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to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作者 |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的科學教育論: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兒童的管理與心靈的塑造如何兼顧?教育應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還是道德信念之上?赫爾巴特為你重新定義「教育」 |
作者 |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的科學教育論: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兒童的管理與心靈的塑造如何兼顧?教育應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還是道德信念之上?赫爾巴特為你重新定義「教育」 |
內容簡介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兒童的管理與心靈的塑造如何兼顧?教育應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還是道德信念之上?赫爾巴特為你重新定義「教育」的核心意義!【現代教育學的奠基者──赫爾巴特】赫爾巴特,西元1776年生於歐登堡,其父為政府高官,其母是醫生的女兒。當赫爾巴特西元1841年在哥廷根去世時,他留下的著作不僅證明了他是一位系統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家,其思想後來影響了心理學和教育科學的發展。在教育學方面,人們把19世紀後期的所謂的赫爾巴特主義歸功於他,赫爾巴特主義的教科書影響了德國乃至世界的教師的專業化。▎四段教學法與心理學相結合赫爾巴特最具代表性的貢獻之一,是其著名的「四段教學法」:明瞭、聯想、系統、方法,這套理論至今仍影響深遠。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這一教學法與赫爾巴特對教育心理學的整合實踐。他認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靈的塑造與人格的培養。因此,教育者不應僅滿足於表面的秩序與紀律,而應致力於學生思想與意志的引導,使其成為有德、有識、有行的人。▎在紀律與啟發之間本書特別強調赫爾巴特對「兒童管理」的獨到見解。他區分了「管理」與「教育」的不同功能與目的,指出管理是維持秩序與生活常規的必要手段,但不能代替真正的教育。赫爾巴特主張教師應以「權威與愛」為根本,透過建立穩定的信任關係,引導學生自我約束、自主發展。他批判單純以懲罰與威脅為主的管教方式,認為那將壓抑兒童心靈的自然成長,甚至造成反效果。▎多元興趣發展與道德教育在赫爾巴特的教育觀中,「興趣」與「道德」是培養完整人格的兩大支柱。本書闡述他如何將學生的多方面興趣發展與道德性格養成結合,強調教育的目的不應只是知識技能的累積,更在於促進學生對於生活、社會、人類的廣泛理解與關懷。赫爾巴特指出,真正的教育應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其自我成長,並在未來成為能自我決策、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經典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雖然赫爾巴特的著作誕生於十九世紀,但本書所呈現的思想對今日教育現場仍具高度啟發性。從教學設計、課程規劃到教師與學生關係的本質反思,本書不僅適合教育工作者參考,更是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領域讀者理解教育根本問題的重要文獻。本書特色:本書精選「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的代表性教育論述,闡述其關於科學教育、實踐教育的理論精髓。赫爾巴特以心理學為教育學的基礎,首創四段教學法,強調教育應兼顧學生的道德發展、心智啟迪與個性養成。本書內容涵蓋兒童管理、教學步驟、教育目的等核心議題,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理念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作者介紹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西元1776年~西元1841年),德國教育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被認為是現代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智力。他強調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個體道德和人格的培養。他的教育哲學強調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有責任感和道德感的公民。赫爾巴特的教育理念強調了教育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推動了教育理論的現代化。王曉晶,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系碩士畢業。曾發表論文20餘篇,主編或參與編寫了多部教材等。
產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兒童的管理 第二章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第三章 教學的相關概念 第四章 教學的過程 第五章 教學的結果 第六章 關於訓育 第七章 對訓育特殊性的考察 第八章 論大眾參與下的教育 第九章 論學校與生活的關係
書名 / | 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的科學教育論 |
---|---|
作者 / |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
簡介 / | 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的科學教育論: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兒童的管理與心靈的塑造如何兼顧?教育應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還是道德信念之上?赫爾巴特為你重新定義「教育」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6647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66478 |
誠品26碼 / | 2682936586001 |
頁數 / | 21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西元1776~1841年),是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有「教育科學之父」、「現代教育學之父」之稱。
西元1776年5月4日,赫爾巴特在德國歐登堡的一個司法官家出生。西元1794年,赫爾巴特進入耶拿大學學習,上學期間就對康德(Immanuel Kant)、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等人的哲學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Parmenides)關於一切存在都是統一的和不變的學說,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西元1799年,赫爾巴特與德國另一位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相識,雖然裴斯泰洛齊讓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不過裴氏觀點中的民主主義傾向並沒有得到赫爾巴特的認可。
西元1802年,在哥廷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赫爾巴特留校任教,7年後,他又前往柯尼斯堡大學任教,講授哲學與教育學,並在此創立了教育研究所,應用他的教育原理訓練教師。
西元1833年,赫爾巴特重回哥廷根大學任教。西元1841年,赫爾巴特去世,享壽65歲。
赫爾巴特在教育領域的貢獻卓著,他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嚴密系統的經驗教育學體系,這是科學教育學誕生的重要象徵。在赫爾巴特的努力下,教育擺脫了形上學的束縛,不僅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還激起這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赫爾巴特將教育從初級的某種思想與實踐制度發展成一門學術性學科,並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對培訓教師的教育機構。
赫爾巴特的貢獻還表現在教育心理學領域,赫爾巴特最早將心理學與哲學、生理學分開,並明確指出心理學乃是一門科學,強調教育學一定要以心理學為基礎。赫爾巴特還試圖依據心理學的知識來揭示教育和教學的規律。可以說赫爾巴特為教育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成為之後一百多年教育學繁榮的源頭,堪稱教育心理學發展史的里程碑。
赫爾巴特還提出了著名四段教學法理論,也就是老師在教授學生的時候應該分為四步驟,分別是明瞭、聯想、系統、方法。
可以說,赫爾巴特建立了獨到的、對教育系統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思想體系,奠定了他在教育學上的重要地位。
赫爾巴特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學》(Allgemeine Pädagogik: aus dem Zweck der Erziehung abgeleitet)是公認的首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本書編者從赫爾巴特的著作中精選若干文章集成本書,希望這位教育學史上巨人的真知灼見,在二百多年以後依然能夠閃耀光芒,照亮讀者的心靈。
內文 : 第一章 兒童的管理
這一章到底屬不屬於教育學範圍,或者不如把它歸入實踐哲學關於一般的論證管理問題的部分,這一點是存在爭議的。關心智育與僅僅想要維持秩序,這兩者顯然存在本質的區別。如果將前者稱為教育,如果這種工作需要特殊的藝術家──教育者,如果要讓具有高度修養的天才集中精力讓教育工作達到完美的程度,而把每一種教育藝術工作從所有別的龐雜的工作中分化出來,那麼,不僅為了概念的明確起見,而且處於形成一種出色的教育事業思考,我們希望讓那些必須看到兒童心靈最深處並對其產生影響的教師擺脫管理兒童的工作。但是,維持兒童秩序是一種父母樂意放棄的負擔;而對那些不得不和兒童生活在一起的人而言,這卻彷彿是他們義務中最滿意的一部分工作,因為這種工作讓他們得到了透過對別人發洩一點專橫並在某種程度上補償其從外界受到的壓迫的機會。所以,一個作者如果在教育學中對此表示緘默,就有被人說不懂得教育的可能。而事實上他也會因此責備自己的,因為把各種不一樣的工作混雜在一起,工作就做不好;但是如果把它們完全分開來,在實踐中這也同樣是不可能實現的。滿足於管理本身而不顧及教育,這種管理乃是壓迫心靈,而忽視了兒童不守秩序行為的教育,連兒童也不覺得它是教育。此外,如果不緊緊而靈巧地抓住管理的韁繩,那麼什麼課程都是進行不下去的。最後,要將屬於兒童教養的一切工作,在真正的教育者與父母中間認真地分一下工的話,那麼就需要努力在分工的兩方面之間適當地建立連繫,讓他們相互取長補短。
一、兒童管理的目的
兒童並不是帶著他們的意志來到這個世界的,是不能產生任何道德關係的,所以父母們就可以(一方面出於自發,另一方面為了適應社會需求)駕馭兒童,如同駕馭物具一樣。而且父母們非常明白,現在他們可以不徵詢兒童的意見,任意對待兒童,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他們的孩子身上逐漸造就出一種意志來。而假如要避免那種雙方都不願意容忍的爭吵所導致的不調和態度的話,這種意志就是人們所必須具備的。然而兒童是很久以後才會具備意志的,一開始兒童並沒有形成一種能下決斷的真正意志,有的只是一種處處都會表現出來的不服從的烈性。這種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它會將成人的安排擾亂,並把兒童未來的人格本身也置於種種危險之中。這種烈性一定要克服的,否則兒童不守秩序的行為就存在被認為是兒童監護人的過失的可能了。可以在兒童表現出具有真正意志的跡象之前,透過強制來實現的對烈性的克服,而且為了完全獲得成功,這種強制恰恰一定要是強而有力的,並且一定要經常重複使用。這也是實踐哲學的原理的要求。
但是,這種盲目的烈性情緒的苗子,這種原始的欲望,還會在兒童身上存在,甚至逐年增長擴大。因此為了讓那種在烈性與欲望中成長起來的意志,不朝著反社會的傾向發展,經常對它們保持明顯的壓制就很有必要了。
最佳賣點 : 本書精選「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的代表性教育論述,闡述其關於科學教育、實踐教育的理論精髓。赫爾巴特以心理學為教育學的基礎,首創四段教學法,強調教育應兼顧學生的道德發展、心智啟迪與個性養成。本書內容涵蓋兒童管理、教學步驟、教育目的等核心議題,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理念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