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打造長期投資心法: 走勢不急, 情緒先動! 穩定獲利的本質, 是情緒管理 | 誠品線上

行為經濟學打造長期投資心法: 走勢不急, 情緒先動! 穩定獲利的本質, 是情緒管理

作者 丁政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行為經濟學打造長期投資心法: 走勢不急, 情緒先動! 穩定獲利的本質, 是情緒管理:投資的快樂短暫,痛苦卻能久久不散;能駕馭情緒的人,才有資格駕馭市場!▎你以為自己在投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投資的快樂短暫,痛苦卻能久久不散; 能駕馭情緒的人,才有資格駕馭市場! ▎你以為自己在投資,其實常常是被大腦牽著走 在市場裡,許多決定看似理性,背後卻是情緒與本能的驅動。本書揭開投資行為的心理陷阱,從「害怕虧損」到「過度自信」,每一個習慣與衝動,都能找到人類大腦的根源。 ▎情緒比數字更能支配你的判斷 價格上漲時的興奮、下跌時的恐慌,會快速壓過計算與分析。研究指出,大腦的杏仁核在市場波動中率先反應,使人無法保持冷靜。投資失誤,往往不是因為資訊不足,而是因為情緒反應過快。 ▎投資其實是一場決策與後悔的拉鋸戰 買了怕跌,沒買怕錯過,這種矛盾讓人陷入焦慮。本書提醒讀者,市場沒有「正確答案」,只有能否接受結果的心理承受力。理解後悔機制,才能在複雜的選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 ▎群體影響力,比你想的更致命 看到別人賺錢時的急躁,新聞標題帶來的恐慌,這些都是「情緒傳染」的結果。本書以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麼從眾行為讓人失去判斷力,甚至在市場狂歡與崩盤時,推動群體非理性決策。 ▎真正的投資能力,在於駕馭自己 控制情緒、簡化決策、營造合適的環境,才是長期獲利的關鍵。本書不教你成為巴菲特,而是教你避免被情緒綁架,建立屬於自己的行為規則。當市場不斷波動,你能學會的最大勝利,就是不再被自己的大腦擊敗。 〔本書特色〕 投資失敗,常常不是因為看錯趨勢,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太容易被情緒操縱。本書從心理學切入,揭露人類天生的行為漏洞:損失厭惡、過度自信、從眾焦慮與決策拖延。它提醒我們,市場不是理性對決,而是情緒與人性的放大場。投資的關鍵,不是找到完美的獲利模式,而是能否管住慌亂的心。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丁政,專欄作家,撰寫文章以行銷管理、心理勵志兩大領域為主。擁有幸福的婚姻,家裡有3個孩子和1隻波斯貓,閒暇之餘喜歡看財經新聞及成功學相關書籍,人稱「財經老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第一章 其實不是你在投資,是你的腦袋在亂按鍵第二章 人類的大腦,不適合投資這件事第三章 賠錢痛如失戀,賺錢快感卻短得像限時動態第四章 決策不是看準,是選一個你不那麼怕後悔的選項第五章 追高是人性,殺低也是人性第六章 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你能學的最強投資技巧第七章 你不是窮,是決策機制太愛找麻煩第八章 風險這東西,只有腦袋知道,心根本不想知道第九章 為什麼你總想「再看一下」,但永遠也看不完第十章 意志力不夠?錯,是環境一直在誘惑你第十一章 讓錢成為工具,而不是你的人格延伸第十二章 你不需要變成巴菲特,只要不被自己打敗第十三章 你的行為系統升級指南:從覺察到改變的實戰練習附錄一 30天投資心理紀錄表附錄二 五大市場情緒場景應對策略卡

商品規格

書名 / 行為經濟學打造長期投資心法: 走勢不急, 情緒先動! 穩定獲利的本質, 是情緒管理
作者 / 丁政
簡介 / 行為經濟學打造長期投資心法: 走勢不急, 情緒先動! 穩定獲利的本質, 是情緒管理:投資的快樂短暫,痛苦卻能久久不散;能駕馭情緒的人,才有資格駕馭市場!▎你以為自己在投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083713
ISBN10 /
EAN / 9786264083713
誠品26碼 / 2682989334000
頁數 / 31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言(節錄)

◎從「會買」到「會忍」:投資真正的戰場,是你心裡的情緒波動

  我們都知道,投資是為了讓金錢發揮更大的效益;但現實裡,許多人的投資經驗,卻更像是一場情緒劇——當市場下跌,心跳加快、焦慮上升;當帳面獲利,卻又怕漲多回跌,提早出場。明明做足功課,卻還是虧損收場;明明知道不要追高殺低,手指還是控制不住地點下了「賣出」。這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問題。本書要討論的,正是這一點:穩定獲利的本質,不在於你會看圖說故事,而在於你能不能管好自己的心情。

◎投資的失誤,往往不是因為無知,而是因為「太正常」

  人類是情緒性的動物。從行為經濟學、神經心理學、到演化生物學,都不斷證實: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為了理性投資設計的。事實上,許多在投資中讓我們虧損的決定,反而是大腦試圖「保護我們」的結果——例如害怕失去,讓你提早賣出;害怕錯過,讓你高點追進;討厭後悔,讓你拒絕認賠。這些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相當合理,但在投資場域中,卻會導致一連串錯誤的選擇。

  行為經濟學大師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指出,人的大腦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快速、直覺、情緒性的「系統一」;另一個是緩慢、理性、分析性的「系統二」。而在投資決策時,「系統一」常常會在你意識到之前,就已經替你做出判斷了。你以為你在做選擇,其實你只是被潛意識牽著走。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明明知道「應該長期投資」的人,卻在看到股票下跌三天後忍不住拋售;為什麼曾經發誓「不追漲」,卻在一檔飆股上漲50%後急忙進場。這一切,都不是因為你不聰明,而是因為你「太正常」了。而投資成功的關鍵,不是讓你變得異於常人,而是學會設計出讓你「少犯錯」的行為機制。

◎投資不是找方法,而是建立一套「心理使用說明書」

  這本書不會教你如何挑選標的、不會提供投資名單,也不會告訴你接下來台積電還會不會漲。因為你需要的,其實不是「更好的投資工具」,而是「更穩定的投資自己」。

  本書的目標,是幫助你建立一套屬於你自己的「心理操作系統」:

  .當市場劇烈震盪時,你要怎麼穩住情緒、不讓焦慮決定行動?
  .當手中股票出現短期虧損時,你要怎麼判斷是該停損,還是堅持?
  .當別人都在賺錢,你卻還沒進場時,你要如何抵抗「從眾」的壓力?
  .當你帳面獲利時,你如何判斷是該抱緊,還是該收手?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你當下狀態的應對方式」。本書會從行為經濟學的理論開始,結合投資者的真實心理經驗,帶你看懂自己在金錢面前的反應模式;接著,我們會進入心理韌性訓練的方法,包括建構自己的「行為約束力」、「預設停損點」、「獨立評估機制」、「觀察型記錄習慣」等等。你將學會如何用「制度」代替意志力,用「設計」取代懊悔。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四章 決策不是看準,是選一個你不那麼怕後悔的選項
4.1 你不是在分析,你是在逃避選擇的痛苦

分析太久,其實是在拖延面對風險

你說你在研究、在比對、在觀察,事實上你可能只是在逃避一件事——做決定。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決策迴避(decision avoidance)」,意思是人們面對選擇時,往往不是沒想法,而是太怕做錯。投資市場不缺資訊,缺的是「敢承擔錯誤」的心理彈性。

當你發現自己每天打開帳戶卻什麼都沒動作,或者一直把選股清單改來改去,就是這種逃避在作祟。你不是不知道怎麼做,而是怕選下去的那一刻,就必須承認:一切後果都是你的選擇。與其承擔那份責任,大腦選擇繼續比對、繼續分析,裝作自己還沒準備好,其實只是不想失敗而已。

大腦最討厭的不是風險,是不可逆

投資決策最大的心理壓力來自於「不可逆感」——你知道一旦下單,帳面就會有變動,那是無法撤回的事。心理學家稱這種狀況為「心理終局效應(psychological finality)」,也就是我們對於「無法回頭的選擇」特別焦慮,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喪失了控制感。

所以很多人會不斷拖延進場,因為只要沒買,就還有無限可能;只要沒選,就還可以說「我在觀察」。你不是在等對的時機,你是在維持選擇的開放性。只不過,市場不會等你感覺夠安全,它只會照自己的節奏前進。你以為你保留了自由,實際上你錯過了機會。

選擇焦慮不是沒選擇,而是太多期待

現代投資人面對的不是資訊不足,而是選項過多。每一檔股票、每一個標的、每一個策略都有可能對,也有可能錯。問題不在於判斷,而在於你背後綁著太多心理包袱。你希望這次選對、希望別人佩服、希望自己不會後悔。這些期待讓你在每個選擇前都感覺壓力山大。

這種狀態叫做「過度完美預期(perfectionistic expectation)」,會讓你每次決策都想要「一次到位、永不後悔」。結果就是每次都卡住,什麼也沒選。你不是在分析風險,而是在害怕承認自己可能會犯錯。你的大腦把選擇這件事變成了「價值審判」,一選錯就等於你不夠格。

做決定不是承諾完美,而是接受不完美

如果你總是卡在選擇上,那你該練習的不是分析能力,而是「容許自己後悔」的能力。因為真正會讓你進步的,不是那個完美的選股,而是「做了→發現問題→修正→再做」的過程。你要的不是一次選對,而是一次次微調的勇氣。

試著練習以下方法:

.替自己設一個「決策時限」,不要讓每個分析拖過24小時
.把每次進場當成「假設驗證」,不是終局判決
.練習記錄選擇後的心情,而不是只看績效

你不是要成為市場上最聰明的人,而是要成為那個可以在錯誤後繼續操作的人。投資從來不是關於誰選對得多,而是誰願意持續面對選擇的痛,還能不逃跑。

所以,下次當你又說「我再看看」的時候,請問自己:「我是真的還在分析,還是只是不敢面對選擇這回事?」


4.2 選股就像選午餐,永遠怕點錯

你不是沒主見,是怕錯過更好的

你有沒有站在便利商店冷藏櫃前,盯著便當看了五分鐘,最後拿了雞肉飯,又懷疑應該選牛丼才對?這不只是午餐選擇困難症,其實你在選股時也一樣。你不是不知道要買什麼,而是太怕買了這個、錯過了那個。投資裡這種心態叫做「選擇悔意(choice regret)」:每次做出決定,都自帶懷疑與惋惜。

心理學家指出,人類面對選項時,一旦有太多可能,就會開始焦慮自己「是不是選錯了」。這種焦慮不來自失敗,而來自於「想像中的更好選項」。你不是真的討厭眼前的標的,而是腦袋裡那個幻想的報酬更香。所以選股這件事,常常不是在篩選資訊,而是在處理你心中那個永遠不滿意的小劇場。

多選項不是自由,是壓力來源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有上百檔股票、無數篇分析文章、KOL喊單、AI選股、策略軟體,全部在告訴你「這個好、那個更好」。結果是什麼?你每天都活在「可能錯過」的焦慮裡。就像餐廳菜單太厚你反而點不下去一樣,選項一多,你就無法動彈。

這叫做「選擇過載(choice overload)」,當選項過多,大腦不但無法做出更好決定,反而會降低滿意度。你會發現,明明照技術面選出的標的很穩,還是會突然想:「那個熱門標的好像更強耶?」然後改單、猶豫、焦慮。你不是選錯,而是被選項拖進了「如果我當初怎樣就好了」的思考陷阱。

總想等最完美的標的,你永遠不會進場

你以為你是在等待最好的進場時機,其實你是在追求一個不存在的完美選擇。你幻想有一天會出現一支「完全沒風險、百分之百獲利、技術線型超美、籌碼乾淨、消息面也好」的股票。然後你等啊等,等到行情過了,才說:「早知道我就……」

這是「最佳化詛咒(maximizer's curse)」的副作用:你越想選到最好的,就越無法接受「只是夠好」的選項。於是你一直在比、在選、在捨不得,最後什麼也沒動作。你不是沒眼光,而是眼光太執著。你不是不會選股,而是你沒辦法接受自己可能錯過其他機會。

接受「點錯」是成本的一部分

與其每次都在選股前崩潰,不如接受一個事實:就算今天選錯,也不代表你整體會失敗。市場是流動的,每一筆進出都是實驗,不是終局判決。點錯午餐頂多今天吃得不開心,選錯股票也一樣,不是砸鍋就是學經驗。

你可以試試這些做法:

.限縮選項,每次只分析5檔標的,從中選一檔就好
.設定「滿意進場條件」,達到就執行,不再繼續等待「更完美」的選項
.練習做完選擇就不回頭,除非有新資訊,不要再懊悔「如果我早點買那支就好了」

投資不是選命中注定的唯一,而是持續做出「當下對自己最合理」的選擇。你沒辦法每次都點到最好吃的午餐,但只要你習慣點、敢承擔、能修正,就比那個永遠站在冷藏櫃前猶豫的人,走得更遠。

記住:選錯不是災難,不選才是。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投資失敗,常常不是因為看錯趨勢,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太容易被情緒操縱。本書從心理學切入,揭露人類天生的行為漏洞:損失厭惡、過度自信、從眾焦慮與決策拖延。它提醒我們,市場不是理性對決,而是情緒與人性的放大場。投資的關鍵,不是找到完美的獲利模式,而是能否管住慌亂的心。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