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Essays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
作者 | Brianna Wiest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附作者親簽送給讀者一句話印刷扉頁):想要改變人生,就要先改變想法!一天一篇●以原子閱讀習慣每天往前一點點讀者重點劃線超過四萬筆暢銷書‧《你 |
作者 | Brianna Wiest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附作者親簽送給讀者一句話印刷扉頁):想要改變人生,就要先改變想法!一天一篇●以原子閱讀習慣每天往前一點點讀者重點劃線超過四萬筆暢銷書‧《你 |
內容簡介 想要改變人生,就要先改變想法!一天一篇 ● 以原子閱讀習慣 每天往前一點點讀者重點劃線超過四萬筆暢銷書‧《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作者經典之作\ 長踞全球暢銷榜 ● 亞馬遜普通心理學類第1名 ● 翻譯達40多種語言/布莉安娜.魏斯特寫的是一本全方位的人生指南。本書讓你重新再一次審視自己的生命核心:★你二十歲後就該放棄的期望是什麼?★為什麼要緊緊抓住那些不適合我們的東西?★關於情緒我們總會誤解的10件事是什麼?★為什麼你總是為了想得到某個人的愛而努力?★唯一阻礙幸福的是自己,你知道嗎?在101篇的文字中,每一篇都直指我們日常的習慣、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總以為的答案,作者關注生活中的各種經歷,也關注這些經歷如何讓我們陷入困境,又如何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你需要的是「目標」,而不是「熱情」!你以為按部就班、一成不變很無聊的習慣,會產生日常的力量!設定目標是為了享受你所擁有的,而不是追逐你沒有的!無所事事對你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不用完完全全「愛自己」才值得別人的愛。作者揭開我們所逃避的問題,讓我們透過101篇的提示與提問,了解自己真正的內在需求,在人生路徑上出正確的決定。【獻給想要改變的你——你生命中唯一的問題,就是你的思考方式】1.你花在思考的時間,比你實際去做的時間還要多。2.你不再像以前,能在簡單的快樂中發現驚奇。3.你已經沒有「天底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我想要」的那種感覺。4.年輕的你覺得現在的你,難以置信。5.你認為金錢是「責任」,而不是「機會」。6.你認為自己的朋友不夠多。7.你的目標是結果,而不是行動。8.壞心情帶來壞日子。9.你會等到出現動機或靈感,才展開行動。10.你正在把快樂留到明天。本書特色★這本書最重要的讀法,不是讓你一口氣讀完,而是一天一篇,或兩天一篇,完全按照你的閱讀節奏來讀就可以。本書無論是資訊量或作者的想法與寫法,多樣而深入,你不可能一次做完所有改變,不用急。★這本書最適合早上或晚上,一天開始或結束時來閱讀,每一篇剛剛好的篇幅,切中要點,讓你方便理解與消化。★101篇文章包含的主題,涵蓋我們人生的各個層面,主要聚焦在自我成長、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的界線與依附、內在小孩與潛意識……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彷彿作者也都有經歷過,她用文字來療癒自己的暗黑,希望每個主題也能夠安慰你,啟發你。★本書不是單向的心靈雞湯,而是引導你與自己的心理對話。面對內在的不安與盲點,了解「你為什麼這麼想?你為什麼如此感受?」找出想法的源頭,然後你就有能力往前進。
各界推薦 讀者好評【讀者最有感佳句】「實現目標並非成功,你在過程中的成長才是重點。」 __Kindle15,935劃線「你的習慣創造你的情緒。」 __Kindle12,400劃線「要學會讓理智來主導你,而不是恐懼或衝動。」 __Kindle9,637劃線【讀者好評迴響】如果要讓自己的人生少走彎路,活得豁達,我真的很推薦閱讀這本書。_ 吉哥 _42 歲 _ 行銷專員 _ 台北改變想法不難,只要願意嘗試,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這本書讓我看見的不只一0一篇,而是屬於你自己的心之所向…… _ 意小路 _ 居家照護員 _ 台中期許自己可以透過不同的練習方式,讓十幾年後的自己,可以跟自己說原來一切都會好起來…… _ 雙胞胎的媽媽 _ 48 歲 _ 護理師 _ 新北市看完這本書後,沉澱了很久。作者的文筆帶著細水長流的風格,卻會在某些瞬間,用反問的語氣,一下子刺中你的心。 _ 雅筑 _28 歲 _ 運動防護員 _ 台中這不是簡單的心靈雞湯匯總成冊,而是人生的指導索引和自我省思的檢核清單。人人都應該固定一段時間就重新自我檢視一次,方不在錯誤路途上迷茫蹣跚。 _Azrael_36 歲 _ 資訊工程師 _ 新北市還以為腦中浮現的想法是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原來它是可以用不同的行動和思維去改變的,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才逐漸恍然大悟。 _ 愛看書的芙琳 _28 歲 _ 服務業 _ 新北市無論是在當前的人生遇到了某些瓶頸,抑或是想要更了解自己的想法跟狀態,都可以嘗試閱讀這本改變想法的書,或許在決定翻開書頁的那一刻,人生就已開始有所改變。 _Jay_26 歲 _ 商 _ 新北市人在低潮時,內心深感無助之刻,彷徨失措讓人舉棋不定,骨子裡那種執念,讓人更難走出陰霾,這時就能參考此書,或許在字裡行間中,忽然能讓人茅塞頓開。 _ 天使飛舞 _54 歲 _ 會計 _ 台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布莉安娜.魏斯特 (Brianna Wiest)國際暢銷書作家,作品有《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現在,就是療癒你的開始》(大田即將出版)。其中《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已經翻譯四十種以上的語言出版,是亞馬遜暢銷長銷書,也是作者布莉安娜.魏斯特最受歡迎的作品。她的作品曾在《富比士雜誌》(Forbes)、《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今日美國》(USA Today)等出版物上。布莉安娜的作品,也刊載於她現在擔任合夥人的網站《思維目錄》(Thought Catalog)上。布莉安娜還出了兩本詩集,書名分別是《鹽水:有關療癒與自我完整性之詩》(Salt Water: Poems On Healing & Wholeness)和《儀式:詩歌與散文集》(Ceremony: Poetry & Prose)。她一生的志業是幫助人們以更一致、更真實目標的方式,重寫內心的認知,激發真正的潛力。briannawiest.cominstagram.com briannawiesttwitter.com briannawiest譯者簡介朱浩一已出版譯作近三十冊,類型多元,近期以自我成長與身心靈類書籍為主。靈性名字為Kaana,意思是「那個必須解放自我心靈以解放所有受困僧侶的男人」。除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外,小說及散文等創作也數度獲獎,包括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花蓮文學獎、菊島文學獎等。亦以短篇小說集《艋舺奇幻調》及長篇小說《異人願夢》的創作計畫,獲得國藝會補助。工作邀約或連繫,請寄至 [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引言︱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 003第1篇 阻擋夢想的潛意識行為 013第2篇 習慣的力量 017第3篇 高情商的人不會做的十件事 021第4篇 曾經的愛人,是如何又成了陌生人? 024第5篇 社交智商高的人擁有的十六種特質 026第6篇 改變的不適感,表示你走對了 031第7篇 你壓抑的感受說了什麼? 035第8篇 身體的任何一部份,都不能代表「我」 038第9篇 你做的比你想的還要好的二十個跡象 040第10篇 我們如何阻礙自己獲得幸福? 043第11篇 登頂的快樂 049第12篇 知行差距:了解你的阻力 051第13篇 比起內耗更值得去思考的一0一件事 053第14篇 二十多歲後就該放棄的期望 061第15篇 現在的我,想要做什麼? 066第16篇 八種認知偏差正在形塑你體驗人生的方式 068第17篇 心理強大的人不會做的事 072第18篇 我們對情緒的十個主要誤解 075第19篇 你沒有意識到的小事,正在影響你的身體感受 078第20篇 享受你擁有的,而不是追逐你沒有的 081第21篇 不讓非理性想法毀掉人生的一0二種方法 084第22篇 自由自在地創作 095第23篇 一切的發生都是為了幫助你 097第24篇 讓你沒辦法快樂的就是你自己 099第25篇 突破困境的三階段 101第26篇 為了獲得他人的愛而感到疲憊,你應該問自己這個問題 103第27篇 生命就在此時此地 105第28篇 「你是誰」以及「人生方向」的十六個問題 107第29篇 如何知道你的成長比你認為的還要多? 109第30篇 你生命中唯一的問題就是你的思考方式 111第31篇 爭吵的七個層次 115第32篇 十二個跡象顯示,你受夠了「正常」 117第33篇 如何不再擔心生命的樣貌? 120第34篇 為什麼你不應該追求安心感? 124第35篇 自尊心的六大支柱 126第36篇 為什麼你應該感謝傷你最深的人? 129第37篇 停止搞清楚人生 131第38篇 為心靈排毒(在不需要徹底遠離塵囂的情況下) 133第39篇 關於生活,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37第40篇 激情與理性 140第41篇 擁有想要的生活之前,你需要了解的一些事 146第42篇 情緒健康的人具備的十件事 150第43篇 如何去衡量生活是否美好? 154第44篇 有一種不使用言語的聲音,就是聆聽 157第45篇 這些體驗還沒有找到字詞來形容 159第46篇 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而你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162第47篇 如果我們看見的是靈魂而非肉身 164第48篇 你還沒有找到真愛的十六個原因 166第49篇 如何在今年(真正地)改變你的生活? 171第50篇 我們是如何迷戀他人的價值觀? 174第51篇 要如何放掉對一個人的愛? 178第52篇 為什麼我們潛意識裡喜歡找自己麻煩? 180第53篇 為什麼靈魂需要一個身體? 182第54篇 為什麼一定要有時候「什麼都不做」? 185第55篇 你還在感情關係中苦苦掙扎嗎? 189第56篇 生活中的十六種情緒壓抑 192第57篇 五十個人分享最解放自我的想法 195第58篇 你才不過二十多歲,重新開始還不算太晚 202第59篇 阻礙生命的十七個想法 204第60篇 如何成為值得擁有你想要的生活的人? 207第61篇 我們期望他人做到,卻很少考慮改變自己 211第62篇 你不用完完全全「愛自己」才值得別人的愛 214第63篇 還沒找到真愛之前,你需要問的三十個問題 216第64篇 學習誠實的勇氣 220第65篇 心碎之必要的七個理由 223第66篇 為什麼要緊緊抓住那些不適合我們的東西? 227第67篇 二十幾歲的你,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事情上 229第68篇 練習滿足感 235第69篇 失去過愛情的人所知道的事 239第70篇 練習簡單 242第71篇 十八個提醒,給不知道人生在做什麼的人 244第72篇 停止自我厭惡 246第73篇 你不知道人生的下一步時,問自己十個問題 251第74篇 所謂的放手,並不存在 254第75篇 你是一本短篇故事集,而非長篇小說 256第76篇 這個世界正在經歷「認知轉變」 258第77篇 不去感覺受傷,你就不曾受到傷害 261第78篇 練習獨處 263第79篇 如何養育出沒有焦慮問題的下一代? 265第80篇 為什麼我們都需要痛苦? 267第81篇 所有的關係,都是你與自己的關係 269第82篇 關係更緊密的十五個小方法 271第83篇 你值得擁有更多快樂 274第84篇 如何獨立思考的八個步驟 276第85篇 領悟無法回報的愛 278第86篇 不是每個人都會以你理解的方式來愛你 280第87篇 如何馴服你內在的惡魔? 282第88篇 為什麼我們拒絕正向思考? 284第89篇 不抗拒的哲學 285第90篇 當你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時候 286第91篇 十五種最常見的認知扭曲 288第92篇 比身體外貌更重要的一○一件事 292第93篇 生活之禪 299第94篇 健康的社交敏感度 302第95篇 你唯一擁有的,只有現在 304第96篇 無腦無念的藝術 306第97篇 內在的小小聲音 308第98篇 負面思考也有力量 311第99篇 療癒焦慮之必要 314第100篇 停止追逐快樂吧 318第101篇 最後,你需要知道的事 320
書名 / |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附作者親簽送給讀者一句話印刷扉頁) |
---|---|
作者 / | Brianna Wiest |
簡介 / |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附作者親簽送給讀者一句話印刷扉頁):想要改變人生,就要先改變想法!一天一篇●以原子閱讀習慣每天往前一點點讀者重點劃線超過四萬筆暢銷書‧《你 |
出版社 /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1798882 |
ISBN10 / | |
EAN / | 9789861798882 |
誠品26碼 / | 2682952409001 |
頁數 / | 33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6x22.5x1.8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引言
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博士在他的著作《人類大歷史》中解釋,地球上曾經不僅只有智人(Homo sapiens)。事實上,當時可能有多達六種不同類型的人類存在:智人、尼安德塔人、梭羅人、直立人等等。
智人能夠存活到今天,而其他人類卻沒有繼續進化,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前額葉皮質。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骨骼的結構推斷出來。本質上來說,相較於其他曾經存在的人類,我們有能力進行更複雜的思考,從而能夠組織、培養、教導、實踐、適應,並將一個適合我們生存的世界傳承給下一代。正是因為我們的想像力,讓我們能夠在幾乎可說是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打造出今天的地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維創造現實」的這個觀念,不只是一個美好的想法,也是進化的事實。正是因為有了語言和思想,我們才能在自己的腦海中創造出一個世界。而最終,也正是因為有了語言和思想,我們才能進化成為今天的社會─無論是更好還是更壞。
幾乎每一位傑出的大師、藝術家、教師、創新者、發明家,以及幸福的普通人,都會以某種類似的方式,去看待自身的成功。世界上許多「登峰造極」的人都明白,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必須先改變自己的想法。
正是這些人,向我們傳達了一些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智慧:相信就會成真;想法可以掌控;障礙即是出路。很多時候,在我們要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必然會感受到最強烈的不適感。這種新的體悟會創造出一些可能性,而倘若我們不是被迫去學習新的東西,這些可能性是絕對不會存在的。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發展農業、社會、醫藥等等?是為了生存。我們這個世界現在所具備的各種要素,曾經都只不過是人類用來應對恐懼的手段罷了。
從更理性的角度來看,如果你能有意識地學會將生活中的「問題」視為機遇,讓你可以擁有更深層的理解,進而發展出更好的生活方式,那麼你就會走出痛苦的迷宮,並學習到何謂茁壯成長。
我相信身而為人的根本,就是學習如何思考。從而學習如何去愛、分享、共存、包容、付出、創造等等。我相信我們的最初與首要之務,就是實現我們與生俱來的潛能─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這個世界。
在我寫的所有文字中,都蘊含了一句話:「這個想法改變了我的人生。」因為想要改變人生,就要先改變想法─而這就是改變我人生的第一個想法。
布莉安娜.魏斯特
內文 : 第2 篇 習慣的力量
歷史上最成功的人,在各自的領域被許多人稱為「天才」、技藝大師,除了天賦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依循固定(和特定)的日常習慣。
你會覺得例行事務枯燥乏味,與你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背道而馳。我們以為幸福來自於尋求「更多」─無論這個「更多」是什麼。但其實,日常習慣,指的並不是你日復一日在同樣的辦公室裡待上同樣的時間。你的日常習慣,可能是每個月去不同的國家旅行,也可以是例行性地打破常規。重點不在於日常習慣的內容是什麼,而是透過重複的動作和可預期的結果,讓你的潛意識變得穩定而安然。
無論你希望自己的日常生活裡包含了什麼,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出了決定,然後堅持下去。簡而言之,習慣很重要,因為固定的習慣會產生情緒,而情緒又會塑造你「後天」的個性。
能真正給我們帶來幸福的事物,都不會只是短暫而即時的滿足,而是引發我們的抗拒、需要我們的犧牲。然而,有一種方法可以消除這種「犧牲感」,那就是把一項苦差事「常態化」,或者用常規來克服自我的抗拒。以上的論述─加上所有其他的理由─說明了日常習慣為什麼這麼重要(而幸福的人往往都更願意依循日常習慣)。
01|你的習慣會創造你的情緒,而情緒就是你看待生活的濾鏡。
一般人認為情緒是由想法或是壓力─也就是那些突發性的、讓我們方寸大亂的日常事件─造成的。事實並非如此。因研究人類情緒而享譽國際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塞耶(Robert Thayer)認為,情緒是由我們的習慣產生的:我們睡眠時間的多寡、我們的移動頻率、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多常去想某件事情等等。重點是,讓我們感到煩躁不安的,是不斷地去經歷某些想法的思維模式,這麼做會強化該想法,讓它看起來更合情合理。
02|要學會讓理智來主導你,而不是恐懼或衝動。
未被馴服的心靈,猶如布滿地雷。如果缺乏規範、重心、根基、自制的話,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讓你誤以為自己想得到那些其實根本就不想要的東西。「今晚我不想要為明天的簡報做準備,我想要出去喝一杯。」這樣的想法,從短期來看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從長期來看,卻是糟糕透頂。就為了晚上出去喝杯酒,而搞砸一場超級重要的會議,感覺實在不怎麼值得。學習制定日常習慣,等同於學習引導自己理智地生活,並將所有只能帶來短暫滿足的「垃圾」都拋諸腦後。
03|幸福不在於你做了多少,而在於你做得有多好。
「更多」並不代表著「更好」。幸福不是不斷體驗新的事物;而是以嶄新且不同的方式去體驗你已經擁有的。遺憾的是,我們經常被教導應該要用熱情去驅策每一個想法、行動、決定,於是就陷入了一個困境:我們害怕因為做得不「夠多」,而得不到幸福。
04|開始規範日常行為後,面對未知,而關閉自己的「戰逃反應」。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很難適應改變,也是為什麼生活規律的人會體驗到這麼多的快樂:簡單來說,因為恐懼本能可以關閉一段很長的時間,讓他們得以樂在其中安心地去享受當下。
05|孩童時期,日常習慣提供我們安全感;成人以後,日常習慣賦予我們目標感。
有趣的是,這兩種感覺比你想像的更相似(至少,它們的源頭是相同的)。這與對未知的恐懼是一樣的:小時候,我們認不得路,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我們未做過的事情會不會很可怕?會不會害我們受傷?長大成人之後,如果能過著規律的生活,我們就能用一個簡單的想法來安慰自己:「我知道該怎麼做,我以前就做過。」
06|你會感到滿足,因為日常習慣會不斷肯定你做出的決定。
假如你做了決定,要寫一本書,而且你決心不管花多久的時間,每晚都要寫三頁,那麼你肯定的不只是最初的選擇,還有完成此事的能力,這無疑是獲得自我認同最健康的方式。
07|在你自我規範後,日常習慣將成為你進入「心流」的途徑。
所謂的「心流」(雖然你八成有聽過,但我還是解釋一下),基本上是指,當我們全心投入手邊的事務時,所有的想法或煩惱都會消失,我們徹底活在當下,一心只剩下眼前的事情。你越常訓練身體在不同的時間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早上七點起床,下午兩點開始寫作等等─你就越能因出於習慣而輕鬆且自然地進入心流狀態。
08|沒有養成規律習慣時,我們就會告訴自己,「恐懼」說明我們正在做錯誤的事情,但其實只意味著我們過度關注結果。
生活缺乏規律,是慣性拖延的溫床。這種行為給了我們縫隙和空間,讓我們的潛意識可以說:「好了,你現在可以休息一下了。」而實際上,你要做的事情是有死線的。如果你習慣在那個時候休息一下,就會放縱自己,因為「你已經習慣了」。
第4 篇 曾經的愛人, 是如何又成了陌生人?
回想看看,一個對你來說曾經是一切的人,為什麼卻又失去了所有意義?我們如何學會了遺忘,又如何強迫自己去遺忘。在那個過渡時期,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相較於那段感情關係,分手之後的各種變化,總是讓你明白─悲傷是比快樂更好的老師─像這樣兩人分道揚鑣成為陌生人,到底有什麼意義?你們依舊難以忘懷彼此。也許你別無選擇,但他再也不是那個知道你每天的焦慮、知道你裸體的模樣、知道你的哭點、知道你有多愛他的人。
一旦生活繞著某個人轉時,縱使後來只剩下一些些記憶的殘像,我們依舊會繞著那些殘像轉個不停。你們一起去過的地方、說過的話、聽過的歌,都在你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回憶。
某一天,我們發現自己站在排隊結帳的隊伍中,突然聽到某首歌的旋律,才意識到我們的思緒又在圍繞著舊愛打轉。我們無法停止想念。
你是否真的忘記舊愛的生日?你是否真的忘掉了你們之間所有的第一次,無論是親密的或是其他的?你們的週年紀念日真的已經是一年當中普通的一天嗎?你做過的事、曾經許下的諾言,真的不會在你心中再起波濤嗎?因為分手了,所以往事與誓言如今都已成空嗎?或是你別無選擇,只能鐵了心無視往日情懷呢?我猜想,是大腦要你繼續往前走,並且強迫你的心跟上吧。
我願意相信,你或許永遠愛著某個人,或許你根本就沒有真正愛過。兩個人相遇產生化學反應,雙方都會有所改變。有時,我們傷人太深,深到我們沒辦法再冒險回到他們身旁。我不願意相信,分手,是因為彼此不再認為對方重要。我知道愛情不是無足輕重的,我猜想,又或許是盼望,我們只是強迫自己不再需要對方。
也許只是因為,我們都在自己的小宇宙,有時會和其他人的重疊,而那一點點的交集,會讓我們的某一部分改變。小宇宙之間的碰撞可以摧毀我們、改變我們、移動我們。有時我們會合二為一,有時我們會分道揚鑣,而失去自以為熟悉的東西,會讓我們感到悵然。
無論如何,你的小宇宙總會慢慢擴張。於是你會對愛有更多的了解、知道愛有什麼能耐;也會為心中的空洞、床上的空白,以及旁邊椅子上的空蕩感到苦楚。那個人,是否還會回來填補那個洞……我不知道。是否還會出現其他人,與深刻的他有著相似的輪廓……我也不知道。
在愛情發生之前,我們都是陌生人。我們在愛情裡所做的選擇無法解釋,我們發現了一個魅力無法擋的人,我們發現對方心靈與自己相通。同學、夥伴、鄰居、家人、朋友、表親……我們的生活與他們彼此交織,就連他們也都覺得這種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一種美好的感受。但我們渴求的不是這種愜意又容易的關係,我現在所描寫的不是這種關係,我們不會在這種關係結束之後念念不忘。我們都在等待另一個小宇宙與我們產生火花,來改變我們無法單靠自己就改變的事物。奇妙的是,在分手風暴歸於平靜之後,我們眼中會看到另一片星空,而我們不知道,也無從選擇,與誰的碰撞,能帶給我們這樣的感觸變化。
在愛情發生之前,我們都是陌生人。但是我們忘記了,我們不希望最終成為那個熟悉的陌生人。
第8 篇 身體的任何一部分, 都不能代表「我」
假設一下,我們把你所有的器官都從體內拿出來,放在桌子上。
感受你的心跳;想像心臟離開你的身體。你不會看著心臟想:「那個是我。」你會想:「那個是我的心臟。」
現在,感受你的呼吸。感受它跟你的心跳同步,你通常不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然而它們都在不斷地運作著。你不會說:「我就是我的呼吸。」你會說 「我在呼吸。」
為什麼在我們把它們收集並連結起來之後,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有一股具有強烈存在感的能量,匯聚在你的胸口、喉嚨,或許腦袋裡也有一點。那是你的中心。你不會在雙腿上感受到自我。你不會在兩臂上感受到情緒,那些東西都在你的核心之處。
在那同樣的空間裡,同時存在著我們看不見的器官跟感受得到的能量。如果移除了後者,那我們還會剩下些什麼?裡面還存在著什麼?一旦「你」不存在了以後,還有什麼?
你有沒有去感受過體內的它們?你有沒有去思考過它們?你有沒有去逐一感受過身體的每個部位,並且意識到這些部位無法代表「我」呢?你有沒有感受過,只有當「你」跟這些身體的部位結合為一時,「你」才會充滿生命力呢?你有沒有發現你所謂的「屬於你的」跟所謂的「你」之間的差別呢?
想想你的肝臟。還有你的腎臟。想想你的骨頭和血液。想想你的雙腿、你的手指、你的頭髮和你的大腦。你平靜地看著它們。它們只是身體的一部分。它們終歸(大部分)是可以切除和替換的,而且它們的存在完全只是暫時的。你不會在想到它們的時候,看到自己。想到它們的時候,你只會看見它們的形狀。如果你再把它們拆分,它們就只是細胞的集合。你不會在看到它們的時候,腦袋裡浮現:「那就是我!」你會想:「那些是我身體的一部分。」
為什麼在我們把它們收集並連結起來之後,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有一股具有強烈存在感的能量,匯聚在你的胸口、喉嚨,或許腦袋裡也有一點。那是你的中心。你不會在雙腿上感受到自我。你不會在兩臂上感受到情緒,那些東西都在你的核心之處。
在那同樣的空間裡,同時存在著我們看不見的器官跟感受得到的能量。如果移除了後者,那我們還會剩下些什麼?裡面還存在著什麼?一旦「你」不存在了以後,還有什麼?
你有沒有去感受過體內的它們?你有沒有去思考過它們?你有沒有去逐一感受過身體的每個部位,並且意識到這些部位無法代表「我」呢?你有沒有感受過,只有當「你」跟這些身體的部位結合為一時,「你」才會充滿生命力呢?你有沒有發現你所謂的「屬於你的」跟所謂的「你」之間的差別呢?
知道自己是誰,能夠讓你站穩腳步,有跡可尋,堅定未來的目標。但是,一旦我們把特定的意義套用在自己喜歡、重視和想望的事物時,我們就創造出執念。接著,我們會努力將事情控制在自己認可的範圍之內。只要超出控制範圍,我們會有痛苦和挫敗感。我們開始相信,現在的狀態就是永遠。沒有達成我們心中的期望,便成為我們最大的不滿。
比起真實的自己,我們更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比起日復一日的工作,我們更在意自己的頭銜;比起實實在在、細水長流的愛,我們更在意「你能保證永遠愛我嗎?」。也就是說,相較於事物本身的真實模樣,我們更喜歡的是自己對事物所抱持的想法。我們喜歡將自己視為單純的肉身,因為這會讓我們無須去面對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除了這具肉身之外,還存在些什麼?」
但如果「還存在些什麼?」這個問題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呢?如果意識到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們從很多事情之中解放,平息很多想法、緩解很多疼痛呢?如果自我療癒並非導正心態、改變觀點、更動我們對美的標準,而是略微轉化自己的存在、覺知、能量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修復身體的任何部分,都沒有辦法療癒整體。
唯一能夠改變自己和人生的就是,覺察到身體的任何部分都不能代表「我」。「我」是一個整體,「我」是自己的終點,「我」是自己的起點,「我」是那個─那唯一的一個─會改變、會成長、能促使覺察之光芒閃爍,讓你得以質疑構成「人」的所有元素。
我並不是真的要求你思考這些理論。我只是想問你有沒有感覺到。
最佳賣點 : 獻給想要改變的你——你生命中唯一的問題,就是你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