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治癒力を活かす生き方 9割の病気は自分で治せる
作者 | 岡本裕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90%的病自己會好! 哪些病其實不必吃藥? 如何用小習慣啟動自癒力? (全球暢銷40萬本紀念版):網路書店健康類排行榜銷售冠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年度健康好書國泰金控、中華 |
作者 | 岡本裕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90%的病自己會好! 哪些病其實不必吃藥? 如何用小習慣啟動自癒力? (全球暢銷40萬本紀念版):網路書店健康類排行榜銷售冠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年度健康好書國泰金控、中華 |
內容簡介 網路書店健康類排行榜銷售冠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年度健康好書國泰金控、中華民國腎臟病協會、威肯保險……眾多企業內部讀書會指定用書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 便祕、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 這些占門診90%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你能想像嗎? 本書是日本50萬冊暢銷作家、不開藥名醫岡本裕的誠懇告白。 岡本裕是日本腦外科醫生,同時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 他最出名的就是「盡可能不開藥」, 但他治療與給過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復發率卻很低,怎麼辦到? 他指出:當個「聰明」患者,比當個醫生眼中的「好」患者, 你得到痊癒的機率更高。 關於看病吃藥,他認為—— ◎ 「好患者」就是會定期回診的病人,因為會替醫院帶來穩定收入。 ◎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檢討原因。 ◎ 血壓高未必需要吃藥,壓力大、作息亂才是腦溢血主因。 ◎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 ◎ 膽固醇越低越好?其實膽固醇高一點、在220至280mg dl的人,最長壽。 ◎ 新陳代謝症候群根本不必看醫生。 ◎ 連醫生都未必知道,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 制酸劑並不能治療胃潰瘍,原因何在? ◎ 常吃頭痛藥會刺激交感神經,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 腰痛別穿緊身搭,更別馬上貼痠痛貼布。 ◎ 過敏、溼疹,不用擦藥膏,多攝取發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更不開朗。 ◎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岡本醫生並提出幾點養生的好習慣。他說,想要不生病,最好能—— ◎ 別讓養生成為壓力,再養生的食物,吃起來好吃才是最基本的。 ◎ 量量體重,就能看出營養是否失衡。 ◎ 坐姿不前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狀。 ◎ 按摩手指,就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 按壓百會穴,刺激分泌腦內啡,提高自癒力。 ◎ 洗澡冷熱水交替,能遠離感冒。 ◎ 把看電視改成每天散步一小時或6000步,半年體重90變60。 ◎ 睡覺不只是休息,睡足七小時才能徹底修復人體自癒力。 ◎ 不可以用病患的身分去看病,而要以顧客或朋友的對等身分。 ◎ 聰明病患會設法讓醫生講出「因為你是私下問,我才會老實說」的醫療建議。 岡本醫生建議、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有多達2400名癌症與慢性病患在採用, 就算不全部執行,只做到六、七成,結果一樣很顯著。
各界推薦 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健康養生粉絲團,摘文推薦,好評不斷!臺灣首位中醫針灸博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講座教授/林昭庚醫師臺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劉博仁醫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岡本裕 日本頂尖腦外科醫師,經營醫療諮詢網站e-Clinic,主要為癌症、慢性疾病、臨終患者提供醫療諮詢,也從事健康資訊宣傳、治療講習會、中醫治療團等服務。著有《90%的病自己會好2》、《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醫生》(以上為大是文化出版)、《不吃藥的免疫力療法》等書。 岡本裕自大阪大學醫學研究所畢業後,主要從事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1993年有感於日本醫療和醫學的思考與做法出現瓶頸,辭去臨床醫生的工作。1995年成立非營利組織「二十一世紀的醫療.醫學的思考會」,從事健康資訊的宣導工作,在各地召開健康講習會。【譯者簡介】羅淑慧 東吳日文、日本櫻美林大學研究所畢。電子媒體日文編譯。是一位愛旅行、愛美食的文字工作者。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吃藥不是治病的唯一方法/劉博仁醫師推薦序二 另一種養生新方式/林昭庚醫師作者簡介 不開藥的名醫——岡本裕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第一章 排隊三小時,為什麼看診只有三分鐘?是診療?還是判斷?不問診療品質、只問診療人數疾病其實只分三種醫生的使命是治療第二類疾病你得知道醫院的心態「基準值」可以創造病患越來越少醫生投入重症醫療他們為什麼選擇自行開業?第二章 關於吃藥這件事不開藥,求診的人卻日益增加高血壓 不吃藥,身體反而變好吃藥只能治標,無法治本血壓升高,可能是好事降低血壓就能解決問題嗎?請思考血壓變高的真正原因糖尿病 不要靠吃藥求心安高血脂 膽固醇真的越低越好嗎?肥胖減肥的重點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真相腸 便祕是萬病之源胃 胃潰瘍真的是胃酸造成的嗎?頭痛 常吃止痛藥的危險腰痠背痛 痠痛貼布的後遺症皮膚 過敏,如何根治睡眠 失眠,是身體在警告你憂鬱 抗憂鬱藥,注意開藥者的專長吃藥必須設下時間限制第三章 健康與生病的分水嶺自癒力決定你的健康檢查不出毛病不代表沒事中醫的宗旨在提高人體自癒力健康和生病的分界點第四章 提高自癒力,不必有壓力醫生的職責是啟動你的自癒力對症療法只能緩和症狀提高自癒力才能根治疾病吃藥是最後的選擇開藥與健檢是迷人的誘餌越依賴醫生,病越難醫好生病是因為你忍耐討厭的事年過四十要活得「任性」一點「勉強及格」的態度對身體有益提高自癒力,14種習慣一半就夠1. 別再把上身向前傾了2. 偶爾緩慢的深呼吸3. 堅持食材4. 不可輕忽便祕5. 善用基礎營養補充食品6. 有空就來按摩手指7. 順便刺激穴道!8. 養成洗冷熱水澡的習慣9. 促進血液循環的「小腿肚按摩」10.易筋功很簡單!11.每天至少走六千步12.睡足七個小時13.出國旅行和閱讀14.控制藥物攝取量第五章 這樣「看」醫生才好得快不可以把自己當成生病的人你才是自己的主治醫生用常識就能判斷私下問才聽得到實話設法交到醫生朋友好醫生應該具備的條件「健康」檢查?看診不要太客氣你認真,醫生才會認真治療方法要定期檢討不必給醫生紅包請把醫生當成平常人不要反抗、不要服從第六章 一起終結喜劇疾病我們的醫療費用都用到哪裡去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何將醫療資源用對地方醫療體制一定會改變結語 拒當肥羊病患,喜劇疾病交給自癒力
書名 / | 90%的病自己會好! 哪些病其實不必吃藥? 如何用小習慣啟動自癒力? (全球暢銷40萬本紀念版) |
---|---|
作者 / | 岡本裕 |
簡介 / | 90%的病自己會好! 哪些病其實不必吃藥? 如何用小習慣啟動自癒力? (全球暢銷40萬本紀念版):網路書店健康類排行榜銷售冠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年度健康好書國泰金控、中華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377444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377444 |
誠品26碼 / | 2682491166007 |
頁數 / | 22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21×1.51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00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吃藥不是治病的唯一方法
臺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劉博仁醫師
臺灣的醫療是舉世稱道的,原因無他,醫師努力進修加上健保資源太方便了。如果各位曾到國外,就知道臺灣醫療方便的可貴,不過這情形也造成民眾過於浮濫使用藥物的結果。
我33歲就接耳鼻喉科主任了,曾經創下中區醫院組耳鼻喉科門診人數的冠軍,一個月有將近三千人次看診紀錄,每日忙於開刀、看診、評鑑、教學、念研究所、行政等業務。直到40歲,自己罹患了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經過西醫標準的胃鏡、吃藥、復發、胃鏡、吃藥的循環,半年後,我認真問腸胃科主治醫師,這毛病到底可不可以斷根痊癒?結果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當時我的內心就吶喊:「我自己都吃藥吃得不耐煩了,怎麼老叫我的患者吃藥?」
之後因緣際會,念了營養醫學研究所以及博士班,經過研究、自我實驗、廣查資料,這才發現許多疾病不能只靠藥物,甚至有些藥物是無效醫療。而我自己的胃酸逆流症,也透過生活調理、營養醫學補充而獲得根治。當然,因為認同不用藥的大方向,我開始在醫院開設自然營養療法門診,從剛開始沒有患者的窘境,到初診患者必須預約半年以上的盛況,我知道,許多患者已經認同「吃藥已不是治療疾病的唯一方法」。
在看過岡本裕醫師《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後,發現他有許多觀念與我的「疾病,不一定靠藥醫」很雷同,例如:
•生病不是不需要吃藥,而是若吃藥一直不會好,那醫師以及病人就應該要檢討原因了。
•不是一發現血壓高就必須長期吃藥,而應從壓力緩解、飲食、睡眠等方
法調理才是根本。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應從調整飲食來著手。
•膽固醇高不必立刻吃藥,因為藥物也有副作用,應從飲食、營養來平衡
膽固醇。
•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所以我常說:「如果要抗衰老,腸道要先
不老。」
•制酸劑不能根治胃潰瘍,因為壓力、細菌感染才是主因。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越吃越不開朗。
在書中,他同時提出釋放壓力的重要。許多人想不開,猛鑽牛角尖,這是會摧毀自我的強大後座力,不管是癌症患者或自體免疫疾病朋友,都應該注意這點。還有適當的按摩拍打穴位,也是岡本裕醫師所推薦的。的確,適度的按壓重要穴道,對於活化經絡、促進健康有相當大的好處。當然,他也認同以重要營養素調理身體的重要性,因為我是學營養醫學的醫師,所以我可以大膽的說,只要用對營養處方,疾病,是不一定得靠藥醫的。
岡本裕醫師這本《90%的病自己會好!》,寫得相當好,不但不會過於艱澀,易於理解,而且能夠將你所不知道的藥物與疾病關係,一語道破。相信是重視養生、追求健康的你需要的「平安書」。
現職:臺中科博特診所院長、臺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門診中心營運長。
商業週刊百大良醫專刊推薦醫師。
著有《劉博仁功能醫學癌症大調理》、《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疾病,不一定靠「藥」醫》等。
推薦序二
另一種養生新方式
臺灣首位中醫針灸博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講座教授/林昭庚醫師
中國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有典籍記載以來,即超過三千年的歷史,不僅具有完整的醫學理論,更累積無數醫家的臨床智慧,迄今仍廣為世人使用,極具珍貴價值。
人們自古便希望健康,更渴望長壽,一個人身體要健康,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
第一、要有規律的生活;
第二、要有適當的運動;
第三、要有均衡的營養;
第四、要同時修身養性,讓自己能夠有快樂的人生觀。
岡本裕是日本頂尖腦外科醫師,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他在治療過程中,大都盡量不開藥給患者,但接受其治療及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患者,復發率卻很低;雖然身為醫師,卻希望患者不要過度依賴醫生及藥物,因而寫下本書《九○%的病自己會好!》,總結從醫二十多年的診療經驗結晶,教導患者如何保護自己,亦提出養生調理的相關事項及提高自癒力的方法。
綜觀現代社會,雖然進步的科技、發達的醫藥,帶給人們舒適的生活,卻使人們的生活品質日益惡化,罹患文明病及退化性疾病的年齡層亦逐年降低。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亦日益重視自身的健康。目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保健工具、養生健康食品,無一不是在宣告「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善用各種「養生之道」來追求健康、延緩衰老,已成為新世紀人類的共同課題。而如何運用知識與科技,選擇適當的保養工具,使自己聰明的抗老化、保健康,正是現代人迫切需要的。
《九○%的病自己會好!》之出版,為讀者帶來另一種養生新方式,誠為坊間不可多得之書籍,時值本書出版之際,特為文推薦。
現職:現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講座教授。
臺灣第一位中醫針灸博士、首位本土中醫院士,致力於針灸醫學科學化,是醫學界推崇的中西醫學整合養生權威
自序 : 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假如有一天,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的病患突然覺醒,都不去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因為他們發現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治好疾病,因而拒絕吃下過多的藥物、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那會怎麼樣?
這樣的假設在現今的醫療風氣下,應該會被斥為無稽之談吧!但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了呢?是病患會感到困擾?還是醫生會很傷腦筋?不,我想無論是病患或是醫生,都不會感到頭痛才對。
我這人有個怪毛病,腦子裡常會出現一些奇妙的想法,盡是天馬行空,想像一些根本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事,我會在腦海中將這些想法不斷擴大,然後漸漸的,幻想不再是幻想,開始認為幻想可以成真。不知不覺中,不可能會發生或存在的事,真的成為可以改變窘境的創意,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就在我的幻想正要進入最後階段、迎向幸福之際,總會有護士催促我趕快看下一個病人,讓幸福的感覺如朝露般迅速消失,就像有人從背後扯了我頭髮一把,把我的思緒立刻拉回現實世界。不過,幻想卻已經從此烙印在腦海,揮之不去了。
這次的幻想是在我為病人診療時,突然從腦中湧現的靈感,而且持續的時間居然比以往都來得長。是因為我看診的空檔太長了嗎?還是下一個病患臨時取消看診了?我也記不得了。反正只要沒人把我拉回現實,我的幻想就會繼續無限的擴大。
喜劇疾病與悲劇疾病
其實,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疾病,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
話說回來,我身邊的人通常都會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歸類為「喜劇疾病」。會取這樣的名字,理由很簡單,因為通常悲劇裡的主角,是絕對不會罹患這些疾病的。請大家想像一下《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這部電影,如果女主角罹患的不是白血病,而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話,故事還會這麼轟動嗎?
從事醫護工作的人,會把喜劇疾病和悲劇疾病分得非常清楚,因為這兩種疾病是截然不同的。喜劇疾病基本上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如果說有需要借助醫生的地方,充其量不過是從旁提供一些建議罷了;但悲劇疾病卻不行,在治療過程中要靠醫生和病患密切溝通,建立醫病之間的信賴關係,尋找出適合個別病患的治療方法,一起努力朝著治癒的目標邁進。
你是「好」病患嗎?
日本有非常多的肥羊病患,即使保守估計也有三千萬人;多的話說不定會再多出幾千萬人。雖然無法掌握確切人數,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這樣的肥羊病患還在逐漸增加中。
所謂的肥羊病患,其實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指的是某些醫生眼中的好病患。但到底是哪一點,讓醫生覺得「好」?
首先,這些病患總是定期前往醫院看診,從不抱怨。最近無論是哪間醫療院所,都忙著吸收病患,對醫生來說,碰上這種病患的確值得高興。站在醫院的角度來看,那些總是定期回診的病患簡直就是超級好客戶,而且他們總是乖乖吃藥、接受檢查,讓醫院毫不費力的賺進大把鈔票,實在值得院方好好感謝一番。
第二,這些疾病都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又無法完全根治。「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和「無法根治」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醫生面對有生命危險的病患,把人救活了固然很有成就感,但相對的壓力也很大。越是認真負責的醫生,背負的精神壓力就越大。這些醫生拚了全力治療生死交關的病患,有時候反而會讓自己過度投入而無法自拔。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醫生其實很多。這種認真負責、心思細膩的醫生,常常會在某一天突然脫下白袍、辭去工作、從醫療的第一線退出,甚至親手結束自己性命的也不在少數。面對生死邊緣的病患,醫生的壓力其實不輕,而且要有投入龐大時間與心力的覺悟。
儘管這些醫生付出這麼多,卻往往得不到應得的金錢回報,使醫生在面對所生的病「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好病患時,雖然對自己的工作到底有沒有價值,抱持著很大的疑問,但至少心情上是輕鬆的;而且這些疾病無法完全根治,也是一項利多,無論多輕微的疾病,要是可以立刻治癒,病患就不會回診。這樣的話,醫院不就沒賺頭了嗎?
醫生面對生死交關的病患固然壓力不小;但要是病患只須上門一、兩次就會痊癒,對醫院的經營而言,也是個棘手的問題。因此,罹患慢性疾病的病患在醫生眼中,是最好的病患。
如何自保健康
我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希望病患不要過度依賴醫生及藥物。
身為終日與疾病為伍的醫生,我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醫療工作、找出值得反省的地方,從令人不安的現代醫療現況中,尋找保護病患的對策。
如果大家能放棄對健康毫無意義的診療,我相信長期下來,將能改善病患的用藥情況、提升趨於僵化的醫療現狀,並希望能有更多的讀者從本書中受益。
內文 : 吃藥是最後的選擇
藥物具有治療疾病的效果,但有時也會破壞身體健康。
吃藥真的有效嗎?我想再花點篇幅討論這個問題。日本使用的藥物據說有一萬五千種。當然,正確的數字從來沒有人統計過,也不可能有人對這麼多的藥物瞭若指掌。無庸置疑的是,日本是世界上使用藥物最多的國家,外國人對日本人這麼愛吃藥,總是投以異樣目光。
然而,在為數眾多的藥物中,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提高自癒力。換言之,藥物基本上對人體的復原能力只會造成阻礙,且每種藥物都有副作用。在這樣的前提下,過度使用藥物會造成什麼樣的情況,不言而喻。以藥物來治病,是基於「以毒攻毒」的想法,實際上如果沒有很大的好處,就不該隨便用藥。
我認為使用藥物應該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採取的最後手段。至於什麼時候才該使用藥物?一是當症狀已經嚴重到病患無法忍受,且用藥的優點遠大過風險時;另外則是如果不用藥,病患就有喪命的可能。
我想起自己還在當實習醫生時的往事,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當時我和幾位實習醫生,下班後常一起去喝酒。那天,我跟同事喝得很盡性,開心的道別後各自回家。
隔天我照常到醫院上班,赫然看到昨晚和我一起喝酒的同事T,竟然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當時我們幾個人都嚇壞了,還被值班的醫生找去問話。
原來昨天晚上T在回家路上,突然身體不適、失去意識,昏倒在平交道中央(還好末班電車早就開走了)。恰巧被路過的人發現,打一一九報警,幸運的被送到我們工作的醫院來,緊急注射類固醇後並無大礙。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T是過敏體質,可能是昨晚的食材中有引發T過敏的蕎麥粉,所以才會這樣。
如今T可是堂堂大醫院的副院長兼腦外科主任,在醫界相當活躍。他之所以能幸運撿回一命,除了一一九在最短時間內將他送醫急救外,如果當時少了類固醇,T恐怕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就與地位。雖然這已經是陳年往事,但對於當時還是實習醫生的我而言,卻像是上了一堂震撼課,就像昨天才發生一樣歷歷在目。
順道為大家解釋類固醇這項藥物,它是所有抗發炎藥物裡,抗炎效果最好的一種。比方上述食物過敏、藥物過敏以及氣喘等重症發作時,使用類固醇能迅速解除病患的危機。但正因為效果十分顯著,使用時也要格外小心,要是使用過度,會造成身體免疫力明顯下降。
也有些人視類固醇或抗癌藥物為眼中釘,我認為這種態度是不智的。大家應該都要有這樣的觀念:藥物本來就是毒藥,所以「善用」藥物才是睿智的。就如同剪刀很危險,用的時候要格外小心一樣。
在短時間內,使用有效的藥物,我認為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毫無意義的短期用藥,或長期用藥不知停止,而損害了體內的自癒力。
如果有位醫生跟你的家人說:
「這種病不可能根治,你得一輩子吃這種藥。」
你應該親切的告訴家人:
「不要再去看這位醫生了。」
說不定,你這句話會救家人一命。
在身體還未出現無法忍耐的痛苦或致命的危險前,要病患吃下可能會損害自癒力的藥物,到底有何意義?唯一的意義,就是提高製藥公司的營業額。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學者,在《美國醫學雜誌》(1998年10月)發表的某項數據,讓許多醫生感到震驚。那就是1994年,全美醫生所開的處方箋高達30億張,其中因為服藥引發副作用,住院的人數高達200萬人,當中有10萬人因副作用死亡。另外,因為副作用而產生的醫療費用約有4.8億日圓(按:約新臺幣1億零560萬元)。因副作用導致死亡者高達10萬人之多。這個數字僅次於心臟病、癌症、腦中風等疾病,名列美國死因第四名。
30億張處方箋,造成10萬人死亡,機率比中樂透高約三百倍。就樂透目前的中獎機率,已經讓民眾抱著很大的期待購買,希望一舉翻身成為有錢人。如果中獎率提高三百倍,中獎好像就變成輕而易舉的事了。
吃藥的目的不是提高人體的自癒力,只是不得不採取的對症治療。然而,很多病患吃了根本不必吃的藥,最後還因此賠上一條命,你不覺得這很諷刺嗎?這就是藥物的真相。
你才是自己的主治醫生
你才是你生命的主人,自己的生命當然要自己負責。這話當然不是要大家別去看醫生,凡事都自己處置。我想人生在世,有很多時候必須善用醫生,有時也必須要到醫療院所接受儀器的檢測。但我認為做最後決定的人,應該是自己,不可以把一切都交給醫生判斷。
就拿買賣房屋來比喻,不會有人把一切事務都交給房屋仲介去打理。無論是房屋地點、土地、建築物和價格等,都得先蒐集資訊,取得一定程度的知識,再去找房地產專家或朋友商量,綜合各方建議和自己的想法。就算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最後決定購買物件的人還是自己。
不光是買房子,在購買重要物品,或對人生做出重大決定時,都可能會得到許多他人的建議,但最後做決定的人還是你自己。
無論吃藥或打針,都是人生大事,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喪命。這種大事竟然交給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天底下能有這麼愚蠢的事嗎?假設你因此送命,醫生卻還活得好好的,對醫生來說,頂多也只是某段時間在惡夢中驚醒罷了。
看診不要太客氣
多數醫生通常比較難招架厚臉皮的病患,因此看診時,你不必太客氣。最好能積極與醫生交談或發問,這麼做對病患是有幫助的。在我接觸了這麼多癌症病患之後,這種感受尤其強烈。想法很自我中心、又有點厚臉皮的人,通常癒後的情況都非常良好。
我每天都要面對癌症病患,進行醫療諮詢,通常癌症病患可分成兩種。第一種病患非常謙虛又客氣,不太會主動提問。第二種病患則是不斷提出問題。如果站在醫生的立場,當然會認為第一種病患最好處理,但就結果而言,這種病患癒後情況都不太好。另一類態度固執、不斷發問的病患,老實說偶爾會讓我感到厭煩,但因為彼此溝通良好,治癒率往往因此提高。
或許積極面對的態度,對治療有加分的作用。但醫生在病患積極的提問下,比較會主動提供相關資訊,也是不爭的事實。再者,醫生通常也會對這種強勢病患投以較多的關愛眼神。
你認真,醫生才會認真
有些人看病時是不做筆記的,我對這樣的做法感到懷疑。對於攸關性命、如此重要的事情,怎麼可以雙手空空前來?簡直太過草率!會讓醫生想為病患治病的心涼了一截。
這一點不光是我,想必其他醫生也會這麼想。病患態度積極,醫生會認真看待,第一次看診就會有相乘的效果。看診時做筆記或攜帶錄音器材,重點不光是要記錄從醫生那裡獲得的重要資訊,而是要能鉅細靡遺的掌握相關資訊。這些資訊在尋求第二意見時,是非常有效的。
病患在看診時展現出認真的態度,更會促使醫生發揮真本領。
治療方法要定期檢討
現在所接受的治療是什麼樣的治療?
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有何種程度的副作用(缺點)?
我想這是每位病患都應該要知道的事。
當然大多數醫生,都是傾盡全力為病患治病,但不可否認的,還是會發生某種程度的失誤。另外,一位醫生通常是很多位病患的主治醫生,很難完全記住每位病患的情況,因此如果把一切責任都交給醫生,其實風險是很大的。根據我從事醫療諮詢的經驗,有很多案例就是因為醫生沒有即時發現單純的失誤,進而導致病情惡化,這實在讓人感到惋惜。但不得不說,這就是日本醫療的現況。
具體而言,在掌握自己的病情以及治療內容的同時,也要營造定期檢討治療方法的機會。比方說服用醫生所開的藥,如果老是吃同一種藥,就會是個問題。病況應該會隨時間有所變化,使用的藥物當然也要跟著改變。慢性病患往往都是吃著相同的藥,接受相同的治療方式。嚴格來說,不應該發生這樣的情況,但病患卻默許這樣的情形持續存在。我認為,病患自己偶爾要敦促醫生,重新審視治療內容。
最佳賣點 : 網路書店健康類排行榜銷售冠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年度健康好書
國泰金控、中華民國腎臟病協會、威肯保險……眾多企業內部讀書會指定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