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會聽話, 重寫你的財務信念與行動: 錢不是你賺不到, 而是你不自覺地在拒絕它
作者 | 江昊然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金錢會聽話, 重寫你的財務信念與行動: 錢不是你賺不到, 而是你不自覺地在拒絕它:錢只是表面,你真正面對的,是焦慮、價值感與安全感的失衡錢的去留,從來不是數字問題,而 |
作者 | 江昊然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金錢會聽話, 重寫你的財務信念與行動: 錢不是你賺不到, 而是你不自覺地在拒絕它:錢只是表面,你真正面對的,是焦慮、價值感與安全感的失衡錢的去留,從來不是數字問題,而 |
內容簡介 錢只是表面,你真正面對的,是焦慮、價值感與安全感的失衡 錢的去留,從來不是數字問題,而是心理系統的回應 ▎你的心理正在掌控金錢的進出 這本書不是教你記帳或選股,而是要帶你看見:你的花費模式、存錢失敗、收入上限,背後其實都有心理學解釋。金錢從來不是孤立的數字,而是你對安全感、控制感、自我價值與關係的投射。當你說「錢不夠」時,說的也許是「我不值得擁有」。 ▎真正的財務困境,往往源自信念系統的混亂 你可能來自一個總覺得錢不夠的家庭;你可能內化了「談錢很丟臉」的文化;你也可能從小聽著「有錢人都不乾淨」長大,無形中對財富產生排斥。本書帶你一章章拆解──從金錢焦慮的心理劇本、家庭金錢觀的複製,到存不了錢的行為矛盾與消費決策的情緒驅動──揭開你與金錢的關係地圖。 ▎想賺更多,不只靠技能,更靠自我認知的更新 我們都以為財富來自「努力」,卻忽略了內心早就設定了隱形的收入上限。你能開多少價?你能承接多少金錢?你是否默默地在拒絕更好的機會?這些問題,決定了你財富的流入速度。本書不只談心理陰影,也提供練習策略,幫助你建立金錢接收力、突破內在框架,真正成為財務的主導者。 ▎金錢不是壓力來源,而是一套可以被設計的系統 本書提出的「財務心理系統」觀念,將心理學與理財行為整合:設計屬於你的花錢結構、儲蓄節奏、焦慮應對SOP與收入模式盤點。透過這些系統性實作,你將不再是被錢追趕的人,而是可以主動創造現金流的思維設計師。 ▎我們要賺到的,不只是錢,更是自由 最終,我們追求的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種心境:能自在說「不要」、能有餘裕做選擇、能在焦慮來時不被拖著走。當你理解了金錢其實是心理世界的延伸,你將不再怕面對它──而能真正駕馭它。 〔本書特色〕 金錢不光是數字,還是我們內心信念的鏡子。本書從心理學視角出發,帶你認識你與金錢的關係──為何錢留不住、為何談錢就羞愧、為何收入總有一個難以突破的上限?透過行為拆解、信念更新與決策重建,你將學會打造自己的財務心理系統,讓錢不再是壓力,而是流動的能量。
作者介紹 江昊然,企業培訓講師,擁有豐富的企業管理與團隊培訓經驗,曾為多家知名企業提供策略指導,幫助無數職場人士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著有《行動力決定一切》、《思維突破的黃金法則》等作品,深受讀者喜愛。
產品目錄 序言:真正的距離,是你還沒意識到的那個想法第一章 你其實沒缺錢,你缺的是金錢安全感第二章 你和金錢的關係,是誰教你的?第三章 不是你不會存錢,而是你害怕錢留下來第四章 錢花到哪裡,出賣了你是誰第五章 當你還停留在舊設定,再努力也難突破收入瓶頸第六章 賺不到錢?你可能用錯了努力方向第七章 不是你理財錯,是你決策方式出問題第八章 財富自由,是一種心理狀態,不是金額條件第九章 你的金錢語言,決定你能走多遠第十章 設計你的財務心理系統,讓錢流進來
書名 / | 金錢會聽話, 重寫你的財務信念與行動: 錢不是你賺不到, 而是你不自覺地在拒絕它 |
---|---|
作者 / | 江昊然 |
簡介 / | 金錢會聽話, 重寫你的財務信念與行動: 錢不是你賺不到, 而是你不自覺地在拒絕它:錢只是表面,你真正面對的,是焦慮、價值感與安全感的失衡錢的去留,從來不是數字問題,而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08377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083775 |
誠品26碼 / | 2682992509006 |
頁數 / | 27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 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言:真正的距離,是你還沒意識到的那個想法
當你翻開這本書,很可能已經在心中浮現過這個問題:「我與有錢人之間的差距,到底是什麼?」大部分人會直覺地回答:收入、資源、人脈甚至是運氣。但多年來,我在財務心理諮商與行為觀察中發現,最關鍵的距離往往不是這些外在條件,而是一種深藏在潛意識中的「思維預設」。
所謂「思維預設」,是一種你未必察覺,但卻不斷運作的心理程式碼。它透過你每天使用的語言、對金錢的情緒反應,以及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悄悄決定你能觸碰到的財富範圍。換句話說,你和金錢之間的關係,早在你學會第一個關於錢的概念時,就已經被某種模式所塑造。這個模式可能來自家庭教育、文化暗示、社會比較,或是過去一次深刻的金錢經驗。它不是靜態的,但如果不去覺察與調整,它會成為你看不見的牢籠。
這本書的核心,不是教你最新的理財工具,也不是提供萬用的投資公式,而是引導你從心理與語言層面,重建你與金錢的關係。我們將探討,日常中不經意說出的「我不會理財」、「錢很難賺」、「我不是有錢命」這些語句,如何成為潛意識的暗示,默默塑造你的行為邊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已經證實,重複的語言會內化成信念,信念則驅動選擇,選擇最終累積成現實。
因此,改變財務現況的第一步,不在於計算複利或學習投資技巧,而是改寫你跟金錢的對話方式。當語言發生變化,信念會跟著鬆動,行為模式也才有機會重組。這是一條由內而外的轉變之路,而不是反過來。
從第一章開始,你將學會辨識並改寫這些語言陷阱,認識「金錢語言」如何影響你的行動範圍與自我定位。中段章節會帶你設計專屬的「財務心理模組」,包括金錢角色分工、目的導向的花費系統、金額層級反應模式與金錢焦慮應變SOP。這些模組不僅是管理金錢的工具,更是安頓心理狀態、建立掌控感的結構。當你的系統穩定,金錢不再只是需要抓住的東西,而是願意流入並留在你的生活中。
你會發現,當語言與信念對齊,金錢行為會從「被動應付」轉變為「主動設計」。你不再只是消費者,而會成為創造者、規劃者、守護者。你會懂得為錢安排角色、建立流動的節奏,甚至在面對不確定時,也能用已設計好的應對系統,減少焦慮與失序。這種主動性,不是從天而降,而是透過一次次有意識的語言選擇與心理練習累積而來。
到最後幾章,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準備好接收財富的人。這意味著,你不僅能在財富來臨時不退縮、不逃避,還能擁有承接與運用的結構。這包括心理上的「接收狀態」與實際的「財富承接系統」,讓金錢不僅進得來,更能留下來並持續擴張。
這不是一本要你「相信就會富有」的勵志書,而是一份讓你重新獲得財務主動權的心理與語言操作手冊。當你讀完並實踐書中的練習,你會發現,你和有錢人最大的距離,不是資源多少,而是是否已經意識到、並改寫了那個藏在心底的想法。因為真正的距離,不在外在世界,而在你是否願意為自己換上一套新的心理語言,讓金錢願意聽你的話。
內文 : 第二章 你和金錢的關係,是誰教你的?
第一節 金錢觀念是從家庭複製來的嗎?
金錢行為背後,其實藏著家庭的影子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現在的理財方式、消費習慣、對錢的態度,都是經過個人選擇後的結果。但其實,在我們開始賺錢、花錢之前,金錢的語言早就透過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刻印進我們的潛意識。你今天怎麼用錢,往往是你小時候「看到的那一套」在發揮作用。
家族治療先驅薩提爾(Virginia Satir)強調,家庭會深刻形塑個體的自尊與互動模式,可視為自我概念與關係模式的早期來源。換句話說,你與金錢的互動方式,很可能就是從父母、照顧者或家庭系統中複製來的原始設定。這個設定不需語言傳遞,只要你在飯桌上看到父母如何討論金錢、如何面對突發支出、如何爭執財務責任,你的腦中就默默下載了一整套金錢劇本。
這種內化未必正確,但非常牢固。例如:如果你的父親總是強調「花錢要小心,不然會坐吃山空」,你很可能會長成一個極端節省、難以為自己花錢的人;如果你的母親經常說「錢來就花,不用想太多」,你也許會變得無法存錢且容易衝動消費。這些都是複製來的金錢語言,成了我們在成年生活中的自動駕駛程式。
家庭金錢語言如何塑造我們對「金錢安全」的定義
金錢的意義不是固定的,它是社會與家庭共同建構的語言。而我們對「金錢安全感」的理解,也大多源自原生家庭給予的訊息。你是否曾聽過家人這樣說:
.「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買房了,你怎麼還……」
.「男人要能賺錢,才有資格成家。」
.「我們家就是沒錢,你不要妄想。」
這些語句乍聽是責備,其實是一種對金錢定義的輸入。它告訴你:安全感來自擁有、來自比較、來自符合某個標準,而非來自個人實際的財務能力與生活需求。
如果你成長於一個經常擔憂未來、強調危機、用金錢維持家庭控制感的環境,你會內化一種「永遠不夠」、「我不能鬆懈」的金錢觀。即便長大後財務無虞,你依然會不安,因為內在的安全感沒有隨外在收入提升而同步增長。
相對地,若你從小看到家中即使資源有限,卻能討論支出、理性計畫、允許錯誤,你會建立出「錢是可以管理的」、「我有能力因應變動」的金錢觀,這種家庭語言會成為你日後面對壓力的心理緩衝器。
「習以為常的模式」其實是未經檢查的繼承
最困難的金錢問題往往不是缺錢,而是我們不自覺地重複某些不合時宜的金錢模式。這些模式在你心中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實際上,它們可能早就不適用於你現在的生活狀態。
舉例來說,有些人長大後收入穩定,卻依然習慣把大筆錢存進銀行而不敢動用,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投資選項,而是從小耳濡目染「花錢就會出事」、「銀行最安全」的語言。他們不是沒有能力理財,而是不敢違背原生語言所設定的「安全感來源」。
又如,有些人習慣「用錢證明價值」,每一次收入一提升,就急著購買更高階商品,不見得是虛榮,而是從小被灌輸「有錢才有人看得起你」的潛臺詞。這些選擇看似獨立,其實是延續了一種未被檢視的家庭劇本。
這些模式若未被辨認與鬆動,會在你的人生中反覆出現,不管你換了多少工作、賺了多少錢,焦慮與控制的本質依然存在。因為你不是在做決定,而是在履行一套老舊的金錢信仰儀式。
如何辨識你正在複製的金錢模式?
要改變金錢行為,第一步不是學習更多財務知識,而是先覺察:我現在的金錢反應,是「我」的選擇?還是「以前某人」的投影?你可以透過以下三個問題來辨識你所繼承的金錢模式:
(1)我對花錢、存錢、談錢的直覺反應是什麼?這些反應來自什麼經驗?
(2)小時候家中對錢的氛圍是什麼?是緊張的?開放的?禁忌的?
(3)有哪些金錢信念,我從沒質疑過就接受了?例如「月光族就是懶惰」、「窮人不該享受」等等。
這些問題的答案會指引你回溯自己的「金錢原始劇本」,從而開啟重寫劇本的可能性。因為只要你能說出來,它就不再是命運,而是一個可以選擇的腳本。
建立「覺察後選擇」的金錢觀行動
從複製到選擇,是一段需要勇氣的心理旅程。你不需要完全否定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是要學會在覺察之後,為自己做出合適的調整。以下五個行動,有助於你在生活中建立更自主的金錢觀:
1. 金錢語言日記
每週記錄五句你腦中常出現的金錢語句,並註明這句話像誰講的。你會開始看見語言的來源。
2. 角色互換練習
當你做出某筆支出或理財選擇後,問自己:「如果我爸媽在,他們會怎麼說?但我又想怎麼做?」這能協助你分辨誰在下決定。
3. 改寫金錢定義
為「安全」、「成功」、「值得」這三個與金錢有關的詞彙,寫下你自己的新定義,不再沿用他人的版本。
4. 設定個人財務原則
如「我允許自己每月花10%在自我照顧」、「我尊重金錢但不崇拜它」,這些原則會幫你建立心理邊界。
5. 與家庭對話
如果可能,與家人聊聊你對錢的看法是怎麼養成的,不是責備,而是理解背景,讓過去的語言被重新定義。
當你開始有能力辨認金錢模式的來源,你就有能力選擇保留哪些、放下哪些,甚至創造屬於自己的新金錢故事。那才是真正從家庭複製走向自我創造的開始。
最佳賣點 : 金錢不光是數字,還是我們內心信念的鏡子。本書從心理學視角出發,帶你認識你與金錢的關係──為何錢留不住、為何談錢就羞愧、為何收入總有一個難以突破的上限?透過行為拆解、信念更新與決策重建,你將學會打造自己的財務心理系統,讓錢不再是壓力,而是流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