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爺的超脊筋膜治痛全書: 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 教你保養筋膜、善待脊椎、調整姿勢、無痛生活 (附首刷限量運動肌貼)
作者 | 林子崴 (崴爺) |
---|---|
出版社 | 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崴爺的超脊筋膜治痛全書: 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 教你保養筋膜、善待脊椎、調整姿勢、無痛生活 (附首刷限量運動肌貼):本書簡介【首刷限量附贈】洛克貼運動肌貼(50cmtapeX |
作者 | 林子崴 (崴爺) |
---|---|
出版社 | 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崴爺的超脊筋膜治痛全書: 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 教你保養筋膜、善待脊椎、調整姿勢、無痛生活 (附首刷限量運動肌貼):本書簡介【首刷限量附贈】洛克貼運動肌貼(50cmtapeX |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首刷限量附贈】洛克貼運動肌貼(50cm tape X1條[2色隨機出貨])即撕即用、輕巧便攜、品質保證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崴爺),首部巨作!7條肌筋膜經線 × 7大失衡症狀解方 × 3款神器應用筋膜 × 脊椎 × 姿勢解痠止痛新解方,三管齊下最有效! 根據臺灣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iLOSH) 2022年針對4009名受雇勞工進行的《勞動環境安全衛生認知調查》統計, 有高達59.7%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出現過肌肉骨骼痠痛症狀, 其中又以肩膀及頸部比例最高,占51.2%;後續則為下背部、上背部、上肢、下肢等。 而疼痛主因,極可能源自不健康的筋膜狀態及長期對脊椎不友善的姿勢環境。 本書作者林子崴,江湖人稱崴爺,現為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修復科物理治療師; 擅長透過臺灣人最愛的「諧音梗」,以及輕鬆易懂的解說與實演,協助大眾解痠止痛。 擁有高人氣的他,至今持續與各大醫療院所、學校與企業合作開辦衛教與體適能課程。 執業近20年來,有感於每回課後的Q & A時段,學員們總有問不完的疑難雜症, 而在臨床治療時,亦不乏因脊椎、筋膜病症而前來尋求醫療協助的民眾。 對此,崴爺表示: 「病患總是期待能有『最新的科技、最好的藥物』以解決當下的疼痛。 但殊不知,脊椎與筋膜的問題絕非一朝一夕,而是成年累月所致。 而要『從根源改善』,則必須從日常生活的動作模式做起。」 ★超脊筋膜治痛四步驟:認識、評估、矯正、訓練 全書以四步驟組成,即:認識、評估、矯正、訓練。 首先,在Part 1和Part 2裡,崴爺將帶領讀者「認識」筋膜與脊椎, 並詳細「評估」相關症狀與風險。接著於Part 3逐一「矯正」姿勢與環境; 搭配泡棉滾筒、肌內效貼布與軟拔罐三大筋膜神器,強化解痠止痛的效果。 最後在Part 4透過徒手「訓練」,持續強化筋膜、維持脊椎健康。 無論你是偏靜態的辦公室上班族,例如:文書工作或是程式設計師; 或是偏動態的外勤人員,例如:外送員或是物流業者, 都能從書中找到最適合的調整模式與訓練方法。 ★先評估後保養,別讓筋膜不開心 人體全身上下共有七條肌筋膜經線(Myofascial Meridian),分別是: ►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 ►淺前線(Superficial Front Line) ►側線(Lateral Line) ►螺旋線(Spiral Line) ►功能線(Functional Line) ►深前線(Deep Front Line) ►手臂線(Arm Line) 由於包裹於肌肉外層的筋膜自成系統,猶如牽一髮動全身的緊身衣; 一旦筋膜產生變形且失衡,便會引發諸多疼痛與病症。 崴爺將以人體解剖圖示,搭配臨床真實案例, 詳細說明這七條肌筋膜經線的功能,以及當筋膜變形時可能遭遇的狀況。 大家可先透過「筋膜健康指數自我評估表」了解個人狀態, 後續再從「靜」態姿勢、「動」態活動度,以及肌筋膜「力」線三方面實測, 並依循崴爺獨創的健康筋膜「魅力原則」(C.H.A.R.M.S.)進行保養。 ★你的龍骨「脊」格嗎?善待脊椎這樣做 脊椎與筋膜息息相關,關係可謂亦敵亦友。 平時若長期維持錯誤姿勢,便會造成筋膜緊繃, 除了影響脊椎的位置與排列之外,同時也會限制神經訊息的正常傳導, 這些問題都會造成結構的代償與失衡,逐漸產生活動受限與慢性疼痛。 為此,崴爺整理了「職場脊椎友善量表」, 協助各位以臨床醫療標準,評估自身的龍骨「脊」格與否。 而在善待脊椎方面,崴爺特別強調: 「日常生活中若能透過正確方式規律『伸脊』,筋膜健康也會跟著升級。」 此時需留意伸拉力與擠壓力兩種阻力的作用。 ◎伸拉力:在伸展過程中,來自肌筋膜、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囊等組織的阻力。 ◎擠壓力:來自身體部位、器官、肌肉之間,甚至關節內、骨頭與骨頭間的軟骨擠壓。 透過獨創S.P.A.伸展技巧:Slow(慢)、Pause(停)、Aware(覺察), 結合以上三要素,便能更安全且有效地進行脊椎伸展。 ★跟著崴爺瞧一瞧,即刻變身「姿」優生: 儘管人人都知道:擺脫痠痛,姿勢要正確。然而,無論是在職場或運動場合, 都有可能因姿勢不良而引發脊椎錯位與筋膜變形,進而導致各種疼痛。 本書完整收錄了七大筋膜失衡症狀與解方,包括: ►現出「猿型」的肩頸痛:上交叉症候群 ►很有事的下背疼痛:下交叉症候群 ►肩膀不舉的慢性疼痛:肩夾擠症候群 ►「腕」事不OK的痛:腕隧道症候群 ►馬達深處的慢性疼痛:深臀症候群 ►步步驚心的足底痛:足底筋膜炎 ►找回你的無痛「膝位」:髕骨外翻 針對這七大筋膜失衡症狀,崴爺提供各類「好記憶、易上手」的最佳解方; 透過與肌筋膜經線相對應的對症伸展運動,搭配真人示範的分解動作圖, 便能將歪斜的姿勢調回「原廠設定」,使相關筋膜回復原本的彈性與功能; 脊椎亦能在正常曲度下發揮支撐、保護、緩衝的功能。 最後,搭配強化筋膜6大徒手訓練,即可找回肌群控制並穩定關節的能力, 就此自然維持良好姿態,動作時亦能發揮最佳效能,有效降低疼痛機率。 現在就和崴爺一起,筋膜 × 脊椎 × 姿勢 三管齊下, 成為「筋」開心、「脊」幸福的「姿」優生!本書特色◎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崴爺),首部巨作!◎筋膜 × 脊椎 × 姿勢,解痠止痛新解方,三管齊下最有效!◎7條肌筋膜經線功能詳解 × 7大筋膜失衡症狀與解方 × 3款筋膜神器解痛應用◎超值收錄「筋膜健康指數自我評估表」與「職場脊椎友善量表」,精準評估、即刻緩解
各界推薦 專業推薦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王署君運動醫學博士、台灣運動復健學會理事長/吳昇光NU PASTA總經理、職場作家/吳家德大愛電視主持人/阿明(黃添明)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郝旭烈TMBA共同創辦人、《內在原力》系列作者/愛瑞克台灣運動好事協會理事長/謝文憲《椅人:沒試過,怎麼知道你不行!》作者/Chairman椅人(何秉錡)專業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各界推薦 身為神經科醫師,我深知疼痛照護的困難度與重要性。其實我父親亦曾受惠於林子崴治療師的悉心復健,過程中我親身感受到崴爺如何以專業與熱忱,讓病患重獲行動力。這本書凝聚他近二十年的臨床經驗與用心,將筋膜與脊椎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淺顯易懂的保健智慧,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誠摯向各位推薦本書。——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王署君 這是一本結合理論與實務應用的好書。崴爺擁有二十年經驗,透過詳盡圖解及淺白通俗的文字說明,清楚解說筋膜失衡、身體疼痛與姿勢不良的常見問題;若能確實按照書中方法實踐,必見具體成效。就連身為專業人士的我,也在讀完書中圖解動作並實際操作幾天之後,即感受到初步的改善效果,實在獲益匪淺。——運動醫學博士、台灣運動復健學會理事長/吳昇光 對於年過半百又老是「島內過動」、南北走跳的我而言,此書出版得正是時候。長途開車,難免腰痠背痛,不知如何伸展拉筋;過往的運動傷害,亦苦無正確的復健方式;想長期保養身體,卻尚缺一本教學手冊。《崴爺的超脊筋膜治痛全書》三效合一,大大滿足我的需求。——NU PASTA總經理、職場作家/吳家德 崴爺是位具備專業又熱心的物理治療師。初次與他相見是在大愛電視「人文講堂」的錄影現場,結束後雙方互相加了臉書好友。令我非常感動的是,當他知道我右腳蹠骨受傷後,頻頻關心;再次見面時,竟主動為我的右腿貼上肌內效貼布,藉此增強我走路時的力道。崴爺就是這麼一位慈悲為懷的良師益友,他的首部著作,我真心推薦。——大愛電視主持人/阿明(黃添明) 健康是最大的財富,偏偏各種慢性痠痛總是特別難纏,令人不堪其擾。誠摯邀請各位一起閱讀這本書,透過實用且細膩的文字與清晰的圖解,讓崴爺陪伴我們,以快樂心情、簡單方式,挹注活力、照顧健康,許自己一個幸福的人生。——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郝旭烈 我是全職的閱讀推廣者,每天看書及寫作8~10小時已成為我的日常生活,至今已屆七年之久。成日久坐,令我全身上下各種痠痛不請自來,好幾次都是求助於崴爺幫忙,大幅減輕了我的疼痛。他把多年來的知識和經驗全部濃縮至這本書裡,實為一大福音!——TMBA共同創辦人、《內在原力》系列作者/愛瑞克 我曾花了21個月,所費不貲地聘請一對一健身教練,幫助我度過下背痛、肌肉流失、肌耐力不足的中年困境。如今讀到崴爺的新書,真心建議家家戶戶都該買一本,面對未來隨時會發生的疼痛問題,書中所談的預防方式,絕對更勝未來的任何治療手段。我也終於找到每回看見崴爺時,都是神采奕奕、抬頭挺胸的原因了,因為他就是書中健康體態的最佳代言人。——台灣運動好事協會理事長/謝文憲 子崴老師真的是我見過又帥又認真的物理治療師。記得有次我只是跟他說我哪裡很痠,下一秒他就把我按到大叫,痛到懷疑自己是不是得再次住院!後來才知道那就是真正的專業。此外,他最厲害的不只是治療,更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預防痠痛發生。在這個人人都有大小病痛纏身的年代,這本《崴爺的超脊筋膜治痛全書》會為你找到慢性痠痛的救贖。人生的苦痛不可避免,但至少痠痛可以。——《椅人:沒試過,怎麼知道你不行!》作者/Chairman椅人(何秉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子崴(崴爺)【現職】臺北榮總神經修復科 物理治療師【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長庚大學復健科學研究所 碩士勞動部從事勞工健康服務 物理治療師教育部體育署 國民體適能中級指導員台灣運動復健學會 教育委員會委員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臨床講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臨床講師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臨床講師【資格認證】ROCKTape Basic & AdvancedROCKPods & GlideROCKFloss Basic & Advanced ROCKTAPE Vibration SpecialistTrigger Point SMRUnder Armour Training Lv1臉書粉專 崴爺《瞧》姿勢~Weifit move better
產品目錄 目錄各界推薦自序 做個「筋」開心、「脊」幸福的「姿」優生Part 1 包裝紙?緊身衣?別讓筋膜不開心Chapter 1 筋膜的3S特性1-1身體裡的灰姑娘1-2筋膜讓你「好有感」1-3筋膜讓你「好有型」1-4筋膜讓你「好Q彈」Chapter 2 筋膜保養這樣做2-1筋膜健康指數自我評估2-2健康筋膜的「魅力原則」(C.H.A.R.M.S.)Chapter 3 牽一髮動全身:肌筋膜經線3-1七大肌筋膜經線3-2筋膜功能評估:你今天的「筋型」如何?Part 2 你的龍骨「脊」格嗎?Chapter 4 善待你的脊椎4-1凹凸有致的龍骨曲線4-2強而有力的外援系統 Chapter 5 脊椎的退化論5-1注意!你的脖子上有顆保齡球!5-2腰椎與骨盆的借貸關係Chapter 6 亦敵亦友的筋膜與脊椎6-1鑽石狀的冠軍腰帶:胸腰筋膜6-2規律「伸脊」,筋膜健康也升級Part 3 跟著崴爺瞧一瞧,即刻變身「姿」優生Chapter 7 職場「瞧」姿勢7-1職場脊椎友善評估7-2助你姿勢一「臂」之力:A-R-M-S原則7-3工作區域三劃分,職場痠痛別再來!7-4拿起放下都重要的搬物技巧Chapter 8 運動「瞧」姿勢8-1仰臥起坐已過時?為什麼?8-2伏地挺身雙手要多開,效果最好?8-3你的膝蓋適合深蹲嗎?8-4弓箭步時,膝蓋絕不能超過腳尖?Part 4治痛超有感!超脊筋膜力這樣練Chapter 9 筋膜失衡奧斯卡,入圍的有……9-1現出「猿型」的肩頸痛:上交叉症候群9-2很有事的下背疼痛:下交叉症候群9-3肩膀不舉的慢性疼痛:肩夾擠症候群9-4「腕」事不OK的痛:腕隧道症候群9-5馬達深處的慢性疼痛:深臀症候群9-6步步驚心的足底痛:足底筋膜炎9-7找回你的無痛「膝位」:髕骨外翻Chapter 10 筋膜失衡最佳解方10-1上交叉症候群的解方10-2下交叉症候群的解方10-3肩夾擠症候群的解方10-4腕隧道症候群的解方10-5深臀症候群的解方10-6足底筋膜炎的解方10-7髕骨外翻的解方Chapter 11 善用筋膜神器①:泡棉滾筒11-1你是在滾「不痠」?還是在滾「辛酸」? 11-2七大筋膜失衡問題,一次「滾」開Chapter 12 善用筋膜神器②:肌內效貼布12-1貼對見效,貼錯見笑的肌內效貼布12-2七大筋膜失衡問題,一「貼」見效Chapter 13 善用筋膜神器③:肌筋膜軟拔罐13-1肌筋膜拔罐的「軟」實力13-2七大筋膜失衡問題,一「吸」見效Chapter 14 深度強化筋膜力!6大徒手訓練14-1徒手訓練①:板式動作14-2徒手訓練②:橋式動作14-3徒手訓練③:伏地挺身14-4徒手訓練④:弓箭步14-5徒手訓練⑤:側板式14-6徒手訓練⑥:深蹲結語:保養筋膜、善待脊椎、調整姿勢、無痛生活
書名 / | 崴爺的超脊筋膜治痛全書: 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 教你保養筋膜、善待脊椎、調整姿勢、無痛生活 (附首刷限量運動肌貼) |
---|---|
作者 / | 林子崴 (崴爺) |
簡介 / | 崴爺的超脊筋膜治痛全書: 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 教你保養筋膜、善待脊椎、調整姿勢、無痛生活 (附首刷限量運動肌貼):本書簡介【首刷限量附贈】洛克貼運動肌貼(50cmtapeX |
出版社 / | 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979431 |
ISBN10 / | |
EAN / | 9786269979431 |
誠品26碼 / | 2682996336004 |
頁數 / | 25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58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619 |
自序 : 自序
做個「筋」開心、「脊」幸福的「姿」優生
我是一位在醫學中心服務近二十年的物理治療師。這些年來,我陪伴過無數需要接受脊椎手術的患者。造成他們動刀的原因,最常見的有兩種:一是突如其來的意外,二是日積月累的退化。意外儘管難以預測或避免,退化卻常常被人們忽略,直到痠痛難耐時才驚覺它的存在。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從猿人演化成智人;大腦進化了,科技也跟著進化。然而,與上述背道而馳的是,眾人的姿勢悄悄現出了「猿」型:原本凹凸有致、富有彈性的脊椎曲線,早已在長時間滑手機、久坐等各種不當使用之下,逐漸走上退化的軌道。
而脊椎的退化,絕對不是一朝一夕所產生的。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而退化,卻很有可能藏在你的不良姿勢中。低頭、駝背、二郎腿、三七步,這些「無師自通」的姿勢,無論是學校裡的學生、職場裡的工作者,甚至是退休後的銀髮族,全都樣樣精通。也因為如此,痠痛才會如影隨行,而退化更在不知不覺中加速萌芽。
人體當中有位任勞任怨的灰姑娘:筋膜。她掌管由外到內的各個角落,從皮下組織、肌肉血管、骨骼韌帶到五臟六腑等無不「包辦」。當人們呈現不「脊」格的姿勢時,她就會默默地透過「增厚」的方式給予支持。
然而,這份支持並非長久之計。當筋膜變得僵硬、沾黏,便無法有效緩衝活動中的壓力,壓力將慢慢累積到脊椎,而加速退化。不光是脊椎,過度重複使用的肌群、尚未根治的舊傷,同樣會使肩臂手腕、臀腿足踝的「筋型」欠佳,進而影響一天所有的「動」與「作」。痠痛,於是成了許多人生活中無奈的「習以為常」。
每當我到企業分享健康促進講座,總會遇到同樣的情況:課堂中我談肩頸,學員卻在課後問我下背的問題;當我談下背,學員又追問手腕或足踝。這些「加碼」的提問讓我更確信:痠痛不是單一部位的困擾,而是全身筋膜與脊椎相互影響的結果。
雖然我很享受與大家面對面分享的過程,但每回的演講場次有限,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聽完課程,隔天就忘了一半內容。於是我決定把多年來的經驗與方法整理起來並集結成冊,以利各位隨時翻閱。
這本《崴爺的超脊筋膜治痛全書》除了帶領大家深度「認識」筋膜之外,更透過各種量表與測試「評估」你是否善待脊椎。接著,我也會逐一「矯正」大家的職場環境及運動方式。最後,我會介紹三種調節筋膜張力的神器,協助各位緩解痠痛問題,更分享了能強化筋膜功能的六個徒手動作以「訓練」超脊筋膜力。
哈佛大學教授,同時也是著名心理學家艾美.柯蒂(Amy Cuddy)曾說:「姿勢決定你是誰。」姿勢不良會讓你過早成為「脊椎退化論」的一員;相對於此,維持良好的日常姿勢,不僅能使筋膜健康,更能避免脊椎提早退化。無論你是仍在努力讀書的學生、偏靜態的工作族群,例如:文書工作者或程式設計師;或是偏動態的勞動者:例如外送員或物流業者,甚至是悠然自在的退休族,都能從書中找到最適合的調整模式與訓練方法,成為「筋」開心、「脊」幸福的「姿」優生。
內文 : 內容連載
筋膜的「超有感聯盟」
網路上有則流傳很廣的笑話:「有一種餓,叫阿嬤覺得餓。」對身體來說則是:「有一種緊,叫大腦覺得緊。」你會感覺到緊繃,一切都來自大腦對「緊繃感」的判斷與解讀。
時至今日,科學家們已發現,這些布滿全身的筋膜系統,共含有約2.15億個感覺神經,堪稱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甚至比皮膚與視覺還敏銳。這些感覺神經稱為筋膜機械性受器(Fascial mechanoreceptors),能感受肌肉長度、張力和震動等機械性的刺激變化,並將刺激訊號轉化為神經衝動、傳送至大腦運動皮質中樞,以調節所需執行動作,進而使我們感受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姿勢和運動的變化。
筋膜機械性受器共有五種類型,如同身體裡的「超有感聯盟」那樣互相合作以完成各種任務。以下分別介紹這五位超級英雄所具備的獨特超能力。
▍有如「鋼鐵人」的動態監控者:肌梭
肌梭(Muscle spindle)位於肌腹,被包覆在肌外膜的筋膜內,能感應肌肉牽拉長度和速度的變化。假如我們今天搬著重物過馬路,為了不讓重物掉落且順利走過這段路程,重物的重量將改變肌肉長度與收縮速度,進而誘發肌梭以增加肌肉收縮強度。
為此,我們可以把肌梭比喻為「鋼鐵人」,具有動態感應超能力,能精準掌握動態活動上的變化,並提供適當的力量協助。
▍有如「浩克」的主動保護者:高爾基受器
高爾基受器(Golgi receptor)會依所在位置而有不同名稱,若在肌肉肌腱處,則稱高爾基腱器(Golgi Tendon Organs, GTOs);若在韌帶、關節囊、腱膜等結締組織上,則稱高爾基終器(Golgi End Organs)。高爾基受器主要偵測這些組織在張力上的變化,特別是接受到慢速延展刺激時,它會抑制運動神經元的放電以降低肌肉張力,防止過度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保護機制得在肌肉主動收縮下才會發生。所以我們可以把高爾基受器比喻為「綠巨人浩克」,受到主動且慢速的延展刺激時,就會變身為浩克,抑制過度收縮的肌肉以保護身體。
▍有如「奇異博士」的震動感應者:帕西尼小體
帕西尼小體(Pacini receptor)位於肌腱骨頭處、脊柱韌帶、膝關節內外側、深層關節囊、腹部筋膜等處。主要偵測動作中快速的壓力變化或震動刺激以誘發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即感知身體位置和運動的能力),藉此微調動作中的回饋訊息。這也解釋了為何接受快速的整脊手法,以及律動機的震動療法後,會感覺身體「好像比較舒服」。
因此我們可以把帕西尼小體比喻成「奇異博士」,能精確感應關節和深層組織中振動和快速壓力的變化,並提供適當的回饋。也許下回當你參加演唱會時,被現場沉重的音響聲「震」到身體怪怪的,那可能就是你體內的「奇異博士」又在畫魔法圈圈了。
▍有如「美國隊長」的剪力穩定者:魯菲尼受器
魯菲尼受器(Ruffini receptor)大多位在緻密的結締組織、四肢關節韌帶和關節囊外層,如胸腰筋膜、膝關節內的前後十字韌帶、腳踝的支持韌帶。魯菲尼受器對於深層、緩慢、穩定的壓力與剪力特別敏感,能夠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產生副交感系統反射反應,使肌肉張力下降,維持整身體姿勢和關節穩定。
為此,我們可以把魯菲尼受器比喻為「美國隊長」,能在關節處受到剪力刺激時,提供讓人安心、放鬆、穩定的作用。例如當我們把網球放在足底,以慢速、深層的剪力滾動時,便能誘發魯菲尼受器作用。
▍有如「蜘蛛人」的細緻感知者:間質受體
間質受體(Interstitial receptor)又稱游離神經末梢,從體表毛囊到最深層的骨膜內部都可見其蹤影。間質受體能對極輕或極重的壓力做出反應,也負責大部分筋膜對於壓力、張力、溫度的感覺輸入。但過度敏感時,也可能是氣候病(Meteoropathy)或慢性肌筋膜疼痛的成因。
我們可以把間質受體比喻為「蜘蛛人」,透過特殊的蜘蛛感應,感知細微的痛覺、溫度、張力變化。下次當朋友告訴你,他的身體可預測氣候是否快變天時,那就是來自於對方筋膜裡的「蜘蛛人」的提示。
七大肌筋膜經線
許多人在閱讀筋膜相關書籍時,容易將「肌筋膜」與「筋膜」混淆。提及「筋膜」(Fascia)時,通常單純就是指如同蜘蛛網般遍布全身的結締組織;若要強調此筋膜與身體活動相關,則會加上Myo-這個字首(意指肌肉組織),成為「肌筋膜」(Myofascia)。至於「肌筋膜經線」(Myofascial meridian),則是強調肌筋膜有如地球儀上的經緯線那般圍繞全身,較常應用在臨床治療等專業溝通的場合,以利精準描述疼痛位置以及相關成因。
▍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
首先介紹淺背線。淺背線從頭頂的頭顱筋膜出發,沿著背部的豎脊肌群一路往下,經過大腿後側的膕旁肌群、小腿後側的腓腸肌、阿基里斯腱,最終到達足底筋膜。
當大家還是胎兒時,身體呈現前屈的蝦米狀,隨著淺背線陸續活化後,我們才能抬頭、坐直甚至是站立。還記得第1章的站姿體前彎測試嗎?當時我們曾以網球按摩足底,調節淺背線之足底筋膜的張力,進而舒緩大腿與小腿後側部位的緊繃感,使得體前彎更順暢。相反的,若小腿後側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往往會延著淺背線往下影響足底筋膜,除了增加足底筋膜炎風險外;也可能向上延伸,使下背痛加劇。
▍淺背線的臨床案例
Vivian是位時髦的保險業務,儘管外表總是光鮮亮麗,但時常有足底筋膜炎與下背痛的困擾。
一開始她以為是鞋子的問題,換了好幾雙價值不菲的健走鞋,但疼痛問題依然存在,於是前來找我尋求協助。
評估時,我發現她的阿基里斯腱上,有好幾條厚厚的疤痕組織。經詢問後得知她習慣穿會露出腳踝的超短襪,這些疤痕就是皮膚與鞋子反覆摩擦所產生的。由於疤痕位置位於淺背線的路徑,限制了足底筋膜、小腿肌群、豎脊肌群的延展性,造成反覆性疼痛。而在針對這些區域進行處理過後,我叮囑Vivian暫時要穿高過腳踝的襪子或使用肌內效貼布(Kinesiology tape),藉此防止鞋子與肌腱摩擦。
幾週後,Vivian特地來找我,表示經過上次治療後,一直困擾她的足底筋膜炎與下背疼痛問題都沒再出現。除此之外,她現在也利用假日慢跑來鍛鍊體力,準備報名年底的知名馬拉松賽事。不過也正因如此,她決定要再買更多漂亮的運動鞋,來搭配未來不同的賽事。聽到這裡,我深深體會到「肌筋膜」易改,「購買欲」難移的道理。
注意!你的脖子上有顆保齡球!
根據臺灣衛福部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因頸椎相關病變而就醫的人數逐年上升,2017年為19萬1965人,到了2019年已達到20萬3512人。其中更以50~59歲的中壯年為最大宗,而40~49歲以及30~39歲的族群也分別緊追在後。這再再顯示,頸椎病變、早衰、退化的患者不僅逐年增加,且年輕化趨勢明顯。
▍重量與角度對頸椎的影響
首先,我們從頭部過度前傾的問題談起。成年人的頭顱平均重量為4~5公斤;相當於把一顆保齡球擺在脖子上。承重增加後,頸椎退化的機率便會跟著提高。除了重量之外,頭部與頸椎之間的角度也有很大的影響。現代生活中充斥著3C產品,讓人很難不「低頭」,而這種頭部前傾的姿勢,無論對於頸部周邊的軟組織(如肌肉與韌帶)或脊椎都是一大傷害。
各位若想確認有無頭部前傾問題,可試試顱椎角測量。此方法需測量頭部與頸部的相對角度,即顱椎角(Craniovertebral Angle, CVA)。拍攝一張側面照片。從頸椎第七節(C7)的棘突處先與外耳孔畫一條線,再畫一條穿過C7的水平線,量測這兩條線所形成的夾角,如果角度明顯小於50度,便可能有頭部前傾的問題。
▍改善關鍵在肩膀
大家也許會認為「既然頭部前傾那麼不好,那我縮回去就好啦!」但如果沒能調整肩膀位置,那麼無論你如何提醒自己不要前傾頭部,都很難真正達到效果。請試著想像一下,你的頸椎與頭是一座偉大的建築物,而肩膀的位置就像底下的地基;一旦地基往前縮,上方的建築物(頭頸)就會不穩定,形成「比薩斜頸」的狀態。由於地基原本就是斜的,你的頭當然回不到「原廠位置」。以下介紹三個重新打穩肩頸地基的簡單動作。
1.肩膀向後繞圈
試著將肩膀往後繞半圈,停留在這個姿勢10秒鐘,重複10次。
2.手臂向外旋轉
由於圓肩姿勢往往伴隨著肱骨內轉,因此在調整肩膀姿勢時,必須同步將肱骨向外旋轉矯正。請大家先自然下垂雙臂,將手臂往外旋轉至手掌心朝前方。此時你背後兩側的肩胛骨將自然地輕微內夾。停留在這個姿勢10秒鐘,重複10次。
3.頸部向後移動
最後,將頭部在「微點頭」的情形下,水平向後移動到底,這時你會感覺後腦勺的小肌肉群延伸。若從側面看,外耳孔往下的鉛錘線會來到肩關節後方。同樣停留在這個姿勢10秒鐘,重複10次。
馬達深處的慢性疼痛:深臀症候群
不少人都曾經歷過臺灣某經典中醫廣告「空八空空」提及的坐骨神經痛。過去,這類源自「馬達」(臀部)深處的疼痛,往往會被診斷為「梨狀肌症候群」,然而,這樣的說法如今可能已不再適用。
▍深臀疼痛的真凶是誰?
梨狀肌位於薦骨和髖關節之間,因此人們認為當梨狀肌過於緊繃時,便可能壓迫坐骨神經,並導致臀部和腿部疼痛。然而,2018年一篇發表於《歐洲放射學》(European Radiology)的研究指出,在783位病例中,僅11.3%的坐骨神經痛患者可能與梨狀肌壓迫有關。其實除了梨狀肌之外,深層臀部區域中,還有其他結構也容易造成坐骨神經受到壓迫,包括髖外旋肌群(如孖肌和閉孔內肌)、腿後肌群(例如股二頭肌)等。為此,越來越多專家開始使用「深臀症候群」來描述這些並非單一源自腰椎神經壓迫的臀部疼痛症狀:大部分為單側發生,維持坐姿超過30分鐘時疼痛更為明顯;由於在單腳跨步後期會引發疼痛,因此也會有跛行的狀況。
儘管梨狀肌也位於深臀區域,但造成深臀症候群的真凶,其實是纖維束,即疤痕組織。當人們受傷時,身體便會產生大量膠原蛋白纖維以修復受損的部位,疤痕組織因而形成;除了延展性不佳之外,也容易沾黏其他筋膜層,影響肌筋膜滑動並壓迫坐骨神經產生疼痛。此外,若習慣將錢包放在牛仔褲後方口袋,且長時間坐在硬質平面上,亦容易造成梨狀肌直接的累積性壓迫,引發錢包神經炎(Wallet Neuritis)。
▍深臀症候群的自我評估
若要評估是否患有深臀症候群,可使用梨狀肌伸展測試。將欲測試的髖關節跨於另一腳上方,雙手置於膝蓋與腳踝內側。接著往前彎曲軀幹以延伸臀部壓力,若坐骨或臀部區域疼痛,代表測試結果為陽性。
最佳賣點 : 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崴爺),首部巨作!
7條肌筋膜經線 × 7大失衡症狀解方 × 3款神器應用
筋膜 × 脊椎 × 姿勢
解痠止痛新解方,三管齊下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