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 犯罪心理學 | 誠品線上

眠れなくなるほど面白い 図解 犯罪心理学

作者 越智啓太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圖解 犯罪心理學:犯罪為什麼會發生呢?讓我們利用心理學的分析角度,透過犯行動機及犯罪手法剖繪出犯人的樣貌!犯罪心理學是一門針對犯罪者的行為與心理進行科學分析的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犯罪為什麼會發生呢?讓我們利用心理學的分析角度,透過犯行動機及犯罪手法剖繪出犯人的樣貌!犯罪心理學是一門針對犯罪者的行為與心理進行科學分析的學問。然而,許多人透過電視劇、推理小說、動畫或新聞報導,就誤以為自己已經了解犯罪心理學。但事實上,在現實世界中幾乎不會出現如同電視劇一般的案件……。了解「犯罪心理學」在各個犯罪情境能發揮什麼作用?◎我們能透過外表來判斷誰是犯罪者嗎?◎殺人犯的大腦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家庭環境有問題=容易走入歧途」是錯誤的嗎?◎「心理病態」很容易成為犯罪者?◎人類會因為遊戲或動畫而變得暴力嗎?◎要特別小心操控兒童的「兒童性誘拐」◎兒童虐待的最大原因是貧困嗎?◎明明有錢卻想要偷東西的理由◎哪種住宅容易遭遇到竊盜案?近年來,包括詐騙在內的各類犯罪都不斷增加,可以說每天都會在新聞中聽到有關犯罪的報導。透過人人都在使用的社群網站進行犯罪也已變得司空見慣,而且愈來愈複雜,成為潛伏在我們身邊的問題。 「犯罪心理學」就是專門研究這些問題,目的是利用這些知識來預防犯罪。犯罪心理學是專門研究犯罪行為、違法行為及犯罪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的領域。雖然坊間充斥著這一類型的專業書籍和教科書,但這本書使用容易理解的圖表和插圖,清楚地解釋您想知道的每個主題。本書可以讓您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了解到人們走向犯罪的原因、從犯罪細節中可以得知的罪犯概況和周圍環境、日益更新的犯罪手法以及預防犯罪的方法等您可能不知道的犯罪心理學知識。本書特色1、有趣地認識「犯罪心理學」,並利用這些知識來預防犯罪! 犯罪心理學書籍往往難以讀懂,因為其中經常包含可怕的犯罪實例。但這本書使用容易理解的圖表和插圖,清楚地解釋了導致嚴重犯罪的心理觸發因素以及引導我們如何糾正對犯罪的誤解。運用兩頁一主題的方式,清楚地解釋您想了解的關於:竊盜、殺人、強暴、家暴、性犯罪、虐待、縱火、恐怖主義、詐騙等各種犯罪心理,這是一本實用且容易閱讀、甚至很有趣的書,即使你不是專業人士。2、認識犯罪心理學,對你有什麼幫助? 犯罪報導時有所聞,每每遇到令人悲痛的案件,或許大家都會想問,犯下這樣罪行的人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是否存在什麼根本性的問題?儘管犯罪類型眾多、心態也有百百種,但還是有一些普遍性的傾向。所以如果能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就能幫助我們了解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踩過犯罪那條紅線。如果我們能多一點認識,就能多一些預測,也就多一層對自己或身邊的人的保護,起到一個防範的作用。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越智啟太法政大學文學院心理學系教授。一九六五年出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畢業於學習院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心理學專科。歷經警視廳科學搜查研究所研究員、東京家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法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後,於二○○八年起擔任現職。臨床心理士,專長為將心理學應用在犯罪搜查中。著作包括《犯罪搜查心理學》(化學同人出版)、《透過案例學習犯罪心理學》(北大路書房出版)等多部作品。譯者簡介高慧芳台大獸醫臨床研究所碩士,很喜歡琢磨如何遣辭用句,於是在當了多年公務獸醫後,轉身投向日文翻譯。譯有《圖解 臨床心理學》《解剖學》《實踐!體幹力訓練》《趣味蛋白質》《最強超慢跑法》《跑步教科書》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第1章 犯罪心理學的基礎什麼是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在各個現場能發揮什麼作用?我們能夠透過外表來判斷誰是犯罪者嗎?犯罪行為與睪固酮的關係殺人犯的大腦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真的有容易犯罪的性格存在嗎!?「心理病態」很容易成為犯罪者?是社會結構導致犯罪出現的嗎?「家庭環境有問題=容易走入歧途」是錯誤的嗎!?為什麼會加入不良幫派?「非行少年」這個標籤會讓偏差行為更加惡化嗎?人類真的會因為遊戲或動畫的影響而變得暴力嗎?少年犯罪比以前更加凶惡是真的嗎?墮胎合法化可以使犯罪率大幅下降?思考人為什麼「不犯罪」的理論處於容易犯罪的情況下是否就會去犯罪呢?能夠減少犯罪的社會機制專欄:對逮捕犯人極為有效的「肖像畫」第2章 殺人犯的心理「殺人」的動機有哪些?連環殺人案可以透過犯罪現場對犯人進行剖繪從動機來看連環殺人(1) 因為妄想而犯下連環殺人的「幻覺型」從動機來看連環殺人(2) 基於偏執的信念而反覆殺人的「使命型」從動機來看連環殺人(3) 為了滿足性慾而殘忍殺人的「快樂型」從動機來看連環殺人(4) 享受支配與優越感的「權力控制型」女性犯下的連環殺人(1) 以保險金謀殺為代表的「黑寡婦型」女性犯下的連環殺人(2) 操弄患者病情的「死亡天使型」刑偵劇裡常常出現的「犯罪剖繪」是什麼?日本科搜研也採用的最新犯罪剖繪法推測出犯人居住地等資訊的地緣剖繪為什麼會發生大規模殺人事件?無差別大規模殺人事件的共通點是什麼?恐怖主義的目的是什麼?近年來個人恐怖分子有增加的趨勢!?專欄:透過紅外線熱影像儀可以看出對方在說謊嗎?第3章 性犯罪者的心理性犯罪有哪些種類?強暴犯的目的是為了發洩性慾?源自「女性也有錯」的偏見而造成的「二度強暴」暴露狂常出現的時間及地點?色狼的動機並非來自於欲求不滿?為什麼偷拍犯罪不斷地增加?「針對兒童的性犯罪者多為中老年男性」是真的嗎?公開性犯罪者個人資訊的法律規定以兒童為對象之性犯罪者的分類要特別小心操控兒童的「兒童性誘拐」性犯罪者的更生計畫什麼樣的人會演變成跟蹤狂?專欄:跟蹤騷擾防制法第4章 家庭暴力(DV)、虐待的心理為什麼會對配偶或戀人施加暴力?「如果遭受家暴的話那分手不就好了」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難辦到?兒童虐待的最大原因是貧困嗎?為了展現自己是「好家長」而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再加以照顧遭受虐待的孩子長大成為父母後是否會虐待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發生老人虐待或長照殺人的事件?專欄 動物虐待的案件有急遽增加的趨勢?第5章 其他不同犯罪的心理哪種住宅容易遭遇到竊盜案?明明有錢卻想要偷東西的理由強盜犯會選擇什麼地方作為目標?如何保護自己不要受到網路犯罪的侵害?特殊詐騙的手法變得愈來愈狡猾縱火犯的心理狀態

商品規格

書名 / 圖解 犯罪心理學
作者 / 越智啓太
簡介 / 圖解 犯罪心理學:犯罪為什麼會發生呢?讓我們利用心理學的分析角度,透過犯行動機及犯罪手法剖繪出犯人的樣貌!犯罪心理學是一門針對犯罪者的行為與心理進行科學分析的學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201346
ISBN10 /
EAN / 9786264201346
誠品26碼 / 2682963593003
頁數 / 12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x22.5x0.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針對犯罪者的行為與心理進行科學分析的學問。在日本,包括大學在內,在法務省、家庭裁判所、警察的科學搜查研究所和少年課等機構中,共有一千多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包括法務技官(註:相當於我國法務部矯正署之心理輔導員)和家事調查官〕。這些專家透過平時與罪犯或非行少年的面談,以及參與案件的調查和審判,一直致力於解開犯罪現象的全貌。
犯罪心理學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透過大量的研究、司法刑事與矯正實務,目前已經解開了許多與犯罪相關的事項。然而,犯罪心理學這門學問的正確知識卻一直沒有被大眾所了解。我認為原因之一,是人們常常只看了電視劇、推理小說、動畫或是新聞報導,就誤以為自己已經了解犯罪心理學。但事實上,在現實世界中幾乎不會出現如同電視劇一般的案件。大家對於犯罪或是犯罪者的印象,也往往脫離現實。此外,一些電視上的「犯罪心理學家」或是評論員所提供的錯誤解說或是評論也可能誤導觀眾。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些針對案件發表如同專家一般言論的人們當中,不乏對犯罪者幾乎毫無實際接觸經驗的人。
因此,本書的目的,在於儘量以簡明易懂的方式來向大家介紹犯罪心理學這門學問,而且是根據調查數據、實驗數據、對犯罪者及非行少年的評估和臨床活動等資料,也就是所謂的證據,所構成的犯罪心理學。只要看完這本書,相信大家會發現犯罪心理學這門學問不僅充滿趣味性,而且內含有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不過,犯罪現象十分多樣化,並且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因此至今仍有許多尚不明確或是只能達成暫時性結論的部分。要解開這些問題,還需要專業的犯罪心理學家以及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大家若是在閱讀本書後對其中所提及的各個主題產生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除了上網搜尋,也可以儘量去查閱更詳細的相關文獻,我想這樣應該就能更深入地了解犯罪心理學了。

法政大學教授 越智啟太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 犯罪心理學的基礎

犯罪心理學在各個現場能發揮什麼作用?
用於防範、偵查、審判與更生
犯罪心理學這門學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首先是防範犯罪的發生。為了有效防範犯罪,將都市及住家設計成能夠有效減少犯罪的環境設計,或是致力打造出有利於保護自身的空間規劃,這些相關措施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措施的理論基礎之一是「破窗效應」。該理論認為,如果某個地方破了一扇窗戶而未被處理,則暗示該地方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最後很可能會變成一片無法無天的區域。
其次則是搜查。在犯罪發生並且要找出犯人時,會利用「犯罪剖繪」(詳見第60頁)等手法來判斷犯罪者的特徵並鎖定嫌疑人。
第三是審判。日本目前也實施了裁判員制度,其中涉及到的選定一般人參與審判及其心理輔導等事項,就會使用到犯罪心理學。此外,為了確保審判的公正性,精神鑑定等工作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最後是對曾犯下罪行的人提供更生的相關支援。特別是針對犯罪少年的矯正工作尤為重要,除此之外,還包括透過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等方式,協助犯人重新融入社會。
由此可見,當今社會中犯罪心理學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

我們能夠透過外表來判斷誰是犯罪者嗎?
僅憑外表並不能判斷誰是犯罪者
曾經犯過罪的人,或是即將要犯罪的人,我們能夠用眼睛分辨得出來嗎?
從結論來說,根據目前的研究,一般都認為無法僅靠外表來明確地判斷誰是犯罪者。
針對這個議題,有許多研究者都進行了探討。
最開始研究身體特徵與犯罪之間關係的人,是義大利的醫學家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他將收監於監獄中的犯罪者與非犯罪者進行比較,試圖找出其中的差異。經過多次研究,龍布羅梭認為犯罪者具有以下的身體特徵:(1)腦部比較小、(2)頭蓋骨比較厚、(3)下顎比較大、(4)額頭比較窄、(5)耳朵比較大、(6)牙齒排列異常、(7)鷹勾鼻及(8)長手臂。他從這些特徵所得出的結論是,這些犯罪者更加接近動物而非人類。
龍布羅梭的研究,其可評價之處在於他以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待犯罪。然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他的學說其實存在有許多問題。
此後,雖然各種相關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近年也出現了「連續犯罪者的眼睛帶有某些特徵」的研究結果,或是「臉部橫幅較窄的男性容易成為凶殺案的受害者」等假設,然而,這些說法都僅停留在基於某些統計數據得出的假設階段,目前為止都沒有得出可以僅憑外表來判斷犯罪者或受害者的結論。

殺人犯的大腦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
與殺人行為相關的前額葉皮質
近年來,有關大腦功能與犯罪之關聯性的研究十分受到關注。這類研究主要在探討不同的大腦結構或功能障礙是否會對個人的行為造成影響,例如出現暴力傾向。
研究人員雷恩就曾對41名殺人犯和相同數量的非犯罪者進行了實驗,比較他們的大腦有何不同。實驗非常簡單,參與者只需要在看到螢幕上出現圓圈時按下反應按鈕,並持續進行32分鐘,期間他們的大腦活動會被記錄下來。而結果顯示,殺人犯的大腦前額葉皮質的活動較弱。
前額前皮質位於大腦的前側區域,負責在事前制定計畫、調整行動、抑制衝動,同時還具有保持注意力的功能。一旦該部位無法充分運作時,就可能導致無法控制怒氣、出現衝動性的暴力、嚴重時甚至演變成殺人行為的機制發生。
關於這種前額葉皮質的功能障礙,就曾經有案例顯示,某些人在因為事故而造成該部位的損傷之後,性格變得具有攻擊性且衝動。
此外,在冷靜沉著且會按照計畫執行犯罪的連環殺人犯中,也有發現其前額葉皮質沒有受到損傷或異常的案例。

「心理病態」很容易成為犯罪者?
心理病態傾向與犯罪
「心理病態(Psychopathy)」是一個近來經常會聽到的詞彙,而心理病態傾向也被認為是容易犯罪的性格特徵之一。
所謂心理病態傾向,是一種極度自我中心且性格衝動的人格障礙,但並不會出現精神病的症狀。其特徵包括沒有責任感、感情淡薄、缺乏同理心、沒有罪惡感、做人不老實且不真誠等。
他們會犯下罪行的背景,來自於不顧及他人、只追求滿足自己欲望的自私思維。此外,他們還具備冷酷、把別人當作是自己的工具般對待的特質。
雖然平時會表現出沒有道德感的性格,但由於其充滿自信的行為與滔滔不絕的言談,有時表面上看起來可能還別有一番魅力。
具有心理病態傾向的人雖然有時會犯下殺人罪,但其犯行是具有特徵性的。他們較少因為憤怒而衝動地犯罪,反而大多是將殺人當作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屬於工具型犯罪。
儘管心理病態傾向被視為邪惡的人格,但由於他們能隨時保持冷靜且不畏冒險,因此其中也有不少人活躍於義勇消防員、創新者、急診醫師等領域。

人類真的會因為遊戲或動畫的影響而變得暴力嗎?
可能會有的兩個效果
懸疑片或動作片等含有暴力情節的電影或動畫向來很受歡迎。像這樣的影片對於觀眾心理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關於這一點,有兩種學說可供參考。一種是「觀察學習理論」。此理論認為,觀看暴力影像會讓人學習到這種行為,進而成為做出相同行為的動機。
另一個學說「宣洩(Catharsis)理論」。此學說與觀察學習理論相反,認為觀看暴力影像能夠讓人釋放情緒,進而抑制暴力行為。
在進行過多種實驗之後,目前支持宣洩理論的結果極為少數,大多數結果支持的是觀察學習理論。
關於暴力影像,近年來特別會衍生出問題的是暴力遊戲的影響。在暴力遊戲中,玩家會扮演主角去擊敗敵人或僵屍。在這個過程中,當玩家採取自發行為並因此出現變化的話,就會增強這些行為,也就是所謂的「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讓觀察學習的效果變得更加強烈。
儘管如此,這並不代表暴力影像或是暴力遊戲就應該受到管制。因為從歷史上來看,既然它們能被大眾廣為接受,就表示它們應該發揮了某些有益的作用。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有趣地認識「犯罪心理學」,並利用這些知識來預防犯罪!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