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自在相處療癒系列套書: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第2版)+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第2版)+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 (3冊合售)
作者 | Dan Neuharth/ Grace Lebow/ Barbara Kane/ Lindsay C. Gibson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與父母自在相處療癒系列套書: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第2版)+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第2版)+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 (3冊合售):本套書組合:《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如 |
作者 | Dan Neuharth/ Grace Lebow/ Barbara Kane/ Lindsay C. Gibson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與父母自在相處療癒系列套書: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第2版)+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第2版)+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 (3冊合售):本套書組合:《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如 |
內容簡介 本套書組合:《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二版):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和內在父母和解,從假性孤兒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 學會設立界線,修復親子關係,從控制、情緒勒索中走出, 終結世代困境,重拾情感獨立與心靈自由,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 控制不是愛,而是父母排除自身焦慮的表現他們不是不愛我,只是更受困在自己的恐懼之中★8種類型的「控制型父母」★解析12種最常見的控制手段★22個自我修復的練習★3個步驟斬斷糾結,拿回人生主導權我不能換改變過去,但可以不讓父母繼續操控我的未來。父母已無法改變,我只能改變自己:告別糾葛、設下界線,盡可能和平共處。如何和過去和解,避免過度控制孩子和其他心愛的人?【本書簡介】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即使旁邊沒人也覺得受到監督? ・對他人的批評過度敏感?・覺得做決定很困難?對自己的決定缺乏信心?・在感情中容易迷失自我,總是以對方的需求為優先? ・對朋友或伴侶有控制或不尊重的表現?若有以上現象,你可能來自一個缺乏安全感的「控制型家庭」,指的是父母試圖操控孩子的飲食、穿著、言談、個人感受、金錢、人生選擇、社交生活,藉此不允許孩子發展其獨立的人格。受控的孩子,成年後,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往往背負比一般人更沉重的罪惡感及無力感。美國知名家族治療師丹・紐哈斯博士,在本書中提供了務實的分析及建議,將引導你掙脫「內在父母」(你所內化的父母────挑剔你、貶低你的內在批評聲音)的影響,平息積壓的怨懟和憤怒,並強化決斷力與自信心,為你帶來心靈平靜與親子相處的智慧。【8種「控制型父母」類型】1.緊盯型父母:恐懼孤單,對子女如強力膠般緊黏不放。2.剝奪型父母:一旦孩子表現不合意,就冷酷地收回愛與資源。3.完美型父母:最在意外人的眼光,要求只有最好才夠好。4.教條型父母:恐懼不確定性,從組織和教義中尋求安全感。5.混亂型父母:情緒起伏難以捉摸,不是太嚴厲,就是太鬆散。6.利用型父母:極度自我中心,把子女吸乾的情感吸血鬼。7.虐待型父母:滿腹怨恨,在言語、情緒、肢體上虐待子女。8.幼稚型父母:可憐兮兮,軟弱無能,無法盡到保護子女之責。・設下「隱私」的界線小時候,你被迫回答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現在,光是拒絕回答不恰當的問題就能設下界線。・設下「決定」的界線小時候,父母試圖主導你的每一個決定。現在,你可以說不,或告訴父母你需要時間考慮他們的要求。・設下「金錢」的界線小時候,仰賴父母的經濟援助而必須受控制。現在,你經濟獨立,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運用金錢。・設下「社交」的界線小時候,父母過度干預你的社交生活。現在,你可以選擇是否要知會他們你的個人活動。・設下「個人空間」的界線小時候,你沒有選擇住處的自由。現在,你可以搬出去,在拜訪父母時不一定要留宿家裡。【專家推薦】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林靜如/律師娘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各界讚譽】「解開過去之謎,指出是什麼在不知不覺間傷害著我們的親密關係。《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幫助我們跨越代溝,達到理解與接納。」────約翰・葛瑞 (John Gray),《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成功刻畫許多常見的極端教養風格⋯⋯以及受此教養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的感受模式。」────《達拉斯早報》(Dallas Morning News)「充滿務實的建議與實在的支持,寫給不見得受到父母肢體暴力或性虐待,但一樣受限於持續不斷的不健康控制關係的人。」────《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並非提出一套一體適用的規格化復原計畫,而是提出幾種『療癒之道』和練習法,協助你『在情感上離家獨立』。本書是自助書籍之最。」──── Amazon網路書店「令人耳目一新、欲罷不能,探究剖析很少人起而對抗的終生掙扎。最重要的是,本書帶領我們領悟到:不必忍受,我們可以戰勝。」────華特・安德森(Water Anderson),《關於自信的21堂課》(The Confidence Course)作者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二版):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難解的家庭問題,在父母老後,只會更形嚴重他們固執、依賴、控制、不安、情緒勒索,讓子女身心俱疲如何照顧好父母,卻不必透支自己?★6種「老後難相處」的父母類型★最健康的陪伴心態,最務實的應對建議★美國專業高齡照護組織「暮光服務網」創辦人經典著作我們的父母可能一直以來都難相處,到了老年變本加厲;也可能因為疾病或喪偶,到了老年才變得難相處、難溝通。不論如何,成年子女都必須理解到:父母老後只會格外抗拒改變,因為那會摧毀他們終生的自我防衛機制。子女的壓力來源,不只是照顧父母所需的體力負荷,還有面對父母一再非理性行為的心力交瘁。許多子女,即便很早就離家獨立生活,與父母保持距離,但是當父母年老體衰,他們不得不重新回頭面對這段關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子女,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問題行為上,而忽略了彼此的互動關係,便很難走出困境。本書的功用之一,是讓你看到這令人痛苦的親子關係,可以透過應對心態及溝通模式的調整而獲得改善。也希望藉由此書,讓為人子女者,能更加理解父母難相處背後的掙扎與痛苦。【六種老後難相處父母類型】依賴型父母・無法忍受獨處,希望兒女能時刻相伴、隨傳隨到・緊緊依附兒女,凡事皆靠其打理・要與子女分離時,立刻表現出身體不適或明顯不安・無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凡事都仰賴子女幫忙定奪潑冷水型父母・言語負面,滿腔怨言,覺得全天下人都對不起他・對別人極度挑剔,自己卻承受不了別人的責難・不講理,總要別人先讓步・疑神疑鬼,充滿戒心,有時到了偏執的地步自戀型父母・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無法理解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一下自認高人一等,一下又覺得矮人一截・對他人的需求無感,卻自以為寬厚慷慨・嫉妒別人的生活,見不得別人好控制型父母・利用內疚感等情緒勒索的手法操縱子女・生活方式不容挑戰,無論是一般瑣事或重要的價值觀・若子女的回應不如預期,馬上展開報復行動・樂於激起子女的無助感,實際上是反映出自己內在的無力感自毀型父母・曾有酒精或藥物成癮、飲食失調等問題・曾有自殺傾向,或威脅有此打算・曾有某些強迫行為,像是賭博、不停清洗身體等・不配合醫療,不遵守飲食限制或不肯服藥恐懼型父母・杞人憂天,容易恐慌,擔心個不停・一天到晚覺得身體不適,也許是真的,也許是想像・有許多莫名的恐懼,害怕人群、細菌等・拒絕面對現實,不敢看醫生、害怕住進醫院就再也出不來【專家推薦】方孝鼎/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呂旭亞/榮格分析師、諮商心理師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林依瑩/臺中市副市長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陳穎叡/臺北仁濟院社服室主任、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陳正芬/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孫健忠/臺北大學和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張美珠/財團法人臺北市立心慈善基金會總幹事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楊培珊/臺大社工系教授兼系主任(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面對難搞的家人,再多的SOP都不一定有用。有時候,你的家人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解決。這本書則是替這份『理解』提供了一個起點。」——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和內在父母和解,從假性孤兒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獻給即使長大成人,卻仍被親情陰影綑綁的孩子不再因為父母的缺失,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 十個情緒不成熟父母的特徵1. 在他們身邊,你總是覺得孤單2. 與他們互動,感覺像是走在令人喪氣的單行道3. 你覺得受到威脅卻無計可施4. 他們第一,你是次要5. 他們無法與你建立親密感或是交心6. 他們不明說,而是藉著情緒感染來溝通7. 他們從不尊重你的界線或個體性8. 你獨自做出情緒努力,他們卻未必領情9. 你喪失情感自主和精神自由10. 他們很能掃興,甚至殘忍到病態四種類型的情緒不成熟父母1. 情緒型父母:受感覺主宰,只要事出意外、讓他們不快,便馬上激動反應。情緒極不穩定,一樁小事也宛如世界末日,端視對方有無滿足其需求而定。2. 驅動型父母:超級目標導向,總是忙個不停,不斷聚焦於改進,一心改善每件事、每個人。經營家庭有如截止在即的工作專案,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無感。3. 被動型父母:想當好人,讓配偶扮黑臉,表面上疼愛孩子,但缺乏深層同理心。他們屈從主導的另一半,對配偶虐待、冷落孩子視而不見、不敢作為。4. 排斥型父母:對關係毫無興趣,逃避互動,無視家人的需要,只顧專心處理自己的事情。與孩子關係疏離,一不順心,可能大發脾氣,甚至不當管教。情感獨立大人的十項認知1. 你有設限的權利2. 你有不受情感脅迫的權利3. 你有情感自主和心智自由的權利4. 你有選擇關係的權利5. 你有清楚溝通的權利6. 你有選擇什麼是對自己好的權利7. 你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權利8. 你有獲得平等地位與被尊重的權利9. 你有以自己身心健康為重的權利10. 你有愛護自己的權利本書簡介在情緒不成熟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有著揮之不去的孤寂感,不論再怎麼努力去溝通和建立連結,卻始終被當成空氣。長大成人後,這類子女往往容易被令人失望的伴侶和朋友所吸引──對方那以自我為主、難以在情感面深入連結的感覺,是如此熟悉。身為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子女,從小學會壓抑自己,因為出於本能的展現,很容易令父母勃然大怒。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激烈反應,會造成小孩退縮、被動和順從,最終導致難以發展自己的個體性,也很難信任他人。長此以往,他們終究會被道德責任、內疚感、羞恥感、在家裡的角色壓得喘不過氣。本書指出了家長的情緒不成熟,如何對下一代產生深遠的影響,除非你能意識到父母的缺失──不成熟的或許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否則只會一直錯誤地責怪自己,或是始終期待著永遠不可能出現的改變。透過此書,你將獲得療癒自己的方法,也能對父母產生最大的理解。書中的各種實用練習,可以增強你的自我覺察,幫助探索你與包括父母在內的所有情緒不成熟之人的互動模式,進而解除舊有模式,讓你從情緒不成熟的課題和痛苦迴圈中,重獲自由與新生,重建自己的情緒自主權。專家推薦林仁廷|諮商心理師邱淑惠|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律師娘(林靜如)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各界讚譽「集四十年梳理疑難之經驗成此精彩鉅著,讓我們終於看到一本可讀性極高的參考書……此書絕對是嚐過父母情緒不成熟苦頭的人必讀經典。」──大衛・高登(David Gordon)博士,「夢工廠學院」(Dreamwork Institute)創辦人「讓你得以擺脫束縛,把父母的問題留給他們自己──不再受他們想法、感受、行為所擺佈。」──潘蜜拉・布魯爾(Pamela Brewer),臨床社工師暨心理治療師「《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生動探索失去自我,再重新尋獲之歷程。奠基於深厚的基礎研究,吉普森提出各項有別一般的實用建議,教我們走出讓我們失去『情緒自主』的家庭困境。」──琳・索爾(Lynn Zoll)教育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實際準確地點出,情緒不成熟父母對你在情感、思維、舉止各方面造成的影響……一本寶貴指南,不僅就普羅大眾如此,對專家亦然!」──露薏絲・魯賓(Louise B. Lubin)博士,東維吉尼亞醫學院退休教授「此書從頭到尾,將治療概念完美地演繹、應用到真實人生。」──葛瑞珍・勒費佛・華特森(Gretchen LeFever Watson)博士,羅斯大學醫學院教授「作為資深臨床醫師,看盡早年成長背景對個案成年生活之影響,琳賽・吉普森對於情緒不成熟父母教養問題之獨到觀察,令我佩服。書中個案令人動容,每章提出的治療練習教人躍躍欲試,擊破長久習性,建立真實的自我認知。」──凱瑟琳・哈曼(Kathrin Hartmann)博士,東維吉尼亞醫學院教授「對那成長於情緒不成熟父母身邊的人來說,此書不啻一項恩賜。吉普森完全理解,並能讓你感到可能從未由父母身上得到的肯定同情。」──凱西・李阮(Kathy Nguyen Li),華府「哲人諮商」(Sage Counseling, PLLC)創辦人「以獨特視角探索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內在心智如何運作……此書是罕見珍寶!凡有意探向內心火苗不斷蛻變者,我要熱烈推薦!」 ──金・佛斯(Kim Forbes),「止水心理諮商」(Still Point Psychotherapy)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丹・紐哈斯 博士(Dan Neuharth, PhD.)《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加州專業心理學學院(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西北大學新聞系碩士,執業逾二十年的資深婚姻家庭心理師,專門協助成年人克服不健康的家庭控制。著有《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一書,目前定居在舊金山灣區。個人網站:www.drdanmftcounseling.com葛瑞絲・雷堡(Grace Lebow)、芭芭拉・肯恩(Barbara Kane)《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二版)》兩人皆為資歷逾三十年的臨床社工師。一九八二年時,共同在美國馬里蘭州貝賽斯達(Bethesda)創立「暮光服務網」(Aging Network Services)——一個全國性之照護網路,旨在協助個別家屬對家中長者的關懷照顧,並解決親人散居各地所帶來之種種問題。兩人共同著有《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琳賽‧吉普森(Lindsay C. Gibson)《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執業臨床心理師,專精於「情緒不成熟父母」成年子女的個人諮商,曾任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The Colleges of William and Mary)及老道明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假性孤兒》、《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等書,目前居住並執業於美國維吉尼亞海灘市。個人網站:www.drlindsaygibson.com【譯者簡介】祁怡瑋《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專職英中譯者,譯有《陪傷心的人聊聊》、《情緒自癒》、《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等數十冊。個人網誌:medium.com @ewaychyi劉慧玉《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二版)》曾任職Kantar Worldpanel、A.C. Nielsen市場行銷研究顧問公司。譯作有《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遠離能量吸血鬼》、《航向成功企業的55種商業模式》、《創業的100道習題》、《無體行銷》、《死亡手術室》、《六頂思考帽》等數十本。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劉凡恩《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曾任職Kantar Worldpanel、A.C. Nielsen市場行銷研究顧問公司。譯作有《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遠離能量吸血鬼》、《航向成功企業的55種商業模式》、《創業的100道習題》、《無體行銷》、《死亡手術室》、《六頂思考帽》等數十本。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自我檢測表:你是否來自控制型家庭?楔子:為自己的童年找出意義 序章:你是否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第一部 指出問題:八種控制型父母第一章 健康型教養與控制型教養第二章 緊盯型父母:無孔不入的監控第三章 剝奪型父母:玩弄把愛沒收的把戲第四章 完美型父母:只有最好才夠好第五章 教條型父母:宗教狂熱式的服從第六章 混亂型父母:忽遠忽近的極端情緒第七章 利用型父母:無可救藥的自戀傾向第八章 虐待型父母:以摧毀孩子意志為樂第九章 幼稚型父母:因為無能而犧牲孩子第二部 了解問題:為何父母要控制?第十章 如何控制:十二種操控手段第十一章 內在父母的制約成形第十二章 成年後的心靈創傷第十三章 擺脫五種扭曲觀點第十四章 為什麼父母這樣對待我?第十五章 控制型父母的內在恐懼第三部 解決問題:自我修復三步驟[步驟1] 在情感上離家獨立第十六章 脫離不健康家庭的羈絆[步驟2] 設定界線,重建與父母的關係第十七章 如何設下健康的界線?第十八章 可以和父母把話說開嗎?第十九章 我該原諒父母嗎?第二十章 我該重新接納父母嗎?第二十一章 我該斷絕與父母聯繫嗎?第二十二章 成年後難解的家庭問題[步驟3] 重新定義你的人生第二十三章 自我修復的九種途徑第二十四章 終結控制的循環,活出人生的新意【22個自我修復的練習】練習1:了解過度控制和「內在父母」傳達的訊息練習2:回到最初,重新與父母訂下約定練習3:從現在起,讓自己過得比父母好練習4:了解父母的過去練習5:探究人為什麼要控制別人練習6:觀察父母對你的控制練習7:宣示你擁有獨立自主的情感練習8:為自己在情感上離家獨立做好準備練習9:六種象徵性把話說開的方式練習10:重新接納父母的兩個方法練習11:在心裡向父母告別練習12:把你想在父母喪禮上說的話寫下來或說出來練習13:為家庭節日創作一張賀卡練習14:讓自己持續成長並追求熱情的六個方法練習15:為渺小無力的自己發聲的七個方法練習16:與情緒共處的四個應對之道練習17:保有自我並維繫圓滿人際關係的九個訣竅練習18:衝破固有思考習慣的四個方法練習19:探索自己其他面貌的七個方法練習20:專注於當下的四個方法練習21:善待身體的四種方法練習22:強化自我信任的六種方法------------------------------------------------------------------------------------------------------------------------------------《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二版):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評量表:父母的難相處程度有多高?前言: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相處 第1章 依賴型父母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處時深感絕望的人對父母的要求設定界限改變回應父母的方式為自己爭取喘息的空間慣性依賴與父母早年的經歷有關依賴也可能晚年才出現引發晚年依賴的原因創造你和父母的雙贏第2章 潑冷水型父母(上)當父母只願意愛自己理想中的子女時同理父母的處境如何替難纏的父母找到合適的看護 第3章 潑冷水型父母(下) 別強迫父母遷就你與父母相處的品質,在精不在多評估風險程度,為父母作最好的安排當你束手無策時,請第三方協助為何老人家抗拒改變?面對什麼都不滿意的父母,先別急著動怒面對處處疑心的父母,先別急著說理父母性格大變,背後必有原因父母的內心承受著孤寂第4章 自戀型父母自戀者的典型舉止避免自戀型父母對你需索無度如何適當地婉拒想來同住的父母降低對自我中心父母的期待父母渴望得到關注乃是出於恐懼不必逃跑,也毋需放棄 第5章 控制型父母成年子女不再被父母控制的方法讓父母覺得自己依然有價值挑剔背後的控制欲回應控制狂的四個妙招操控是掩飾內心不安的障眼法用乞憐擺佈子女成年子女應重拾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讓自己脫離受害者的角色若父母有自省能力,不妨試著跟他們講理 第6章 自毀型父母透過寫信,幫助父母重新振作的技巧尋求專家的介入足以摧毀老年人生命的慢性自殺善用醫療資源,陪伴父母擊退憂鬱心魔別獨自承擔,你也需要別人的幫忙 第7章 恐懼型父母 家有終日惶惶不安的母親放下對抗,了解父母的恐懼所為何來精神科醫師的評估和治療認可並正視父母的痛苦早年的創傷易成為恐懼之源父母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受害者成年子女毋需背負對父母的愧疚感 第8章 陪父母面對老年課題:失落、哀痛和悼念 以正面的態度接受失落晚年所面臨的失落一位不知如何發洩哀痛的老太太引導父母找到情緒的出口若父母無法停止悲傷當父母以替代品來逃避悲傷創傷後遺症對老年的影響你做不到的,專業治療可以幫忙讓父母在晚年有機會與過去和解第9章 陪自己優雅快樂地變老 意識到自己步上母親後塵的女兒轉變態度,抽離父母的制約父母很難改變,但你可以選擇和他們不同的路當令你受盡煎熬的父母告別人世照顧好未來的自己附錄:人格障礙簡介人格障礙的類型分離理論虐待理論------------------------------------------------------------------------------------------------------------------------------------《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和內在父母和解,從假性孤兒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前言:情緒不成熟的或許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第一部 你經歷並承受了什麼:何謂情緒不成熟父母?第1章 認識情緒不成熟父母:他們為何這樣對你?探索前的準備[練習1]你想從此書中獲得什麼情緒不成熟之人慣用的十種互動模式情緒不成熟關係運作機制承擔父母不成熟的情緒對你造成的影響情緒不成熟父母自身的問題第2章 情緒不成熟父母的策略:他們如何操控你?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四種類型他們的人格特質和展現不成熟情緒的方式他們透過情感脅迫和情緒接管來掌控你[練習2]拯救羞恥卑微的自我[練習3]揭開你遭受的情感脅迫經歷第3章 靠近情緒不成熟父母:為何你走不進他們的內心? 你渴求從情緒不成熟父母身上得到什麼[練習4]回憶你跟父母深層對話的情況情緒不成熟父母如何阻斷親子間的連結你可以選擇不重蹈父母的覆轍父母這麼傷人,為何你就是無法放棄他們[練習5]因為情緒不成熟父母,你失去了什麼父母是不能還是無意為你做出改變面對父母不可能改變的事實修正不實的期待,轉而關愛自己提高你對其他人際關係的期望值[練習6]尋求你想要的情感滿足 第4章 如何避免情緒被接管:認識他人的扭曲,別跟自己斷了線 面對情緒接管的脅迫時,要站穩立場對誇大的情緒需求提出質疑你沒有義務承擔別人的問題[練習7]從情緒接管中脫身[練習8]設下你能幫忙的尺度讓你不得不屈服的棘手狀況為何你會成為情緒接管的受害者為什麼你一句反駁的話都說不出第5章 得回掌控權:設下界限,跟情緒脅迫說「不」的技巧 使用技巧前的提醒應付情緒不成熟父母的五個有效技巧第6章 找回遭父母敵視的感受和情緒:該是捍衛自我權利的時候了 尊重自己的內在體驗情緒不成熟之人如何看待你的內在感受情緒不成熟之人為何敵視你的內心世界你如何內化了父母對你的貶低透過十種回應,捍衛你的情緒自主第二部 解除舊有模式:讓情緒重獲自由,開心做自己第7章 呵護你與自我的關係:信賴內心感受的指引 輕忽內心感受所造成的影響內心世界是真實不虛的存在定義你的內在自我你如何透過內在自我的指引受益[練習9]回想你得到內在自我指引的經歷與自己建立更好關係的五個途徑[練習10]讓自我批判現身珍惜內在體驗,重視自我呵護[練習11]你有多重視自己的內在感受?[練習12]安撫你的內在小孩 第8章 淨化心靈的藝術:為自由思考騰出空間 羞愧和內疚會扼殺自由思考在情緒不成熟父母眼中,自由思考等於不忠情緒不成熟父母企圖掌控你的思想[練習13]心靈受限是什麼感覺?不需為了迎合父母而隱藏你的心思意念把自己的想法與父母的批評分開清除內心焦慮和憂心的雜音透過自我對話讓心變得清明刻意練習讓自己快樂第9章 更新自我概念:修正童年扭曲的設定,增強成年後的自信情緒不成熟父母無法為你建立的自我概念[練習14]檢視童年時是否建立足夠的自我概念保護好成年後你為自己建立的自我認知更新自我概念的五個方法[練習15]你對自己的評價[練習16]釐清你對人生的態度和信念[練習17]以詞彙描述自己刪去你對自己的錯誤認識[練習18]減輕羞恥感帶來的傷害第10章 終於,你能擁有夢寐以求的關係:別貪多,一次只專注一種互動 你還想跟情緒不成熟之人維持以前的互動模式嗎?[練習19]重新評估你與情緒不成熟之人的關係重新平衡彼此關係的兩個思維保持自我連結,重獲情緒自主與父母相處時能自在做自己的方式成熟溝通,坦誠相處接受現實,繼續向前後記:給情緒不成熟父母之成年子女的權利法案
書名 / | 與父母自在相處療癒系列套書: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第2版)+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第2版)+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 (3冊合售) |
---|---|
作者 / | Dan Neuharth Grace Lebow Barbara Kane Lindsay C. Gibson |
簡介 / | 與父母自在相處療癒系列套書: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第2版)+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第2版)+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 (3冊合售):本套書組合:《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如 |
出版社 /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60425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604250 |
誠品26碼 / | 2682838624009 |
頁數 / | 96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5.7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1633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
【序章】你是否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
「如果不想照顧孩子,動物會把幼崽殺掉,而不會年復一年折磨牠們。」──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如果你的父母以不健康的方式控制你,他們可能已經在無意間為你的心理健康埋下了地雷。結果可能是導致你戰戰兢兢地過日子,心裡假定在人生之路上暗藏的是憂患,而非寶藏。你可能等了又等、等了又等,等著獲准去愛,獲准得到成功,獲准感到滿足,但你不確定要如何獲得准許。你可能很難允許自己得到這些許可。
嗯,你不孤單。據估,美國每十三個成人當中,就有一個是在不健康的控制之下長大──那可是超過一千五百萬的人口!(參見第354~357頁「針對本書主題的研究筆記」。)
不健康的控制要付出長遠的代價。這樣的成長背景可能導致你有憂鬱、焦慮、自我形象不佳、成癮、自我毀滅行為,以及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缺乏自我保護感則可能導致你活得不自由、找不到意義,以及最嚴重的──不愛自己。在控制之下長大,意味著承襲了不健康的習慣與信念,使得人際關係、抉擇能力、心靈和情感的發展變得複雜。如同一位成長過程中家庭關係緊張的三十七歲教師所言:「就身而為人來說,我覺得自己缺了好大一塊。」
若未加以反思,成長背景可能導致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對伴侶重演舊有的模式,以至於身邊的伴侶總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我們可能會誤解讓我們想起父母的朋友、鄰居或同事。我們可能會不經意地把孩子當成工具,用他們來解決我們與父母之間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就表現出舊有的控制行為,因而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造成痛苦。
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控制狂父母可能還是把我們當成小孩來對待。更令人挫折的是,在父母身邊時,我們可能覺得自己像小孩一樣無助。面對控制狂父母,我們可能會掙扎著要靠近一點,或是拉開更大的距離。我們甚至能夠明白父母控制我們的動機,但卻因為自己還是很受傷、很失望或很憤怒,因而不知該如何與他們和解。
如果你有無法改變的頑固問題或習慣,這些其實都可能是徵兆,代表你和父母或父母的教養方式之間有著尚未解決的問題。舉例而言,在對工作或人際關係感到很厭倦時,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切斷對父母的依賴;在無情地鞭策自己做得更多時,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慢下來,平復舊有的創傷;或者,我們可能會用暴飲暴食來麻痺自己,殊不知真正該做的是照料從童年延續至今的挫折。透過深入省思,我們就能從根源解決問題,如此才不會讓這些問題幾個月後又以不同的形式再度冒出來。
有很多情緒地雷是源自家庭裡不健康的控制,本書可幫助你或某個你愛的人辨認並拆除這些地雷。
我在此作證,很多在不當控制下長大的成人,都成功開創了更為幸福快樂的成年生活。你很快就會認識到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而且可能會發現他們和你沒那麼不同。
把你的人格視為一幅拼圖。本書可幫助你釐清這幅拼圖有多少塊是父母為你拼湊的,又有多少塊是不管適不適合,全是勉強硬拼在一起的。
控制型家庭和控制型父母的特徵
要怎麼知道你是在控制之下長大?許多成人只是隱約覺得自己是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有些則是記得自己受到過分的控制,但又說不清那是怎麼一回事。若是沒有一件可以具體指明的事例,許多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人會以為不健康的控制是正常的。
一名四十六歲的設計師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反正我媽是一個很強勢的存在,握有強大的控制權。直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她怎麼會對我有那麼大的影響。不管我多麼努力抗拒,我就是承襲了她的那一套價值觀。」
過度的控制會以許多形式展現,最明顯的是威權主義。但不健康的控制也會發生在各式各樣的家庭裡,甚至是一點也不嚴格的家庭當中。其共同點在於:控制型家庭講求的是討好、保護和伺候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而不是提供家庭成員最理想的成長環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
如果你或某個你關心的人來自能以下述形容詞描述的家庭,那麼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追求完美
•過度保護
•頤指氣使
•令人困惑
•嚴厲
•輕視
•威權
•操縱
•苛刻
•令人窒息
•壓抑
•專橫
•強硬
•緊張
•易怒
•苦悶
•冷淡
•逼迫
就跟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一樣,過度的控制也極有可能存在於「模範」家庭裡。當真實情況並不完美,家庭成員卻執著於一切都很美滿的假象,這時就會衍生出過多的控制。當父母要求太多的阿諛奉承或堅持是非對錯的鐵則,也會衍生出過量的控制。過於冷漠疏離的父母會透過剝奪來施加控制,情緒不穩的父母則會利用陰晴不定的情緒來左右子女。父母在情緒上令其他家庭成員感到窒息,父母對其他家庭成員施以言語、肢體或性暴力,父母太過自我陶醉而無視於子女的需要,都會形成過度的控制。(請參見本書第2頁的「你是否成長於控制型家庭評量表」,以協助你評估童年時受到控制的嚴重程度。)
(略)
------------------------------------------------------------------------------------------------------------------------------------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二版):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前言】成年子女與老後父母的相處
「只要電話一響,我總怕是我媽打來罵我,說我又做錯了什麼事。」
「我永遠沒辦法去度假。每當要出發之際,我母親就會剛好生病,我只得留下來照顧她。」
「我實在不知該拿我媽怎麼辦。她成天跑診所,以為能找到神醫,不想卻是愈看愈糟。」
「我爸完全不知道我對任何事情的看法。什麼都是他說了算,而他始終認為我跟他所見略同。」
「昨天我還是全世界最棒的兒子,做什麼都對,今天卻成了『沒心沒肺的東西』。究竟她的標準何在,我從來沒搞懂過。」
「爸媽老是說不要成為我的負擔,卻又否決我的一切建議。他們只想要我在他們身邊。」
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從客戶口中聽到的典型陳述。如果你對此心領神會,那麼頗有可能你已感覺無計可施,絕望不已。你為父母做盡一切,換來的唯一成果卻是自己的日漸低迷。你甚至可能會說,父母的個性實在讓人「很難招架」。
本書開頭我們提供的「你的父母有多難相處」評量表中,包含四十一種難相處的行為,上面所述只是其中六種。如果客戶首度叩門,說自己不知如何應付那好難相處的父母,我們就會請他們花幾分鐘時間填寫這份評量表。客戶往往會驚訝地發現,父母的行為與當中某些描述竟是如此吻合。而在知道還有其他更難應付的長輩時,他們都不禁鬆了一口氣。等聽到我們表示,他們與父母的困境不是沒有解決之道,他們更是難掩歡喜之情。
如果父母老後真的很難相處
希望你有確實花幾分鐘時間完成「你的父母有多難相處」評量表,並得出分數;倘若沒有,最好能回頭仔細完成,因為這份評量表能讓你從各種問題行為判斷父母的狀況。再者,本書乃根據評量表的六大類型各個擊破,因此明白父母所屬的類別,你將能從中獲得更多幫助。
為面對父母時感到束手無策的你提供有效指引,是我們撰寫本書的出發點。我們各自擁有二十五年以上社工師的資歷,為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從諮商到照護管理的全方位協助,像是幫老人家找到居家照護等服務,或是輔導家人做出是否搬家、搬到何處等這類重大決定。
前來找我們晤談的成年子女當中,至少超過半數認為自己的父母很難相處。比例如此之高,原因不難理解:如果父母開明又好溝通,即便面臨棘手狀況,你自己就能幫他們解決;而當父母的行為與評量表中的項目有若干符合,甚至讓你萬念俱灰,你就比較會尋求專家幫助。正因為有過處理數百位這些老人家的經驗,我們才得以製作出有關老年人問題行為的完整評量表。
這類老人家在其成年子女口中多半一直很難相處,不僅使親子關係蒙上陰影,子女的一生更是深受困擾。有些子女因而選擇與父母保持距離,甚至不加聞問,但因父母老弱而被迫出面照顧,卻發現父母過往的問題行為不僅未曾消失,還因為老來病痛神傷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子女過去的情感包袱一直都在,蠢蠢欲動。
父母也可能因不堪疾病、傷痛等打擊,到了老年才變得難相處。若是如此,便頗有機會隨著時間流逝或適當治療而恢復,不像終生習性那般難以擺脫。例外情況依然存在,尤其是阿茲海默症或嚴重中風這類慢性疾病造成的腦部損傷,雖說面對這種情況仍有些簡單的因應之道。
本書集結了多年來我們協助成年子女度過此種困境的經驗,它也能幫助你。也許你深信「沒人會比我媽更難纏」,我們則盼望透過書中的各種案例,你可以從中發現扭轉局面的新曙光。
★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難相處是終生習性的問題。
★若父母的麻煩行為老來才出現,則其消失的機會相對頗高。
★你比父母擁有更大的調整空間。
與父母相處上的困境仍然有解
父母的難相處讓你無計可施,彼此的關係看來再難改善。請先別絕望。幾乎在任何情況下,或多或少仍有補救之道。你不也是抱著一線希望才打開本書的嗎?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子女,首先必須了解問題並不在單一方面。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問題行為上而沒想到彼此間的關係,便很難走出困境。一般而言,麻煩人物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反倒經常覺得別人很有問題。
即便父母明白自己的個性偏差,但誰比較希望看到改變呢?更要緊的是,誰更有調整空間呢?當然是你——尤其如果你的父母已經一輩子都這樣的時候。
此書的功用之一,是讓你看到這令人痛苦的親子關係是有可能突破的。前來找我們諮商的子女們無一不自覺陷入僵局,無論試圖做什麼或如何嘗試,情況永遠不變。父母使他們抓狂,而他們每次都以同樣的方式回應,然後也反覆得到父母的負面行為。繼續閱讀,你會看到一個又一個例子。
扭轉局面,意味著重新認識你與父母之間出了什麼差錯,以及該如何補救。也許你是個徹底的樂觀主義者,不斷嘗試改變你母親,堅信只要如此,你們的感情即可加溫。也許相反地,你徹頭徹尾是個失敗主義者,對父母的任何改變皆不抱希望,只是萬念俱灰地順從他們所有的要求,或者乾脆斷絕往來。
本書將為你的無能為力指出一條出路。也許你對自身處境尚無清楚的自覺,此書能幫助你釐清,讓你了解父母的問題,進而使你能夠更加包容並關懷父母,同時也更能自由自在地過好自己的生活。但請謹記:這絕非一蹴可幾。就像所有值得努力達成的目標,你得付出時間和耐心,並且辛勤耕耘。
(略)
------------------------------------------------------------------------------------------------------------------------------------
《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和內在父母和解,從假性孤兒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
【前言】情緒不成熟的或許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某日我聽著一名個案談她的父親,我發現這位父親不只是不適任、有暴力傾向而已,他是屬於病理學上的「不成熟」。這位父親有著小小孩的那種衝動和自我中心,完全沒想到自己對女兒造成了何種影響。就情緒而言,他就像個身形巨大的學步兒──最多不超過十四歲。這讓我想到,不知有多少來做心理諮商的個案,童年便是活在父母這種不可預期、情緒過度反應的陰影之下,成為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囚徒。所謂情緒不成熟父母,指的是心理上仍是嬰孩,卻擁有絕對的權力與強大的成人身軀。那一天,我在剝除了這些父母的不當權威,看清其霸凌的真相之後,對他們有了全新看法。
有些個案的情緒不成熟父母舉止看似良好,然而其冷漠程度,甚至表現出的徹底疏離,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倍感孤寂。這類父母看上去也許能幹可靠,滿心卻只有自己。他們缺乏同理心,無法跟小孩有深刻的互動。也有些人的父母雖然和藹可親,卻總是在孩子碰到問題需要父母的保護時缺席。
無論屬於哪種類型,個案們那些情緒不成熟父母的骨子裡都一樣:缺乏同理心,以自我為主,無法與孩子建立豐富有意義的情感連結。總的來說,我很多個案原生家庭的氛圍大致可形容為:衝突和嘲弄不斷,彼此間缺乏親密情感。
弔詭的是,許多情緒不成熟父母在其他方面可以像個真正的大人,他們在工作上或社交領域的表現可圈可點。光看外表,很難相信這些人竟能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如此傷害。
作為小孩,我的個案們難以理解父母那種矛盾人格,於是只能怪罪自己──一定是自己不夠討人喜愛,才會備受冷落或虐待。這些個案覺得自己的情感需求不應存在,對自己竟然惹父母氣惱深感罪惡,因而選擇淡化父母的舉止問題或找理由替他們開脫。(「是啦,他們打我,但那個時代很多父母都這樣對小孩啊!」)
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問題
在情緒不成熟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有著揮之不去的孤寂感,對所有的人際關係也容易有矛盾猶豫的感受。不論怎麼努力去溝通和建立連結,卻始終被當成空氣,導致了情感上的孤寂。長大成人後,這類子女往往容易被令人失望的伴侶和朋友吸引──對方那以自我為主、難以在情感面深入連結的感覺,是如此熟悉。
當我教導個案有關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概念,許多人馬上從中看到自己的經歷,頓時有如燈火大亮。我解釋這樣的父母,他們的愛總是聚焦在自己身上,對於孩子嘗試與他們建立深層的情感連結,全然不予理會。一旦對父母不成熟的情緒有所理解,孩提時那些難以解釋的時刻便豁然開朗。能客觀看待父母的不足,讓他們得以掙脫束縛,不再是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囚犯。
並非只有真正的肢體虐待才傷人。這些父母在整個教養過程中展現的不健康情緒,會造成親子間的緊張與不信任。由於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敷衍、強迫和批判的,導致孩子難以信賴自身的想法及感受,從而限制了孩子在直覺、判斷、能力與自主上的發展。
如果你有情緒不成熟父母,那麼你大概早就學會壓抑自己,以免惹惱他們。倘若你出於本能地回應,很容易會讓父母勃然大怒。而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激烈反應,會造成小孩退縮、被動和順從,最終導致小孩難以發展自己的個體性,也很難信任他人。為了配合這樣的父母,當下你乾脆壓抑真正的自我和想望,但長此以往,你終究會被責任、內疚、羞恥、在家裡的角色壓得喘不過氣。所幸,一旦你對這樣的父母和他們所造成的影響有所理解,你就能重新掌握人生。
(略)
最佳賣點 : 學會設立界線,修復親子關係,從控制、情緒勒索中走出,
終結世代困境,重拾情感獨立與心靈自由,掌握人生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