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找自己聊聊: 踏上自我探索之旅 | 誠品線上

你可以找自己聊聊: 踏上自我探索之旅

作者 萬力豪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你可以找自己聊聊: 踏上自我探索之旅:獻給那些心在隱隱作痛卻依然帶著微笑逐夢的你★帶領超過4000人以上建立屬靈的家★★每週講道在各大平台超過六百萬次觀看★醫師/作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獻給那些心在隱隱作痛卻依然帶著微笑逐夢的你★帶領超過4000人以上建立屬靈的家★★每週講道在各大平台超過六百萬次觀看★醫師/作家/傳道人 連加恩強力推薦: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挖掘到許多智慧、許多我喜歡的句子,因此不斷畫下重點……看到雄偉的山,不會說那座山很成功;看到廣闊的海,不會說這是一片成功的海;神創造人,讓人住在美麗的、而非成功的花園裡。偏偏人卻總是在追求成功,把成功當成美麗。__萬力豪你是否害怕改變?你否把「改變」當成敵人?還是你只想維持現狀,因為現狀讓你最舒適。成就、外表、角色不足描寫一個人,只有核心價值,也就是個人原則才能定義「我是誰」。你想過跟自己的原則摔角嗎?人生最大的悲劇是活在自己編織的謊言裡,因為我們無法接納自己的真實面。而你無法誠實面對,就無法愛自己。《你可以找自己聊聊:踏上自我探索之旅》是萬力豪牧師以六個人生關鍵字, 改變、原則、誠實、美好、意義、永恆 ,來整理自己。四十歲生日這一天他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按下暫停鍵,不一定能找到什麼啟示,沒有最終的答案,在寫滿的筆記本上,他尋求他對六個關鍵字的體悟,省思存在的價值處境。本書就是他的應答:什麼是曾有過的失敗、人生的懊悔、未來的夢想與期望、殘存的陰暗面……牧師誠摯分享自身經營教會與生活中的掙扎,讓讀者得以反思自身的生命。如何接受共同創立教會的夥伴離開?如何定義自己成功與失敗?如何發現與尊重自己獨處的需要?如何創造有意義的人生?他說,人生像一場試鏡,總是還未做好充分的準備。而每個階段當我們焦慮與恐懼,不安和迷惘時,記得,你可以找自己聊聊,定期挖掘和探索,練習找到自己信仰的幸福之路。【探索自己的人生關鍵字】Chapter1 改變●如果對人生充滿盼望,一定會相信:改變是好朋友,它帶領著我們換個更好的方向,往更好的地方走。●改變是不可逆的、必然的、人生的一部分,不必排斥也不要抱怨,打起精神正面迎接。Chapter2 原則●成就、外表、角色不足以描寫一個人;只有核心價值,也就是個人原則,才能定義「我是誰」。●當一個有原則的人,絕對會使你的人生大大加分!因為別人會信任你,那是人生最大的資產。Chapter3 誠實●當一個人用謊言來換取別人的愛,他不僅要承受不斷編造更多謊言的痛苦,還將永遠無法確定別人是否真心愛他。●愛自己的第一步是接納,而接納的第一步是誠實,沒有誠實就不會接納,沒有接納就沒有愛。Chapter4 美好●人生就是不斷在追求美好,努力拉近與現實的距離,要是「美好」與「現實」沒有距離,人生就有動力了。●藉著反覆的思考、調整、修正,確定值得付出犧牲去追求,人生下半場才能走得更堅定。Chapter5 意義●人可以活下去,不是因為安全,而是在創造有意義的生命。●「勇氣」就是當你面對大挑戰時不會選擇舉白旗投降,不會立刻嚇得逃跑,而是帶著決心正面迎擊。Chapter6 永恆●因為懷著夢想,讓人產生動力一直往前,盼望在未來能實現。你要的未來,不是發生在明天的日子,而是今天的行動。●如果沒有任何行動,未來絕對什麼都不會發生,夢想只會幻化為泡沫。本書特色★這是萬力豪牧師繼第一本《管他的,就是要有盼望》出版後的第二本作品,延續他一貫的風格,以自身的經驗故事,分享信仰的學習與成長。在六個關鍵字的省思中,讀者也能夠反思自我的成長歷程。★每個章節後面,是牧師與團隊共同策畫的問題集,讀者可以試著讀完一篇後,用提問的問題來總結與叩問自己的答案。所有的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當你願意追索每個問題,相信你會對自己的生命歷程得到新的啟發與改變。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萬力豪 (Peter Wan)「家不是找到的,是我們一起建造的」萬力豪牧師是The Hope的創辦主任牧師,帶領超過四千人建立屬於他們的屬靈的家。他的每週講道在各大平台上的觀看次數已突破六百萬次,影響無數生命。他以獨特的方式結合文化觀察、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以及紮實的神學思考,讓每一篇信息都充滿深度與共鳴。不論是面對信仰的挑戰,還是在人生旅途中尋找方向,他的分享總能帶來啟發,幫助人們在信仰與生活之間找到連結。大田出版作品:《管他的,就是要有盼望:萬力豪牧師的7個人生變化球》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四十歲的挑戰 011Chapter1改變Change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要把改變當成敵人。1.把改變當成朋友 0222.美好不該停留在過去式 0303.先問問得著什麼 0384.找到你的驚嘆號 044Chapter2原則Principle成就、外表、角色不足以描寫一個人;只有核心價值,也就是個人原則,才能定義「我是誰」。5.跟自己摔角 0546.道理與原則 0627.我是誰 068Chapter3誠實Honesty人生最大的悲劇是活在自己編織的謊言裡,到最後,連自己都被騙了。8.誠實,比你想像的還困難 0809.聽聽別人的聲音 08610.看看自己的內心 094Chapter4美好Beauty不要追求別人眼中的成功,只有真正美麗的事物值得耗費一生去追求。11.美麗是真理的光輝 10412.我們在建造伊甸園或巴別塔? 11013.美好的三部曲 118Chapter5意義Meaning勇氣、犧牲、責任會擴大我們的世界,讓人生更有意義。14.把恐懼轉換為興奮 12815.安全不該擺在第一 13616.打倒巨人的勇氣 14217.犧牲 VS 投資 15018.怪罪 VS 負責 158Chapter6永恆Eternity想要在永恆留下回響,今生必須活得深刻。19.踏進明天不等於擁有未來 16820.人生很漫長,人生也很短暫 17621.關於人生,提醒自己的幾句話 187[結語] 獻給那些心在隱隱作痛,卻依然帶著微笑逐夢的你 210

商品規格

書名 / 你可以找自己聊聊: 踏上自我探索之旅
作者 / 萬力豪
簡介 / 你可以找自己聊聊: 踏上自我探索之旅:獻給那些心在隱隱作痛卻依然帶著微笑逐夢的你★帶領超過4000人以上建立屬靈的家★★每週講道在各大平台超過六百萬次觀看★醫師/作家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799414
ISBN10 /
EAN / 9789861799414
誠品26碼 / 2682886931005
頁數 / 21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為什麼這不是一本為領導學寫的書,
卻可以讓你成為更好的領袖?
文◎/連加恩 醫師/作家/傳道人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有一本領導學指定用書,叫做《調適性領導的實踐與藝術》(The Practice of Adaptive Leadership),是由隆納.海菲茲(Ronald Heifetzn)等三位哈佛教授所著,書中提出一個貫穿全書的概念,叫做「陽台觀點」(balcony view),它強調一名領導者需要從舞池(dancing floor),也就是日常事件發生的行動和混亂中,抽身出來,從一個較高的視角觀察情況,如同從陽台俯瞰看清全局,來進行有效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做出明智的決定,以更有效地應對時局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一位優秀的領袖,需要在陽台和舞池之間切換,才能更好地管理組織、理出系統性的複雜脈絡,為所帶領的組織擬定因應戰略。
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們來到 The Hope 的主日聚會當訪客,聽到台上的萬力豪牧師分享他剛剛結束一段西雅圖深山的靜修之旅。當牧師說這趟不是為了禱告,因為在哪都可以禱告、找神,此行是為了更了解自己、跟自己聊聊。老實說,我豎起了耳朵,因為這跟一般期待的不同,身為老基督徒的我,以為會聽到牧師分享自己在山上拚命禱告、讀聖經與神獨處然後遇見神的奇異經歷,按照我熟悉的劇本來說,信徒們等著看台上的人閃閃發光,講一篇更厲害的道,如同閉關練功後,內力大增的武僧,可以開始稱霸武林、為民除害。
原來,萬牧師暫離舞池,去了陽台一趟。而他所俯瞰檢視的局,是他自己的人生、他的雄心或野心,和其所追求的意義。而這本書,正是他用陽台觀點理出來的脈絡之第一手紀錄。
要知道他在陽台看到了什麼,先來了解一下他的舞池。想像一下,如果你跟他一樣,在三十歲出頭,就建立數千人的教會,週末要聽他講道的人,時時需要跟幾百人一同排隊入場,網路上信息的影響力遍及全球,在世人眼中的成功標準通通達標。
那麼,你如何定義成功,如何定義美麗?
你的恐懼是什麼?如何看待改變?
人生所遵循的原則為何,原則有什麼作用?
「安全不是第一」,那麼人生的第一追求是什麼?
明天跟未來的差別是什麼?
為何打敗生命中的巨人伴隨著生命中最有意義的獎賞?
一次次的犧牲如何可以累積成意義?如何收集時間給的禮物?
以上這些,都是一位好的領袖需要面對的深度議題。但其解答需要高度的智慧。
聖經中把智慧描述為是有位格的,其實智慧就是神自己,有時,祂高調呼喊:「智慧豈不呼叫?聰明豈不發聲?」(箴言8章1節),「眾人哪,我呼叫你們,我向世人發聲。」(箴言8章4節);有時,祂隱藏難尋:「然而,智慧有何處可尋?聰明之處在哪裡呢?」(約伯記28章12節)。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挖掘到許多智慧、許多我喜歡的句子,因此不斷畫下重點。我深信,萬牧師在西雅圖的山裡跟自己對話時,其實不是獨自一人,他的身旁站了一位謙卑自隱、聖經中稱為智慧的那位—耶穌—萬牧師所事奉的神,是祂不斷把艱難人生議題的解答,用悄悄話的方式,傳輸在萬牧師耳中、筆尖上。
我誠心推薦這本書,給想要暫離囂嚷的舞池,從陽台的制高點一起俯瞰、檢視自己人生的朋友們。我相信,如同萬牧師,你會透過此書所分享的原則更深地認識你自己,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人生攻略,在你的領域裡,成為更好的領導者。願你,也認識這一位叫做智慧的朋友。

試閱文字

自序 : 四十歲的挑戰

時間是公平的
二○二二年我出了一本書《管他的,就是要有盼望》,記錄了從童年、青春期到成立教會一路走來的成長故事。小時候充滿困惑,青春期厭世、憂鬱成疾,直到認識了神才走向人生的光明面。二十幾歲時,期待快點到三十歲,覺得男孩到三十歲才算是成熟的男人。三十幾歲時,眺望前方,不時會想著:成熟以後是不是很快就要變老了?然後,漸漸地發現自己不再聽流行音樂,就像爸爸喜歡聽七○年代的老鷹合唱團,我也反覆聽著九○年代的懷舊「老歌」……種種大小徵兆顯示果然來到初老的階段了。
「老」幾乎被所有人排斥,小孩想長大,但大人一個個想凍齡!可能因為沒去思考未來目標,或經過太多挫敗的摧折,讓人覺得時間是可怕的大敵人,彷彿持續不斷地失去,容顏、體力、健康日漸大不如前,我也曾經因此而產生負面想法。但換個角度想,那些全是無法改變的因素,為何要陷在裡面哀嘆?好像在玩一場注定失敗的遊戲。我們不要再想著「失去」什麼,而是該改變思維,想想「換取」到了什麼。沒錯,你會失去青春,但換取來經驗、智慧,並更看清楚人生、更了解自己。不需要為老去所失而焦慮憂傷,時間對所有人是最公平的,金錢可以經由管理而增多,但沒有魔法可以把一天變成二十五個小時!重要的是有沒有用來換取重要的東西,如果整日渾渾噩噩、混吃等死,當然歲月就像手中沙,只會慢慢流逝到毫無所有。
聖經說:「白髮是榮耀的冠冕。」(箴言 16:31 CCB)我們無須怕老,而是該思考怎麼活著。以人類平均壽命八十歲來算,四十歲的我正式進入人生下半場。我的上半場成績單算不錯,享有很多世俗標準的成功,但一場比賽的勝負始終是以下半場決定,甚至是最後幾分鐘逆轉勝或莫名其妙輸得一塌糊塗。站在中場休息時間,回頭看有個二十歲的我,活力充沛、健康狀況良好、整體表現挺亮眼;往前看,遙遠處有個六十歲的我,還不知道他會是什麼樣子?而現在四十歲的我,如果留戀二十歲的我,那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日復一日離他越來越遠,感慨時間不等人、一路走下坡;相反地,如果相信六十歲的我是更美好的樣子,就會更積極地做出決定和改變。

送自己一份生日禮物
為了預備未來,於是在四十歲前我決定了一項挑戰:全盤而真實地面對並釐清我的人生,當作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當時的我,外表看起來好像沒有太多的問題,畢竟事業、家庭都算是美滿。但是我總覺得欠自己一段完全獨處的時間,最好能住在一個安靜陌生的環境,把過去到現在的所有得失、作為好好「閱讀」一遍。計畫開始醞釀,就在美國的一座深山裡,找到一間木屋。那裡幾乎完全與外界隔絕,但也許就是因為如此,或許能看得更清楚,更深入了解「我是誰」,所以我決定獨自一人去那裡幾天。
還在籌備的過程裡,我當時最大的恐懼是真正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害怕會發現其實我的人生走的路並非是對的。二十歲時聽過一句諺語,大意是不要花一輩子拚命爬梯子,最後卻發現它架在一面你不想爬的牆上。我自認一直很努力爬梯子,但這面牆是對的嗎?失敗有兩大類,一種是沒達成重要的目標,產生的失望感。但是另一種其實更恐怖:就是達成了目標,然後驚覺不是你想要的或無法滿足,這就是「失落感」,爬上高山,卻發現這不是你想要的風景。失落感,也確實像一個永遠爬不出來的無底洞。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會落入如此境地,所以我在四十歲時決定按下「暫停鍵」!不能低著頭猛衝,也不是踩煞車放空,不一定能找到什麼啟示,未必這趟回來後會有所改變,沒有什麼特殊預期的想像,完全不去想最終的答案,不是因為疲憊也不是不滿足……總之就是想要擁有一段時間認真地反省,懂得反思的人生才是值得活的。
我也試著要去釐清一件事:就是我的人生跟我所追求的真理,到底離多遠?如果人生像一場遊戲,規則不是每個人自己去定,而是神透過祂的兒子基督耶穌活出的生命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好的、永恆的!要活出基督的樣子,就要根據對神的了解,反思自己的夢想是否吻合神的旨意。

毫無保留寫下來
我出發的當天,去到機場。在等候登機前心情極為複雜,一方面懷著興奮要去探索挑戰,一方面被種種恐懼與好奇包圍……我嘗試讓自己冷靜點,就打開了特別準備的筆記本。那是一本沒有任何設計、圖案,從封面到內頁全部空白的本子,象徵了我對這趟旅程仍一無所知。翻開第一頁,想想至少要先有些初步方向,就拿起筆隨意寫下幾個標題:曾有過的失敗、人生的懊悔、未來的夢想與期望、我扮演的角色、感恩的事、長久以來殘存的陰暗面……每一個標題下都是一面空白的紙。接下來的一個禮拜,我每天在下面填寫內容。在寫的當下,都被挖掘出很深沉的感受,有時還會因此留下眼淚。每滴眼淚的背後都由情感與故事融合而成,就像運動員舉起冠軍獎盃時往往會淚流滿面,除了喜悅與感恩,必定也同時想起付出的代價與犧牲。闔上筆記本,我望著它彷彿望向一口深不見底的井,等我到無人認識的所在,一層層下探、一層層尋覓。

燒掉的筆記
到了當地,我租了一台車,開了五小時的車程進到山區的小鎮,購買好食物和日用所需後,我駛入森林更深處。當我看到手機訊號逐漸變弱,最後完全失去訊號時,我知道我已孤身一人。然而,這正是神可以開始對我說話的地方。
第二天早上五點起床,開始靈修禱告,七點開始爬山,可能走一天只會碰到一個人。山區非常寬闊好走,但大到有幾次差點迷路。沒有任何路標,只好每個岔路擺堆石頭拍張照做記號。然後邊走邊想,記在筆記本上,其中還有幾頁燒掉了,那是曾經做錯的事—人生會犯錯不是忽然造成,而是第一步走岔了,然後越走越離譜,慢慢跌入失敗的谷底。回想那個起點,到底為何沒意識到錯誤的起步?為何第二步、第三步一直任由自己錯下去?寫完用火燒掉的意思是經過徹底的反省檢討,希望從此不再重蹈覆轍。

更認識自己
古羅馬「哲學家皇帝」馬可.奧里略寫了一本《沉思錄》,他原本沒有要公開給他人閱讀,只是寫給自己的反省筆記並論述哲學觀點,經過後人流傳,成為西方世界的經典。整本書未必全是真理,但裡面有句話特別讓我印象深刻:「記得你會死」,意思是這一切都會過去,你的生命必定會走到盡頭。背後的意義是,要怎麼經營人生,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才不會遺憾?
據傳古代皇帝出征凱旋歸國,接受眾人夾道迎接時,會有一個人在他耳邊反覆說:「記得你是一個人。記得你有一天會死去。」用意是提醒皇帝要謹記自己只是凡人,不要被歡呼鼓掌沖昏頭而得意忘形。這句話也時時刻刻警醒著我,身為 The Hope 教會的主任牧師,到底神為了什麼賜予我這麼美好的一切?要怎麼樣讓下半場的成績單更漂亮,才能不負使命?
一個禮拜後,完成了山中之旅,回到台灣,仍固定每週還是找出一些時間,拿起一本筆記本,持續地回答同樣的問題:什麼是我曾有過的失敗、人生的懊悔、未來的夢想與期望、扮演的角色、感恩的事、長久以來殘存的陰暗面。就這樣,邊思索邊記錄,那本從裡到外全部純白的筆記本,慢慢地被我寫滿了。這本書,就是這些內容的總結。
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閱讀這本書,但這本書已經達成了它的目的。在這個過程裡,它幫助我更深地認識自己。而且,也許,只是也許,它也能幫助你更多地認識你自己。

試閱文字

內文 : Chapter 1
改變Change
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要把改變當成敵人。

●把改變當成朋友
夥伴離職

I used to rule the world.
Seas would rise when I gave the word...
And I discovered that my castles stand
Upon pillars of salt and pillars of sand...

這是英國「酷玩樂團」〈Viva La Vida〉的歌詞,背景普遍被解釋為路易十六的獨白,大意是他曾經統治世界,但轉瞬間發現城堡蓋在沙丘上……如此叱吒風雲的帝王都如此,更別說我們一般人,今天呼風喚雨,明天可能無人聞問。從幼年到成熟、從中年走向老年,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改變。改變多半是好壞同時存在,表面看起來糟透的,可能最後發現是好事;而明明再好不過的,也可能帶來悲傷的感受,很難說改變完全是正面或負面。
二○二三年初,有一位當初創立教會的元老級員工離職,原本各人有自己的規劃想轉換人生軌道,應該很容易理解,但他的離開實在讓我非常難受,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以前聽幾位牧者分享過類似的經歷,當時總覺得那是別人,我應該不至於碰到、或許我是例外,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改變怎麼可能不會找上我?它們不停地來叩我的門,如同二、三十歲時覺得年華老去、兩鬢斑白離自己很遙遠,結果沒多久我就體驗到初老的滋味。
記憶猶新,那天下午他約我討論一些公事,當我以為講完了,一如以往地想喝口咖啡時,他提起打算離職的決定。當下好像有幾秒腦中一片空白,剎那間忘記了剛才所有的對話。我並非驚訝他想離職,因為他的個性比較自由,很適合百廢待舉的草創期,後來教會組織變大,要管理要帶人,可能不是他喜歡的工作。湧上來的是一股說不出的感覺,好像某種程度上我早就知道了,心裡很明白遲早他會跟我說這些話,只是不希望這一天太快發生。不可能有不散的筵席,當這一天真的來臨時,我一下子無法放下心中的糾結。
很難想像討論事情時聽不到他的意見,抬頭時看不到他坐在那個位子上,他理所當然要在團隊裡不是嗎?習慣聽到他的想法、建議,他的一大堆好點子讓教會順利成長,如果他不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建造,這個團隊還是不是我想要的?他的決定真的不是因為我的領導出問題嗎?教會的發展蒸蒸日上,我們之間也沒有意見不合,曾經以為會永遠走在同一條路直到退休,這種革命情感如此難得,到底為什麼他突然選擇離去?

時時刻刻都在改變
教會裡發生的大小事我通常立刻會跟 Peggy 討論,但這次我隔了好幾天說不出口,因為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很慚愧的感受:原來我是個魯蛇!我一定有什麼事情沒處理好,否則這麼棒的教會怎麼會留不住他?或者對他而言,他的體驗並非如此,可能他並不覺得我們教會有多美好?欠缺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沮喪挫敗滿滿,身為領導者的價值似乎被否定了……
把這些感覺跟 Peggy 說出來就落實了,但承認自己失敗是很羞恥的,我需要時間來消化,所以到第三天才講。相對於我的問號滿天,Peggy 聽完了並沒問太多,只讓我感覺到,她會一直站在我身旁。但是,我仍陷在一種被拋棄的感覺裡。
事實上這位員工做這個決定,可能跟我沒有太大的關係,就只是他的人生進入一個新階段而已,邁向另一段旅程。這讓我想起一條河,表面上是一灘始終沒變化的水,但五秒鐘以後它已經不是原本的那條河那道溪流了。因為水始終在流動,而且流經不同的路段會有時急速有時緩慢,不論如何都一直在轉變。
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表面上日復一日做著相同的事,但其實各方面都在變化。每個人的速度和時間點絕對不同,可能他正要進入另一個急轉彎,我還在原地踏步;也或許我在狂奔時,別人錯以為被我拋在後面,但我只是跑向另一個目標,不是別人的問題,也不可能始終配合別人的腳步,所以沒有誰拋棄誰。

把改變當朋友
改變是事實,而且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但是它一點都不冷血,因為它不是要來消滅你,反而是要來造就你。後來我慢慢想清楚了,不是突然被誰點醒,而是把思緒、情感從頭理一遍。當年他從別的國家搬來台灣,而且為了跟大家一起努力打拚建立教會,他付出那麼大的代價,投入那麼多的心血,那種全人全心的奉獻正代表了教會背後的故事與精神。他願意為神委身、放下一切,去做有意義的事,不求任何回報,就算離職了,這種不可缺少的寶貴價值仍會永遠保留在 The Hope。
我無法改變他的決定,也不必勉強說服,如果試圖扭轉結果,硬把他拉回來,可能造成反效果,對團隊並非好事。而且據我的了解,他必定經過深思熟慮才提出,不太可能又回心轉意。
失落難免,但不必自責,困惑感傷也沒有用,既然不能改變他的決定,那麼我能改變什麼?我要怎麼接受這種改變?把它當成敵人去對抗,努力抹滅它,希望它從來沒出現、未來也不會再發生?或者,我該把它當成朋友,穩住腳步好好想想,他的離職並不會只帶來壞的可能性,而是可以讓大家藉此契機成長?我選擇後者,把改變當成朋友,果然有好事發生,接任的那位領袖完全有能力承擔,教會沒有因此垮半邊或工作無法銜接等等混亂狀況。
改變是不可逆的、必然的、人生的一部分,不必排斥也不要抱怨,打起精神正面迎接。改變代表我們對未來的觀點,如果對人生的看法很悲觀消極,哀怨地以為最好的都過去了,那麼每次改變都可能製造危險慌亂,以為大敵人來害我們走下坡了!反過來說,如果對人生充滿盼望,一定會相信:改變是好朋友,它帶領我們換個更好的方向,往更好的地方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不安和迷惘時,記得,你可以找自己聊聊,定期挖掘和探索,練習找到自己信仰的幸福之路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