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梵谷是個收藏家: 300幅梵谷最愛作品, 哪些藝術家啟發他? 他的作品致敬誰? 藝術鑑賞入門, 從學習梵谷的眼光開始。 | 誠品線上

Van Gogh and the Artists He Loved

作者 Steven Naifeh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如果梵谷是個收藏家: 300幅梵谷最愛作品, 哪些藝術家啟發他? 他的作品致敬誰? 藝術鑑賞入門, 從學習梵谷的眼光開始。:★根據梵谷與他弟弟西奧的書信往來和藝術評論,匯集3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根據梵谷與他弟弟西奧的書信往來和藝術評論,匯集300幅梵谷最欣賞作品。★梵谷博物館長評為「梵谷權威傳記」。★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專文推薦。 ◎林布蘭獨立於其他畫家的特色,是他筆下人物目光中的溫柔。 ◎莫內的風景畫既豐富又大膽。我知道自己無法與他們相提並論。 ◎杜米埃筆下四個不同年紀的飲酒者,是我認為最美麗的事物之一。 ◎我的注意力全放在真正存在的事物,是高更給了我勇氣去想像。 ◎「我的作品很多以日本美術為基礎。」其中有五個以浮世繪作為畫中畫。 有人說梵谷是無師自通的天才、是割掉自己耳朵的瘋子與狂人, 但很少人知道,他的夢想之一,是成立一家企業,網羅歐洲最優秀作品辦展覽。 因為在成為藝術家前,他曾在國際畫廊工作七年,培養出非常獨特的鑑賞眼光。 只可惜,在轉行成為藝術家後,他短短的37歲人生,只賣出一幅作品…… 他的藝術創作事業,不如他的收藏鑑賞眼光。 從畫作乏人問津到成為現代藝術大師,誰是關鍵? 他的弟弟西奧(梵谷死後六個月他也過世)和弟媳,是重要推手。 作者史蒂芬.奈菲是普立茲傳記文學獎得主, 他的著作《梵谷的一生》,被紐約時報評為「梵谷傳記權威」。 本書彙整將近300幅經典作品,包括梵谷、林布蘭、米勒還有浮世繪, 透過梵谷與他弟弟西奧的書信往來和藝術評論, 讓世人看見這位大師的靈感來源: 哪些藝術家啟發他?他的作品致敬誰?他怎麼看待藝術? 他的弟弟西奧和弟媳,又是如何讓他被世人看見。 ◎收藏米勒、複製米勒、超越米勒 梵谷最愛的作品之一,是農民畫家米勒的〈撒種者〉、〈挖掘工〉、〈午睡〉…… 他告訴弟弟西奧: 「如果你能再幫我多找幾幅來,我一定會很認真臨摹!」 梵谷不只臨摹,還徹底模仿米勒,幾年之後他創作的〈吃馬鈴薯的人〉, 成為展露才華的第一幅作品, 這幅畫雖有畫技上的缺陷,卻比米勒更真實表現出農民生活(糞肥的臭味)。 (米勒雖然畫農民,現實生活中他其實是揮金如土富二代) ◎為了弟弟(賣畫),與印象派和解 1884年,弟弟西奧希望他跟上「印象主義」這個新運動時, 孤傲的梵谷只給了一句:「我不清楚那是什麼東西」。 為了讓弟弟更容易賣畫,他開始學習印象派畫家的配色, 莫內畫了一幅風景畫〈罌粟田〉,他也仿了一個類似的〈罌粟田〉; 之後和大師高更同居,梵谷說:「他給了我勇氣去想像事物。」 就此與印象派和解,更讓印象派大鳴大放。 ◎生前默默無名,死後透過國際藝術交易商,開始走進世界博物館: 1920年代,英國藝評家只覺得這個荷蘭藝術家「有病」, 如今他的〈向日葵〉卻被當成解放的力量,至今仍放在英國美術館。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梵谷展成為振奮人心的活動,參觀人潮排隊幾小時; 德國表現主義者「橋社」成員,親身體驗梵谷作品後宣告: 「我們渴望創造自由!」就此拋開學院派束縛,吸收梵谷奔放的顏色與線條。 從畫作乏人問津到成為現代藝術大師, 哪些藝術家啟發他?他的作品致敬誰? 最權威的紙上梵谷展,300幅作品,透視現代藝術大師的靈感來源。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院長/安.杜馬斯(Ann Dumas)荷蘭藝術歷史學院(RKD)院長/克里斯.斯托爾維克(Chris Stolwijk)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博士/施岑宜文學作家/肉蟻小姐藝評家、策展人/謝佩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史蒂芬.奈菲 自哈佛法學院畢業後,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藝術史,並在哈佛藝術博物館中做研究,取得碩士學位。他與已故丈夫格雷格里.懷特.史密斯(Gregory White Smith)共同寫了多本書籍,其中有五本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包括傳記《Van Gogh: The Life》。 《Jackson Pollock》一書讓他們榮獲普立茲傳記文學獎,也是奧斯卡金像獎得獎電影《波拉克與他的情人》(Pollock)的靈感來源。奈非本身也是藝術家,作品被收藏於多間博物館,也曾經是《紐約客》、《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和《時人》雜誌的報導人物。【譯者簡介】廖桓偉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曾任網路電玩編譯、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著迷,甘願賭上所有》、《成名的藝術》、《似水無形,李小龍的人生哲學》、《如何欣賞藝術》、《野草戰略》(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大麻CBD聖經》(任性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對困境、人生、藝術的回應,梵谷用畫告訴你/施岑宜推薦序二 麥田低鳴的鬼,與他眼裡的星空/肉蟻小姐作者序 梵谷也是收藏家,這些都是他的眼光引言 用親筆信,幫你導覽第一章 第一件走進梵谷意識的作品我非常需要────宗教,於是,我就在晚上出門畫星星。第二章 收藏米勒、複製米勒、超越米勒農民畫家米勒,在各方面都是年輕畫家的顧問和導師,他能夠畫出人性。第三章 開心的畫好賣,但我總是崇拜悲傷我很喜歡風景畫,更喜歡研究日常生活,有時也會研究杜米埃這類藝術家⋯⋯用精湛技藝畫出來的可怕真實感。第四章 藝術家最迫切的憂慮──如何暢銷水彩大師莫夫教會我,用新方法創作。我越來越喜歡這個新技巧,它很不一樣,更有力量和朝氣。第五章 只有看過這些,才懂繪畫是怎麼一回事我在某個地方讀過⋯⋯「德拉克羅瓦作畫時,就像獅子在吞食一塊肉。」第六章 梵谷的靈感之地:巴比松風景畫派如果你在過世時知道自己曾經畫出一些真實的作品,也知道你會因此活在某些人的記憶中,那一定很棒吧!第七章 十年分,500期完整收藏——英國《畫報》當我努力嘗試那些越來越有興趣的東西時:街景、候車室、海灘、醫院⋯⋯對於那些一流黑白藝術家的尊敬就有增無減。第八章 日本主義曾席捲梵谷畫室北齋會用線條和素描讓你驚叫出來,這些巨浪就像利爪一般抓住船隻,你真的能感覺得出來。第九章 迷戀美女畫作——從農婦到交際花希臘的雕像、米勒的農民、荷蘭的肖像、庫爾貝或竇加的裸女,美麗作品所帶來的樂趣宛如交媾一般,片刻即為無限。第十章 除了向日葵以外的靜物高更告訴我,他看了一幅莫內的作品,畫的是插在大型日本花瓶裡的向日葵,非常好看。不過,他比較喜歡我畫的。第十一章 堆在畫室裡的法國小說左拉會創作,但不是拿著鏡子去映照事物,而是用他的生花妙筆賦予詩意。這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會這麼美。第十二章 梵谷式創新:比畫得逼真更重要的事畫法又亂又猛,既興奮又倉促,他學畫學得這麼暴力,震驚了整間畫室,古典派藝術家看了都會怕。第十三章 為了弟弟(賣畫),與印象派和解印象主義那種既唐突又未完成的圖像,一定非常適合梵谷沒耐心的眼睛以及難以控制的手。第十四章 高更給了我想像的勇氣 高更是真正的大師,絕對優秀的藝術家,他畫的所有東西都帶有甜美,令人心酸且驚訝的特色。第十五章 用海景畫,表達最深的情誼無論我去哪裡,都會一直想著西奧、高更和貝爾納。我在其中一艘船上用大字母寫了一個詞:「AMITIÉ」──友情。第十六章 梵谷心中的博物館他有如此非凡的視覺記憶,能夠在事後想起許多喜愛的作品細節,進而在心中打造出一座充滿藝術意象的博物館。後記 天才、瘋子、狂人……他帶領藝術走入幻象/安.杜馬斯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如果梵谷是個收藏家: 300幅梵谷最愛作品, 哪些藝術家啟發他? 他的作品致敬誰? 藝術鑑賞入門, 從學習梵谷的眼光開始。
作者 / Steven Naifeh
簡介 / 如果梵谷是個收藏家: 300幅梵谷最愛作品, 哪些藝術家啟發他? 他的作品致敬誰? 藝術鑑賞入門, 從學習梵谷的眼光開始。:★根據梵谷與他弟弟西奧的書信往來和藝術評論,匯集3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251997
ISBN10 /
EAN / 9786267251997
誠品26碼 / 2682426163002
頁數 / 43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26*2.16
級別 / N:無
重量(g) / 65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對困境、人生、藝術的回應,梵谷用畫告訴你

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博士/施岑宜

一輩子都在輸的人,死後才成為最大的贏家,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如果梵谷有機會覺醒去改變自己,他的人生下半場還會有更加驚豔世人的傑作嗎?
讀完《如果梵谷是個收藏家》這本書,腦海浮現出許多的好奇與疑問。這位活在十九世紀下半的畫家,一生困頓潦倒,渴望知音、渴望愛情、渴望成功,卻沒能如願;他是天才、瘋子、狂人,直到後世才被肯定,這樣的人生劇本好難。
那孤獨、與世界格格不入的身影,卻好在有宗教、藝術、閱讀與書寫作陪,伴他思考並將敏銳的觀察力、渴望表達的熱情,充分展露。本書爬梳梵谷與弟弟西奧(Theo,以及少數朋友)的書信往來,同時配搭影響其生涯創作的藝術品,梳理出梵谷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洗禮,才成就了傳世的大師之作。
透過一幅幅繪畫的對照、觀看與賞析,我們得以理解他所面臨的人生、當下受到什麼樣的啟發、如何看見他人所未見,並認真回應在自己的創作中。而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剛好隨著梵谷的獨特眼光,走過那段在藝術史上的特別歷程。
許多藝術家繼續活在梵谷的畫作裡,生命彼此影響彼此,萬事互相效力,藝術造就了最小的無限大。梵谷在與弟弟通信的文字中,隻字片語都是每次的感動與情緒衝擊;一切似乎都在預告著,這個即將影響後世的藝術家,生前沒有機會擁有知音,寂寞、失落、憤恨與挫敗,意外成為他繼續前進的動力,在藝術裡,他找到持續勇敢下去的熱情。
作者史蒂芬.奈菲(Steven Naifeh)在2012年與先生格雷格里.史密斯(Gregory Smith)合著《梵谷的一生》(Van Gogh: The Life),兩人透過寫梵谷的故事,開始研究與少量收藏影響梵谷創作的藝術作品。寫傳記的重點不在於敘述那個人的人生大事,而是要了解主人翁所活過的人生,盡可能走進他的心中。
本書企劃始於史密斯先生過世後──從原本兩人協作的書寫模式,變成作者一個人的獨自寫作;奈菲藉由此過程重新回憶曾經擁有的美好,同時體驗人生的酸楚與無常。他用一本書來安撫失去所愛的心。
梵谷在精神病院時,連神父都質疑且不懂他的畫。然而他沒有生氣與難過,只是淡淡的說:「也許我的畫是給尚未出生的人看的。」每個人都行走在自我英雄之旅的路途上,時時孤獨不安,而藝術總能帶給我們力量。



推薦序二
麥田低鳴的鬼,與他眼裡的星空

文學作家/肉蟻小姐

你曾見過梵谷最後居住的房間嗎?我看過,一間陰暗窄小的閣樓,困著一個閃亮靈魂最後的身影。那是位於巴黎近郊,名為奧維(Auvers sur Oise)的小鎮;四季風和日麗,細碎陽光灑遍教堂、磚瓦與麥田。
曾經,憔悴瘦弱的畫家揹著畫具,搖搖晃晃走在那個小小的鎮上,所見的每個角落,都在他的筆下成了畫。他看上去是那樣孤獨、瘦弱,且古怪;鎮民因而當他傻瓜、一個畫技拙劣的瘋子,沒人看得懂他眼裡的星空。
在他死後,弟弟西奧也因悲傷而逝,兩人一同葬在那裡。綠色的藤蔓,攀爬上他們的墓,掩蓋了世間最殘酷的現實:逐夢的邊緣人,如何被世界遺棄。
他瘋了嗎?歷史翻來覆去的辯論──梵谷的憂鬱、梵谷的死、梵谷的寂寞、梵谷的病。
直到今日,當你踏上那塊土地,行經梵谷最後看見的麥田,你都聽得到悲傷的哀鳴。那是為藝術吶喊的鬼,化作烏鴉的黑影,盤旋飛舞,在遠方哭泣。
所有的不被看見,都成了時代的邊緣人。他們的眼睛太透澈,而嘶喊太脆弱。或許,那不是癲狂,而是看得太遠、太遠。他們看到世界尚未看見的色彩,因而被當前的時代遺棄,只能被時間碾為塵,隨風而逝。
但總有些例外,梵谷,就是那個例外。
在這本書裡,你將看到一個曾經夢想著巨大藝術版圖的畫家,與他背後的推手:弟弟西奧,與西奧之妻喬安娜(Johanna Bonger)。在梵谷兄弟逝世後,是那在歷史中近乎無名的弟媳,讓梵谷的〈星夜〉(The Starry Night),成了世界級的藝術品。
烏鴉仍在麥田低鳴,梵谷的生命變作星點劃過,在夜空永遠閃動──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唱一句:Starry starry night。
他聽不到了,但他的畫可以,或許可以。
翻開書,你將看到他曾經的苦痛、掙扎、搏鬥、失落、瘋狂,與永不妥協的,夢。

試閱文字

自序 : 梵谷也是收藏家,這些都是他的眼光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革命性的藝術家。他徹底改變繪畫能力的本質,熱烈點亮了嚴肅繪畫的配色,並將許多個人特質灌輸至自己的藝術中;不過,與他同時代的人卻很難看出他的價值。
然而,事實上,當梵谷在1890年以37歲的年齡過世時,他並沒有像某些人所想得那樣完全沒名氣。但直到1888年末,當他的弟弟西奧(Theo)在前衛展覽「獨立沙龍」(Salon des Indépendants)展出他的三幅畫,才終於有幾位主流的藝術家與作家,開始認真看待梵谷的作品。
而直到他死前六個月,才有一位名叫亞伯特.奧里爾(Albert Aurier)的象徵主義作家,在具有影響力的法國期刊《風雅信使》(Le Mercure de France),對梵谷的作品發表了一篇廣為人知且極度熱情的讚美文章。此後終於有幾位主流藝術家,在布魯塞爾的「20 人展」(Les Vingt),看見梵谷的畫作與他們的作品並列,並承認這位大膽的新進藝術家已在藝術界崛起。
但梵谷從未將自己視為革命性藝術家。儘管他的作品頗具原創性,卻是建立在前人的堅實基礎上。
早在自行創作藝術之前,梵谷對於藝術就有著飢渴的眼光。16歲時,他離開家鄉前往海牙,在伯父森特(Cent)創辦的知名荷蘭畫廊工作。1869年梵谷來到這個畫廊時,它已經被那個時代最具權勢的跨國畫廊──「古皮爾公司」(Goupil & Cie)給收購。
他因此得以近距離接觸許多當時最搶手的藝術品,包括法國學院派大藝術家尚–路易–厄尼斯.梅森尼葉(Jean-Louis-Ernest Meissonier)與尚–李奧.傑洛姆(Jean-Léon Gérôme)等人的作品,以及其他法國和荷蘭的嶄新風景畫藝術家,例如巴比松畫派(École de Barbizon)和海牙畫派(Hague School)。
在梵谷住過的所有大城市──海牙、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倫敦與巴黎 ──他都將自己敏銳眼光與苦行僧般的智慧,運用在所有能找到的藝術品上。「不管情況如何,你都必須常去逛博物館。」他如此指示西奧,西奧於1873年也跟著哥哥的腳步,加入古皮爾公司。
「盡量付出熱情吧!」梵谷寫道。人必須面對生活的所有層面,尤其要抱持熱情面對藝術與文學。「因為熱情當中蘊含著真正的力量,熱情洋溢的人,既能做很多事情、也能承擔很多事情。而抱持熱情去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梵谷熱衷於古典名作,它們對其作品的影響一直都很深刻。但他就跟大多數藝術家一樣,對自己時代的藝術更為投入;也就是所有十九世紀的藝術。
本書挑選的作品,能讓讀者有機會更認識那個時代的主要畫家(有些至今仍很有名),並且了解他們是怎麼構築出令梵谷如此喜悅的世界。這些作品不但是平臺、讓人得以欣賞這門偉大的藝術,它們也是一種欣賞藝術的眼光:梵谷的眼光。
在短暫的生涯中,梵谷寫的信(大多數是寫給西奧)始終都表明他對某些藝術家的熱愛──這些信件,對於藝術分析非常有說服力,並深刻探討了其對梵谷的意義,充滿了悲傷與喜悅,它本身就能視為一部文學作品。因此我們幾乎不必去猜測某位藝術家是怎麼影響梵谷的──他優美的散文通常都已經描寫得非常詳盡。
最重要的是,就算他沒有提到自己受哪些藝術家影響,他的作品也會表現出來。

試閱文字

內文 : 天才、瘋子、狂人……他帶領藝術走入幻象
1890年7月27日,梵谷在法國亞爾死於槍傷的三天後,他的葬禮在一間平凡的客棧舉辦,而他人生的最後幾週也在這裡度過。前來哀悼的人並不多,只有他摯愛的弟弟西奧;曾經照顧過梵谷的醫師兼業餘藝術家嘉舍;以及藝術家貝爾納與呂西安.畢沙羅(Lucien Pissarro)。
向日葵堆在他的棺材上,這是他們對這位藝術家最高的敬意,令人感動。儘管梵谷有一小群崇拜者,但他成為藝術家的十年間並不那麼出名。他的知名度直到人生的最後幾個月才稍微打開一點,比起他後來獲得的極高人氣,實在是既辛酸又諷刺。
早在1890年1月,象徵主義作家奧里爾就發表了頌詞「孤僻之人:梵谷」,這是梵谷生前唯一一篇評論他的文章。在他過世後幾年內,就有人舉辦他的個人展。
二十世紀初期,梵谷開始在藝術界享有美譽,到了1930年代,大家終於理解他帶給後世的巨大影響:他是受到眾人欣賞的偉大藝術家,也是受到尊敬的創新者,因為他改變了現代藝術的發展。據說他生前只賣出一幅畫,不過現在當拍賣會難得出現他的大作時,保證會以空前的天價售出。
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這個粗略的框架中,梵谷就像一個支點。他自己就說過,藝術家必須成為自己所處時代與未來之間的橋梁,成為「藝術家連鎖中的其中一個連結」,但他應該沒想到,自己就是引領這段進步過程的關鍵角色。
梵谷確實在許多方面都是個孤僻的人,個性既難相處又愛爭辯,他的心理問題又讓這一切更加惡化,使他無法獲得他渴望的社交;但他對於藝術界(或與藝術界相關)的知識,絕對不像個孤僻之人。
1853年出生的他,活過了十九世紀的後半,這也是現代藝術史最激動人心的時期,因為激進的運動以驚人的速度一個接一個發起。
梵谷絕對不像眾人所想的那樣是個無師自通的天才,畫作毫不掩飾的表現出強烈情感;他是個知識分子,有著細膩的哲學性思維。
梵谷多半是自學,而從他異常豐富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一流的寫作者,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個人感受。此外,他也是語言學家、熱情的文學讀者,並且極度通曉以前與他那個時代的藝術。
梵谷的信件中提到眾多藝術家與作品,展現出他淵博的知識,並且解釋了他欣賞的藝術家,他們有許多作品在本書中都有說明。他廣泛的藝術知識,來自他在古皮爾公司擔任助理七年間打下的基礎;他在16歲時進入這間大型國際畫廊的海牙分部。四年後他被調到倫敦,最後(1875 年)被調到巴黎幾個月。
這間畫廊不只買賣十九世紀中期法國巴比松畫派,與其荷蘭追隨者海牙畫派的藝術品,它還經營了一項成功的事業──販售當代與古典名作的複製版畫和照片,而這對梵谷的養成過程更加重要。
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就這麼經過少年梵谷的眼前。1876年,梵谷被巴黎分部開除,他開始嘗試其他職業,包括教書與布道;直到1880年27歲時才做出重大改變,決定成為藝術家。
接下來幾年他待在荷蘭當個自學的藝術家,專注於農民主題、炭筆畫,以及厚塗顏料的灰暗畫作。這段草創期以1885年繪製的名作〈吃馬鈴薯的人〉告終。

印象派,讓他拋棄了灰暗色彩
1886年2月,梵谷的藝術企圖心逐漸變強,使他想要開拓眼界,於是他前往巴黎──當時藝術界的中心,也是所有志向遠大的藝術家必定造訪的地點。
西奧從1879年就在管理古皮爾的巴黎蒙馬特分部,並且寫信向梵谷介紹印象派畫家,不過梵谷從來沒看過他們的作品。
到了1886年,印象派首次團體展覽並引起軒然大波的12年後,他們已經不再是前衛藝術的領頭羊了。結果梵谷一次就同時認識了印象派畫家,與他們的前衛後輩。
巴黎令梵谷陶醉,他迅速將自己發現的許多藝術創新,吸收進自己獨特的風格中。莫內、雷諾瓦、竇加、畢沙羅與其他印象派畫家的明亮顏色和斑駁筆觸,讓他能夠以嶄新的角度看世界。
他認識了第一代印象派畫家畢沙羅與基約曼,也和比較年輕的世代做朋友──貝爾納、高更、土魯斯-羅特列克。他結識席涅克,以及畢沙羅的兒子呂西安,兩位都是點描派畫家,擅長將閃爍的純色圓點塗在白色畫布上。
這一切都徹底改變了梵谷的作品。到巴黎的第二年,他已經拋棄在荷蘭生活時那種灰暗,具有社會意識的畫風,並擁抱色彩──靜物畫,以及蒙馬特與巴黎周邊地區的明亮景色。
梵谷主動融入巴黎那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前衛藝術家,主要是為了宣傳與銷售自己的藝術品。他夢想成立一間企業,網羅歐洲各地最優秀的作品,並舉辦永久性的展覽。他展示了自己的畫作,以及他與西奧在鈴鼓咖啡廳等地方蒐集到的日本版畫。
1887年11月,梵谷在一間位於克利希(Clichy)大街上的舊舞廳「小木屋餐廳-大碗肉湯」(Grand Bouillon-Restaurant du Chalet)展出他的畫作,與貝爾納、土魯斯-羅特列克、安奎廷的作品一同呈現。
然而這場展覽遭到媒體忽視,而且被餐廳客人批評,因此梵谷只能把這些作品放在馬車上載走。
當時梵谷會與其他藝術家交換作品,然後留下一些作品用來展覽。如今西奧已經成為布索德瓦拉東公司(Boussod, Valadon & Cie,前身是古皮爾公司)蒙馬特分部的經理,他成功說服雇主讓他展示印象派畫家的畫作,而且偶爾也會展示高更的作品。
然而,他並沒有(或是不能)展示他哥哥的作品,因為大家覺得它們太古怪與令人不快。就跟許多藝術家同儕一樣,梵谷將一些作品留給畫材供應商朱利安.唐吉(Julien Tanguy,暱稱「唐吉老爸」〔Père Tanguy〕),通常是為了交換顏料與畫布。
唐吉因此成了實質上的交易商,藝術家如果無法展示和銷售自己的作品,就會把它們交給唐吉,而他會供應與展示這些畫作。
事實上,1880年代末期的巴黎,大家幾乎只能在唐吉的小店面,看到梵谷與其他前衛藝術家(尤其是塞尚)的大量作品。
梵谷畫了一幅美好的肖像畫,紀念心地善良的唐吉;畫中的他就像佛陀一樣坐在一面牆前,牆上掛著梵谷和西奧收藏的日本木刻版畫。
1894年唐吉過世後,他的收藏品被賣掉,當時這幅肖像畫則被偉大的雕塑家羅丹買下,他很欣賞梵谷打破學院派的傳統。這件作品成為梵谷最早售出的畫作之一,如今掛在巴黎羅丹美術館。
梵谷的影響力持續「騷擾」和啟發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藝術家,這段後記或許適合非常結束在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上,他熱情擁抱「恩師」梵谷鮮活的痕跡創作,以及欣喜若狂的色彩。
霍克尼對梵谷的描述很吸引人:「我認為梵谷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釐清幻象……2005年我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看到他的素描,他生動的筆觸令我驚嘆不已。每一根草、每一種不同的質感,一切都擺進了那裡。而且他還透過顏色來創造空間。」
梵谷的人生與作品密不可分。雖然這名藝術家的悲慘掙扎,持續影響著大眾對其藝術的看法,但近期的學術研究已經提出更細膩的分析,揭曉了他知識分子與實驗家的那一面。
尤其是李奧.詹森(Leo Jansen)、漢斯.盧伊滕(Hans Luijten)、年科.巴克(Nienke Bakker)編撰的六冊書信精選集,極具權威性,並且全文皆有註釋;此外還有其他出色的研究,像是奈菲與格雷戈里的傳記《梵谷的一生》,都讓大家更深入、更詳細的了解這位藝術家與這個人。
「如果我的畫作賣不出去,我也無能為力。不過總有一天人們將會知道,它們的價值遠高於顏料成本,也不只是我用來換取微薄收入的東西。」梵谷如此評價自己的成就,實在是既謙虛又感人。
他的畫作超越了時間,自己形成一個完整的世界,而這些傑作將會持續迷住眾人,並在藝術的演變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根據梵谷與他弟弟西奧的書信往來和藝術評論,
匯集300幅梵谷最欣賞作品。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