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藝
作者 | 丁以壽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華茶藝:一盞茶,千年韻,中華茶藝盡藏其中從理論到實踐,系統掌握茶道精髓,品味文化之美 中華茶藝融合中華美學、音樂、書畫、插花、服飾等藝術元素,是一門綜合性的 |
作者 | 丁以壽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華茶藝:一盞茶,千年韻,中華茶藝盡藏其中從理論到實踐,系統掌握茶道精髓,品味文化之美 中華茶藝融合中華美學、音樂、書畫、插花、服飾等藝術元素,是一門綜合性的 |
內容簡介 一盞茶,千年韻,中華茶藝盡藏其中 從理論到實踐,系統掌握茶道精髓,品味文化之美 中華茶藝融合中華美學、音樂、書畫、插花、服飾等藝術元素,是一門綜合性的飲茶藝術,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韻味。本書系統梳理茶藝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技能,從茶藝的概念、分類、歷史發展,到茶具選擇、鑑泉擇水、茶席設計、茶藝禮儀、美學內涵、編創表演及國際傳播等方面,提供全面深入的論述。 本書分為理論篇與實訓篇兩大部分。理論篇涵蓋茶藝的基本概念與特性,詳細介紹中國歷代茶藝的演變發展,並探討各類茶具的材質與選配、水質對茶湯風味的影響、茶藝禮儀的規範及其文化價值。此外,還闡述茶席設計的美學原則,解析茶藝表演的編創要素,並介紹各地民俗茶藝與茶文化的全球傳播歷程。 實訓篇則側重於茶藝的實際操作,透過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細講解各類泡茶技法,包括玻璃杯、蓋碗、紫砂壺等沖泡方式,以及功夫茶、添料茶、冰茶、奶茶等特殊泡法,幫助讀者掌握茶藝的基本手法與程式。本書不僅適合作為茶學專業教材,也可作為大學生文化素養教育、茶藝師職業培訓教材,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中華茶藝的經典讀本。
作者介紹 丁以壽,副教授,茶學(茶文化方向)碩士生指導教授,中華茶文化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茶文化研究與教學工作。主編《中華茶道》、《中華茶藝》等教材。
產品目錄 上篇 茶藝理論 第一章 茶藝概論 第一節 茶藝概念 第二節 茶藝分類 第三節 茶藝的特性、功用和學習方法 第二章 茶藝史略 第一節 茶藝萌芽 第二節 唐五代茶藝 第三節 宋元茶藝 第四節 明清茶藝 第五節 當代茶藝 第三章 器擇陶簡 第一節 茶具的演變和發展 第二節 瓷質茶具 第三節 紫砂茶具 第四節 金屬及其他茶具 第五節 現代茶藝器具 第四章 鑑泉擇水 第一節 茶湯與水質的關係 第二節 古人擇水經驗 第三節 當代科學擇水 第四節 古今名泉佳水 第五章 茶藝禮儀 第一節 禮節 第二節 儀容 第三節 儀態 第六章 茶藝美學 第一節 茶藝美學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茶藝要素之美 第三節 茶藝綜合之美 第七章 茶席設計 第一節 茶席概論 第二節 臺桌和鋪墊佈置 第三節 茶器和茶席用花布置 第四節 掛軸及其他飾品 第五節 茶席設計美學 第八章 茶藝編演 第一節 茶藝編演基本原則 第二節 茶藝編創基本環節 第三節 茶藝基本程式 第九章 民俗茶藝 第一節 漢族民俗茶藝 第二節 北方少數民族民俗茶藝 第三節 南方少數民族民俗茶藝 第十章 茶藝傳播 第一節 亞洲茶藝 第二節 歐洲茶藝 第三節 非洲茶藝 第四節 美洲和大洋洲茶藝下篇 茶藝實訓 實訓一 茶藝基本手法 實訓二 玻璃杯泡法茶藝 實訓三 蓋碗泡法茶藝 實訓四 壺泡法茶藝 實訓五 壺杯泡法功夫茶藝 實訓六 碗杯泡法功夫茶藝 實訓七 壺盅單杯泡法功夫茶藝 實訓八 壺盅雙杯泡法功夫茶藝 實訓九 碗盅單杯泡法功夫茶藝 實訓十 碗盅雙杯泡法功夫茶藝 實訓十一 牛奶(果汁)紅茶茶藝 實訓十二 冰茶(檸檬冰茶)茶藝 實訓十三 添料茶茶藝主要參考文獻
書名 / | 中華茶藝 |
---|---|
作者 / | 丁以壽 |
簡介 / | 中華茶藝:一盞茶,千年韻,中華茶藝盡藏其中從理論到實踐,系統掌握茶道精髓,品味文化之美 中華茶藝融合中華美學、音樂、書畫、插花、服飾等藝術元素,是一門綜合性的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6618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66188 |
誠品26碼 / | 2682906163003 |
頁數 / | 23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無
內文 : 第二章 茶藝史略
第一節 茶藝萌芽
一、煮茶茶藝
茶的飲用脫胎於茶的食用和藥用,故最先的飲茶方式源於茶的食用和藥用方式。茶的食用,是用鮮葉或乾葉烹煮成羹湯而飲,往往加鹽調味;茶的藥用,是用鮮葉或乾葉,往往佐以薑、桂、椒、橘皮、薄荷等熬煮成湯汁而飲。
西漢王褒《僮約》稱「烹荼盡具。」晉郭璞注《爾雅》「檟,苦荼」說:「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桐君錄》記:「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以上文獻中的烹、煮、煎同義。煮茶,或入冷水煎煮,或入熱水烹煮,或入冷水煮至沸騰乃至百沸。
「自周以降,及於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皮日休《茶中雜詠》)皮日休認為陸羽以前的飲茶,「渾以烹之」,喝茶如同喝蔬菜湯一樣。
「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粥。」(楊華《膳夫經手錄》)茗粥即是用茶葉煮成羹湯。
漢魏六朝時期的飲茶方式,往往是烹煮成羹湯而飲。那時也沒有專門的煮茶、飲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器、酒器飲茶。源於藥用的煮熬和源於食用的烹煮是其主要形式,或煮羹飲,或煮成茗粥而飲,那時還談不上多少技藝性,只能說是茶藝的雛形。
二、煎茶茶藝
西晉杜育《荈賦》:「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荈賦》關於飲茶的描寫,有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有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紹興、溫州一帶)的瓷器;有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像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有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器擇陶簡,出自東隅」、「煥如積雪,曄若春敷」、「酌之以匏,取式公劉」,陸羽在《茶經》中均加以引用,可見唐時煎茶與《荈賦》描寫的煎茶相一致。由此可見,陸羽式煎茶肇始於西晉。
《荈賦》中有「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岷江是流經川西的主要河流,由此可見煎茶的發明與蜀人有關。宋代蘇轍《和子瞻煎茶》詩說:「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煎茶舊法——陸羽式煎茶是相對於煎茶新法——點茶法而言的,宋人也認為陸羽式煎茶發明於西蜀。因此,可以認為煎茶為巴蜀之人的創造。
雖然在西晉就有煎茶茶藝的萌芽,但當時並不普遍,而且局限在飲茶的發源地巴蜀一帶,而煮飲方式是漢魏六朝乃至初唐的主流飲茶方式。
第二節 唐五代茶藝
一、煮茶茶藝
「或用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陸羽《茶經·六之飲》)有的地方的飲茶習俗,是用蔥、薑、棗、橘皮等佐料與茶一起混合煮之百沸,或者揚湯使之更加沸騰以求湯滑,或者煮去茶湯表面的浮沫。陸羽批評這種在茶中加入多種佐料,煮之百沸,以求湯滑、沫去的煮茶法煮出的茶湯,好比倒在溝渠裡的廢水。
煮茶法雖受到陸羽的批評,但這一傳統的飲茶法綿延不絕,「習俗不已」。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銀生城」在今雲南景東,「蒙舍」是唐時南詔國中的六詔之一,在今雲南巍山、南澗一帶。蒙舍人以椒、薑、桂和茶煮而飲之,可見煮茶流行在一些邊疆地區。
中唐以前,煮茶是其主要茶藝形式。中唐以後,隨著製茶技術的提高,直接取用鮮葉煮飲便不被採用了,但煮茶作為支流形式一直保留在局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
二、煎茶茶藝
在漢語中,煎、煮義近,往往通用。此處所稱的「煎茶」,特指陸羽《茶經》中所記載的習茶方式,為了區別於漢魏六朝的煮茶故名「煎茶」。
煎茶是從煮茶演化而來的,是直接從末茶的煮飲法改進而來。在末茶煮飲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況且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而不佳。正因如此,對末茶煮飲法加以改進,在水二沸時下茶末,三沸時茶便煎成。這樣煎煮時間較短,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於是形成了陸羽式的煎茶。
根據陸羽《茶經》,煎茶茶藝的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炙茶、碾羅、煎茶、酌茶、品茶等。
1.備器《茶經·四之器》記載了各種煎茶、飲茶的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各地茶具的優劣、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等。有風爐甑、鍑、碾、羅合、則、瓢、竹筴、鹺簋(含揭)、熟盂、碗、巾、具列等,另有統貯茶器的都籃。當時最負盛名的為越窯和邢窯茶甌,可代表當時「南青北白」兩大瓷系。
2.擇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陸羽《茶經·五之煮》)
3.取火「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原注:謂桑、桐、櫟之類也)。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原注:膏木為柏、桂、檜也,敗器謂朽廢器也)。」(陸羽《茶經·五之煮》)
4.候湯陸羽為燒火煮水設計了風爐和鍑。風爐形狀像古鼎,三足間設三孔,底一孔作通風漏灰用。鍑比釜要小些,寬邊、長臍、有兩隻方形耳。「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陸羽《茶經·五之煮》)
5.炙茶炙烤茶餅,一是進一步烘乾茶餅,以利於碾末;二是進一步消除殘存的青草氣,激發茶的焦香。唐時茶葉以團餅為主,此外尚有粗茶、散茶、末茶。
6.碾羅炙好的茶餅趁熱用紙袋裝好,隔紙用棰敲碎。紙袋既可免香氣散失,又防茶塊散落。繼之入碾碾成末,再用羅篩去細末,使碎末大小均勻。陸羽《茶經》云,茶末以像米粒般大小為好。
7.煎茶水一沸時,加鹽調味。二沸時,舀出一瓢水備用。隨後用則取適量末茶投下,並用竹筴環攪鍑中心。不消片刻,水濤翻滾,這時用先前舀出備用的水倒回茶鍑以止其沸騰,使其生成「華」,華就是茶湯表面所形成的沫、餑、花。薄的稱「沫」,厚的稱「餑」,細而輕的稱「花」。《茶經》形容茶湯之花像棗花漂浮於環池之上,像迴潭曲渚新生的浮萍,又像晴空中鱗狀浮雲;茶湯之沫,好像青苔浮在水邊,又似菊花落入杯中;茶湯之餑,像積雪一般明亮,像春花一般燦爛。
8.酌茶三沸茶成,首先要把沫上形似黑雲母的一層水膜去掉,因為它的味道不正。最先舀出的稱「雋永」,而後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茶味要次於「雋永」,第五碗以後,一般就不可喝了。「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陸羽《茶經·六之飲》)好茶,僅舀出三碗;差些的茶,可舀出五碗。煮水一升,酌分五碗。
9.品茶用匏瓢舀茶到碗中,趁熱喝,冷則精英隨氣而散。這時重濁凝下,精英浮上。
煎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視情況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𨯅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檛、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以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岩,引絙入洞,於山口炙而末之,或紙包、盒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札、熟盂、鹺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陸羽《茶經·九之略》)若用散茶、末茶,或是新製的餅茶,則只碾羅而不需炙烤。
最佳賣點 : 中華茶藝集中國美學、文學、音樂、書畫、插花等於一體,是一門綜合性的飲茶藝術,系統論述了中華茶藝的基本概念和分類原理、發展歷史、茶具選配、鑑泉擇水、茶席設計、禮儀、美學、編創及國際傳播,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詳解茶藝基本手法和程式、當代各種形式的茶藝。既可作為專業教材,也可作為社會大眾了解中華茶藝的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