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投資奇才的選股筆記: 成功的投資人都如何面對市場? 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 不懂專業術語也能穩健致富。
作者 | Danial Jiwani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22歲投資奇才的選股筆記: 成功的投資人都如何面對市場? 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 不懂專業術語也能穩健致富。:★Amazon登上新書暢銷榜第1名!★高中就寫出暢銷5萬本的投資書, |
作者 | Danial Jiwani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22歲投資奇才的選股筆記: 成功的投資人都如何面對市場? 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 不懂專業術語也能穩健致富。:★Amazon登上新書暢銷榜第1名!★高中就寫出暢銷5萬本的投資書, |
內容簡介 ★Amazon登上新書暢銷榜第1名! ★高中就寫出暢銷5萬本的投資書,被翻譯成7國語言, 22歲股市奇才的最新力作!2002年出生的丹尼爾.吉瓦尼(Danial Jiwani),十六歲時買了第一本投資書籍——葛拉漢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本來他以為,讀完這本書就能成為一位投資大師,但那本書充滿了術語,讀起來太過複雜,加上出版年代久遠,書中內容似乎不再適用於現在的市場。於是,他博覽那些令人敬重的成功投資人面對市場的方式與態度,包括巴菲特、彼得.林區、尼克.史立普、卡爾.伊坎、比爾.艾克曼、霍華.馬克斯、泰瑞.史密斯等人。他將這些原則結合起來,整合成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透過親身實踐,一再帶來令人不可思議的市場成就,目前,他也已經教導超過50,000名投資者,該如何選股致勝!▍找到對的公司、對的價格,把上漲潛力放到最大本書提供的策略,都至少被一位市場傳奇人物實踐過,其中包含: 如何用4個簡單步驟找到完美企業 如何在15分鐘內選出理想股票 無論是誰都能輕鬆打敗市場的方法 學會讓許多人白手起家成為百萬富翁的原則 成功投資人閱讀財報的真正原因(不是為了看數字!) 如何找出「已經是贏家的成長股」成功的投資人都如何面對市場?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不懂專業術語也能穩健致富。
各界推薦 我跟本書的作者一樣,以巴菲特為投資導師,奉行價值投資,書中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反覆強調「少數股票創造多數報酬」與「產業比公司更重要」——完美呼應我的投資理念。 選股與其尋找普普通通的公司,不如買進「好到沒人能競爭」的企業,這類公司有壟斷性、難以被模仿,且處於正確的產業風口。投資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多努力研究投資,而在有沒有做出正確的少數選擇。 本書就是在談如何找出好的產業、好的公司並且買在合理的價格,以長期持有憑藉複利效果與「什麼事都不要做的耐心」把獲利最大化,才能讓資產在競爭激烈的股市中慢慢放大,最終累積人生最大的財富。——FIREman的FIRE人生版主 Chris 筆者充分掌握價值投資大師們的投資精隨!買進沒人想要買的好公司,就是在好公司股價估值來到歷史低點時買入,同時要確定這家公司所在的跑道擁有長期的成長性,並且它在所屬的產業已經具備明顯優勢。這是一本很容易讓人可以快速掌握大師們投資邏輯和思維的好書,建議大家可以多看幾次!——知名理財YouTuber 卡爾先生 作者深入淺出寫出自己選股的核心策略與豐富觀點,讓人能流暢地吸收。不過從事交易心理諮詢多年來,我深知真正的戰場除了理解這些原則外,持續精進決策品質和思維、堅守承諾與耐心才是最重要的。 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投資原則,已不是致富的稀缺資源。真正拉開贏家與輸家之間巨大鴻溝的關鍵挑戰,在於「如何持續做對的事」,也是本書的重點所在。——《在交易的路上,與自己相遇》作者/Podcast「投資心理室」主持人 李哲緯(鮪爸) 很多人常問我:「價值投資和指數投資哪一個比較好?」其實,讀完本書後,我才更清楚地發現,這兩種方法並不是對立的,反而可以互相結合,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累積財富。 書中把價值投資拆解得非常清楚:挑對公司、用合理的價格買進,然後耐心等待時間的複利發揮力量。而對於忙碌、沒時間選股的人,指數投資就是最簡單的選擇,直接買下整個市場,長期持有就能跟著經濟成長走。 更棒的是,這本書也讓我看到,指數投資也能融入價值投資的精神,比如在市場估值低點時布局,或挑選便宜的市場和產業。這不需要每天盯盤,只要穩定執行,就能讓投資變得更安心、更有效率。 如果你曾經對投資感到迷惘,這本書真的很適合你。它不只教方法,還會幫你建立長期的財富思維,讓你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穩穩走在財務自由的路上。——精算媽咪的家計簿podcast主持人 珊迪兔 「長期而言股票一定會上漲嗎?」作者開宗明義點出最關鍵的問題,並舉出實際數據佐證:從1926年~2016年間,有高達58%的股票表現甚至不如三個月期美國國庫券!都是依靠少數幾檔股票來拉高整體股市報酬。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挑選好產業甚至是好股票就非常關鍵了!本書用深入淺出的四大方向:找到對的公司、用對的價格、放大上漲潛力、控制風險,能在啟發思維的同時,讓投資人學會用「企業經營」的視角來審視股票。 每個章節最後的「新舊思維對比」更能幫助你立即檢視自己的觀念與策略!本書值得反覆閱讀。——總經專家/財經專欄作家 財經捕手 本書的作者在22歲時完成本書,實在是不得不佩服他能在這麼年輕時,就對價值投資有這麼多深入的觀點,並在成書後的今日來看,他提到的許多公司仍然在持續發展,而且也因為年輕,因此他整理下來的筆記中,有很多勇於挑戰傳統的部分。他認為持續在創新的公司,投資價值會遠高於穩定的公司,以及擁有眾多成功者的產業,代表產業正在快速發展,更具有投資價值,其實接觸新思維與試著用不同觀點來思考投資,通常都是在投資市場中的成功者所必備的特質!——FB粉專修正式價值投資版主 陳啟祥 對於多數新手投資人來說,股市像是一片迷霧。該買哪檔?何時進場?何時出場?20年前剛開始投資時,我也曾被這些問題困惑。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帶你走進巴菲特、彼得.林區等傳奇投資人的思維與實戰策略,教你找到對的公司、用對的價格、放大獲利空間、控制風險。 書中不講艱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真實案例告訴你,任何人都能用明確的方法挑到好股票,並長期累積財富。如果你想少走一點冤枉路、用最短的時間建立投資信心,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陪你踏出投資的第一步。——「William Feng的操盤筆記」版主 馮震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丹尼爾.吉瓦尼(Danial Jiwani)吉瓦尼是一位投資奇才,在幾支股票上取得了數百百分點的驚人報酬率,包括Apple(500%)、Meta(300%)、Amazon(150%)、芝樂坊餐廳(The Cheesecake Factory,120%)。另著有亞馬遜暢銷書《巴菲特的兩步驟股市策略》(Buffett’s 2-Step Stock Market Strategy),此書已被超過50,000名投資者閱讀,並被翻譯成7種語言。他的著作是美國關於股市投資銷售額最高的書籍之一,甚至曾被傳奇投資人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和比爾.艾克曼(Bill Ackman)閱讀。他經常出現在主要媒體上,包括《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福斯新聞(Fox)及其他電視節目。譯者簡介呂佩憶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口語傳播碩士,領有多張金融證照,曾任財經新聞編譯、券商研究報告翻譯,現為專職英法文翻譯。譯有多本財經商管書籍,以及多部歐美電影、電視影集和紀錄片。譯文賜教:[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推薦語第一章 你的致富方法第二章 「掌握這檔股」策略第一部 只要你買進對的公司……第三章 如何在15分鐘內找到完美的股票第四章 在不對的產業中,你無法打敗大盤的原因第二部 用對的價格……第五章 絕對不要因為一支股票會上漲就買進第六章 買進沒人想要的好公司第七章 你應該為股票支付溢價的原因第三部 把上漲潛力放到最大……第八章 別再這樣讀財報第九章 如何增加上漲空間並降低下跌空間第十章 任何人都能選到十倍股的方法第四部 管理風險時……第十一章 如何看待風險第十二章 絕對不要停利第十三章 何時該放棄一個不錯的投資機會第五部 ……你就能在股市中致富第十四章 好的投資人也會賠錢的原因後記參考資料
書名 / | 22歲投資奇才的選股筆記: 成功的投資人都如何面對市場? 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 不懂專業術語也能穩健致富。 |
---|---|
作者 / | Danial Jiwani |
簡介 / | 22歲投資奇才的選股筆記: 成功的投資人都如何面對市場? 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 不懂專業術語也能穩健致富。:★Amazon登上新書暢銷榜第1名!★高中就寫出暢銷5萬本的投資書,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6714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67146 |
誠品26碼 / | 2682982334007 |
頁數 / | 32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21*2cm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序】你的致富方法
我剛開始投資時感覺很迷惘。原因在於,投資人很難知道該買哪支股票,也很難知道何時該買進。
世界上有數百人在提供選股的建議,但我還是對自己選股的能力沒有信心。更糟的是,雖然有這麼多人在給建議,並沒有一個我能信任的人在引導我。
網路上充斥著假的投資大師。我到底能信任誰?
有一天,我忽然冒出一個瘋狂的想法:如果讓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成為我的導師呢?(這當然只是比喻)畢竟,他是投資史上最值得信賴的人之一。我決定研究他說過的每一句話,學習他在投資決策背後的思維過程,並且比任何人都還要了解他的投資風格。
在把巴菲特當作我的「導師」之後,我在股市裡達到了難以置信的成功。我以每股38美元投資蘋果(Apple),之後這支股票在接下來的幾年漲到了每股逾250美元。我以每股138美元買進臉書(Facebook,現為Meta),後來它的股價漲到每股逾600美元。但還不止如此。
約四年前,我出版了一本書:《巴菲特的兩步驟股市策略》(Buffett’s 2-Step Stock Market Strategy)。令我驚訝的是,讀者非常喜歡這本書,而且迅速爆紅。
連續好幾年,這本書在亞馬遜的銷售排名都是最暢銷的價值投資書籍之一。一位又一位讀者說這本書對他們的幫助很大。我原本只是想填補自己剛開始投資時找不到的知識空缺,沒想到卻意外幫助了全世界數以萬計的讀者。
那本書出版後,還有其他讀者寄來電子郵件,問我什麼時候會出版下一本書。我這才發現,我的工作還沒結束。
我出的下一本書是《異類投資人》(Outlier Investors)。這本書奪下了亞馬遜排行榜上的暢銷冠軍,銷售量一度超越了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經典投資書《彼得.林區選股戰略》(One Up On Wall Street),甚至還有億萬富翁投資人閱讀了這本書。
出版了兩本書後,我想像著心目中的導師巴菲特拍拍我的背,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鼓勵。但我心中仍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好像還有什麼事情沒完成。
《異類投資人》並不是為一般散戶所寫的(所以才會吸引億萬富翁讀者),然而,市場上仍需要一本為散戶投資人寫的書。事實上,這個需求非常龐大……。
我十六歲時買了人生第一本有關投資的書籍。那是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所著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幾十年來,這本書一直是投資領域的權威著作,所以我以為讀完這本書後,自己就能成為一位投資大師。
但是並沒有。因為這本書裡面充滿了術語,讀起來太過複雜。而且由於出版年代久遠,書中的內容似乎不再適用於現在的市場。
我心想,投資界需要一本新的經典。
時間快轉幾年後,你現在閱讀的這本書問市了,我知道這本書是我必須為十六歲的自己,以及全世界的散戶投資人所寫的。我相信這本書可以接續葛拉漢的腳步,成為下一本投資經典。我希望它能超乎你的期待。
本書的每一章都是以那些極為成功的投資人如何面對市場為基礎,包括巴菲特、彼得.林區、尼克.史立普(Nick Sleep)、卡爾.伊坎(Carl Icahn)、比爾.艾克曼(Bill Ackman)、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泰瑞.史密斯(Terry Smith)以及其他許多人。書中的每一項原則,至少都經過上述其中一位投資人實踐過。
這些原則結合起來,一再帶來令人不可思議的市場成就。這些原則共同構成了「掌握這檔股」策略,這個策略的核心是:只要你買進對的公司……用對的價格……把上漲潛力放到最大……還有控制風險,你就能在股市中致富。
以下是本書各章將會涵蓋的課程快速預覽。結合在一起,你就會確切知道該買哪一檔股票,以及何時該買進:
在第二章中,我們將拆解一個能在市場中累積財富的策略。
在第三章中,我們將探討巴菲特如何只花15分鐘就判斷出Larson-Juhl是值得投資的公司。
在第四章中,我們會發現只要選對產業,任何投資人都有機會打敗標普五百(S&P 500)。
在第五章中,我們會看到賽斯.克拉曼(Seth Klarman)如何透過兩項財務指標來判斷股票是否被低估,並因此每年獲得20%的報酬率。
在第六章中,我們將探討一個讓許多人白手起家成為百萬富翁的原則。
在第七章中,我們將說明史密斯如何違反「低價買進」的常識,卻每年仍能獲得超過15%的報酬率。
在第八章中,我們將探討諸如億萬富豪奧蘭多.布拉沃(Orlando Bravo)這樣的成功投資人閱讀財報的真正原因。先給你一個提示:他讀財報並不是為了那些數字。
在第九章中,我們將學習如何尋找「已經是贏家的成長股」。
在第十章中,我們會探索彼得.林區如何在富達基金(Fidelity Funds)任職期間,挑出十幾檔漲幅超過十倍的股票。你也可以跟他一樣!
在第十一章中,我們將探討巴菲特風險管理的理念背後的幾項原則,包括為何他說自己「願意承擔巨大風險」,但他卻被公認為保守型投資人。
在第十二章中,我們會看到一位1930年代的女性,如何把她的30萬美元畢生積蓄,變成超過150萬美元(以今日價值計算為1,500萬美元),只因為她從未在獲利時賣出股票。
在第十三章中,我們要來看看史利普如何在放棄超過99%投資機會的情況下,連續13年獲得每年20%的報酬率。
在第十四章中,我們會學到艾克曼因為忽略了堅守原則的重要性而損失數十億美元,甚至因此被《富比士》(Forbes)富豪榜除名。
在我們開始之前,謝謝你閱讀我的書。很榮幸能教你如何投資股市。
祝你好運。
丹尼爾.吉瓦尼
內文 : 【摘文1】在不對的產業中,你無法打敗大盤的原因
1946年,華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剛從戰爭中歸來。不同於數以百萬計在戰場上喪生的同袍,他有過上正常生活的機會,而他的夢想,是在華爾街成為一名選股專家。
但對許多人來說,那個夢想似乎遙不可及。
首先,他沒有大學學歷。此外,他也沒有進入這個產業的人脈。正如某人所說,他「沒有任何人脈,華爾街幾乎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可能早就放棄了。但他做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
他參加了葛拉漢開設的一門課,課程宣揚一個簡單的投資策略:買進低於清算價值的股票。換句話說,就是當一間公司帳上有兩億美元現金,而市值卻只有一億美元時,就買下它。這個方法就是用半價買股票。
當施洛斯執行這項策略時,他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建立了一個由超過100間公司組成的投資組合,這幾檔股票的價格都只有實際價值的一半。從1956年到1984年,他的投資基金創下了21.3%的年均報酬率,使他成為與巴菲特同一等級的超級投資人。
你可能會認為施洛斯是一位投資天才。他一定擁有某種特殊、獨特的投資能力,使他能夠成功。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葛拉漢的課堂上,有一整群人都和施洛斯一樣成功。以下是幾個例子:
湯姆.納普(Tom Knapp),特威迪布朗(Tweedy, Browne)創辦人,從1968年到1983年的年均報酬率為20%。
比爾.魯安(Bill Ruane),紅杉基金(Sequoia Fund)創辦人,從1970年到1984年的年均報酬率為18.2%。
華倫.巴菲特,巴菲特合夥事業有限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s)創辦人,從1957年到1969年的年均報酬率為23.8%。
這些人都不是天才。
只是當你學會了正確的策略之後,選股就變得比較簡單了。畢竟,如果你有一套可以反覆執行、打敗大盤的公式,那麼年復一年地應用它來賺錢,其實並不困難。
只要有正確的策略,在1950年代要投資成功並不困難。
接著我們來比較金融產業與鋼鐵產業。
1950年代,在哥倫比亞大學,有一位非常聰明的MBA學生。他是幾個校內主要社團的會長,在學生之間被稱為「A型工作狂」。大家都預期他畢業後絕對會事業有成。但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他畢業後去經營一間鋼鐵廠。這份工作既危險、骯髒又困難,因為原物料價格波動,獲利極不穩定。更糟的是,幾乎不可能找到一個致勝的策略,來擊敗其他鋼鐵廠。
因此,他在鋼鐵業從來沒有獲得成功。
即使是最優秀、最聰明的人,在這個產業仍會失敗,因為這個產業的條件太艱困了。相比之下,只要在金融業掌握了正確的策略,即使是沒有大學學歷的人也能致富。
因此,有時候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你是否處於一個容易成功的產業。
對公司來說也一樣。如果你想靠股市致富,那你需要從能讓你賺錢的產業開始。
假設現在是2004年。你正考慮投資美國四大航空公司:西南航空(Southwest)、聯合航空(United)、美國航空(American)和達美航空(Delta)。你要怎麼決定該投資哪一間航空公司?
也許你會挑選可能實現大量銷售成長的公司。如果是這樣,你可能會押寶達美航空,因為它的銷售額將會成長三倍。
又也許,你會挑選具有最強競爭優勢的公司。如果是這樣,你可能會選擇西南航空,因為它以低成本優勢著稱。
又或者,你會挑選這段期間結束時,毛利率最高的公司。如果是這樣,你可能會押寶聯合航空,它的毛利率將達到34%。
甚至,你可能會選擇四間公司都投資,以分散風險。有何不可?你手上有這些公司未來15年的財務報表,所以你知道它們的銷售量至少都會成長兩倍甚至三倍。
但是問題來了。
其實,投資其中任何一間航空公司都不是明智之舉。
如果你在2004年到2019年這15年間,投資任何一間主要航空公司,你的報酬都會落後大盤。美國航空的漲幅只有23%,而同期標普五百指數的漲幅是189%。達美航空與聯合航空的表現,分別比標普五百指數落後了16%與34%。唯一打敗大盤的是西南航空,但每年的超額報酬也只有幾個百分點。
【摘文2】絕對不要因為一支股票會上漲就買進
接下來我要說一個2010年代最精彩的逆貧致富故事。
有一個孩子在不理想的環境中成長。父親在他十歲時過世。當他在社區大學就讀時,販毒給他的人用手槍敲他的額頭,造成他頭骨骨折,他的醫療帳單高達數千美元。
最後,母親也因為他的毒癮把他趕出家門。
他慢慢地重建自己的人生。
他進了戒毒所。
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和一位美麗的演員結婚。
最後他終於有了足夠的錢開始投資房地產。
但他憑什麼能在房地產業成功?他大學沒有學過房地產投資,也沒有人指導他,他在房地產業毫無經驗。他既沒有多少資金,也不知道該怎麼和銀行談貸款條件。
不過,他始終遵循同一套決策公式,來判斷潛在的投資是否夠便宜。他不會問自己:「這筆投資未來會升值嗎?」而是問:「相對於買進的價格,這筆投資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嗎?」
他對每一筆房地產投資都採用這種方式。
他會看著一棟房產,問自己:「相對於買進的價格,這筆投資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嗎?」
他會看著第二棟房子,問自己:「相對於買進的價格,這筆投資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嗎?」
他會看著第三棟房子,問自己:「相對於買進的價格,這筆投資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嗎?」
每當他找到一棟能產生大量現金流的房子,他就會買下來並長期持有。
透過十多年如一日地實踐這套方法,他建立的投資公司管理超過40億美元的資產。現在的葛蘭特.卡爾登(Grant Cardone)是一位房地產名人,在Instagram上有超過470萬名追隨者。而最重要的是,母親重新接納了他。
卡爾登的故事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投資教訓:與其依據價格上漲來做投資決策,不如根據現金流來判斷。正如卡爾登所說:「我從不為價格上漲而投資⋯⋯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現金流。」
你是否曾聽人談過「炒房」?意思是買下一筆房地產,然後以更高價格轉手賣出。
一般而言,這種做法被認為是投機,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市場會發生什麼事。
利率可能會上升。
想擁有房地產的人可能會變少。
另一座城鎮可能變得比較受歡迎。
事實上,這正是知名財經專家戴夫.藍西(Dave Ramsey)在1988年破產的原因。他當時正用低價買進房地產,然後再高價轉售。
儘管他的投機操作一開始帶來了獲利,但是有一天,他的房產沒有升值,導致他還不出債務,最後只好申請破產。
相反的,真正的房地產投資是為了租金收入或現金流而買進房產。目標是買進那些能產生高租金收入、相對於買進價格非常划算的房產。這就是卡爾登成功的方式。他買下那些能產生大量現金流的房產。
結果證明,在金融市場中成功的方法是靠投資,不是靠炒股。
你無法預測明天某支股票會上漲還是下跌:利率可能會上升、某個顛覆性技術可能問世、銀行體系可能崩潰、一場大流行病可能發生、經濟可能陷入衰退、通膨可能導致成本飆升、恐怖攻擊也可能發生。
所以,你不該因為認為某一檔股票價格會上漲而買進。這麼做是投機。你應該做的是像買房地產一樣,因為現金流而買股票。
事實上,現實中的財務決策並不是在問:「這個東西或那個東西能不能以更高的價格賣掉?」而是應該問自己:「這項資產能帶來大量的現金流嗎?」
當學生決定攻讀某個學位時,他們不會關心財經學位或會計學位能不能再度高價賣出。他們關心的是哪個學位能幫他們賺最多錢。
當一位麥當勞加盟主開設新的店面時,他最在意的不是未來能不能把這間店賣給其他加盟主,而是他的餐廳能賺多少獲利。
但有趣的是:似乎沒有人把這種聰明又簡單的方式用於股市中,但我們在許多財務決策中都會運用這種方式,不論是上大學還是買房子。
人們一進入股市,他們的思考模式就完全被價格上漲占據了。
人們買輝達(NVIDIA)的股票,因為他們覺得價格會上漲。
人們買特斯拉的股票,因為他們覺得價格會上漲。
人們買亞馬遜的股票,因為他們覺得價格會上漲。
人們會說:「我應該在蘋果股價處於52週低點時投資,因為從這裡開始價格最有可能上漲。」或是他們會說:「我不應該投資亞馬遜,因為它正在52週高點,價格不太可能繼續上漲。」
這叫做投機,不是投資。
改變你的做法吧。不要問自己:「○○公司的股價會長期上漲嗎?」而是要專注於獲利。你要問自己:「買這間公司需要多少錢?相較於買進價,這間公司能賺到多少利潤?」這才是所有成功投資人的做法。
【摘文3】永遠不要買進人們預期會表現良好的股票
班傑明.史坦(Benjamin Stein)和柴克瑞.斯坦伯格(Zachary Sternberg)兩位大學生,都擁有有趣的背景。他們在大學期間成立了一間避險基金,名為雲杉屋投資管理(Spruce House Investment Management);這支基金為許多知名客戶管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資產,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
他們花了大量時間狂讀巴菲特的年度股東信,渴望成為下一個巴菲特。
成立後的最初幾年,他們的績效非常出色。在扣除管理費後,他們仍創造了18%的報酬,相較於標普五百指數約8%的年化報酬率,他們的表現無人能敵。他們的成功如此前所未見,甚至被邀請參與撰寫新版《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書──巴菲特的導師葛拉漢的著作。
但是到了2019年,他們將投資組合轉向幾支成長股,包括Carvana(線上二手車經銷商)和Wayfair(電子商務業務),他們各自持有數百萬股。
這些股票一開始表現得非常好。
Carvana從2019年的80美元飆升至2022年的360美元。
Wayfair從2019年的150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340美元。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到2021年年中,他們的投資組合已經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長,幾乎是標普五百的兩倍。」史坦與斯坦伯格寫道:「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我們就讓雲杉屋參與了一些品質極高的創投與成長股機會。」
但是後來一切都變了。
華爾街對這些股票的成長預期過高。他們相信Carvana會持續保持三位數的成長率,而且預期Wayfair每年都會有40%到50%的成長率。
但是,幾乎沒有任何公司能夠達成這麼高的期望。
結果你猜發生了什麼事?
有一天,這兩間公司都無法達到這些高預期。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兩間公司的股價就都崩盤了。Carvana和Wayfair的股價分別下跌了98%和90%。
這些股票──以及其他成長股──跌幅如此之大,結果史坦與斯坦伯格在年底前讓客戶損失了三分之二的資金,導致他們的基金被財經媒體網站ValueWalk評為十大表現最差避險基金之一。
他們的故事揭示了一個寶貴的教訓:永遠不要買大家都預期會表現良好的股票。
在職場上,員工通常會降低主管的預期、同時提高自己的成果。為什麼?如果員工把主管的期望設定得過高,就會很難超出預期、無法讓上司滿意。
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股票。預期愈高,一旦公司未能達標,跌幅就愈大。如果華爾街對某一支股票抱有高度期待,那麼經營團隊就幾乎不可能滿足投資人的期望。換句話說,如果一支股票的期望很高,公司就很難超越預期。結果這支股票的績效絕對好不到哪裡去。
在網路泡沫時期,華爾街對科技公司的期望異常地高。「這間科技公司將成為下一間IBM,」他們說:「那間公司會達到10億美元估值。」但這些公司從未達成那些不切實際的預期。當華爾街意識到這點,他們就會立刻拋售股票,導致價格崩跌。
雖然我們不會每天都遇到網路泡沫,但這樣的事情其實經常發生,只是規模較小。
2020年時,華爾街對汽車生產商 Nikola的未來抱有極高期待。有投資人預測它會成為整個電動車領域的龍頭;也有投資人認為它對特斯拉的市占率構成重大威脅。總而言之,所有人都預期它會表現得極其優秀。但是,這間公司從未實現這些期待,股價從每股1,977美元暴跌至不到5美元,成為近年表現最差的股票之一。
股價被高估的最大警訊,就是它看起來像一支「熱門股」。很多時候,讀者會寫信問我:「你覺得○○股是一間值得投資的公司嗎?」他們問的公司幾乎全都是當下最熱門的股票,近期的例子包括超越肉類公司(Beyond Meat)、Nikola和輝達。
千萬要當心熱門股。這是一條違反直覺的建議,大家都喜歡投資那些預期會表現良好的公司。但事實是,那些大家都預期會表現最好的股票,往往最有可能無法達成預期(因此表現不佳)。
你應該做的是買進沒人想要的股票⋯⋯。
最佳賣點 : ★Amazon登上新書暢銷榜第1名!
★高中就寫出暢銷5萬本的投資書,被翻譯成7國語言,
22歲股市奇才的最新力作!
成功的投資人都如何面對市場?
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不懂專業術語也能穩健致富。