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臨界點, 職場與企業的翻盤公式: 三大階段、四大步驟、八大環節……打破靈感到實踐的斷層, 讓創意不再無的放矢!
| 作者 | 劉毅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創新臨界點, 職場與企業的翻盤公式: 三大階段、四大步驟、八大環節……打破靈感到實踐的斷層, 讓創意不再無的放矢!:靈機一動的創意,如何變成禁得起市場考驗的成果?從想 |
| 作者 | 劉毅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創新臨界點, 職場與企業的翻盤公式: 三大階段、四大步驟、八大環節……打破靈感到實踐的斷層, 讓創意不再無的放矢!:靈機一動的創意,如何變成禁得起市場考驗的成果?從想 |
內容簡介 靈機一動的創意,如何變成禁得起市場考驗的成果?從想法到成果的最後一哩路!需求洞察×形成共識×驗證機制……以三步蒐羅法與求同分析直指需求本質,打造可複製的創新模式!▎創新的核心價值 本書凝聚了作者二十餘年在設計教育與產品創新實踐中的心得。全書從「創」與「新」的雙重角度切入,認為創新並非僅是技術或形式的突破,而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呈現。書中強調,創新的終局是「人」,唯有以人為中心,將創造與改進相結合,才能讓設計在文化延續、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發揮真正的力量。▎產品創新路徑 本書的核心架構在於「產品創新路徑」方法體系,它由三大階段、四大步驟與八個實施環節所構成,涵蓋從策略論證、產品定位到創新驗證與共識建立的全過程。這套方法論既有系統性,又具備靈活性,能幫助企業在高度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找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作者特別指出,創新不是僅靠靈光乍現的點子,而是經由持續的驗證、訓練與調整,逐步形成一種可複製、可持續的能力。▎打破創新的迷思 作者在書中點出現實中常見的迷思,例如將「創新部門」等同於「創新成果」,或盲目依賴外來的創新方法(如設計思維、使用者研究),卻忽略了實際應用上的挑戰。他提醒讀者,創新並不等於成功,它只是推動成長的必要條件。唯有深入理解「為何能創新」,而不僅停留於「如何創新」,才能避免創新流於形式,淪為「紙上彈琴」的空談。▎建構創新力的公式 全書最後提出「學習+訓練=創新力」的建構公式,強調創新不是天賦,而是透過不斷學習方法、反覆訓練操作而培養出的能力。正如同射擊需要每個動作反覆千百次才能準確,創新力也必須在實踐中逐步內化。書中提供的產品創新路徑模型與操作工具,正是幫助個人與企業鍛鍊創新力的指南。作者期許讀者能成為職場與產業中的「奇異博士」,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以創新力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本書特色】:本書凝聚作者二十年設計研究與實踐經驗,提出「產品創新路徑」方法體系,完整涵蓋策略、設計到決策的全過程,打破「創新等於成功」的迷思,指出創新須兼顧策略導向與實踐可行性。同時,本書提供清晰步驟與工具,如創新論證、機會點、評估矩陣等,協助所有讀者避免創新失敗,將「學習+訓練=創新力」落實為具體行動指南。
作者介紹 劉毅,工業設計學院教授、碩士指導教授,用戶體驗及交互設計專家,「產品創新路徑」方法體系創建者。20年的產品創新經驗,參與眾多知名企業合作專案共50多項。因獨到的創新理念和有效的創新方法被稱為產品「創新魔法師」。他是設計研究領域的「創新鬼才」、產品創新實踐中的研究先鋒。他說:創新真正的主角,永遠都是人。
產品目錄 序一 創新,不進則退序二 思考深度,答案才有力序三 一本書,也能是一場創新序四 產業創新的加速引擎前言第1章 揭開創新的真相第2章 三大階段,建構創新力第3章 告別過時的創新方式第4章 產品創新路徑模型全解第5章 定位,創新的槓桿作用第6章 機會點—創新的臨界時刻第7章 共識,吹響創新成果的號角第8章 判斷,成果不等於成功第9章 資訊力,創新的隱形基礎第10章 有效資訊獲取的方法論第11章 合情推理:無所不在的創新工具結語參考文獻
| 書名 / | 創新臨界點, 職場與企業的翻盤公式: 三大階段、四大步驟、八大環節……打破靈感到實踐的斷層, 讓創意不再無的放矢! |
|---|---|
| 作者 / | 劉毅 |
| 簡介 / | 創新臨界點, 職場與企業的翻盤公式: 三大階段、四大步驟、八大環節……打破靈感到實踐的斷層, 讓創意不再無的放矢!:靈機一動的創意,如何變成禁得起市場考驗的成果?從想 |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083959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083959 |
| 誠品26碼 / | 2683010491006 |
| 頁數 / | 316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x17 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節錄)
每個人都能成為創新的締造者。
每個人都需要建立自身的創新力。
在商業環境中不斷追求創新和成長,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而創新力則是個人在職場中生存下來,謀求晉升和突破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打敗落後者的從來不是時代的鐵拳,而是前進者的創新。
創新力,未來的核心能力
這是一本傳授你產品創新方法的書,但也並不只是一本傳授你產品創新方法的書。創新的方法與繪畫、樂器一樣,是一種技法,它能成為譜寫你創新能力發展的序章。
這是一本適合管理職位、設計職位及產品職位人員看的書,但它並不是一本僅限於此類人員看的書。它是一本無論你是營運者、行銷者,還是大學學生,都可以閱讀的書。因為即便職位再怎麼不同,你都可能是一位剛入職場的新鮮人,因缺乏工作方法而陷入時常加班到深夜的窘境;或者你可能已是一位打拚多年的職場老手,但面對職業變動的局面,缺乏有經驗的應對措施;甚至你可能是一名大學學生,面對未來的職業發展,缺乏對自己路徑的規劃。儘管當下的你什麼都缺,但就是不能缺乏創新力。因為這些工作方式和職場經驗上的缺乏,總有一天會被時間洗禮,你會對職場所需要的基本生存法則掌握得遊刃有餘。但是,在職場中掌握這些基本的生存之道,只決定了你未來職業發展的下限,而創新力的彰顯,才是決定你未來職業發展的上限。無論是在資源極度有限、局勢撲朔迷離的商業環境中,還是在人才遍地開花、競爭暗流波動的職場境況下,想要翻盤或領先,本就是擁有創新能力才能縱橫天下。
所以對於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而言,開啟創新力的底層密碼都是一樣的。而底層密碼已寫在這本書裡,你將從更全面的視角去理解創新,並建立全新的認知,去解讀創新。最後,在此書中的每個跳動文字之間,你會慢慢勾勒出一幅屬於自己的創新圖景。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裡,創新的關鍵字,不是如何,而是為何。《詩經》裡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很多事情不是有好的初心,最後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產品創新也是如此,我們不缺乏好的創新想法,但有想法和能實行之間,隔著很多關卡。因此,創新工作的實施和開展能夠做到有始有終,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本就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
近年來,標榜以使用者需求為中心的創新方法,已經滲透進各大企業和單位中。可見,企業內部的設計部門、產品部門在工作中被各式各樣外來的創新方法所充斥,甚至企業部門的先進性,直接展現在各種所謂「使用者需求」的文字堆砌和製作精美的圖示表現裡。不可否認,產品創新的實施過程變得越來越繁多,創新氛圍的烘托,讓這些方法的使用熱度持續激增,為此,就在創新浪潮掀起之際,和各大企業、大學的相繼推廣之下,這些迅速流行起來的外來創新理念變成一門顯學。這門顯學含蓄地向我們灌輸「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理念,和各種被翻新的研究方式。儘管設計思維、使用者研究、互動體驗等華麗的詞語,已經成為我們開展產品創新時的「口頭禪」,但經歷無數次創新「夭折」後所得到的教訓告訴我,人們願意為「如何創新」的動聽理念買單,並沉浸於此,卻不願意對「為何能創新」的現實情況發問。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從運用過這些方法後的創新結果的「誠實」表現來看,這些外來的創新理念,最終被絕大多數決策者和創新發起者扣上「紙上談兵」的帽子。然而,這哪裡是「紙上談兵」呀?簡直就是「紙上彈琴」!對產品創新來說毫無聲響。畢竟只有思考越根本的問題,才會得到越有力的答案。因此,只有弄清楚「為何能創新」,才能真正為產品創新找到有力的答案。
內文 : 第1章 揭開創新的真相
「唯有透過創新,才能破解存量時代下的成長焦慮。」
商業的終局是人,創新的終局也是人。
人類自從在人們所熟悉的藍色星球繁衍生息,就開始運用創造性的活動改變自然,塑造多樣化的、五彩紛繁的人類文明。在遠古時期,人類創造了語言,透過語言交流,使資訊得以傳播、知識得以傳承。早在大約80萬年前,為了能與獅子等野獸一較高下,人類創造了火種和石器,最終在身體和力量並不占優勢的時期,登上了食物鏈的頂端。在大約3萬年前,人類創造了油燈、船舶及用於抵禦嚴寒的衣物,這時人類文明開始萌芽,商業基因開始湧現,人類開始有了「萬物領袖」的樣子。到了工業時代,以人力為首的「手工工廠」基本上被機器取代,以蒸汽機為代表的一次巨大變革應運而生。直到現在,人們已經跨越了物質匱乏、供需關係失衡的時期。
物質雖不再匱乏,但社會仍需要發展,所以「創新」一詞進入了人們的眼簾。創新始於創造之後,人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造物基礎就決定了創新」高度。如果「創造」一詞屬於歷史,那麼「創新」一詞就屬於未來,只有在改造自然與世界的根基上,創新才能生根發芽。創新與創造同時具有更新的意思,創造是從0到1的質變,創新是延展改進的量變。所以從古至今,創新思維和對創新的追求,已經扎根於人類的基因,且人類擅長去運用它、發揮它。所以創新並不是一件神祕的事情。
1.1 對創新的「又愛又恨」
面向未來,創新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唯有保持創新,才能在優勝劣敗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但是當企業提及創新時,興奮之餘又不由得黯然神傷,大家似乎都想異口同聲地說出那句:「創新太難了!」
在企業發展或變革的歷程中,創新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都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很多企業希望透過引入年輕人的方式,來補充內部的創新元氣。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企業注入了很多的新鮮活力。這群年輕人大多剛走出大學這座象牙塔,帶著美好的憧憬進入企業中,在層級分明、流程完整的企業制度下,在經驗老到、墨守成規的前輩們面前,他們表現出與企業內部環境相適宜的姿態,並希望突破舊有的規則桎梏。他們用年輕人的態度,展示對當今時代的解讀,也渴望在還沒有被磨平稜角時,發揮出年輕人在新時代下的創新精神。但是,擁有創新的精神並不代表能推動創新的行為。初入職場,缺乏對職場規則的了解,導致他們的想法常常被扼殺在搖籃中,甚至很多時候,企業管理者對他們的想法所給予的回饋是「不切實際」、「欠缺考量」等等。久而久之,年輕人創新的精神和迸發想像力的熱情,在一次次的負面回饋中被消耗殆盡。然而,很多年輕人依然不甘於在這種「標準化」、「制度化」的環境中日復一日地做著相同的工作。當「前浪們」還沉浸在舊有的遊戲規則中時,殊不知「後浪們」正在默默想著改變遊戲規則。如果你問一位擁有10年以上職場經歷的中年人對現在的產品和當下的業務有什麼想法時,他一定會以老道的職場話術來回覆你。或許這種答案讓人感到索然無味,又或許與創新毫不相干,但他依舊能表現出中年人在職場上的遊刃有餘。如果你問年輕人同樣的問題,或許1,000個人就會有1萬個答案。這些答案可能讓你感到奇怪,可能讓你感到漫無邊際,也可能讓你感到振奮和驚喜。
因此,為了企業內部的創新血脈能夠不斷流淌,透過加入更多的年輕人來啟用創新思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幫助的。雖然年輕人們獨有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們所表現出的不足也是有目共睹的,這才導致在很多企業中,年輕人和創新行為好像並沒有展現出共生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離企業想要推動創新的預期還遙不可及。
同樣,在許多企業或單位中,創新的號角不斷地在催促加快企業前進的步伐。為了讓創新成為產品或服務的原動力,企業的管理者專門成立了獨立的創新部門,然後為創新部門招攬各路英才。可見企業對創新的重視程度是毋庸置疑的,管理者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如在荒漠環境裡的團隊,生長出創新的綠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運用建構獨立創新部門的方式來達到創新目的並非完全無效,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企業在創新組織分化中發現,就算為創新在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上另闢蹊徑,創新的果實依然顆粒無收。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創新部門的人員所提出的創新想法,常常會被高成本、高風險、高不確定性擊得片甲不留,同時也會被各部門之間的利益拉扯得四分五裂,最終導致創新還沒有開展到執行的層面,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最佳賣點 : 本書凝聚作者二十年設計研究與實踐經驗,提出「產品創新路徑」方法體系,完整涵蓋策略、設計到決策的全過程,打破「創新等於成功」的迷思,指出創新須兼顧策略導向與實踐可行性。同時,本書提供清晰步驟與工具,如創新論證、機會點、評估矩陣等,協助所有讀者避免創新失敗,將「學習+訓練=創新力」落實為具體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