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能, 看見情緒的語言: 破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公式, 讓情緒、溝通、選擇都更有效 | 誠品線上

心理效能, 看見情緒的語言: 破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公式, 讓情緒、溝通、選擇都更有效

作者 陳佑晨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心理效能, 看見情緒的語言: 破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公式, 讓情緒、溝通、選擇都更有效:你以為的「個性缺陷」,其實只是未被理解的心理預設;停止硬撐與自責,開始用適合自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你以為的「個性缺陷」,其實只是未被理解的心理預設; 停止硬撐與自責,開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解鎖行為與情緒! 【你的性格,從來就有跡可循】 你以為的「怪」、「不夠好」,其實是心理原廠設定的一部分。本書從性格的天生差異出發,帶你看見完美主義、成就導向、高敏感、懷疑防衛等各種性格背後的心理劇本──你不是壞掉,只是預設值不同。了解自己如何面對壓力、情緒與行為選擇,才能停止一味苛責,開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修正路徑。 【你的煩惱,不是問題,是訊號】 很多人卡住,不是因為事件太難,而是因為與性格的張力無法對話。焦慮、拖延、爆發、逃避、低潮……這些痛苦都在告訴你:你的心理模式需要調整了。本書拆解了性格與壓力互動的細緻機制,並教你如何打造量身定製的壓力回應系統,不是強迫自己變堅強,而是讓自己在情緒高牆前找到專屬的出口。 【溝通、行為、情緒,都是自我設計的舞臺】 無論是說話、沉默、選擇、行動,背後都有一套心理自動劇本在運作。這本書深刻剖析你的語言模式、行為偏好與決策障礙,揭露那些讓你感覺受困、拖延或崩潰的隱藏心理機制。並教你從微小設計入手,重新布局「每天都能推動自己」的情境,讓行為不再靠意志硬撐,而是自然流動地進步。 【真正的成長,是從內而外的穩定】 別人怎麼看你、環境如何評價你,其實都在影響你的行為能量與內在敘事。本書最後引導你重新建立自己的心理重心:從印象管理、人際磁場,到選擇自主、情緒安全、行動標準,逐步練習在模糊與壓力中保持內在穩定。不再被外界推著走,而是學會成為自己人生的建築師,用自己的方式,定義自己的故事。 〔本書特色〕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原廠預設的心理路徑。這本書帶你看見自己如何在壓力中卡住、在情緒裡掙扎、在行為中自我設限,並提供具體的方法,重新設計屬於自己的行動場景與情緒回應。從理解性格開始,到練習內在穩定,讓你不再被外界推著走,而是成為自己人生的建築師,打造真正自由且有力量的自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佑晨,心理行為設計師,專研性格心理學與行為變化機制。擅長將抽象的心理理論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協助個人理解自我性格、情緒反應與行為模式。相信成長不是改變自己,而是找到與自己和解又能前行的路徑。著有多部暢銷心理勵志作品,文字溫暖而犀利,致力於陪伴讀者在理解自己的旅程中,走得更穩也更遠。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性格的原廠設定:你不是怪,只是心理預設值不同第二章 你怎麼煩,就怎麼卡住:性格與壓力觸發點第三章 說話與沉默都藏著心理劇本第四章 你的行為不是自由,是認知限制的產物第五章 情緒是你沒聽懂的內心訊號第六章 你在關係裡的樣子,就是你給人的心理帳單第七章 壓力不是壞事,是信號處理出了問題第八章 成為自己行為的設計師第九章 別人怎麼看你,決定你的人際能量走向第十章 內在穩定的人,不需要外在控制

商品規格

書名 / 心理效能, 看見情緒的語言: 破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公式, 讓情緒、溝通、選擇都更有效
作者 / 陳佑晨
簡介 / 心理效能, 看見情緒的語言: 破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公式, 讓情緒、溝通、選擇都更有效:你以為的「個性缺陷」,其實只是未被理解的心理預設;停止硬撐與自責,開始用適合自己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082976
ISBN10 /
EAN / 9786264082976
誠品26碼 / 2682924441008
頁數 / 29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二章 你怎麼煩,就怎麼卡住:性格與壓力觸發點
第一節 高敏感不是脆弱,是過度掃描風險的超能力

不是你太玻璃,是你的雷達開太強

  周品如是一名國中導師,也是一位「超高敏感型人格」的典型代表。

  她的學生曾這樣形容她:「老師好像什麼都知道,連我們只是互看一眼,她都會說『你們是不是剛剛在講別人?』」

  品如的敏感,不只體現在學生互動上,她對同事間的語氣、辦公室裡空氣的變化,甚至主管今天講話比昨天短五秒,都會被她記在心裡。

  這種敏銳,讓她在教學與溝通中非常有溫度,學生與家長都說她是「很懂孩子的人」。但這樣的她,也經常陷入極大的情緒疲憊。

  某次行政會議結束後,她發現自己的報告部分被主管跳過,其他講師都獲得了口頭鼓勵,唯獨她被略過。她整整一晚睡不著,不停想著:「是不是我哪裡表現不好?是不是有人對我有意見?」

  這正是高敏感型人格在面對壓力時的常見現象:他們的感受系統像一臺24小時開機的高規格雷達,任何細微的訊號都會被放大處理。

  而這份處理,並不是情緒脆弱,而是情緒過度掃描所帶來的能量過載。

敏感的背後,是對風險與關係崩壞的預期焦慮

  在心理學上,高敏感型人格被定義為神經系統對內外刺激有較高反應閾值的人群。他們會更快察覺他人情緒、環境氣氛變化,也更容易從細節中構建出整體關係的狀態圖像。

  但這種「資料庫式處理」會有一個副作用:對模糊不確定的事件,會預設最壞解釋。

  品如其實並不是第一次這樣焦慮,她的慣性反應是——只要沒得到正面確認,就會開始進入預警模式。

  例如:「他今天沒笑,是不是我上次的發言惹他不高興?」

  或者:「她沒回訊息,是不是我昨天傳的那句太唐突?」

  這些預設思維,會導致高敏感型人格在壓力中自行生成風險腳本,強化負面情緒的投射循環。

  而這些並非沒根據,而是因為過往的某些事件讓他們形成這種自我保護系統。

  比方說:童年曾因一點失誤被處罰得很重;或是在關係中吃過「沒看清楚訊號」的虧。

  因此,他們的身體記得了這種「預警式生存模式」,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慣性:「我必須想在前面,才能免於受傷。」

你不是承受不了壓力,而是你太早開始承受了

  很多人以為高敏感的人是「太容易受傷」,但事實上他們的困難往往不是「承受」,而是「過早預備承受」。

  這種提早啟動的情緒應對系統,會讓他們的能量在事情真正發生前就消耗殆盡。

  所以他們往往不是在壓力點上崩潰,而是在壓力還沒真正發生前就已經累了。

  品如曾說:「我不是怕面對真正的批評,我是怕等著被批評的那段時間,那種懸著的感覺很可怕。」

  這樣的心理狀態,長期下來會造成「慢性高壓感」:表面平靜,內心緊繃;別人還在聊天,你心裡已經模擬了十種情境和對策。

  這會讓你在人際互動中感到疲憊,常常無法放鬆,因為你不是在享受對話,而是在掃描「有沒有哪句話會出事?」

情緒減敏練習:讓你收起雷達,不是摧毀它

  高敏感不是問題,它是一種潛在優勢。很多心理師、設計師、藝術家、教育者,本身就有高度情緒感知能力,正因為他們能察覺,他們才有深度。

  但這份能力需要管理,否則你就會被自己的感知淹沒。

  品如後來開始嘗試「情緒減敏練習」,目的是讓雷達「適度休息」,練習關閉不必要的過度解讀:

  .練習情境抽離:當情緒升起,先對自己說:「這是我的詮釋,不一定是事實。」
  .設定延遲解讀點:當你想要立刻解釋對方行為,請自己「隔一晚再做結論」。
  .日記拆解法:每次情緒爆炸,寫下你「第一個感覺」→「內在解釋」→「行為反應」,看是否哪裡過度詮釋。

  這些方法,不是要你「別敏感」,而是讓你意識到你的敏感是「慣性反應」,不是全然現實。

  當你能辨識自己正在啟動防衛時,你就開始擁有對情緒的主導權。

不是每個人都帶刺,也不是每句話都有針

  品如在做了一段時間的減敏練習後,開始學會不把每個沉默都看成冷漠,也不再把每個疏離都理解為拒絕。

  她說:「我開始告訴自己,世界不是敵意組成的,有些忽略只是無心,有些沉默只是累了。」

  這種轉變,不是讓她變遲鈍,而是讓她多了一份內在空間。

  她可以依然細膩、依然善感、依然溫柔,但不再那麼容易內傷。

  她說得最好的一句話是:「我學會相信不是所有人都在觀察我,大部分人只是活著。」

  當你願意放過自己,你才會發現壓力不是因為你不夠堅強,而是因為你總是太早對未來的風險反應太深。

  你的敏感是寶貴的,但讓它成為你的資產,而不是你的負擔,這是成熟的開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原廠預設的心理路徑。這本書帶你看見自己如何在壓力中卡住、在情緒裡掙扎、在行為中自我設限,並提供具體的方法,重新設計屬於自己的行動場景與情緒回應。從理解性格開始,到練習內在穩定,讓你不再被外界推著走,而是成為自己人生的建築師,打造真正自由且有力量的自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