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行銷, 製造未來: AI、永續與品牌策略如何改變工業品的市場邏輯
作者 | 遠略智庫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智慧行銷, 製造未來: AI、永續與品牌策略如何改變工業品的市場邏輯:當AI重塑產線,行銷也必須升級為智慧策略中樞工業品的下一步,不只是製造,而是建立可擴張的價值系統▎ |
作者 | 遠略智庫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智慧行銷, 製造未來: AI、永續與品牌策略如何改變工業品的市場邏輯:當AI重塑產線,行銷也必須升級為智慧策略中樞工業品的下一步,不只是製造,而是建立可擴張的價值系統▎ |
內容簡介 當AI重塑產線,行銷也必須升級為智慧策略中樞 工業品的下一步,不只是製造,而是建立可擴張的價值系統 ▎從技術到價值:行銷正在重寫製造業劇本 工業品企業長期被視為以生產效率與技術優勢取勝的典範,但隨著產業競爭加劇、利潤壓縮與市場需求個性化,製造業的價值創造邏輯正悄然轉變。本書深入探討工業品行銷的本質,帶領讀者重新思考企業如何擺脫「產品導向」的框架,重塑以客戶信任與價值主張為核心的行銷思維。 ▎行銷不再是外圍,而是組織戰力核心 行銷在工業品企業中常被邊緣化,實則應扮演策略制定、品牌信任與跨部門整合的關鍵角色。書中逐步拆解工業品的內部行銷障礙,並透過系統性框架與案例,指出行銷如何嵌入決策鏈、銷售鏈與客戶關係維繫之中,成為整合組織資源、驅動成長的核心引擎。 ▎從工具到體系:打造可複製的行銷標準作業模式 要落實行銷創新,單靠創意與熱情遠遠不夠。本書從CRM整合、ERP接軌、AI分析,到顧客生命週期管理與價值體驗設計,提供一套模組化、可追蹤的工業品行銷作業邏輯。它不僅是一個執行流程,更是一種可規模化複製的營運體系,幫助企業加速新市場佈局並穩定擴張。 ▎信任,是最難複製卻最值得經營的資產 在B2B世界裡,決策週期長、風險高、接觸層面廣,使得「信任」成為成交與長期合作的關鍵因素。本書以多個企業真實案例為基礎,解析如何透過服務深化、關係經營、內容行銷與人際影響力的建立,將信任內化為企業品牌資產,並轉化為可衡量的績效成果。 ▎未來工業品行銷,是一場品牌、數據與永續的聯合作戰 隨著工業4.0、AI、ESG浪潮崛起,傳統工業品行銷也面臨轉型壓力與創新契機。書中前瞻性地提出:未來成功的工業品牌,將不僅依賴技術產品,更依賴其在價值溝通、客戶參與與綠色承諾上的整合能力。本書為製造業者提供一套可以預測趨勢、調整節奏、放大影響力的行銷升維指南。 〔本書特色〕 當製造優勢不再等於市場優勢,工業品行銷也走入重新定義的關鍵時刻。本書跳脫傳統推銷觀點,結合品牌建構、數據應用與價值導向策略,揭示工業企業如何在信任、系統與永續中重塑競爭力。這是一本為製造業打造的行銷進化地圖。
作者介紹 遠略智庫立足國際視野,橫跨政治心理、金融體系與全球秩序重塑,專注於解析權力結構、供應鏈轉型與市場風險演變。成員擁有國際媒體、金融機構與政策諮詢的豐富實戰經驗,筆觸冷峻,觀察敏銳,善於穿透表象,捕捉局勢中的微妙變化。以深度剖析與前瞻洞察,為讀者提供理解世界與布局未來的關鍵指南。
產品目錄 序言:重新定義工業品行銷的時代責任第一章 重構價值鏈:工業品行銷的本質與挑戰第二章 行銷升維:策略制定與環境判讀第三章 行銷整合術:實現「工業品行銷+」第四章 掌握成交力:信任、服務與人際影響力第五章 品牌工學:形塑工業品品牌的黃金法則第六章 系統化成交:建立工業品行銷作業流程第七章 未來布局:工業品行銷的創新與演進
書名 / | 智慧行銷, 製造未來: AI、永續與品牌策略如何改變工業品的市場邏輯 |
---|---|
作者 / | 遠略智庫 |
簡介 / | 智慧行銷, 製造未來: AI、永續與品牌策略如何改變工業品的市場邏輯:當AI重塑產線,行銷也必須升級為智慧策略中樞工業品的下一步,不只是製造,而是建立可擴張的價值系統▎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08318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083188 |
誠品26碼 / | 2682940693009 |
頁數 / | 31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 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言:重新定義工業品行銷的時代責任
◎當工業不只是製造,而是價值鏈的重構
在談行銷之前,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工業品領域曾長期被誤認為是「無需行銷」的世界。相比消費性品牌強調感性操作、體驗設計與社群影響,工業品似乎只需穩定技術、合理價格與交期準時即可贏得市場青睞。
然而這一套思維正快速過時。工業品企業正面臨三個同時發生的劇烈改變:市場結構的重組、技術系統的融合,以及顧客價值觀的轉變。也因此,工業品行銷不能再只是附屬於業務部門的一份支援文件,它應是企業創新與競爭的前導策略、價值展現的核心力量、永續經營的推動樞紐。
◎為什麼工業品行銷正走向主舞臺?
首先,是B2B買方結構的改變。今日的工業品客戶已不再只是工程單位或採購窗口,而是一群多角色共構、數位素養高、對資訊有高掌控欲的專業決策網絡。他們在線上研究、跨平臺比對、依賴案例驗證與專業論壇,並期望品牌提供的不僅是「產品」,而是「問題解決方案」、「業績改善保證」與「永續承諾證明」。
其次,是行銷工具與技術的根本變化。生成式AI、行銷自動化(MA)、CRM+CDP融合架構、智慧感測與預測性分析,這些過往距離B2B行銷很遠的科技,如今正在重新定義行銷人員的職能與價值:他們不再只是「寫內容」、「辦活動」,而是「設計資料流」、「解構用戶旅程」、「連接決策節點」。
最後,也是最深遠的,是品牌角色的升級。工業品牌過往講的是耐用、可靠、精密,如今則必須講「你幫客戶完成了什麼」、「你的系統如何創造新的生產邏輯」、「你的技術是否助他減碳、守法、持續盈利」。品牌已不只是標誌與認知,它變成了一種行為、一種立場,更是一種價值的承諾與履行。
◎本書的寫作初衷:為產業留下一部「系統性」工業行銷藍圖
這不是一本純理論導向的行銷書,它更不是一味追逐流行術語的教條集。它的結構設計與內容安排,源自多年來作者參與工業品企業數位轉型、品牌重塑與跨境市場布局的實戰經驗,試圖提供一套能「真正落實」、「可反覆優化」的整合行銷架構。
本書涵蓋十個核心章節,從品牌建構、銷售流程設計、數據應用、內容策略、組織整合、國際行銷到AI與ESG導入,全部建立在臺灣與國際企業的真實案例基礎之上。每一章節不只提供方法論,更補充案例拆解與跨部門運作思考。目的不僅是幫助行銷人說服主管,更幫助主管知道該如何改變。
我們不再相信「行銷是最後才來包裝」的說法,而是堅信「行銷是一開始就要參與設計」的前置權。因為你不站在市場起點設計產品,最後就只能低價競爭;你不從第一份報價開始傳遞品牌價值,最後就會被採購部門切成成本選項。
◎寫給誰讀?也許就是你這樣的人
這本書特別推薦給以下幾類讀者:
.工業品企業的行銷主管、專員,正在規劃數位轉型與內容升級策略;
.B2B品牌經營者,想建立差異化價值與系統性行銷基礎;
.中小企業負責人,面對價格戰與外部壓力,希望靠品牌與資料創造新成長引擎;
.業務團隊領導者,希望提升行銷部門對銷售實質貢獻力;
.行銷代理商與顧問,協助客戶從單一任務升級為全面規劃者。
如果你相信「工業品也可以有策略、可以有情感、可以有市場主導力」,這本書會是一套務實且具前瞻視野的行動指南。
◎最後的話:工業行銷不再是從眾,而是定義標準
未來的工業行銷將不只是用來「讓產品賣得更好」,而是成為「讓市場變得不一樣」的力量。這股力量,來自每一位行銷人對於品牌的堅持、對於數據的理解、對於永續的投資,也來自你是否能重新定義「什麼才是工業品企業應該擁有的價值話語權」。
內文 : 第一章 重構價值鏈:工業品行銷的本質與挑戰
第一節 工業品行銷的定位與演進
起點:從銷售支持走向策略導向
過去,許多工業品企業將行銷視為配角,認為行銷不過是業務的延伸或促銷活動的包裝。在臺灣,特別是製造業占主體的背景下,這種觀念尤為根深蒂固。不過,隨著全球供應連結構重組、客戶需求快速轉變、產業數位轉型等因素疊加,工業品行銷已不再只是「把東西賣出去」,而是逐漸轉變為牽動企業價值鏈運作的核心驅動器。
行銷在企業中的角色正從「支援單位」蛻變為「策略中樞」。根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8)對於B2B企業的調查指出,那些將行銷視為關鍵決策參與部門的企業,其年度營收成長幅度平均高出同業12%。由此可見,定位正確的工業品行銷將是企業競爭力強化的重要關鍵。
發展:行銷思維的三階段演化
1. 功能導向階段(Functional Era)
在此階段,工業品行銷主要聚焦於產品功能與技術規格的溝通,典型特徵為以業務工程師為主體,由技術帶銷售,強調「我們的產品有多好」。
2. 解決方案導向階段(Solution-driven Era)
進入2000年後,隨著產業競爭加劇與客製化需求上升,行銷逐漸轉型為顧問型角色,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工業品企業如施耐德電機、研華科技等,陸續導入「解決方案行銷」體系,透過整合硬體、軟體與服務,創造更高附加價值。
3. 價值共創導向階段(Value Co-creation Era)
在AI與IoT興起後,客戶期待的不再只是功能或服務,而是參與產品開發、使用體驗與後續優化的整體價值過程。行銷必須成為跨部門合作的橋梁,與研發、營運、客服等部門共同形塑價值交付鏈。
工業品行銷的價值重構
工業品行銷並不只是比誰的產品更先進,而是比誰更懂客戶的「使用情境」與「營運邏輯」。以臺灣知名工具機品牌友嘉實業為例,其針對歐洲中小型精密工廠,發展出模組化加工中心,並結合遠端診斷系統與預測性維修方案,不僅提升客戶產能,也減少維修成本。這種「以價值導向」取代「以價格競爭」的轉型,正是工業品行銷重構的關鍵。
此外,台達電則展現另一種模式。原為電源供應器起家的台達,過去主要依賴代工出貨,但自2010年後即積極發展自有品牌與解決方案行銷。在建築自動化、資料中心與電動車等領域,台達強調綠色節能與整合服務,使其成功轉型為全球性的系統供應商。根據台達2022年年報,品牌事業營收占比首度超越代工部門,這正是行銷角色升級的具體證明。
小結:不再邊緣,行銷是決勝核心
回顧工業品行銷的歷程,從功能、解決方案到價值共創的演進顯示:行銷已經不再是邊緣角色,而是策略與執行的中樞。尤其對於臺灣出口導向與技術導向的產業而言,工業品行銷不僅需理解技術,更需理解「市場如何運作」、「客戶如何決策」、「企業如何跨部門合作」,才能真正讓好產品變成被信任、被採用的好品牌。
第二節 工業品與消費品行銷的根本差異
不同的市場邏輯:需求來源與購買決策結構
工業品行銷與消費品行銷的最大差異,在於其面對的「買方」性質完全不同。消費品行銷通常面對的是個人或家庭,需求多由情感、品牌印象與個人偏好驅動;而工業品面對的則是企業或組織,需求具高度理性且多數來自生產或營運目的。
在工業品交易中,購買決策往往不是單一人員拍板,而是牽涉到包括採購、技術、財務、管理等部門的多層次審查與共識機制。這樣的決策鏈不僅冗長,也讓行銷人員在傳遞訊息與價值主張上需更具邏輯性與專業度。
不同的產品特性:客製化程度與壽命週期
消費品大多屬於標準化、高頻次、低單價的商品,其核心在於品牌力、通路效率與消費者體驗;而工業品則具有高技術門檻、高客製化程度、使用週期長與維護需求大的特性。
舉例來說,臺灣上銀科技所生產的滾珠螺桿與線性滑軌,必須依據客戶的機械結構設計進行精密客製,不僅技術需高度配合,還牽涉長期維保與升級合作。這類行銷行為遠非促銷手法可應對,而需強調整合方案與長期服務價值。
不同的銷售週期與信任成本
工業品的銷售週期平均長達數月至數年,從初次接觸、需求釐清、方案設計、技術評估、樣品試產、驗收流程到簽約出貨,每一步驟都需精準管理。而且客戶對「風險成本」極為敏感,因此在決策時對品牌信任與業務專業度的要求遠高於消費品。
根據Bain & Company(2021)對全球B2B企業採購流程研究顯示,約有71%的工業品採購人員在首次會談後需至少6週以上進行內部評估才會再次聯絡供應商。這也意味著,工業品行銷在第一步就要展現價值、建立信任,才能取得長期溝通門票。
不同的通路與行銷工具
消費品依賴快速流通與通路鋪設,行銷方式偏重於大眾媒體、社群媒體與網紅合作。而工業品則高度依賴關係行銷、展覽參與、技術白皮書、研討會、客製簡報與技術顧問。
以臺灣的工控領導廠商研華科技為例,其國際行銷重點之一便是「共創夥伴大會」(Co-Creation Partner Conference),透過與客戶與代理商的深度交流平臺,共同制定智慧城市與工業4.0的應用方案。這類活動既是推廣工具,也是客戶教育與信任深化的場域。
小結:不同方法,殊途同歸
總結來說,工業品與消費品行銷在目標客群、產品特性、銷售流程與行銷工具等層面上皆有根本性差異。前者強調關係、解決方案與價值導向,後者則偏重感性訴求與品牌體驗。
工業品行銷的挑戰不在於模仿消費品行銷,而是在於發展出「屬於企業客戶邏輯」的行銷體系與工具。唯有如此,才能在高複雜性、高風險性的市場環境中,持續創造價值、建立信任並贏得長期合作。
最佳賣點 : 當製造優勢不再等於市場優勢,工業品行銷也走入重新定義的關鍵時刻。本書跳脫傳統推銷觀點,結合品牌建構、數據應用與價值導向策略,揭示工業企業如何在信任、系統與永續中重塑競爭力。這是一本為製造業打造的行銷進化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