的環境裡創造合作誘因。這也告訴我們,囚徒困境的解法並不是期待人性突然變好,而是設計合理的規則。
如何走出困境
  囚徒困境雖然普遍,但並非無解。首先,建立長期互動是關鍵。當人知道彼此未來還會合作,就會更傾向於維持良好關係,而非短期自利。其次,透明的規則與懲罰機制能夠降低背叛的誘惑。再者,培養共同體意識,讓人明白「我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緊密相連」,能有效降低自私行為。最後,正向回饋也很重要,合作行為若能及時獲得肯定,會讓人更願意持續下去。
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提醒我們,生活並不是一場簡單的輸贏遊戲,而是一連串複雜的互動過程。在家庭裡、友情中、職場裡,甚至國際舞臺上,合作往往能帶來最大利益,但卻需要信任、規則與長期互惠來維持。真正的智慧,不只是保護自己,更是懂得如何設計環境,讓合作成為最合理的選擇。當我們開始用賽局思維檢視生活,就會發現:每一場互動,都是一個囚徒困境的縮影,而我們能否跳脫困境,決定了生活的品質與人生的方向。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藉由賽局理論,深入剖析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上演的選擇與互動。書中聚焦於家庭、職場、友情、愛情等情境,揭示合作與衝突背後的策略思維。特別強調「不完全理性人」的行為模式,帶領讀者理解情緒、偏誤與信任如何影響決策,並提供具體實例與應對方法。這是一本幫助你從混亂中找出行動路線的生活策略指南。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